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8.00

让美寻找美:凯迪克金奖绘本细读 王帅乃 广东人民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 对凯迪克大奖绘本的深入、细致解读: 每篇以超过万字的篇幅深入解读历届凯迪克金奖绘本作品,带领读者进入绘本赏析的艺术殿堂。比如,在对《美丽》的分析中,作者借助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告诉我们图文是如何互补叙事、排版有何重要作用,并传递给读者“如何辨别优秀译本”的思想;在讲解《小房子》时,作者借助这个绘本为读者讲述了文学、绘画和设计的艺术演变史;还有“最小那一个”的文学法则、文学与“真实”的关系、文学中的牧歌传统、节日于我们的意义……本书不仅局限于要点评的绘本本身,而是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扎扎实实地了解绘本使用的文学“技术”、遵守的文学法则,从而真正进入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中。

  2. 对凯迪克大奖绘本文学现场的观察研究:“凯迪克奖”发展至今有 80 余年,针对它逐年展开评析自带对文学现场演变历程的观察研究意味。为什么说《美丽》是帮助绘本定义领域和清晰化标准的重要作品?后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影响绘本创作?从绘本到伍尔夫的意识流,目前儿童文学的局限与可能的突破口在哪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切身、具体地了解影响儿童文学生产的外部元素有哪些,它们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我们更能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看到 美国这个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与传播引领者,其儿童文学文本的得失,并以此为鉴。

  3. 对凯迪克大奖绘本的独立批评:凯迪克金奖之作都是完美之作吗?《小房子》的结局是真的,还是一首“挽歌”?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小岛》在国内受众为何如此少?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台竞技”,好的作家如何超越时代局限?为什么《爱花的牛》作者、著名反战绘本画家劳森在他的获奖之作里却无“反战”意识?为什么说《那只大大的熊》贯穿着性别刻板气质和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一个好绘本?……作者运用多种文学理论和方法,如新批评、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对绘本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展现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将绘本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经典文学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真实”“爱”“善良”等主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始终坚守“独立、客观”的文学批评立场,在整体文学版图的坐标系上,对作品进行客观的、中立的批评甚至质疑,有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4. 文风鲜明,兼具文学、审美与个性:效法詹姆斯·伍德,自由轻松地直接切入某个文学现象和某种技法展开探讨;面向普罗大众,非论文式严肃写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作者家客厅的装饰,也能看到一个文学评论者人生阶段中某个“出离”的时刻对文学见解的影响。文风鲜明,兼具文学、审美与个性。

  5. “新京报小童书”、彭懿老师倾情推荐:国内最优秀的童书评论平台之一“新京报小童书”专栏文章结集,尝试在商业与权威包围中做好儿童文学的独立批评,童书界大咖彭懿倾情作序,新锐绘本作家常立等人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如何用技术讲好一个爱的故事?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台竞技”,好的作家如何超越时代局限?《灰姑娘》经典文本重述,作家是如何通过文本改动传递对女性的善意的?如何借用精神分析理论重读瑟伯名作,认识“成熟的父爱”?……从《小房子》《让路给小鸭子》到《还有九天过圣诞》,本书通过对1938-1959 年间凯迪克金奖绘本的细致解读,带领我们完成一场对美的深入探索,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感受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魅力。

  作者简介

  王帅乃,《新京报小童书》专栏作者,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讲师。

  精彩书评

  深耕细作,情致动人。19篇绘本解读,犹如春雨润物,滋养儿童文学批评之树,使之更加枝繁叶茂、绿意盎然。

  ——儿童文学理论界泰斗 蒋风

  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美好的书。它对历届凯迪克金奖绘本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让美一次又一次寻找美。

  ——著名译者/学者/图画书作家 彭懿

  解读细,涉猎广,立意深,这本儿童文学批评集润物无声,又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 吴翔宇

