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2.00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史鹏钊,张思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作家荒芜和友人之间的信件多写于20世纪70—90年代,这些信件既记录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日常往来的情况,也记述了一个时代的鲜活场景;既反映了几位文艺工作者对创作的追求,又展现了当时中国文艺界的发展态势。每一封书信,或是对民族的热爱,或是对文学的思考,或是对日常的顿悟,作者以信件为基础,结合大量文学史料,如回忆日记、传记年谱、怀念文章、纪事评论、全集合集等,用以小见大的视角,还原几位文艺大家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再现70—90年代纷繁的社会图景和文化环境,增补了文学史中不被书写和记录的生活细节,以浓郁的情感触摸时代和灵魂。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丁聪、萧乾、李世南、姚雪垠、茅盾、范用六位文艺大家与作家荒芜的书信往来为线索,讲述了七位先生之间相知相惜的深厚友情,体现了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同时,从他们的交往中窥见改革开放前后国内知识界的思想状况和文学走向繁荣的事实。

  作者简介

  史鹏钊,男,1980年12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光阴史记》《出村庄记》《大国小村》《文学的荣光》等。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丝路散文奖获得者。

  张思懿,女,2005年4月生,陕西西安人。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地班。曾获2023“读者杯”青少年文学大赛三等奖、“巍巍百卅 追怀行远”爱国主义诗词大会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丁聪:漫画家的家国情怀

  萧乾:京派学者的豁达之路

  李世南:人物写意的美术大家

  姚雪垠:《李自成》几十年如一日

  茅盾: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范用:爱书如命的出版人

  附录 1 与荒芜先生女儿林玉的通信

  附录 2 荒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目录

  后记:文学黄金时代的君子至交

  精彩书摘

  丁聪:漫画家的家国情怀(节选)

  1978年开始,丁聪为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作系列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在“文革”期间,无法再版。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再版。丁聪写给荒芜回信说到了自己近期接到的大活儿。丁聪和荒芜在北大荒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见信如下:

  荒芜兄:

  信早收到。总想抽空去看你,不是热就是雨,一直耽搁下来了,甚为抱歉!

  你忙得怎么样?你的平反已见报,不简单。你介绍的摄影人员,我处无法接受,人事问题,我从不插手。要去的人不少,由他们去纠缠吧!

  目前正忙于搞《四世同堂》的插图。全书 70多万字,光看一遍就得个把星期。絜青老大妹之托,不能不接也。稍凉些时,约个时间聊聊如何?

  俪安。

  小丁

  14日

  1979年,丁聪为老舍的《四世同堂》作了插图,共计20幅系列作品。在这一年,他还为老舍的《牛天赐》《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作了插图,还为老舍作品英文版《正红旗下》《茶馆》设计了封面。这些都来自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的请求,丁聪作为朋友,当然欣然应允。丁聪是老舍在重庆时期认识的老朋友,早在1946年6月5日,老舍在纽约给吴祖光先生的信《纽约书简—致吴祖光》,文末就有“丁聪兄不另”的话,这封信后来发表在当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第三期)上。

  老舍生于1899年2月,1931年7月 与 胡 絜 青 成 婚,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胡絜青生于1905年。她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并随著名画家汪孔祁学习美术。1951年左右拜齐白石为师,深得真传。她擅长花卉翎毛,能工能写,花卉画仪态万方,花鸟画或严整工致,或笔简意深。老舍的含冤去世,给她带来极大的打击,她先后整理和编辑了《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老舍剧作全集》等,出版了《散记老舍》《热血东流》等散文集,撰写了大量散文和回忆录,为今人研究老舍提供了丰富的鲜活资料。

  胡絜青在《丁聪和〈四世同堂〉〈牛天赐传〉的插图》一文里说:

  丁聪同志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作了二十幅插图,使这部作品的出版格外显得庄重和喜庆。

  ……

  这次《四世同堂》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书,我首先想到了丁聪同志的插图,丁聪爽快地答应了。他风趣地说,他现在已经是“老北京”了,老舍三十多年的愿望这次可以得到满足了。

