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36482012
-
书名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
作者
刘慈欣 著
-
出版社名称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定价
30.00
-
开本
16开
-
编者
姚海军 编
-
出版时间
2015-12-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刘慈欣的评论、随笔,少有专业名词带来的距离感,文字质朴,观点鲜明,趣味盎然。本书将他零散发表于各报刊及网络的此类文章以时间为线进行了梳理,系统阅读,会真切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视野、跨越性的思维,以及他在科幻观念上的坚持与变迁。这本文集,其实是对"为什么是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高峰?"之类问题的更好回答。
刘慈欣的评论和随笔,视角独特、意趣盎然,凝聚了他对科幻、宇宙、科学和人生的多维思考,是融入他科幻佳作中的智慧的另一种表达。
《刘慈欣科幻随笔集》以时间为线,将作者历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结成文集,系统展现其科幻理念的变迁与演进。通过本书,读者可进一步深入刘慈欣的奇妙世界,领略独特的科幻之美和它带来的思想上飞一样的自由。
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宇宙。
看《三体》,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故事,但看《刘慈欣科幻随笔》,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思想。
看了《刘慈欣科幻随笔》再看《三体》,你才会读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刘慈欣。
作者简介
刘慈欣,全球首位同时入围世界科幻奖“雨果奖”“星云奖”决选非英语国家作家
九届银河奖得主--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
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人物。
自1999年处女作《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九次荣获中国科幻奖“银河奖”。他的长篇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目录
混沌中的科幻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消失的溪流
电子诗人
理想之路
“SF教”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
明天晚上有电影
在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会暨北师大科幻联谊会上的发言
《异度空间》访刘慈欣
科幻与魔幻的对决
三维的韩松
我们是科幻迷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
《超新星纪元》后记
文明的反向扩张
被忘却的佳作
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远航!远航!
我们需要的科幻
从大海见一滴水
《球状闪电》后记
《球状闪电》访谈
五十年后的世界
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
快乐的科幻
也祝柳文扬生日快乐
西风百年
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
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前言
关于人类未来的断想
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寻找家园之旅
在平淡中创造神奇的三十年
《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完成
技术奇点二题
重返伊甸园
AI种族的史前时代
科幻文学中的青春和梦
一个和十万个地球 重建对科幻文学的信心
漫游在末世的美国大地上
雷?布拉德伯里
科幻阶梯阅读荐书榜
奇点前夜的科幻小说
拥抱星舰文明
城市,由实体走向虚拟
给女儿的一封信
壮丽的宇宙云图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吗来了?
2013年,转化中的科幻文学
珍贵的末日体验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三体》英文版后记
黑暗森林猜想
诗意的科幻
星海中的蜉蝣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应该承认,黑暗未来是科幻中极有价值的主题,它像一把利刃,可以扎到很深的地方,使人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产生戒心和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种痛苦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全人类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已破灭,可能连一只蚂蚁都难以生存下去。只描写人类刻意逃避的世界,而不描写人类做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这绝不是完美的科幻。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所独有的功能,在人类的文化世界绝对找不出第二种东西能实现这个目标。主流文学没有这个能力,它对现实的描写,使我们对人类走过的艰难历程有了鲜活深刻的记忆,但对人类所要去的地方却一无所知。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西方老百姓也对他们的乌托邦想象不出什么轮廓。
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寄托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唯一能把这种希望变成鲜活图景的科幻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可能已远远超出了科幻的范围,它可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惨痛损失。
《乌托邦》和《太阳城》只能算是政论著作,难以归入科幻文学,除此之外,西方科幻中很难见到描写光明未来的科幻经典(倒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当然,一些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也是有亮色甚至光明的,如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但那大多是小说中技术主题的需要,作者没有也无意对那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或全景式的描写。外国为数不多的描写理想社会的科幻小说大多出自前苏联,其中较为成功的有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一些作品,但总的来说,它们在世界科幻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国内的理想社会科幻主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但也没什么成功之作。《共产主义畅想曲》就不用说了,三十年后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也只是把理想社会作为一个展示技术发明的橱窗。当时,共产主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按说应该能出现全景式描写共产主义社会的作品,但作家对这种理想社会形态的文学描写却极其谨慎,甚至连严格按马克思对它的定义进行一些文学图解都没有做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同描写黑暗和灾难的科幻作品相比,理想社会科幻的水平都较低。举一个较近的例子:《测谎仪》可以说是当代西方少见的理想社会科幻,但在这本书中,当人们都说真话时,人类社会的罪恶和纷争一扫而光,理想世界立刻到来了,字里行间的幼稚和天真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同样是描写真话世界的《真实之城》读起来则感觉大不一样,它创造的世界更为可信,但在那个世界中,说真话带来的灾难比益处大得多。
纵观国内外的理想社会科幻,给人最深的感受(也可能是唯一的感受)就是两个字:乏味。那些理想社会感觉就像是玻璃温室中的小泳池,纯白池底,水清澈到极点且平静如镜,不会游泳的人跳下去也能浮着。在这里游泳,对经过大风浪的人是一种休息,但游不了一会儿就真的乏味了。在理想世界中,罪恶、危险和灾难这类东西仿佛被一个强有力的吸尘器吸得无影无踪,一切都那么纯洁,那么合理舒适,整个社会如同一块晶莹的水晶,而这社会中的人都成了幸福宁静的机器,他们当然有工作,甚至还要作某种程度的努力和奋斗,但这都是为了使他们得到的幸福和宁静变得更显著而已。一句话,乏味。看多了这些小说,你甚至宁愿选择一个不那么理想的未来。
比起对黑暗和灾难的想象力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力一贯贫乏,正如民间的一句话:人多大的苦都能吃,可不是多大的福都能享。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共产主义的完整定义是在小学的一堂课上,老师特别说明了按需分配的含义:“同学们啊,那时你们想要什么,不用花钱,去商店拿就行了!”我还记得当时教室里发出的由衷赞叹声。但我记得更清楚,那时是早春三月,教室中炉子已经停了,很冷,比冷更难受的是饿,下了第二节课肚子就咕咕叫了。于是我就张开想象的翅膀,想着要是我按需分配一下子会去拿些什么。那时,首先要做的是去熟肉店搬一大块酱卤猪头肉出来,先吃耳朵再吃舌头……当时这伟大的想象征服了我,后来才知道,我的思想同赫鲁晓夫同志的土豆烧牛肉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对灾难和黑暗未来的想象力相比,人们对理想未来的想象更多地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记得小时候,对于爱看电影的我们来说,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家真是一个如神话般美妙的仙境,可后来电视机有了,后来又换成彩色大屏幕的,还有了VCD甚至电脑,但又怎么样?我们得到的快乐并不比那虽然贫困但仍是金色的童年多,而且对未来的渴望反而增多了:我们又想要汽车,想要带游泳池的别墅。然而当拥有这些时,我们唯一的收获就是更多的渴望……
说到按需分配,这真是个神话吗?根本不是!按需分配社会的到来之快,可能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甚至比科幻小说中的大多数想象都更容易实现。事实上,只要人类在能源、材料和生物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两个取得重大突破,就足以形成按需分配社会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