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8.00

终结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7个行动指南 舒娅 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面对拖延症,我们首先想到依靠意志力,但用意志力对抗拖延症相当不靠谱的!

  因为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很快就会耗竭一空。

  打游戏、聚餐泡吧、刷□□……在现代生活中,工作时需要意志力抵抗的诱惑太多了!

  如果靠内在的意志力、外在的压力和指责自己都没用,

  不如采用三大策略(防患于未然+觉察和干预+终结停滞状态),

  提防七个陷阱(深层动机×稍后思维×情绪压力×模糊不清×行动阻抗×低效模式×精力危机)

  靠行动起来战胜拖延症!

  内容简介

  很多人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深恶痛绝,陷在由拖延引发的焦虑与自责中,心灰意冷。将拖延归咎于懒是片面且武断的,因为拖延通常都有指向性,没有人会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拖延,只是碰到某种特定的问题时,才会拖延。要解决拖延的问题,就要找到拖延背后的深层动机,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终结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7个行动指南》从拖延背后的心理动机入手,逐层剖析拖延现象,力求从根本上认识拖延心理和拖延思维,从目标导向上减少拖延的发生,从实用技巧上触发行动,从注意力和精力管理上提高效率。

  作者简介

  舒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灵成长方面的研究。

  她坚信,当一个人把问题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的时候,就是成长与蜕□的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检视自己和周围,就找到了“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

