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9.00

失权者 李鸿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鸿谷在周刊工作期间的作品选辑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贺。

  15年前,当三联书店筹办一份周刊时,曾经吸引了京城新闻界的不少俊杰,可以说是风云际会。总因缘分未到,聚散离合,气象万千,相信年岁稍长的文化人士会有记忆。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运作,名曰周刊,实际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册。如何组织有特色的新闻性报道,始终是主事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周刊刚刚创办,鸿谷就已经为刊物撰稿了。他在《长江日报》的同事王锋,此时正在周刊工作,鸿谷就被网罗进来。他为周刊写的首篇稿子,题为《灭顶之灾,不可思议》,讲的是当时湖北一个农民“颅骨自爆”案的讨论,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后,他不断为刊物供稿,题材涉及医疗、教育、妇女保护、儿童成长等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时,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再以后,鸿谷的作品就与《三联生活周刊》紧密相连,他也逐渐担负起刊物新闻性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鸿谷的到来,为周刊新闻报道的加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的创造性劳动,已经融进刊物自身新闻报道标准和风格的塑造。

  由于工作关系,我可以在第1时间阅读鸿谷的作品。它们常常使我惊喜。构思一个视角独到的故事,以绵密的逻辑和平实的白描文字娓娓道来,是鸿谷新闻写作的特征。隐藏其后的,则是艰辛的采访和完备的案头资料工作,以及对立意和切入点的深入开掘。这些新闻故事,每每成为周刊奉献给读者的美餐,其好评和影响,不必在此絮叨。几年来,与鸿谷的日常接触和交谈闲聊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相当可观的阅读量,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固有的观念或想法,总想有点新的追求。我以为,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擅于总结,是鸿谷能够不断超出自我的内在原因。书中收入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理论方法的归纳提炼,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记录。鸿谷把记者的动力概括为“好奇心”,换句话说,就是面对社会生活纷纭繁复的现象,不断探索真相,探求新知,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完整准确的资讯。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专业态度。

  作者简介

  李鸿谷,1987年,《长江日报》体育记者;1998年,《武汉晨报》编委;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任主笔,现为副主编。

  目录

  序

  贪官

  贪官李纪周全记录

  广西贪官网

  李真:秘书的权力

  李真:秘书的网络

  马德卖官记

  毒品

  新生代毒枭

  冰毒网

  金三角变局

  刘招华:欲望与死亡游戏

  罪犯

  温岭黑社会

  危险的财富

  刑警队长的罪与罚

  张君分析

  江湖

  绯闻时代的女主角

  凡人赵忠祥

  债务人牛群

  徐明是谁

  财富

  谁是有钱人

  中国人的财富秘密

  煤炭资本家的财富秘史

  社会

  交通厅长的“事故多发期”

  人命与仕途

  青基会的赢与亏

  新闻笔记

  调查李真

  叙述马德

  观察权力

  新闻的方法论

  三联的知识生产

  后记

  精彩书摘

  《失权者》:

  初试身手

  在省政府秘书圈子里,李真最有价值的收获是与吴庆伍交好。吴庆伍是从河南过来的秘书,在河北呆过两年后,吴想下海,摆脱秘书生涯,而李真希望能够接任吴庆伍原来的位置。李真被逮捕后剖析自己的犯罪根源时写道:“我的前任秘书……告别政坛,下海经商……(我说),你在商界需要权力支持,我在官场也需要经济支持,我支持你赚钱,你支持我从政,我官越做越大,你钱也越赚越多。”李真与吴庆伍达成“钱权双赢”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河北省委一位老领导分析说:“吴庆伍位置高,但是外来户;李真位置低,却是坐地虎。”他们两人选择合作,“非常正常”。吴庆伍后来也因受贿而被拘。有意思的事实是,吴庆伍被拘后,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曾采访过他,据介绍,吴通篇谈的主要内容就是李真。在吴的描述里,更多的是说被李真所“欺骗”。如果排除吴庆伍自己开脱罪责的因素,有研究过这一材料的人士揭示说,(其间)另一层隐藏的事实是:在权力运作以及对人的操纵上,李真显然比吴庆伍更具能力。李真果然顺利地接任吴庆伍的位置,稍后又从省政府进入省委,终成“河北第一秘”。

  李吴合作,最初就在他们交接班之际,吴庆伍的公司开张之时。中纪委、监察部在对李真的通报中指出:“1992年底,李真通过原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河北办事处(简称”东租冀办“)主任张某帮助吴庆伍(现在押)从‘东租冀办’借款2000万元(后吴将此款据为己有),事后,李真收受吴庆伍15万美元和10万元人民币。”

  总结李真之贪,有熟悉相关材料的人士分析说: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其一,李吴“钱权”通道;其二,李真的北京线路,北京为他完成了最迅捷的张家口-石家庄之旅,同时也是他的资源之源,李真对北京的“投资”不遗余力;其三,把持河北官员的升迁管道。

  开始时并不是完全没有碰到麻烦。1993年10月份前后,一桩5000万元的贷款案牵扯到了李真与吴庆伍。因为涉及秘书李真,案子报到省纪委,此时刘善祥已经升任省纪委书记。他的要求是:查到底。这个最终也没有明确结果的案件,基本案情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张某从银行里贷出5000万元,钱在他自己的公司稍作停留,相当部分流转到吴庆伍与李真手上。检察机关发现张某有逃逸的可能,于是立案批捕。随后有过一场十分复杂的角力。

