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5.00

什么是初中物理 张虎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体味初中物理的有趣,爱上物理

  文字生动幽默,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初中物理的趣味

  2.掌握学好初中物理的“七种武器”

  好奇心、搞清逻辑、言之有理、举例说明、画草图、发现身边的物理、回头看

  3.拓宽观察和思考的维度

  跳出物理学科本身,从更多视角思考物理的有用和无用

  你之所以觉得物理难,是因为你不得方法,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分解成多个步骤,多个子任务,然后一步步去征服完成。学习物理也是一样。你一定要看到最后一章,最后放大招,其他老师不会告诉你。

  内容简介

  作者以几十年一线教学初中物理的经验与思考,从名著、诗歌、武侠小说、哲学等角度审视初中物理,为初中同学贡献一顿“大餐”,通过本书,以科普化的语言讲述了到底什么是初中物理,概念、公式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学生理清初中物理的知识框架,再现物理图景和物理过程,告知学生如何看待初中物理,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初中物理。书中不但传授知识方法,也非常巧妙的把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告诉学生如何看待周围事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整本书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文采斐然,读起来幽默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领略了初中物理的魅力,并掌握学习初中物理的“秘籍”。读完能够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初中物理,产生居高临下之感。

  本书能让初中同学有所获:

  1.体味初中物理的有趣,爱上物理

  文字生动幽默,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初中物理的趣味

  2.掌握学好初中物理的“七种武器”

  好奇心、搞清逻辑、言之有理、举例说明、画草图、发现身边的物理、回头看

  3.拓宽观察和思考的维度

  跳出物理学科本身,从更多视角思考物理的有用和无用

  作者简介

  张虎岗,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张虎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现任河北省隆尧县实验中学物理教师、教研室主任。曾参与教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已出版《发现不一样的物理》《初中物理是这样学好的》《挑战压轴题•中考物理•轻松入门篇》等畅销图书;创建有微信公众号“堪寻”,分享物理中的浪漫与哲思。

  精彩书评

  本书是一本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入门书,书中知识与初中物理教材保持一致,口语化的讲述使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对知识点的解读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更重要的是,本书不局限于介绍物理知识,还揭示了获得物理知识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并在借助物理知识培育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春密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本书从名著、诗歌、武侠小说、哲学等角度看待物理,是站在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撰写的有趣、有料的初中物理入门读物,能帮助读者梳理初中物理知识方法体系、建构科学思维方式,在学习中体验生命的鲜活与成长!

  ——张咏梅 正高级教师,河北省物理特级教师,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如何当一名出类拔萃的物理老师,让师生享受不同凡响的物理课堂?虎岗老师用心、用情、用功地做出了极好的阐释。本书告诉我们:研究并践行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是做大教师的不二法门。

  ——朱道荣 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物理特级教师,湖北省首批荆楚教育名家

  学习物理一定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思维与方法,因为掌握了物理思维与方法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本书以初中物理知识为主线,立足思维与方法培养,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启迪智慧的价值。

  ——田成良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

  目录

  01物理“西游记”

  02物理这座“房子”

  03“终极法官”

  04“吃鱼”里的科学探究

  05学好物理的7种“武器”

  06指尖上的单位换算

  07人类从来不看说明书

  08运动世界的“罗生门”

  09速度公式金字塔

  10勇敢者的游戏

  11密度公式是一首浪漫的歌

  12给力画幅肖像

  13三个力,两种关系和一个等式

  14天生万物,“懒”是本性

  15万万想不到的压强

  16迎战浮力,要三思而行

  17省力的代价

  18决战滑轮组

  19声音,让我欢喜也让我忧

  20追寻光的足迹

  21拨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迷雾

  22三步搞定物态变化

  23比热容“王者归来”

  24灯泡与开关的“纵横捭阖”

  25一首关于电流“成长”的诗

  26欧姆定律的“前世今生”

  27电学里的“六脉神剑”

  28电路现形记

  29电功率四式

  30焦耳定律

  31安培真牛

  32电动机VS发电机

  33如果你不懂物理,怎知我爱你有多深

  34物理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学好物理的 7 种“武器”

  武器1:永葆好奇心

  物理学家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并无不同,一样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物理学家大多有着无尽的好奇心。

