商品详情

59.80

哀伤的五道门:放手是最好的疗愈 弗朗西斯·韦勒 著 张钧驰 译 台海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有时,告别,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

  放手,也许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心理学家李孟潮强烈推荐

  带你穿越哀伤的五道门

  把丧失与哀伤转化为成长契机

  【内容简介】

  在《哀伤的五道门》中,韦勒描述了我们如何向世界隐藏自己的丧失和哀伤,将其包裹在羞耻的秘密衣钵里,而当我们的哀伤无法被言说时,它就会坠入阴影,变成抑郁、焦虑和孤独等症状。韦勒还描述了当代文化造成的健忘症和麻醉模式如何埋没了我们应对哀伤的能力,揭示了唯有当我们欢迎而不是害怕失去的痛苦时,才有可能焕发新的活力。

  与过于强调治疗技术的哀伤咨询不同,本书文笔优美、感人至深,融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原住民文化和诗歌于一炉,激励我们从人类意识转换、文化传统与哀伤仪式、悲伤的能量与意义等更深邃、更广阔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悲伤。无论是与哀伤工作的咨询师,还是失去亲人或承受创伤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治愈之道。

  本书汇集了韦勒30多年来应对哀伤和丧失时积累的深厚智慧,为我们提供了驾驭哀伤和失去的重要指南。除了告诉我们“生命即是丧失,与丧失共处便是与生命和解”,他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仪式和资源清单,帮助我们将哀伤转化为力量,全然地面对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更充分地生活和爱。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成为悲伤的学徒

  第二章 往返于灵魂的前厅

  第三章 哀伤的五道门

  第四章 悲伤的故事:复苏仪式

  第五章 沉默与独处:孤独之所

  第六章 穿越坚硬的岩石

  第七章 饮下世界的泪水

  第八章 进入疗愈之地:神圣的哀伤工作

  第九章 成为祖先

  自助资源

  关于练习的一些思考

  仁慈的心:自我慈悲的礼物

  慈心禅

  自由与选择:应对情结

  为你与社区设计的仪式

  应对哀伤的资源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韦勒(Francis Weller),心理咨询师、婚姻与家庭治疗师、作家。在30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他创造性地整合运用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炼金术、原住民文化和诗歌等诸多领域的思想,发展出一种被他称为“以灵魂为本”的治疗风格,并把仪式疗愈介绍给了无数人。

  他工作的核心是找回荣格所说的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未被遗忘的智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咨询师,他被形容为爵士艺术家。他能够即兴创作,并且自如地在团体和个体的深层情感领域穿梭,带着想象力去触碰那些被评判和羞耻遮盖的地方。

  【媒体评论】

  本书将丧失与哀悼视为灵性成长契机,详述了哀悼过程中需跨越的五道门坎。书中结合大量案例,穿插丰富的文学、哲学与语句,令读者无论面对个人的丧失之痛,抑或世界的悲伤现状,皆能产生深切共鸣。本书还收录了诸多应对哀悼的方法与技术,从创造仪式到练习沉默独处,从培养自我慈悲到直面情结原型,为沉浸于哀伤中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引。在作者宰任玄纲的正道教授下,读者们外比于贤,内修于心,学会自我养育与颐养众生,最终领悟到哀悼之后,人将再次拥有爱的勇气,学会珍惜每一种爱恨情仇的智慧。

  ——李孟潮,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个人执业

  作者弗朗西斯·韦勒为我们提供了一段令人屏息的、戏剧性的内心探索之旅,以解决个人痛苦、治愈星球创伤和发展灵魂。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出版物,为那些足够坚强、足够成熟、敢于探索和挑战黑暗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今日灵性》(Spirituality Today)

  《哀伤的五道门》很可能是有史以来关于悲伤艺术的最佳指南,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完整的人类、更精致地活着的富有诗意的手册。它邀请我们进入悲伤的核心,进行深刻的治疗,并加深与彼此以及地球的交流。

  ——《 狂野的心:人类心灵实地指南》(Wild Mind: A Field Guide to the Human Psyche)作者比尔·普洛特金(Bill Plotkin)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美的作品:美在语言,美在诗意,美在对失去的本质的深刻洞察。韦勒的书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眼泪可能是我们长久以来需要的救赎之水。

  ——《十首告别之诗》(Ten Poems to Say Goodbye)作者罗杰·豪斯登(Roger Housden)