  胡絜青说“丁聪爽快地答应了”,是因为在40年代末时,集编辑出版家、作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赵家璧,曾经请求丁聪为《四世同堂》作插图,丁聪当时还没有到过北平,他非常抱歉地说:“这可把我难住了,我爱这本书,我愿意画它,可是我没到过北平,我怕搞不好。”丁聪这种谦逊和坦诚的为人处世风格,真是令人尊敬。丁聪、老舍和赵家璧都是朋友,1947年时,赵家璧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兼总编辑,出版了包括《四世同堂》《围城》等名著在内的“晨光文学丛书”和“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影响很大。

  2010年时,我在西安的一家旧书市,淘到了老舍著、丁聪插图的《四世同堂》,上册为第一部《惶惑》,下册为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为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共上下两册,上册定价1.20元,下册为同年12月第1版,字数500000,定价1.80元。扉页盖有“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开封公司图书室”字样印章。

  ……

  前言/序言

  序章:以信为媒的君子往来

  书信,是人类文明生活中出现极早、流传极广的文体。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书信都遗留了下来。而收藏名人信札,古今有之,中外均热。写信的人或是洋洋洒洒千百言,或是匆匆忙忙三两句,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信息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名人信札进入拍卖界。名人信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功能,有的具有很高的文化鉴赏价值,本身就是艺术品。作家荒芜收藏的信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信,是荒芜先生生前收藏了大半辈子的珍视之物,也是他和朋友们友情的见证,弥足珍贵。

  本书的主人公荒芜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李乃仁,曾用笔名黄吾、叶芒、李水、淮南、林抒、方吾等。1916年正月初九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今属淮南市,因凤台县曾属寿州,荒芜因此常说自己是寿州人),这里位于淮河中游和淮北平原南缘,八公山之下。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诞生于此。荒芜幼读私塾时就显露了聪颖的天资,一部《左传》能背诵多篇,四书五经谙熟于心。在私塾8年学习中,最喜读《诗经》和唐诗。

  荒芜12岁考入南京金陵学校中学堂,15岁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实验中学。毕业前一年,学校因战事由上海江湾迁至杭州城隍山下,他得以饱览三竺六桥之盛景。三竺,指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三座寺院——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者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六桥指西湖里湖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等桥。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表示愿意在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抗日作战协定。

  1933年夏,17岁的荒芜从上海复旦大学实验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胡适,他劝青年们学历史,因此荒芜就读于历史系,同时选修西语系英文专业,在校期间发表散文处女作《还乡》,编辑英文刊物《北平花》。

  在校期间,荒芜选习了顾颉刚先生的秦汉史,傅斯年先生的魏晋六朝史,陈垣先生的元史,孟森先生的明清史。旁听了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梁实秋先生的莎士比亚课等。其英文翻译课,受业于叶恭绰先生。

  闻一多先生于1932年从青岛大学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的同时,也常到北大讲课。荒芜在校期间,常去旁听闻一多先生《诗经》课。受其影响和鼓励,荒芜开始翻译惠特曼的短诗,他于1956年12月12日在《文汇报·笔会》曾有忆文《惠特曼与闻一多》。

  1937年毕业时,适逢七七事变爆发,荒芜在北平待到8月中旬才离开。

  1937年至1938年,荒芜先后在湖南和贵州等地教书,目睹了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的长沙大火,并亲身经历了湘黔大撤退。

  1938年3月27日,荒芜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0月,武汉会战结束。长沙大火后,荒芜辗转到四川江津,被战时国立九中聘为国史教师(这个学校凭家乡话收容了3000多名皖籍流亡师生)。在这里,荒芜与高三部女生舒展相识,1940年后两人在重庆结为伴侣。

  在重庆,荒芜还喜逢金陵中学堂同学朱海观。朱推荐他去见当时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郭沫若,遂被介绍到琵琶山上的苏联大使馆教授中文,兼为报刊编辑写作,同时翻译文学作品。荒芜靠菲薄的稿费生活,极为贫困潦倒,甚至经常断炊。

