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9680792
-
书名
久石让音乐手记
-
作者
[日]久石让/著
-
出版社名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
68.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艾菁/译
-
出版时间
2025-0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久石让粉丝、音乐爱好者、外国随笔读者、日本文化爱好者、大学生、城市中产
♪久石让——活着,就是为了这一刻!
♬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回望40年创作之路,关于音乐与人生的思考,与爱乐读者的倾心交谈
♪《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菊次郎的夏天》《千与千寻》……配乐温暖、感动无数人
♬宫崎骏、北野武、姜文的音乐伙伴,周杰伦的音乐偶像
♪“古希腊掌管电影配乐的神”——不是久石让这样一个人,一定作不出久石让的音乐
♬特别收录久石让主要作品目录
♪质感设计,精美装帧,品质阅读
内容简介
音乐从何而来?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在怎样的时刻,“乐音”最终成了打动人心的“音乐”?
带着对音乐的思考,久石让用亲切、俏皮的笔调,记录音乐生活的点滴和不时迸发的灵感与触动,开启与爱乐读者的倾心交谈。
在这里,进入一个深邃的世界:在一个个音符和记号中感受人类的智慧与尊严。
在这里,共赴一场冒险之旅: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从作曲家的视角重新阐释音乐史。
在这里,体味音乐背后的故事:不是久石让这样一个人,一定作不出久石让的音乐。
在这里,品读一枚高贵、童真的灵魂:他热爱生活,他享受音乐,他尊重生命。
作者简介
久石让
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1984年,他为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风之谷》配乐,此后相继与众多导演合作,为诸如《天空之城》《龙猫》《菊次郎的夏天》等电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
精彩书评
充满童心,又能阐释哲理,是我最想得到的灵性创作。——宫崎骏
他确实是一位电影配乐大师,真正的专家,他的音乐成了《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重要元素。我认为,如果这部电影成功了,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久石让的音乐。——北野武
久老就是酒,这酒席要是没有好酒就差点。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作的配乐“比莫扎特好一点”。——姜文
久石让在《千与千寻》《风之谷》等电影中演绎的优美旋律,如同一个神奇的宝盒,让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人都从中寻觅到了纯净、珍贵的情感,仿佛在梦中留连。“听久石让的音乐,仿佛刚刚泡过一池日本的温泉,全身舒坦,心灵空明。”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久石让迷”的心声。——《环球人物》
目录
前言
第1章 指挥
指挥贝多芬“第九”有感
指挥古典乐之前的我
指挥家的工作
我为什么拿起了指挥棒?
作曲家与指挥家的关系
作曲家兼指挥与职业指挥家的不同
作曲家兼指挥的优势
作曲家兼指挥在这个时代执棒的意义是什么?
指挥《广岛受难者的挽歌》
乐音成为音乐的瞬间
古典乐,常奏常新
“神灵降临”
听杜达梅尔的演奏会
在意大利举行久石让作品演奏会
指挥家般的生活
第2章 呈现
呈现音乐的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音乐的原点?
是传统?还是人工?
作为呈现手段的乐谱
演奏时的自由度——爵士乐和古典乐的差异
演奏记号的使用
乐谱的不完整性
面对交响乐队,指挥如何阐释音乐?阐释什么?
乐队首席是干什么的?
第3章 了解
视觉、听觉与音乐
为什么会产生视觉和听觉的时差?
音乐是建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建筑吗?
绘画的时间描写和音乐的空间描写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构成音乐三要素的坐标轴
第4章 思考
听以色列爱乐乐团有感
犹太人的艺术表现
音乐中的“犹太特性”
马勒作品中“永恒的忧思”
电影《毕业生》
音乐的进化——泛音的发现
音乐的起源——从古代希腊到《格列高利圣咏》
乐谱的发展——复调音乐的时代
实现和谐的革命性的方法论——平均律
和声给音乐带来了什么?
最简单的音乐形式是什么?
奏鸣曲式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浪漫派音乐和文学的关系
勋伯格究竟有多天才?他的梦想是什么?
什么是十二音音乐?
“商业化量产”音乐的兴起及其未来
音乐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
第5章 作曲
作曲何时能大功告成?
“在这个时代,作曲意味着什么?”
