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8.00

汪曾祺散文集:人间世相 汪曾祺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 他是天才,却60岁才成名;他是大师,却总被冠以沈从文的学生;他的散文如家常话,平和亲切,却被贴上士大夫的标签!

  2.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曾祺“重写历史”,对亲身经历的却不被记载于教科书的历史,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重新打开。散文集《人间世相》完整收录了他回望历史的篇章,犹如打开近现代史,涌出被宏大历史忽略的中国人的“心里话”。

  3.编排创新:编排上与众不同。按同类主题归类,本书分为四辑“家庭”“师友”“他乡”“戏台”,完整系统呈现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从《我的世界》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达到一种豁达的状态,看过了世界,回归自己,也就是自然的人性。

  4.增加注释:对于文中重要疑难知识点增加了注释,也保留了汪曾祺原文的注释。

  5.装帧精美:双封(外封 里封)装帧,粉色环衬,文前附赠彩色插页,封面图画为汪曾祺手绘真迹,尽显大师文人情调。每篇附录写作时间和发表日期。从封面到内文,属于一个纯粹的汪曾祺的世界。

  5.收入汪曾祺亲笔书法、插画:附赠汪曾祺本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文、画、字相得益彰。

  6.《人间世相》中,汪曾祺是一个幽默的段子手:他用自己的幽默天赋,把形形色色的有趣灵魂,写得妙趣横生。在各种捧腹大笑的笑料背后,是作者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洞察和低调讽刺。

  内容简介

  《人间世相》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从“我”的视角,回忆自己一生的传奇:一个男孩,三岁时母亲去世,在家中的花园度过充满乐趣的童年,刚准备考大学,就碰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被迫转学,远赴昆明参加“高考”。在异乡生病,他以为自己将死,但幸运地考上当时的西南联大,著名教授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走进了他的生命。

  他的人生历程,就像历史的拼图。他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大风大浪,无数人沉浮动荡,唯有他面对“生旦净末丑”轮番上演的世相,气定神闲。他是凡夫俗子,虽不能力挽狂澜,却能够凭一己之力,击中人心——这种历尽沧桑仍保持平静的心态,如同隆冬之后的暖春,很动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

  他的作品中,有百年历史,有五味三餐,循着中国人的记忆,深植在现实生活之中。散文独树一帜,颇具古典文学遗风,淡而有味,浑然天成,像艺术家畅谈食事住行,引领美文潮流;小说衔接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断裂,把人间描绘得如同风俗画,涵盖世间百态,为民间文化传承基因,堪称“文化小说”。

  作为改变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以富有中国味道的文字,在这个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将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连。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平常的一饭一事中,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

  目  录

  家 庭

  我的世界

  自报家门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花园——茱萸小集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

  师 友

  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一个暑假

  写 字

  翠湖心影

  新校舍

  西南联大中文系

  地质系同学

  泡茶馆

  跑警报

  炸弹和冰糖莲子

  晚翠园曲会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唐立厂先生

  老舍先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 乡

  旧病杂忆

  七载云烟

  他乡寄意

  风 景

  观音寺

  白马庙

  沙岭子

  沽 源

  马铃薯

  钓鱼台

  觅我游踪五十年

  戏 台

  我的创作生涯

  后 台

  两栖杂述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名优逸事

  谭富英佚事

  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

  戏台天地——《古今戏曲楹联荟萃》序

  我的“解放”

  “样板戏”谈往

  关于“样板戏”

  关于《沙家浜》

  听遛鸟人谈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小说回顾

  “揉面”——谈语言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媒体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文学家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武侠作家金庸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民国才女张兆和

     在线试读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