  尝试在商业与权威包围中做好儿童文学的独立批评,让中国的儿童文学“活”起来。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好的儿童文学理解也应该像成人文学经典一样,找到真问题,同时以细致的艺术分析。帅乃这两点处理得都相当到位,同时在一篇篇经典分析中又结合中国当下的语境进行思考。

  ——“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马培杰

  “美育”远非美术之育,而是美之育,《让美寻找美》,是一本真正的“美育之书〞,也是为儿童文学书写的系列“情书”,只要人能呼吸,目能看见,这些文字就能与美同在。

  ——儿童文学作家 常立

  我希望借这里的每一个绘本聊一聊“教育指南”之外的东西,还绘本以文学体裁的本来面目,以真正平等的方式对待一种文学体裁,像谈一切其他的文学一样去谈它,把它们放入文学的山林水泽里去比较对看——这是认真的创作者应得的尊重。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王帅乃

  目录

  推荐序:每个人都在寻找他心中的风景 彭懿

  让我们从“王美丽的真实故事”出发 1

  重新思考“真实” 17

  虚构之事如何重塑真实世界 33

  世纪末的斜阳重奏曲 47

  用父爱摘下澄明的月亮 73

  想当日,绿阴阴,春光好:三国童谣九段锦 87

  变幻莫测的《小岛》带来的启示 115

  白雪晶晶与那些在颤动的 129

  这个绘本里,有“看见”、不忍相弃与救护他者的人类精神 143

  散落在全世界的彩蛋和“节日”之于我们的意义 153

  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文学叙事法则 169

  令人悲伤的“文字之下”与跳动着的“心灵之火” 181

  团宠玛德琳和孤勇者皮皮 197

  《灰姑娘》映照出的善良王国和它的锈蚀之处 213

  总在求婚路上的青蛙将走向何方? 231

  儿童绘本里的“崇高”和“永恒” 245

  我们在不息的海浪声中看到所有光亮——走近绘本中的“布朗夫人” 259

  “长大成人”是一段从确定走向不确定的旅程 285

  在冬夜,拥抱盛宴和那些新的生命 299

  后记 :写在年尾的暂别书 315

  精彩书摘

  推荐序 /每个人都在寻找他心中的风景

  彭懿

  我喜欢旅行,旅行让我领略不同的风景。我也喜欢阅读,阅读让我认识更多的自我。前者向外,后者向内,但我有时会发现,外就是内。比如2023年我去了达尔文去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并为此制作了17集短视频,它既是我向外的探索,也是我向内的问询,而把世界和自我联系起来的,是我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我喜欢美丽的风景,也喜欢美丽的自己,无论我做什么事——写小说、写绘本故事、摄影、拍纪录片、翻译和评论,我都是在“让美寻找美”——就像王帅乃这本书的书名一样。

  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美好的书。它对历届凯迪克金奖绘本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让美一次又一次寻找美。