  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说,引领他走上科学之旅的是他8岁时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他死后办公桌上还放着没有完成的论文。作为一个孩子,加来道雄特别想知道这个物理学家没有完成的论文写的是什么,又是什么问题如此重要值得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用尽一生追寻答案却又没有结果。出于好奇,加来道雄决心学习这个物理学家研究的一切理论,包括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于是,他花了好多时间阅读关于这个物理学家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后来,他知道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完成的论文是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试图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微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现在你一定猜到

  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16岁时,他想象自己如果与一束光并肩而行会发生什么情况。

  难道,好奇心是科学家的标配,是他们专属的“稀缺品”? 当然不是! 好奇心人皆有之,且与生俱来。每一个小孩子的脑袋里都充满了问号,总是会向爸爸妈妈提出一大堆问题。遗憾的是,很多爸爸妈妈不胜其烦,以“问那么多干嘛”“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等话来搪塞。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渐渐地泯灭了。

  而要想学好物理,需要重拾好奇心,尝试在寻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要知道,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爱提问题的孩子呢?

  看到了美丽的彩虹,除了赞叹它的瑰丽多姿,你有没有想过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知道了声音在空气中比水中传播得慢,光却在空气中比水中传播得快,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看到了教室暖气片总是安装在地面附近,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把暖气片安在靠近房顶的墙上?

  听新闻中说电动车充电、手机充电时发生了爆炸,你有没有想过发生爆炸的原因?

  如果在你的脑海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问号,说明你已经拥有了一颗好奇心。

  虽然这些问题你可能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它们却可能变成一颗颗“种子”,埋在你的心里,在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就像爱因斯坦年少时的追光疑问孕育出了相对论的硕果。

  所以,希望以后你看到或听到一个现象时,都要在脑海中追问一声:为什么?

  武器2:搞清逻辑

  有很多初学物理的学生问我:“物理需要背吗?”当然需要了!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不重要的东西才不需要背,需要背的基本都是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你肯定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像父母一样最亲的人的手机号码,但不会也没有必要把手机存储的号码都背过,因为大多数人对你没有那么重要,也不会经常联系。物理知识也是如此,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定律以及一些实验结论,是一定要记忆的,并且要做到滚瓜烂熟。

  以“光的反射定律”为例。光的反射定律一共包括三句话:“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虽然让学生记住这三句话不是件难事,翻来覆去地读上几遍就行了。但是,如果你问他背的是什么意思,他只会一字不改地再背上一遍。因为他在背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嘴里每说出一个字或词,就冥思苦想后面跟着的是哪个字或词。

  这就是死记硬背,像囫囵吞枣一样。枣虽然进了肚子,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消化。这样背过的知识像写在沙滩上的字,即便看来划得很深,但只要一个海浪涌过,就了无痕迹了。

  死记硬背是下策! 那么,上策是什么? 答案是:情境再现+文本剖析。

  在背诵光的反射定律时,脑海中应该像海上升明月一样泛起如图5-1所示的图像。这样,说出定律的内容就像看图说话一样简单了。

  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还要在图示的基础上剖析文本。光的反射定律这三句话,其实讲的是在入射光线和镜面位置确定时,如何精准地找到反射光线的位置。第一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告诉你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上,这是把反射光线的位置由空间精确到平面。第二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这使反射光线的位置被进一步清晰,范围整整缩小了一半。但就算是这样,反射光线的具体位置还是无法确定,因为法线另一侧过入射点的射线有无数条,但是有了第三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的位置也就成了唯一。

  你看,这三句的顺序像不像写作文时描写人物的过程:先整体后局部。当然,要想真正记住这一定律的内容,还需要弄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入射点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在描述这一定律时,总是“反射”在前,“入射”在后。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玄机? 当然,因为这里有个因果关系:没有入射光线就没有反射光线,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如果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无异于把“儿子长得像爸爸”说成“爸爸长得像儿子”。这样说不成笑话了嘛!

  武器3:言之有理

  作为法官,不能不熟悉法律条文。在判决书上,更要写出该判决依据的是什么法第几条。哪怕是判决错误,也是引用法律错误,对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彻而导致的。没有一个法官会说,他是根据生活经验或自己的喜好做出判决的。

  同样,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要言之有理。这里的“理”是指物理概念、定律,而不是生活中想当然的“理”。物理概念、定律就是分析、解答物理问题需要依据的“法律条文”。

  例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人走近平面镜时,镜中的像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如果只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为眼见一定为实,答案一定是“像变大”。你问他为什么认为像变大,他会说“我看到像变大了”。这样的思维过程没有涉及一丁点儿物理知识,又怎么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呢?