  刘善祥回忆说,检察机关方面打电话来找他,说管政法的书记要求放人,刘对检察机关的命令是拒绝。稍后检察机关又来电话,仍然说被要求放人,刘还是表示拒绝。最后刘善祥接到的电话是被告知人在被要求下已经放了。接下来,刘便与要求放人的书记理论,但放人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刘分析说,要求放人的书记,是刚从外地调到河北的,对有关情况并不熟悉,而在其间操作此事的是李真。事实上,刘回忆说,这件案件报到省纪委后,他就去找过有关领导汇报过。为了有证人,刘当时还拉上了另一位副书记。相对麻烦之处在于,他们的汇报在中午11点钟左右,结果12点钟机关食堂吃饭时,李真便知晓了此事。李对在食堂吃饭的经贸委负责人表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经贸委方面的负责人显然很觉意外与委屈,马上找到刘善祥问询此事,两方信息汇集,刘善祥自述“也很意外”。

  相对这一事件,李真后来操作“京官”杨益铭平调,机构升级就相当简单了。投资公司的张某出来后,离开中国,移居国外,这一案件因此无法深入。而刘善祥注意到的事实是:从银行贷出来的款项,债务便转移到张家口卷烟厂。

  后来有报道称,张家口卷烟厂厂长李国庭受贿案的暴露,终于牵扯出李真。对此说法,刘善祥并未给予肯定答案,事实上这5000万元贷款已经使有关方面注意到了李真,只是这一次没有抓住他的材料。

  此时李真要过的坎儿还不仅仅是抹平这5000万元的贷款,更重要任务是他也需要在他“处级”的位置上升迁一级,达到“副厅级”,这一过程同样遭遇强烈阻击。结果是“一下一上”完成了李真的升迁,刘善祥因为“身体原因”提前离职,稍后李真任职河北省办公厅副主任。

  河北坐大

  接受记者采访时,熟知内情的人士评价李真说:“他甚至是可以左右河北权力系统的人,其地位相当于‘二书记’,想让谁上就让谁上。”而目前李真的处境,一个办案人员开玩笑说:“现在他是进去了,但可以不断地‘咬’人啊,现在是想让谁下就让谁下。”原石家庄市市长张二辰就是李真“咬”出来的。

  张二辰向李真行贿已经公开报道,对李真的通报说,原石家庄市市长张二辰向他行贿3.5万元人民币和1万元港币。这一消息强化了李真的秘书“能量”的社会传播效果,在权力系统内——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关于李真的信息,比社会层面所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帮助李真在权力系统内树立权威的事实之一是一个县长的传奇。据说在吴庆伍秘书时,这个县长被斥责说,“这样的人还能当县长?”所幸的是,有知情人分析说,“龙威”发作之时,正巧在李真与吴庆伍交接班前后。稍后通过李真的运作,差不多算得上被“注销”的这个县长奇怪地留任,后来还升迁了。

  在这种格局里,寻找到攀附李真的机会成了最重要内容。担任现在押的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省委督查室主任杨益铭的律师、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的周国均说:“杨益铭与李真在案情上的关系,是一个攀附的实例。”

  1997年石家庄市所辖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当时任新乐市委副书记的马振生、副市长李栓想要趁这个机会晋升。他们两人通过新乐市一个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的经理张根发帮忙活动。张根发又找到深圳市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林欣进,联系到了杨益铭,送给他20万元。

  1997年12月初,领导班子换届后,马振生和李栓心急如焚,因为他们感觉到“没什么动静”。俩人又送了杨益铭四块手表。结果他们听到的答复是,马振生不能留在新乐任书记。

  前言/序言

  鸿谷在周刊工作期间的作品选辑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贺。

  15年前,当三联书店筹办一份周刊时,曾经吸引了京城新闻界的不少俊杰,可以说是风云际会。总因缘分未到,聚散离合,气象万千,相信年岁稍长的文化人士会有记忆。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运作,名曰周刊,实际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册。如何组织有特色的新闻性报道,始终是主事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周刊刚刚创办,鸿谷就已经为刊物撰稿了。他在《长江日报》的同事王锋,此时正在周刊工作,鸿谷就被网罗进来。他为周刊写的第一篇稿子,题为《灭顶之灾,不可思议》,讲的是当时湖北一个农民“颅骨自爆”案的讨论,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后,他不断为刊物供稿,题材涉及医疗、教育、妇女保护、儿童成长等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时,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再以后,鸿谷的作品就与《三联生活周刊》紧密相连,他也逐渐担负起刊物新闻性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鸿谷的到来,为周刊新闻报道的加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的创造性劳动,已经融进刊物自身新闻报道标准和风格的塑造。

  由于工作关系,我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鸿谷的作品。它们常常使我惊喜。构思一个视角独到的故事,以绵密的逻辑和平实的白描文字娓娓道来,是鸿谷新闻写作的特征。隐藏其后的,则是艰辛的采访和完备的案头资料工作,以及对立意和切入点的深入开掘。这些新闻故事,每每成为周刊奉献给读者的美餐,其好评和影响,不必在此絮叨。几年来,与鸿谷的日常接触和交谈闲聊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相当可观的阅读量,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固有的观念或想法,总想有点新的追求。我以为,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擅于总结,是鸿谷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原因。书中收入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理论方法的归纳提炼,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记录。鸿谷把记者的动力概括为“好奇心”,换句话说,就是面对社会生活纷纭繁复的现象,不断探索真相,探求新知,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完整准确的资讯。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专业态度。

  我虽然从事编辑工作已有30多年,但对编刊的实际操作,还只是个门外汉。自从1995年7月到周刊工作以后,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够自由自在地施展身手才华。因为书刊的核心创造力,就是编辑记者的智慧和才能。十几年过去了,周刊在朱伟领导下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最为可喜的,是伴随着周刊的发展,我们的编辑记者队伍日益成熟,而鸿谷就是其中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适逢“三联生活周刊文丛”出版,我希望鸿谷今后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能够在“文丛”中看到更多周刊同事的名字。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