  它让美好的文字和图画互相寻找。

  文图互补叙事,是绘本独有的叙事方法。帅乃常常在朋友圈毫不讳言她对“新批评”(20世纪某个专注于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流派,能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开始把一首诗解读出一整本书来)的喜爱,他们对文学艺术文本本身的尊重带给她最重要的精神滋养,这种尊重在她从前对小说和童话的研究、现在对绘本的研究和批评中被执着地坚持下来。在对《让路给小鸭子》的评论里,她从作者的色彩选择、翻页设计和对喜爱“最小那一个”这一绘本细节处理中承继民间文学传统的解说出发,尝试让读者了解正是这些最“技术性”的处理,传递出了作品浓郁的情感主题,从而打动了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让“虚构之事”拥有了改造真实世界的力量;在解读《他们坚强而善良》时,她凭着对文本的尊重,在图文的不对称中发现了作者本身在意识形态上的“分裂和挣扎”,肯定了他带有悲悯心的努力,也批评了作者没能将这份对印第安土著和黑奴的共情维持到最后,而是倾向了上位者的主导文化理念。我在这里看到一个优秀批评者的重要素质:她对文学写作者和作品具有可贵的爱护之心,对出自笔下的每一次“批评”都谨慎负责地斟酌思量过,她在致读者的信中反复陈述她对文学的深爱,对此我十分相信。我也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份充溢的爱意——不论是细致亲切地分析技法之高明新颖还是严肃地对作品提出批评,都正如她所言,是出于对文学的“报答”与“服务”之心。即使她所学习的两个专业都属于广义上的“文化研究”(这种研究和批评方式最常被人诟病的便是脱离艺术本身),但她也从不离开作品本身下结论。她常常会举伊格尔顿的例子“你看他明明做的是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但他师承新批评,所以文本细读的功夫比那些声称尊重艺术规律绝不能拿理论或主义肢解文学的人还要扎实,文章写得还要漂亮”,她说她深知批评者与文学相爱相杀的“身份设定必然”,也知道很多批评者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凌驾于文学本身之上,所以每天都会“自省”干的活儿是否伤害了文学。

  我有时候觉得她的“吾日三省吾身”到了一种“自苦”的程度,所以同为“玻璃心”,我就不喜欢干批评这一行,我更喜欢简单的快乐;但我又觉得有这样的批评者是创作者和读者(主要是读者)的幸运,这样的活儿还得有人干,那就让聪明的我们支持她能一直干下去吧。

  它也让美好的儿童和成人互相寻找。

  这不是一本只面向儿童的书,而是一本面向注定要长大成人的儿童和犹怀童心的成人的书。因而书中举例,往往也不限于儿童文学范畴,而是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中自由穿梭:在对《美好时光》的分析中,她有意引介了普通读者不太熟悉的现代主义文学,从绘本讲到伍尔夫的意识流,又从成人经典文学的相关主题处理返回儿童文学,探讨目前儿童文学的局限与可能的突破口;在对《那只大大的熊》的解读中,她谈起了福克纳乃至美国文学史上的“猎熊文学”传统,她从绘本一路批评到成人文学经典,我一边心想“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面子都不给,哈哈不愧是她”,一边悄悄去查了查国内对福克纳这几个猎熊文本的研究论文,确定她是目前唯一对此做了针对性批判的论者。这也照应了她自己在致读者信中所说的批评宗旨,儿童文学批评和它的批评者不是文学研究和批评界可有可无的,而是能为后者带来新鲜血液和创见的。如果说儿童文学写作对文学创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批评领域也是同理的,好的儿童文学批评者也应当有广博的视野,对经典文学有相当的了解,这大概也是我们常常觉得帅乃的批评“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它让美好的作者和读者互相寻找。

  帅乃是我所知的批评者里少见的极富“民生关怀”的一位。她在借用“五四”新文学“为文学”“为人生”的口号申述自己的批评主张时,非加上一句“为民众”不可;她在北京租房时能与住在楼下彼时尚不相识的骑手朋友们一聊两个小时,回来后写成万字手记,她发现了他们身上与冷漠疏离的现代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互助理解精神,并难过地说“城市辜负了他们”;她在比较评论“多国童谣”时,实验地采用与读者探讨对话甚至是“请教”的方式写作,并在说起评论区那两位读者的回复时动情流泪,感谢她们让她看到自己的信念得到了呼应。我还知道她会为了呼吁读者注意和支持国内首部书写少女反性侵题材小说而主动联系报社要求写作,并几天只吃两顿包子完成了那篇“六一”专稿;她也会为了传播好的“融合教育”绘本而真的出门去体验视障者的生活,她说她很遗憾随文附尾的体验手记没能成为文学批评的一部分,但我觉得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那已经构成了她批评文本的一部分。这两篇文章读者不妨作为这个专栏系列的“番外”来一并阅读。