  妻子舒展原名舒昭谟,安徽省安庆人,1923年出生。经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介绍,到(重庆)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队和重庆妇女指导委员会工厂服务队,在日军炮火中从事抗日救亡宣讲活动。1942年舒展考入(重庆)美国新闻处中文部工作。在这里,荒芜夫妇与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刘尊棋(1949年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副局长)相识相知。1948年春,舒展与荒芜同赴晋冀鲁豫解放区,舒展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部和华北大学一部学习,改常用名为林印。1949年春,她被分配到军委铁道部政治部,跟随滕代远将军在一线工作。《人民铁道》创报时,她成为报道新中国交通建设的首批专业记者。

  1941年11月16日, 郭 沫 若 五 十 寿 辰 和 创 作 生 活二十五周年庆祝会在重庆举行。

  1942年前后,大批文化人以笔抗战,写作或翻译抵抗文学作品。1943年,荒芜在译出短篇小说《乌克兰人》时首次使用了笔名“荒芜”,译品刊于重庆《新华日报》。这一时期他还译出了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心理小说《墙》,是将这位哲学家介绍到中国来的首位译者。

  在担任《世界日报·明珠》副刊主编期间,荒芜译作较多。除翻译美国麦凯、惠特曼、赖特等人的诗歌或短篇外,还翻译了赛珍珠的小说《生命的旅途》。

  荒芜涉猎较广,不仅积极为国人引入美国文学,还翻译过法国、捷克、印度等国的文学作品,并译介大量苏联文学和苏联文艺理论,使外国文学作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广大读者的视野。

  1944年底,经刘尊棋推荐,荒芜参加盟军军官考试,考上了盟军华语学校文化教官职位,赴檀香山担任中文教官,也用英文讲授中国近代史。1946年秋回到上海,担任《文汇报》副刊编辑和法国通讯社英文编辑。

  1947年荒芜到北平,任中国文学家协会北平分会候补监事。

  1948年,荒芜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和华北大学第三部担任研究员,继续译美国奥尼尔戏剧《悲悼》三部曲;与朱葆光合译英文诗集《朗费罗诗选》。当时考虑到国民党管辖区亲友的安全,解放区的组织建议其改名换姓,自此常用名改为荒芜。

  1949年7月,北平解放后,荒芜随华北大学研究部回北平,由老友刘尊棋力荐,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国际新闻局的筹建工作,同年担任大型对外刊物《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持久和平!》中文版主编和国际新闻局资料研究室主任,从事对外宣传工作。该月,还参加了“北平市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暨庆祝新政协会议筹备会成立大会”并在天安门金水桥合影。

  1949年前后的译作《苏联文艺论集》《高尔基论美国》,苏联小说《一个英雄的童年时代》《栗子树下》等陆续出版。

  1952年7月1日,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改组为外文出版社。荒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调任外文出版社图书编辑部副主任,此时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光明的憧憬。

  1956年冬,荒芜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美国文学研究岗位。此时对艾尔伯特·马尔兹的研究正在深入,所译《草叶集选》已臻成熟,全稿已发至上海的出版社。1956年10月,印度作家耶凌达罗·库玛尔应邀来中国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会,荒芜陪同。当时正值壮年(40岁)的荒芜潜心翻译了这位印度作家的另一部代表作—中篇小说《辞职》,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这部译作时,却只用了译者的笔名李水。原因就是1957年5月14日,荒芜在民盟组织的鸣放会上提出了尖锐意见,会后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与黄苗子、丁聪、聂绀弩、刘尊棋、谢和庚等,同被下放到北大荒接受监督劳动,在黑龙江八五三农场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日子。1960年底,荒芜返京,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降为中外文资料员,长达17年。

  1963年9月,外文出版社改组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1969年7月至9月,文化部所属各单位和文联各协会全部工作人员,分别下放到湖北咸宁、天津静海等“五七干校”及部队农场等地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荒芜随文学研究所全体下放到河南信阳罗山“五七干校”。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