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9.00

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 马克· 霍金森 中央编译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1.《观察者》《每日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众多媒体集体力荐。

  2. 阅读具有重塑命运的神奇力量。

  在一个读书得不到支持、看不到阅读意义的地区,一位普通少年凭借内心对阅读的热忱和渴望,凭借内心对阅读的热忱和渴望,突破了家庭和周围环境的重重阻碍,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书籍不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而是成为了一种思想、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工具。

  3. 通过分享真实而感人的个人成长故事,展现个人命运与生存环境的关联。

  马克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工人阶级小镇罗奇代尔的成长经历和书的不解之缘,讲述学校、音乐、书籍、作者、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书籍带给他的感动与思考、希冀与温暖。

  4.通过独特而有力的叙述方式和视角,见证了50年里社会的巨大变迁,人们阅读意识的觉醒。

  马克在书中分享了写作和阅读在过去50年里发生的变化,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们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对个人成长、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

  5.书末附作者独家私藏书单,展现了阅读带给作者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人生经历的改变。

  内容简介

  马克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工人阶级小镇罗奇代尔,当地的学校和工业在逐渐走向衰落,他的家庭和所处的环境没有意识到阅读的价值:马克的前途似乎很有限,看不到希望。但是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使他的人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这本书中,他坦诚分享了自己作为工人阶级的孩子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成长故事,讲述了学校、音乐、书籍、作者、环境对他的影响, 以及这些是如何塑造他的生活的。除了讲述自己一生热爱书籍的故事,马克还分享了写作和阅读在过去50年里发生的变化,见证了50年里社会的巨大变迁,人们意识的觉醒。

  作者简介

  [英] 马克·霍金森 (Mark Hodkinson)

  作家、记者、出版商,为《纽约时报》《观察家》《卫报》《星期日邮报》等报刊撰稿,著有《蓝月亮:与曼城一起倒下的亡灵》(这本书常被引用为足球经典)《相信迹象》(该书入围了威廉希尔年度体育书籍)《最后疯狂的青春》和《那个夏天的感觉》被提名为年度小说。此外,他还编辑了广受好评的传记《J.D.塞林格的一生》,该书被改编成电影。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北方的书;它也涉及出版、写作和音乐,但它超越了它的主题,符合霍金森在序言中提出的标准:“最好的书,和最好的日子一样,在微风中掠过。” ——《观察者》

  读这本回忆录会让你意识到,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好的社会流动性工具了。

  ———《每日邮报》

  书中的内容令人深感痛心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关于胜利的作品。——《爱尔兰时报》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金融时报》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赞美诗,也是对书这一复杂文化对象的爱的宣言。任何曾经读过、写过或出版过书的人都会发现,当欢快地沉浸在这些工匠打造的段落中时,他们的心也在悸动。

  —— 英国诗人、记者、剧作家、广播员 伊恩•麦克米兰(Ian McMillan)

  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梦想拥有跑车和漂亮的衣服。而有些孩子则只想要书和唱片。如果是你,特别是成长在一个北方的衰落小镇,那里的人说“书”这个词就像他们说“巫毒”这个词一样,这可能是你的故事。即使你不是这样的,你也有可能会喜欢它。”

  ——英国音乐记者、作家 大卫•赫普沃斯(David Hepworth)

  目录

  目录:

  序 vii

  第一部分 来时之路 1

  第一章 3500 本藏书 3

  第二章 天生的“收藏家” 15

  第三章 打开新世界大门 37

  第四章 徜徉书海 61

  第五章 邂逅《麦田里的守望者》 87

  第六章 曲折的阅读经历 119

  第七章 我的淘书之旅 157

  第八章 志同道合的朋友 195

  第九章 成为一名记者 219

  第十章 人生第一份工作 247

  第十一章 写书的乐趣 283

  第十二章 独立出版人的困惑 325

  第二部分 前路漫漫 361

  第十三章 “博学”标签 363

  第十四章 新型阅读方式 379

  第十五章 收藏癖的治疗 395

  后记 413

  附录 419

  前言/序言

  序言

  我的生活空间正在不断地缩小。从前离我尚有几米远的那几面墙,如今我只需稍稍探过身去就能触到了。假如你也像我一样疯狂地收藏各种书籍,并把它们存放在一个又一个硕大的书架上,那么你本就不大的房子就会越变越小。然而,你很难察觉到这个变化的过程,就好比时间悄然流逝,而你却总以为自己没发生什么变化,直到对比了自己十年前的照片,才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天哪!”