  这种真诚的对“美”的寻找打动了行业内的不少编辑和写作者,我也听说有读者常常催更这样的“学院派”批评(真不可思议!),还有读者因为她某篇文章里的几个段落在自己的公众号里一口气连发两篇读后“追踪学习”与分析的长文,而她又因此把未删减的原文放在了几年没更新的个人公众号里——像这样的批评者与读者对话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过去以后我就很少听闻了。那位读者称这段美好的旅程为“掉进了兔子洞”,真是把生活过成诗、过成“儿童文学的奇境”的读者和作者啊。我忍不住想:文学的“兔子洞”或许不止一个入口处,我们能在纵横交错的洞内于飞速滑行中相遇、点头致意或者并行一段路程吗?

  最后,它也让美好的学术和艺术互相寻找。

  王帅乃在对每部金奖作品一以贯之地进行条分缕析之外,还格外重视各种理论方法、评论技巧的实际运用,可谓“一篇一样式”。展卷之前有时不免为她担心:《小房子》的评论还能怎么写?写法会重复吗?但阅读之后,每每提起的心都安稳地落了下来,当真是“篇篇有新意”。谁能想到她会用凯奖系列中这部看起来给最小的孩子的绘本勾连出一整段打通文学、绘画和设计的艺术演变史?这篇文章隐隐涌动着不凡的批评气象。《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文学叙事法则》更是为读者展示了一部看起来“无可深评”的作品可以如何在不论及宏观而只是紧扣文本的情况下“于螺蛳壳中做道场”,帅乃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地演绎出五千字长文,从文学的“重复”现象写到其之于儿童文学文类的特殊性与意义。《公主的月亮》借用精神分析理论重读瑟伯名作堪称精彩,可惜的是这篇文章中她不及对这一理论本身的局限作出评析,只好期待她的博士论文大作早日出版了——这就是王帅乃,即使作为性别文化研究者和实证科学爱好者的她对精神分析颇有微词,也仍不会拒绝采其所长,按她的话说,“为文学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在结束了我的加拉帕戈斯之旅后,读到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另一趟加拉帕戈斯之旅,只是这一趟旅程的关键词不是动物、进化、达尔文,而是儿童、艺术、评论家,把两者连通起来的是参差多态,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生的。

  让我们从“王美丽的真实故事”出发

  1931年,美国画家托马斯·汉德福思听从朋友的建议来到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寻觅这个古老国度的“真实生活”。他看中了一幢巨大美丽却又几近衰朽的老房子,租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起居和练笔之地。

  这幢房子从前属于一个义和团官员,后来被政府移交给英国盲人教会学校,再后来,一个英国人从教会手中买下它。6年后,北平城和它所属的国家将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老房子的周折隐喻着命运之神对古老帝国微哂时嘴角的一弧暗影。不过,此刻危险尚在“遥远的”东北,这里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已经拉开序幕;此刻,这幢高贵宏伟的老屋正被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和动物分享——汉德福思与他们为邻——马戏团里的踩高跷者、杂耍人,农庄的骆驼、蒙古马,有时巡演路过的男孩演员们,当然,还有那个叫“美丽”的小女孩。他们都成了这位美国画家创作蚀刻版画和石版画的模特。

  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的许多读者在评价《美丽》这部摘得第2届凯迪克金奖桂冠的绘本时,感叹“画是好画,讲述了遥远的东方国家里一个可爱小女孩的奇遇,但当我看到故事开头那首诗时[故事开头的诗是:养只狗,来看家。/ 养只猪,可吃肉。/ 养只猫,捉老鼠。/养个女孩能干啥?(We keep a dog to watch the house, /A pig is useful,too, /We keep a cat to catch a mouse, /But what can we do /With a girl like you?)——作者注],我不确定是否可以给我的孩子分享这个有些性别歧视的故事”,“只能说时代改变了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吧”。

  这些评价都可以理解。不过这本书、这个故事在文字和历史的云谲波诡之下包藏着许多秘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