  【精彩书摘】

  在学徒生涯中,我们被邀请参加哀伤的仪式,并练习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哀伤以及万事万物。提出这一观点的爱尔兰诗人、哲学家约翰·奥多诺霍(John O’Donohue)写道:“我们能够遇到、认识或发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如何对待万事万物的……当我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它们时,伟大的事物就会向我们靠近。”我们如何对待悲伤,深刻地影响着悲伤如何回馈我们。我们常常与哀伤保持距离,希望避免与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情感纠缠不清,这导致我们感到疏离、脱节和冷漠。但在其他时候,我们与自身所感受到的哀伤之间没有空隙。于是,我们被悲伤的潮水卷走,几乎在悲伤的海洋中溺水。如果我们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接近哀伤,就能以更加成熟和灵活的方式进行应对。当我们带着尊重来到哀伤面前时,便会发现,自己与悲伤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关系——既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在我们与这个麻烦而又神圣的访客之间,已经开启了一段持续的对话。学徒生涯的首要任务,便是学会如何与我们的哀伤同在,并且温暖地拥抱哀伤。

  然而,要想直面哀伤,需要巨大的心理力量。为了能够忍受哀伤所带来的画面、情绪、记忆和梦境等严酷考验,我们需要加固自己的内在地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通过发展任何一种练习——写作、绘画、冥想、祈祷、舞蹈等——加固好自己的内在地基。这些练习为我们提供了定海神针,能够帮助我们在困难时期保持稳定,抱持与丧失有关的脆弱情绪而不被其吞没。哀伤工作不是被动的:它意味着要持续地练习关注与倾听,并且不断地深化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这是一种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坚定付出。(关于如何培养慈悲,请参考本书末尾所列的资源。)

  在学徒生涯中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当哀伤出现时保持成人自我(adult selves)临在的能力。在心理咨询以及工作坊中,我经常目睹,当哀伤的情绪浮现时,个体可能会退回到一种近似儿童的状态,在突然间感到恐慌、不知所措、绝望、孤独和羞愧。当悲伤临近时,人们的确可能会滑入另一种存在模式,其视角、感受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帮助他们恢复与成人自我的联系非常重要,否则,他们便会在解离状态越陷越深甚至迷失自我。

  这种儿童般的状态便是荣格所说的情结(complex)。情结是在过于强烈且难以消化的体验中形成的,是一束高浓度的情感能量所撒下的碎片。在这些时刻,心灵会将难以处理的材料分裂出去,并创建一个自治的、半独立的包裹来容纳这些情感浓度极高的材料。心灵的这一机制令人叹为观止,拥有它是我们的幸运——在这些动荡的时刻,我们无需承受全部重量,从而能够保留某种程度的控制。想想看那些经历过残暴的战争、毁天灭地的龙卷风,或者遭受强奸和猥亵的人们。创伤导致了情结的形成,它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心灵在遭受创伤的那一刻解离,暂时将这些讨人厌的材料从意识中分裂出去。

  很多人的丧失并未得到周围人的充分涵容,因而情绪也无法得到足够的调谐(attunement)。调谐是创伤治疗师常用的术语,指的是一种由我们所爱之人和信赖之人给予的富含情感的关注。这种特殊的深度关注使痛苦变得能够承受,于是我们感到被抱持和心安。在经历丧失和哀伤时,如果缺乏一个安全和滋养的环境,就会加剧情结的形成。如果来自父母和社区的外部涵容过于匮乏,心灵为了避免受到直接的伤害,就会分裂掉那些过载的情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情结会一次又一次地回来,仿佛试图重新融入我们的意识。当情结出现时,我们会被带离当下,回到遭受创伤的时刻。当初,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与自身的某些部分进行了切割。现在,为了疗愈,我们必须重新连接那些部分。换言之,我们必须直面并调和情结中的情绪元素。否则,根据荣格的说法,情结将“我们的意志,扰乱意识的表达”。这句话揭示了直面自己的处境、克服困难并调和情结的必要性。(关于如何面对情结,请参考本书末尾所列的资源。)

  在成为悲伤的学徒时,有一些核心任务:与哀伤建立关系,学会在逆境中维持心灵的稳定,保持成人自我的临在。在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挑战。用传统的学徒语言来说,这是迈向“精通”的旅程。而在灵魂的语言中,这是成为“长者”的过程。长者懂得如何巧妙地触碰哀伤,并将其转化为对集体的滋养。正如哀伤专家斯蒂芬·詹金森(Stephen Jenkinson)所言:“优雅地驾驭自己的悲伤吧,周围的人都将因此而得到滋养。”若能娴熟地驾驭哀伤,我们便能为更广阔的集体带来慰藉与稳定。

  所有成熟的文化都会引导人们成为悲伤的学徒。这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到宇宙赋予我们的一切,感谢它日复一日地供养我们。这些文化尊重这一真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仪式和教导。比如,美洲印第安人通过在“汗屋”(sweat lodges)中进行汗蒸来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净化与治疗,许多文化中也都有特定的转化仪式(initiation)来表达谦卑。这些仪式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神圣的宇宙中,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无法逃避这一真理,所以更应该用一种成熟的忧郁情绪来面对它,并为此举行一些感恩的仪式。玛雅人说,人们因自身所得到的一切而背负着深重的精神债务,无法完全还清。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尽力以修辞和仪式之美来尊重这一债务。然而,我们的文化未能尊重这一债务,其后果正如我们所见——一个由于无尽欲望而迅速被掏空的世界。