  目录

  自我测试:你拖延到什么程度了? 001

  终结问题1:深层动机——没有谁会故意选择拖延,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 005

  01 不是所有的推迟行为都叫“拖延” 006

  02 厌恶情结:人不可能追着完成讨厌的任务 008

  03 自证预言:从习得性无助走向拖延晚期 012

  04 惧怕失败:要是不开始,永远都不会失败 016

  05 约拿情结:为什么我无法安心追求成功? 019

  06 完美主义:想等到万事俱备的那一刻 023

  07 被动攻击:看见躲在拖延背后的愤怒 027

  08 自欺欺人:先踏上一条看似安全的岔道 032

  09 逃避责任:不想对决策的后果负责 035

  10 即时倾向:拖延的“阿喀琉斯之踵” 040

  终结问题2:稍后思维——斩断拖延思维,走出你的“自以为是” 045

  01 拆穿思维陷阱,斩断拖延的自动进程 046

  02 明天再说:不要对未来的自己期望过高 048

  03 等待灵感: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 052

  04 自我设阻:转化内心的不合理信念 055

  05 时间错觉: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现在 059

  06 过度乐观:别忽略了执行过程中的障碍 063

  终结问题3:情绪压力——拯救拖延的核心,是妥善处理情绪 069

  01 拖延的核心是情绪,而不是效率 070

  02 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也可以触发拖延 074

  03 自我解压练习:Stop!叫停压力 077

  04 恐惧不是敌人,等待恐惧消失才是敌人 080

  05 越焦虑就越拖延,越拖延就越烦躁 084

  06 迅速减缓焦虑情绪的“三步法” 088

  终结问题4:模糊不清——看似是“懒癌”发作,实则是方向不明 091

  01 没有明晰的方向,改□很难发生 092

  02 SMART法则:制订清晰有效的目标 094

  03 怎样设计目标才能增加动力效应? 098

  04 为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101

  05 确定终点线,为任务画一条Deadline 103

  06 合理拆解目标,循序渐进地完成 106

  07 不看远方模糊的,做好手边清楚的 109

  08 塑造习惯,将目标转化为固定流程 111

  09 给计划留一点应对突□的余地 115

  终结问题5:行动阻抗——当情与理拉扯时,触动内心的“大象” 117

  01 骑象人的胜利是意外,大象的胜利是常态 118

  02 认识你心中的大象,构建亲密友善的关系 120

  03 制造危机感,用负面情绪刺激大象 123

  04 先调动最少的资源,跳出舒适的状态 126

  05 体验到有所进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129

  06 用行动满足需求,实践5秒钟法则 132

  07 营造特定环境,阻止无益行为的发生 135

  终结问题6:低效模式——切断分心的诱惑,重塑时间价值 137

  01 是什么偷走了你的时间和自由? 138

  02 凌乱无序的办公桌是分心的雷区 141

  03 牢牢抓住应对工作干扰的主动权 145

  04 你指望□□拯救你,□□只会毁掉你 149

  05 以专注力为中心进行任务分配 152

  06 贪多嚼不烂,一次做好一件事 155

  07 事分轻重缓急,掌握四象限法则 158

  08 学会使用高效的“番茄工作法” 162

  终结问题7:精力危机——主动地补充精力,明智地分配精力 165

  01 没有足够的精力,拖延就成了必然 166

  02 精力是稀缺的,学会拒绝很重要 169

  03 积极休息,别让自己熬到精疲力竭 172

  04 调整饮食结构,吃对了就不会累 176

  05 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179

  06 找到你的满足时刻,获取正向情绪 182

  精彩书摘

  05 / 时间错觉: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现在

  去年,Simon先生要参加一个职业资格考试,从年初就开始准备。他给自己预留的复习时间是9个月,相关课程的复习顺序也都安排好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春去夏来,时间过去了半年,距离考试还剩下3个月。Simon先生的复习进度,比计划中慢了很多,有几门课程还尚未打开书本去看。不过,他倒是很淡定,仿佛时间是橡皮筋,在最后的那段时间可以无限延伸,能让他完成所有科目的复习。所以,他依然不紧不慢,朋友约他出去玩,他照样会去,全然忘了自己还要备考,更忘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他习惯说这么一句话:“今天耽误点儿时间,明天再补回来。”

  其实,我也有过和Simon先生类似的想法,并且做过相似的事。本来按照计划,每天要完成至少5000字的工作量,但某一天突然受到朋友邀约,明知道自己的任务没完成,可还是决定去赴约。原因就是,我对自己说了一句:“今天没写完的,明天再补上吧。”然后就心安理得地出门了,尽情地享受“今天”的时间,把没有完成的工作和压力全都留给了“明天”。

  欠自己的账,迟早是要还的。当“明天”如约而至时,压力比平日里要大,因为自己很清楚,任务量增加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才会忽然感受到,时间并没有前一天想象得那么充裕,它依然只有24小时,我能集中精力写稿的时间,依然只有5~6个小时。即便可以延长伏案时间,可代价是很大的,会焦虑烦躁,会效率低下,甚至是写不出来。

  当然,能够顺利延长伏案时间,也还算是好的。问题在于,你不知道这一天还会有什么样的意外状况发生。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化。我亲身体验过这样的意外:原本安排好把前一天的工作补回来,可任务还没完成一半,就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告知身体不适,需要我陪同到她去医院看急诊。看病不能拖,必须马上去,但究竟要花费多长时间,却不得而知。望着积压的工作,再加上内心的恐慌焦虑,别提多沮丧了。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终于可以重新回归工作了,却发现不断被叫停、被打断的思绪,怎么也拉不回来了。人是坐在电脑前一整天,可脑子却是一片混乱,根本不听使唤。回头去看,自己失去的根本不是赴约那一下午的时间,积压的也不只是那一天的工作量。

  后来,我了解到一个事实:时间有“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之分。

  所谓客观时间,就是能用日历和钟表来衡量的,可预知且不可更改。这很好理解,你知道什么时间上课、上班,电影什么时间开场,一目了然。

  所谓主观时间,是我们对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是不可量化的。跟朋友聚会聊天时,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等公交车时,时间显示只等了10分钟,却觉得无比漫长;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坐2个小时车,时间过得很快;跟不喜欢的人共处一室,分分钟都是煎熬。主观时间的□体是“事件时间”,即围绕一件事的发生、发展而定位我们的时间感。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把个人的主观时间和不可更改的客观时间整合到一起,让两者实现无缝衔接,即沉浸于某个事件的同时,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离开,哪怕距离最后期限还远,也能按部就班地做事,就不会导致拖延。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致使我们不愿也不能认识到,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就Simon先生和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把今天的任务拖到明天时,我们都想象着明天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它,却忽略了不可更改的客观时间。