  正确的分析过程是这样的:先搞清这是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问题,题中问的是像的大小变化情况;回忆平面镜成像特点有一条为“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当人走近镜面的过程中,虽然人与镜面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人的大小并没有改变,所以像的大小也不变;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不变。

  其实像这样与物理相违背的“生活常识”还有很多。例如下面这些问题。

  (1)拔河比赛时,胜的一方比败的一方力气大吗?

  (2)鸡蛋碰在石头上,鸡蛋碎了,石头完好无损。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吗?

  (3)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各有一盆冰水混合物。阳光下的冰少水多,阴凉处的冰多水少,这时阳光下水盆里水的温度比阴凉处水盆里水的温度高吗?

  (4)0℃的冰比0℃的水降温效果更好,是因为冰比水的温度更低吗?

  (5)当你看物体时,视网膜上承接到的物体的像是正立的吗?

  (6)两个灯泡串联在一起,通过发光亮的灯泡的电流比通过发光暗的灯泡的电流大吗?

  如果在学过物理之后,你给的答案还都是“是”,说明“常识”在你心里是多么得根深蒂固。爱因斯坦说过:“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累积的偏见。”包括物理在内,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将发现仅凭生活经验获得的那些常识有多么狭隘。如果不超越这些常识,你将永远是“井底之蛙”。能将你带出井底的唯一方法,是不断地用知识来替代所谓的常识,而不是让常识牢牢占据你的头脑。

  自以为是地认为知识应该符合常识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的。换个角度想也很容易理解,如果物理问题不需要物理知识,仅凭常识就能解答,这个物理问题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毕竟出题人也不是“吃素的”。

  武器4:举例说明

  在引入“密度”一节时,我拿出一长一短两根粉笔,问学生:“这两根粉笔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长短”“体积”“轻重”“多少”“大小”“质量”。

  这些答案都可以接受,长短、轻重、多少、大小是生活中的描述,“长短”对应的是物理量是长度,“轻重”和“多少”对应的是质量,“大小”对应的是体积。

  (待续)

  前言/序言

  物理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这是教科书给出的答案。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十分有趣”,老师会精心挑选图片、视频,展示各类有趣的物理现象,再拿出仪器做几个“神奇”的实验。在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阐述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应用。

  多年以来,我的物理课首秀都是这样亮相的。但是,物理第一课只能是这样的吗? 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一个小视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视频:几只大白鹅悠然自得地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消失在远处。那一刻,我想到:如果即将学习物理的学生看到这个画面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朗朗上口的《咏鹅》可是学龄前儿童的必读篇目。

  或许是“王羲之爱鹅”的名人佚事,或许是“朱元璋蒸鹅杀徐达”暗黑传闻。———这是历史迷的专长。再专业一点儿,或许还知道鹅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家禽,时间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或许是“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头大,喙扁阔,前额有肉瘤。脖长,尾短,脚大有蹼。食青草,耐寒,善于游泳……”———这是生物课上的内容。

  或许是“有若干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呃,错了,是鸡。不过也说得过去,鹅和鸡都是两条腿嘛!)———显然,这是数学课上的常见题。或许是“头戴红帽子,身披白袍子。走路摆架子,唱歌伸脖子。”又或许是“一群大白鹅,扑腾跳下河。河水涨起来,一起浮上坡。”———没错,这是富有童趣的谜语。当然,你或许还会想到香味扑鼻的烧鹅,说不定还能来上一句“鹅之大,一锅炖不下”。这些由“鹅”引发的联想,无不与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爱好有关。

  如果学习了物理,又会想到什么呢?例如,鹅毛为什么是白色的? 鹅掌为什么是红色的? 水(绿水)为什么是绿色的?鹅的叫声是怎么发出的?怎样被人听到的?如何区分鹅的叫声和鸭子的叫声? ———这些问题与光和声的知识有关。

  例如,鹅的体积有多大?有多重?游得有多快?往前游时,为什么要用掌向后拨水? 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没有沉入水底? ———这些需要用力与运动的知识才能给予解答。你看,学了物理就又可以从“鹅”联想到这么多问题。所以说,学习了物理,面对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便会多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对于我们来说,也许这才是最有趣的。同样,也希望这本书能带你发现一个认识初中物理的新视角。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