特别对谈:小沼纯一VS久石让
结语
附录 久石让主要作品(1981—2016)
精彩书摘
指挥贝多芬“第九”有感
最近,指挥古典乐的机会多了起来。2013年12月,我指挥读卖日本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对我而言,这部作品是我所接触过的所有音乐中的巅峰之作。
每到年底,日本很多地方都会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但在海外,上演的机会却没有那么多。因为上演“第九”需要交响乐队、合唱团以及4位独唱,满足这些条件并不容易。而且作品难懂,演奏亦有难度。顺便提一句,得益于经常有机会演奏,我认为日本的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演奏这部作品水准最高的。
“第九”在日本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对交响乐团的乐手们而言,“第九”从来都有点儿发“年糕费”准备过年的意味。这个话题深入下去,免不了要牵扯出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以及“古典乐对日本人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因此还是另寻机会细说吧。
“第九”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完成于他去世前3年的1824年,和《庄严弥撒曲》同一年首演。然而,随后“第九”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直到1831年,法国指挥家阿伯内克倾倒于这部作品,并在巴黎重演。那次重演去掉了第四乐章,其他三章也没有按照原谱顺序演奏。即便如此,阿伯内克重演的“第九”还是深深打动了柏辽兹和瓦格纳这两位年轻音乐家的心。特别是瓦格纳,他1840年到访巴黎期间听了阿伯内克指挥的“第九”深受震撼,决心一定要亲自按照这部作品的原谱复演。1846年,已经成为德累斯顿宫廷乐团指挥的瓦格纳终于实现夙愿,人们这才真正开始重新认识“第九”的价值。如果没有“第九”,也许就不会有瓦格纳之后的乐剧,也不会有马勒加入人声的交响曲。
“第九”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一样,以苦恼到欢喜的情绪变化作为作品结构的依据。这样的结构,容易使人体验到一种历经苦难后的释放感和净化感(katharsis)。贝多芬的“第五”和“第九”都采用这样的结构,清晰地表现了这种释放感和净化感。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完全契合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从某种角度而言,“第五”和“第九”是鲜明单纯、直截了当的作品,但难点也恰恰在此。
亲身指挥之后,更体会到“第九”这部作品演奏之难。“第九”形式严谨缜密。前三乐章篇幅都很长,但在逻辑和结构上竟都无懈可击,堪称完美。演奏时就好像在一步一步攀登高山,登山者十分清楚自己到达了什么高度。乐曲中间并没有出人意料、令人叫绝的华彩,也没有可以让指挥发挥的地方,声音素材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用做菜的原材料来比喻的话,就只有肉和卷心菜而已。从作曲的角度来看,全由分解和弦构成,纯粹而彻底。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就把这种手法用到了极致。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的关系就像硬币的正反面,简洁而明快。接着,是美得如同天堂一般的第三乐章。对巴松管声部音高的精心安排等,作品处处都藏着作曲的奥妙,简直堪称“作曲的圣经”。
接下来的第四乐章,和浑然一体的前三乐章相比,会让人不由得对第四乐章是否真的不负盛名产生疑问。“第九”的最大特点就是第四乐章的合唱。我本人认为,第四乐章发挥出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制作人的潜能,加入了全新的“乐音”—人声。贝多芬是想在第四乐章打破前三乐章那种密不透气的苦闷,而交响乐队所拥有的“声音”都已用尽。正因为加入了人声,贝多芬创作出了音乐史上全新的作品。听众和作曲委托人也一定会为之兴奋—贝多芬也许顾及了这些因素。可见,作曲家也并非只是孤傲自许、目下无尘的。
而贝多芬对“人声”的处理完全是乐器化的—是“唱”而非“歌”。虽然歌词用了席勒的诗,却不是要表现诗歌的世界。合唱的开头部分用了贝多芬自己的词,席勒的诗也只是节选了一部分。
晚年,贝多芬为侄子卡尔的监护权纷争备感苦恼,又饱受耳聋困扰,在痛苦中走向人生的垂暮。正因如此,他作曲的愿望变得格外强烈。要写!必须要写!在强烈的创作冲动驱使下,贝多芬的思想开始涉及对人生的关怀,进而又上升到对人类的关怀。当他把这些思想和人类的“声音”一道写入“第九”,这部伟大的作品终于大功告成。
写到这里,不由得再次感慨,古典乐的背后是一个无比深邃广阔的世界。虽不像流行乐那样平易近人,但了解的越多,对古典乐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感受到的乐趣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