  与悲伤工作,就是与灵魂工作。我们要怀揣勇气直面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逃到舒适和麻木的洞穴里。哀伤加深了我们与灵魂的联系,带我们走进脆弱的疆域,直视自己在经历丧失和苦难时对他人的真切需求。每当有人冒险揭示自己内心深处那生动而赤裸的悲伤时,我都会为之感动。

  哀伤还揭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我们与这个世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曾误以为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是隔绝的,这种幻觉在压倒性的苦难面前不堪一击。不管是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和世贸中心遇袭这样的悲剧事件,还是对本地社区的破坏,抑或是我们所热爱的土地遭受了某种形式的侵犯,这些悲剧都在提醒我们,我们与这个世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对上述挑战,哀伤提供了一种应对方式——它驱动着我们走近他人,走向关怀与拥抱。我们需要依靠哀伤来治愈这些创伤,去理解这个被颠倒的世界。铭记哀伤所代表的智慧,能让我们对灵魂深处的脉动保持信念。这是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via negativa),引领我们走向神话学家迈克尔·米德(Michael Meade)所说的“逆境中的智慧”(dark wisdom)。如此一来,我们便不再畏惧这世间的挑战,而是坚信,那些源自生命深处的滚滚洪流能够引领我们穿越一切。

  王尔德写道:“哪里有悲伤,哪里就有圣所。”本书深入探讨了哀伤的圣所,描述了它如何支撑我们在这个充满丧失与死亡的世界中前行,如何触动我们的内心,并对灵魂深处的未知领域保持开放。哀伤提供了一种神奇的炼金术,能将苦难转化为沃土。悲伤使人们变得真实和具体,因为它给这个世界增添了实实在在的重量。尽管我们所处的文化总是狂热地追求“出类拔萃”,丧失和悲伤却能磨平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面具。就像曾经屹立在中美洲丛林中的巨大石雕已变得支离破碎一样,我们为彰显自己的重要性而竖立的纪念碑也已崩塌。在哀伤的时刻,我们被剥去那些多余的东西,呈现出身为人类的本来面目。哀伤使我们成熟,能够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提取出的自我。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对悲伤有所体会,便无法成为成熟的男人和女人。正是那颗经历过破碎、懂得悲伤的心,才能够拥有最真挚的爱。深谙丧失的心能够识别出“一种更深刻的哀伤……一种存在于万物之心的哀愁”,从而将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若是没有这种觉察,并且缺乏被生活塑造的意愿,我们将永远被困在费力不讨好的逃避策略中。

  我是哀伤的倡导者。我清晰地看到了哀伤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哀伤对我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想要接纳哀伤并满足它的需求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哀伤,我们将无法感受慈悲的力量、体验爱的广袤、享受愉悦的感觉,也无法赞颂这个世界的美好。哀伤为生命的每一刻都赋予了深邃的力量,从而培养并深化了以上每一种能力。哀伤是画布上的暗色调,为画面增添了深度、对比度和质感。没有这些色调,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平淡无奇。与哀伤的相逢不可或缺,哀伤的这些至关重要的特质,能够在我们遭受丧失和悲伤时为我们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我并不是要倡导一种沉溺于悲伤的生活方式。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不欢迎悲伤的到来,我们便无法投入地、有意识地去体验这些时刻,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被悲伤的阴影笼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全然地面对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这正是充分活着的秘诀。

  我将这项工作视为一种灵魂的行动主义,它深刻地反抗了社会让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种脱节的生活方式。哀伤颠覆性地破坏了社会的默契——我们要表现得体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哀伤是一种抗议行为,是向世界大声宣告:我们拒绝活得麻木和渺小。哀伤有种桀骜不驯的特质,它拒绝墨守成规,拒绝被文化束缚。因此,哀伤对于保持灵魂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与我们的恐惧相反,哀伤充满了生命力。它积聚着能量,要与另一个灵魂——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还是生态系统——发生情感交融。它不是某种死气沉沉或情感淡漠的状态。哀伤是鲜活的、野性的、原始的——它无法被驯化。它一直在抵抗,从不甘心保持被动和静止。当哀伤攫住我们时,我们便会以紧张、不安和躁动的方式前行。它的确是一种源自灵魂的情感。

  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哀伤能够使我们直面生活、社区、生态,以及家庭和文化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旦觉察到丧失的各个层次,我们便能真正地响应、保护和恢复受损害的事物。哀伤记录了万事万物遭遇的悲伤,这对我们的灵魂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亲近丧失,我们的心灵得以保持柔软、流动和敞开。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