  我从不觉得3500本书(数目还在不断增加)是一个特别大的数目,就像我始终认为小时候家里有且仅有一本书也不足为奇。我对音乐的态度也是如此。我收藏了数千张CD。在可订阅的流媒体服务出现之前,我曾在三个iPod音乐播放器里存了6万多首歌曲。人各有所好,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在自己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只有在别人眼里才会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17岁那年,我到一位大学同学家做客,第一次见识到一个家庭可以拥有那么多的藏书。我不是那种把“敬畏”一词挂在嘴边的人,也从不轻易对某事惊叹不已。但就在那一天,我实实在在地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身上那件帅气的意大利野战夹克和梳得一丝不苟的发型也没能抑制住我内心的激动。我真想拥有那里的每一本书。那种被书山环绕着的感觉简直太妙了。

  当时我就立志,我将来要做的这件事绝不是一项为了收藏而收藏的任务,也不是为了炫耀或是巧妙地换一种方式来博人眼球。因为我已经感受过书籍真正的魅力,见识过书中的智慧与美好。在当时的我看来(当然,现在的我也依然这么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传送门,能够将你传送到一片新天地或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每读完一本书,你都能感觉到一丝轻微的,有时甚至是彻底的改变。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无法抗拒呢? 此外,如果你恰好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半点儿文化熏陶或艺术细胞的家庭里,你的个性就全靠你自己来塑造了。一路走来,我靠的就是音乐和书籍。

  最初,我计划将自己这本书的主题定为延迟满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这是一个很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青睐的术语——以及它与个人藏书量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试图通过一个人的藏书来分析他的个性以及藏书的意义,并且探讨这些书究竟何时才能被真正地读到。我们甚至连书名都想好了,就叫《马上是多久?》(How Soon is Now?)

  隽永的书籍,就像生命里的美好时光一样,总是不期而至,可遇而不可求。一本好书是会成就它自己的。虽然本书最初的构思获得了一波强有力的支持,但我却毫不心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孩子最终能成长为一个爱书之人,甚至一步步地成为新闻记者、作家乃至出版业者,这段经历本身就极具独特性。通常在这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愿望非但得不到支持,还要遭到鄙视,他所能获得的教育就是在一所综合学校里混到中学毕业(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实在同情你的处境。”)。

  阶级常被用作一个人自怨自艾时的托辞,又或者,在相互“比惨”的时候被用来调侃命运的不济——详见巨蟒剧团的经典舞台短剧《四个约克郡人》。然而我却单纯只想凭借我的记忆与认知,客观地介绍我的成长背景、我的家庭以及我所居住的城镇。至少在意识层面上,我并不打算为这本书赋予其他的使命。

  我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工人阶级特征与我那可怜的、饱受折磨的外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年正是我外公用他的热情、智慧与反叛精神,竭力将我从一个无知少年塑造成了今天的藏书家。我只想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因为像我外公约翰·威廉·达菲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也许每条街上都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竭尽所能,日复一日地应付着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勉强维持着生计。他们得不到外界的支持,甚至无人问津。

  这是一本关于书籍的书,作者是一位书迷,书中充斥着各种杂七杂八甚至稀奇古怪的隐喻,入流的、不入流的都有,堪比一锅大杂烩。为了完成这本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把自己关在藏书室里。在本书的结尾处,我单独用一个小节如实地反映出了我在这段时间里的工作成果,其中就包括我整理出来的先前夹在或记录在某些书本里的物件和笔记;一份我一直搁置一边,但最终还是努力完成了的阅读清单;以及一份我对各类待读书目的概述。读者们不妨把这部分内容视为一部DVD影片的精彩花絮,又或者,如果你不怕暴露年龄的话,也可将其视为一张12英寸单曲唱片上的附赠歌曲(必须是那种放在贴着缎面补丁的折页式唱片套里的黑胶唱片)。

  我见证过书籍面世的全过程,从内容到封面,从写作到出版,再从被写书评到被收藏。因此,我在书中分享了我的毕生所学,包括我最喜爱的作家和出版商的简史,内容简介和作者照片对一本书的重要性,排版设计的美学,出版代理人的作用,以及一些关于书籍出版的自助指南,当然也不乏一些我认为不堪入目的书和一箱子被我标记为“机智”的好书(标记时用的是不褪色的毡尖记号笔)。

  总之,这本书里写的,除了书,还是书。

  马克·霍金森

  写于2022年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