  可以这样说,拖延赋予了我们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时间的规则,也无法避免丧失和限制,更无法抵挡□化和意外。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有无意识到,真实的时间一直都在流逝,从未停止。

  ###终结之战: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现在

  拖延者总是觉得,耽误一点当下的时间,拖延一点当下的进度,再找时间补回来就可以了,不会损失什么。请注意,如果这种念头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你一定要及时“叫醒”自己,因为你对时间的感知出现了错觉。

  无论是“待会儿再做”,还是“明天再补”,都犹如一张“借条”,预支着“现在就玩”的特权,让“以后”为“现在”买单。可是,当借款到期时,甚至用不着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利息高昂得吓人。所以,把明天的时间透支给现在,把现在的事情拖延到明天,我们实际付出的成本远比想象中要高。

  谨记一个事实:每天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今天浪费的、错过的时间,永远都不可能找回来,我们唯一能够掌控和把握的只有现在。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而明天的事谁又说得准呢?

  前言序言

  从不拖延的人世间难寻,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同样,凡事都拖延的人也很罕见,因为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选择拖延,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目的。

  有些人拖延是为了逃避困难和痛苦,趋乐避苦的本能让他们抗拒处理棘手的难题;有些人拖延是由于缺乏完成任务的相关技巧和能力,担心把事情弄砸,暴露自己的不足;有些人碍于客观原因无法直接表达不满与愤怒,就选择用拖延的方式实施被动攻击;还有些人在面临艰难的抉择时,无法立刻作出决策,便用拖延来缓解焦虑……拖延,在行为方式上看似都差不多,实则背后隐藏的理由和目的纷繁复杂。

  这也意味着,要终结拖延的问题,不是单纯学□□一项技巧就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多管齐下的系统工程。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不乏这样的体验和感触:当你发自内心不想去做某件事,没有去完成它的动机时,所有的计划安排都是形同虚设;当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再好的时间管理法则也无法弥补致命的短板;当你被困在情绪的沼泽无法自拔,或是被瞬时快乐与诱惑征服时,理性的分析与说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超级强大的本能力量轻而易举就能把意志力打败。

  当然,这并不都是我们的错。大脑科学与动物实验的结论表明,拖延的天性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经写入了人类的基因密码。在人类进化所处的环境中,人们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进食,有动力就要劳作。然而,进入纷繁的现代社会,用这种即时反应思维去处理长远的计划和机会时,拖延就成了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毕竟,人类倾向于冲动而非理智,具有趋乐避苦、渴望及时享乐的天性。

  无论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影响,我们都不能对拖延听之任之。毕竟,它会破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夺走健康、事业、财富、情感和幸福。你的拖延行为落在哪一个领域(如事业成就、自我提升、亲密关系),决定了你将为拖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要战胜拖延不容易,不仅因为天性使然,更因为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今天胜利了,未来就可以彻底摆脱它的困扰。所以,我们强调的“终结拖延症”,并不是让拖延彻底不再出现,而是借助科学的方法,掌握与之共舞的方法。

  这本书总共包含七个部分,分别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拖延症,并在阅读完本书后,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盘和总结,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第一,防患于未然:做好计划安排,处理好情绪压力,预防拖延行为的发生。

  第二,觉察和干预:当拖延冷不防地冒出来时,及时觉察和内省拖延的动机,并主动切断拖延思维,建立对拖延过程的掌控。

  第三,终结停滞状态:到底是理性地执行计划,还是舒适地享乐?在情与理拉扯的处境下,在为做与不做而纠结时,学会把理性的苛责转换成感性的触动,从而终结拖延和停滞的状态,借助微小的调整带动改□的发生,迈出行动的步伐。

  感谢你选择这本书,祝你顺利地成为一个“行动派”。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