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71125615
-
书名
中国计量史
-
作者
关增建
-
出版社名称
大象出版社
-
定价
498.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5-02-01
-
纸张
特种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充足的史实、引经据典、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计量手段并不落后于世界各国的事实。在计量史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可以称得上是目前计量史领域比较专业和权威的书籍。
作者简介
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从事科学技术史、计量史的研究,对通识教育和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亦时有关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学术声誉,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之一。
精彩书摘
第八章 货币、印章与度量衡
在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之间会产生交换行为。交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会导致贸易,作为贸易的中介物,货币应运而生。同时,文明的发展会导致度量衡的产生, 人们在交换和贸易过程中,为了实现交换的公平,也会运用度量衡。这样,货币在其发展过 程中,自然会与度量衡发生联系。中华文明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了引人注目的连 续性,因而其货币与度量衡之间的联系也特别紧密。古人使用的货币,种类繁多,按其质地, 可分为古钱、金银币、纸币、铜元等。这些不同形制的货币,都与度量衡密切相关。度量衡 对货币的形制进行规范,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对度量衡产生反作用,它们纠缠着发展, 分别走向成熟阶段。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人对货币的使用,始于夏商,成于东周, 统一于秦代。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海贝,相应的时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一开始, 人们是把色彩鲜艳的贝壳作为装饰品来用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交换 行为。最初的交换是以物易物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当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不能适应社 会生活的需要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为其寻找中介物。这时,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被人们 用作装饰品的贝类因其小巧玲珑、坚固耐用、携带方便的特点,引起人们注意,首先被选作 交换的中介物。这样,一种原始的自然货币——贝币,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由贝币到蚁鼻钱
需要说明的是,海贝种类繁多,只有其中的货贝才能充任贝币。这种货贝样 式相同而大小不一,正面有沟槽和齿纹,背面隆起,多数被磨损,沟槽呈通透状。一般长 1.5 ~ 3 厘米,宽1.5~1.7厘米。
既然具有了货币功能,就应该能够演化出相应的计量单位。贝币在单个计数的基础上, 确实演化出了自己的计量单位,那就是“朋”。“朋”的原始含义就是指串起来的“贝”, 后来被借用为贝币的计量单位。遗憾的是,我们迄今还不知道一“朋”到底等于多少只“贝”, 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多认为一朋等于两串,每串或者是5个或者是10个贝币。也就 是说,一朋等于10或20个贝币。
到了商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在非临海地区,贝币出现了供不 应求的局面。此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于是,人们开始用青铜仿铸贝币。这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一开始,人们制作的铜仿贝与天然贝形制相近。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开始在铜仿贝上铸 造文字。这种有文字的铜贝,其外形有的像蚂蚁爬在人的鼻子上,有的像鬼脸,所以俗称其 为“蚁鼻钱”或“鬼脸钱”。战国时期,这种钱逐渐流行开来。南宋洪遵《泉志》 中最早记载了这种钱:
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起,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者可阔一分,重 十二铢,面有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
洪遵的记载凸显出贝币从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后,开始向规范化转化,对形制、重量等 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与度量衡发生直接的关联了。当然,这种转化是逐渐发生的,最初 的“蚁鼻钱”,还达不到规范化的程度。出土的早期“蚁鼻钱”有多种形制,也表明了这一 点。无论如何,“铜仿贝”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具有大小、 重量、价值相对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就地铸造等优点,因而很快就流行开来。先秦“蚁鼻钱” 的大量出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工作者不但出土了大量蚁鼻钱,而且1981年在安徽省繁昌县出土了 两件战国时楚国铸造蚁鼻钱的铜范。两件铜范已经残缺,左边的残长27厘米,宽 10.7 厘米,边厚0.95厘米,重1.055千克;右边的残长25厘米,宽10.8厘米,边厚0.95厘米, 重1.001千克。两件铜范均阴刻贝型和浇铸槽,贝型排列四行,对称分布,刻有文字。繁昌 贝币铜范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古人铸造贝币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还流行一种布币。布币的形状似青铜农具 ,即农具铲,故又 称其为铲布。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在贝币紧缺的地方,人们将金属币铸成铲状。 和布声母相同,所以后人将这类货币统称为布币。
二、布币的演变
布币有一个演化过程。早期的布币更多地保留了原来农具的特征,例如农具铲安装铲柄 的部位“銎”是中空的,早期布币就在相应部位也保留了中空,因而这类布币就叫空首布。 空首布体型也比较大,更像农具......
