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9.00

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张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拥有正确提问的思考能力,就不会被AI取代!(1)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张静教授作品,凝聚了作者深耕专业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2)作者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在北大讲授论证性思维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经验,在书中例举了大量优秀研究的提问方式,极具实用性(3)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七位学者(包括四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磅推荐:李路路、肖滨、佟德志、何艳玲、梅赐琪、刘军强、赵吉

  内容简介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抑或是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作者简介

  张静,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开设论证性思维与写作、历史与社会、政治社会学专题等课程。出版《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法团主义》《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等著作。

  在线试读

  为困惑增加信息

  阅读好的研究文献,就不难发现它们都包含了困惑,没有困惑,提问就不可能是活的。在明确针对点的触发下,因困惑不断“生长”出一系列问题。困惑不仅是基于材料证据的,更与研究者的敏锐度有关,并非针对同样事实的人都能捕捉到困惑。提出困惑是一种发现能力,但有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构造技巧,是为大错。

  一群人一起到调研地,面对同样的事实和数据,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其中存在尚未解答的困惑。困惑不会自然走出来,而是被研究者发现的,它是证据、观察和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常见一种现象,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定价不同。一些人认为司空见惯、很平常,提不出研究问题。但有的研究者提出困惑:为何有些商品在富裕地区反而卖得更便宜?这个困惑源于联系和比较性思考:把商品定价和商业活动的制度环境联系起来,才可能通过提问对不同地区的制度成本和商品定价的关系进行比较。而认为一切平常者,没有进行这样的思考,因此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这一研究。显然,善于发现困惑很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说,提问是在用问句揭示对困惑的发现。

  不同的困惑具有差异性,它们影响着研究的走向。比如在上个例子中,为何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不同,可能会引出两地现今制度的比较研究,也可能会引出两地的历史比较研究。如果提出的困惑是这个商品的原材料由本地提供,为何在本地反而更贵,那么很大概率会引出历史研究—挖掘本地商业组织化的历史来源。如果提出的困惑是这个商品的原材料大多都是外来的,为何在本地更贵,极有可能会引出交易成本研究—是否此处交易成本更高?为何更高?这些提问虽然都包含对差异现象的关注,但思考重点不同:关切差异的提问,多走向制度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分析;而针对历史方面的提问,多走向变迁、演进或状态形成的路径依赖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提问引导的证据搜索会很不一样。

  比如有这样一个研究问题:为何近年来基层治理难度增大,原来有用的治理方式变得低效?这一问题包含的困惑点在于,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条件在改善,投入治理的人力和财力在增加,政策出台日益增多,但管理者的权威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强,为什么呢?这个困惑点在研究中“生长”为研究问题,希望后续研究能够解答此困惑。

  进一步,可以通过对已知文献的评估,来增加信息的厚度,了解困惑是否重要、是否值得研究。比如还是关于基层治理的问题,学界实际上已经存在很多解释,这些解释或从社会阶级,或从政治制度,或从外来意识形态争夺,或从干部行为变化方面给出答案。虽然不同程度上它们提供了启发性的建议,但仍存在一些困惑无法解答:为什么在中国,不满的情绪不一定来自收入和地位最低的群体?研究问题是沿着对困惑的思考不断生长的,它们试图揭示与困惑有关的多种信息。对困惑的解答动力,将推动研究者开始进一步发现的旅程。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