前言/序言
序 计量史的意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及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活动。就重要性 而言,它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技术保障,是确保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 技术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计量是管理,更是科学,当代社会的运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 计量。计量对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有必要在学习和研究它的 历史方面下功夫吗?我们使用计量,难道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是,如果抛弃那些仅从实用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计量史的研究 和相应学科的建设,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有其足够的社会意义的。首先,它是国家基础文化 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会,当其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会随之增加。 在这种追求中,对历史的关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今社会上历史影视剧的热播、历史题 材图书的畅销、历史话题的流行,就是这种关注的一种体现。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它扮演的 社会角色越重要,人们对其历史就越关注,这就是政治史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热情 的原因之所在。这种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历史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 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对历史的关注也就越 强烈。但对于计量而言,情况似乎有些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计量科学的进步, 计量史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与计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称。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因为我们的计量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计量史知识的普及还不够。 实际上,人民群众对计量史的知识还是喜闻乐见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的功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计量史的 学习和研究。
同时,对于计量工作者而言,掌握计量史知识对于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要做好计量工作,需要对计量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少部分 来自计量本身,更多的来自计量史的总结。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 话是就政治生活而言的,对于科技领域,我们完全可以说,忽略了具体学科的历史则意味着 对该学科前进方向的迷失。我们知道,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为过去的发展历程所描绘的历史 曲线,必然会延伸到未来。因此,要把握某件事情的未来,最好的途径是首先了解它的历史。 不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就意味着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现状,当然不利于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 具体来说,当我们要从事一个科研项目时,如果对其历史渊源不清楚,对前人在这个领域已 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不了解,对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障碍有 待攻破不知道,我们就不可能为自己所从事的项目规划出合理的研究方向,不可能使其取得 应有的进展。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能为我们提供内涵丰富的借鉴,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具体到各门学科来说,研究文学的,文学史是必修 之课;攻读艺术的,艺术史不可或缺;钻研法律的,法制史是重要基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科技史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计量科学高峰的攀登者,不关注计量史,肯定是不应该的。 实际上,计量科学工作者没有不接触计量史的,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 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使之变成理论上的自觉行动而已,而计量史研究队伍的薄弱, 也限制了对社会的计量史知识的供给。
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计量史知识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研究中国历史的人, 没有不为史籍中那些含义不一的度量衡单位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而费神的。这是因为,一 方面,度量衡事关国计民生,各类史书中大量出现度量衡数据,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 多种原因,度量衡的单位和量值又长期处于变化之中。度量衡单位的不确定、量值的不统一, 而有关单位和数据又大量出现,这就使得史学家们在阅读史籍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度量衡数 据,往往如堕五里雾中,他们要弄清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一 问题,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经济学工作者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也常 常要涉及各种计量单位,这些单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了解这些过程,就很难 对这些单位本身及与其相关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法学工作者在处理有关经济纠纷案件时, 类似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才能使之得 到顺利解决。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计量史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局面,任何人文社会 科学工作者都不能甘心以“科盲”自居;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知识交叉越来越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这就需要有一座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科学史就是 这座桥梁。计量是科学的基础,这一属性决定了计量史是科学史的基础,它当然更有资格胜 任对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沟通。计量史以历史上的计量为研究对象,而计量本身是兼 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计量技术和计量基本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而计量的法制 化特征则又属于社会科学。计量史研究的既然是计量的发展历程,计量的二重属性在它身上 体现得就特别明显:我们通过学习计量史,在涉及计量单位的含义、计量的基本原理时,受 到的是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涉及计量跟社会的关系、计量的法制化过程时,则又会 感受到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通过学习计量史来掌握基 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想的学习途径。更应指出的是,计量的发展是一 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学习计量史,会使我们培养出一种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 问题。历史意识是一种高级思维意识,掌握了这种意识,看问题会更具理性、更加宽容。在 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历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追求目标,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计量史 的重要。
对社会而言,计量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进行计量教育、普及计量知识的有 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计量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 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经营者,抑或是社会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必要的计量知识,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当前人们的计量意识还比较淡薄,所掌握的计量知识还比较 欠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上开展计量教育,以增进人们对计量知识的掌握。在这方面, 计量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计量史不可能不涉及具体的计量知识,这些知识在与 历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处于这种状态 下的计量知识才是容易学习的。当我们读到伏特、安培、帕斯卡、牛顿这些计量单位时,如 果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了解隐藏在这些单位背后的人和事,明白形成这些单位的历史背景, 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它们。否则,就知识讲知识,脱离了它们赖以生发的历史场景,这些知 识就会变成干巴巴的符号,令人望之生厌,这显然不利于计量知识的普及。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一些计量事件的重要性,从而对计量的发 展方向有更好的把握。例如,国际单位制的诞生,标志着全人类计量语言的真正统一,是世 界计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如果我们就计量论单位制,除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之外, 很难领悟到国际单位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如果我们明白了形成国际单位制的历史背景, 了解了在国际单位制形成之前因单位制的混乱给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不便,知道了国际单位制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精髓,从而更好地解读这座里程碑。 对中国计量来说,我们要理解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发布的重要性、理解《中 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重要意义、理解1993年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颁布的重要价值, 也同样离不开对计量史的研究和学习。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可以使我们对计量本身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体会。计量对于国家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计量学 科内部我们未必能体会到这一点。此即古人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缘故。只有跳出计量的圈子,把计量放到历史的长河之中,考察它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曾 经发挥过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计量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计量的 重视,从而使其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使其社会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 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计量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计量 管理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个独特贡献。通过计量史的学习,我们不但 可以充分认识这一贡献,领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深受传统文化 影响的中国社会,在制订中国计量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时,有的放矢,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 从而使中国的计量事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计量史的研究,我们获得了 看待传统社会的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这个 民族。
一门学科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科史受到重视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中国计量事 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对计量史的研究,为社会奉献更多的计量史成果。正是出于 这样的考虑,作者在此前出版的《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计量简史》的基础上,经过进一 步的扩充和深化,形成了本书。希望在为社会贡献计量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广大读者 的指正,以使我们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