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32796571
-
书名
父母格差
-
作者
[日] 志水宏吉 著
-
出版社名称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
52.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高璐璐 译
-
出版时间
2025-0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拼家长”时代的教育焦虑
“聪明”可以世袭吗 阶层无法改变吗
通往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内容简介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作为教育专家的作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本书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三个角度入手,选取多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作者认为,从家庭环境来说,教育资本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三者构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者针对自身任教的大阪大学的学生做了深度调查,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是如何进入国内顶级高校,并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教育行政角度,也考察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重新规划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公正转型所需的若干措施。
作者简介
志水宏吉
195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 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现任教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教授,专攻学校心理临床学、教育社会学。著作包括《验证大阪教育改革——当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克服学力差距》、《人际差距与学力差距》等。
精彩书评
父母格差社会是一个家庭财富和父母的愿望对孩子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作者指出在日本这种现象也在日益严重,尤其表现为各行各业的世袭化。换句话说,人只能通过“父母盲盒”(投胎)来确定身份。富裕家庭和资源匮乏家庭孩子的采访仅突出了两极分化,而前者孩子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亚于后者,而两者的问题解决处方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者最着力探讨的是学力差距的问题,旨在消除或缓解这一现象。但即便如此,教育现场面临的问题,如班级霸凌、拒绝上学、抑郁症等也很难解决。欧美学者提出,社会从身份社会的贵族主义(贵族阶级)转变为民主社会的精英主义(优绩阶级)后,其最终形态是父母格差社会,这一结论令人恐惧。——日本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讨论了可以说是导致当前日本社会闭塞感产生的各种因素的根源问题,读来非常有趣。从孩子、父母、教师、教育行政这四个立场出发,并且结合了基本事项和历史背景进行概述,使得读者不仅仅从正在育儿父母的立场,而是能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虽然相比于现状分析,解决方案部分感觉略显薄弱,但毕竟这些问题并非轻易能够解决。所谓的父母格差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明确指出“罪魁祸首”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必然状态,因为每个人都优先考虑留下更好后代的生物利益,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日本亚马逊读者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旨在构建教育行政、学校、学生、家长这四个行动者之间理想关系的书籍,目的是为了弥补父母收入和教育差距。父母收入差距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早已被指出。在收入较高的家庭中,孩子更有可能满足各种知识好奇心,比如参加课外兴趣班、补习班、预备学校等。 然而,通过实现教育无偿化,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弥补。 而信息差距(数字鸿沟)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引入得到了改善。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父母的职责是扩展和支持孩子的智慧兴趣和关心,而不是决定孩子的人生或道路。 富裕的父母往往过于干涉,误以为孩子的“考试”成功与否决定了他们的人生。 学校教育绝不能忘记,它首先是孩子的人格教育场所。 ——日本亚马逊读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拼家长的社会
——问题出在哪里
1. 什么是家长主义
从精英主义到家长主义/为什么会流行“父母盲盒”的说法?
2. 家长主义的发展历史
影响近代世界的精英主义的原理/以明治维新为转折点/精英主义的终极形态是家长主义
3. 拼家长的现状
拼家长是如何显现的/容易流于“画大饼”的“多样化选择”
4. 与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共生
愈发强势的新自由主义色彩
5.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被逼入绝境的孩子们
1. 一位初中女生的独白
站在孩子的视角
2. 追不上家长主义的孩子和年轻人
孩子们的“辛苦”现状
3. 乘着家长主义的上升气流
大阪大学学生的案例
4. 如何看待家长主义
肯定派的观点/犹豫派的观点/怀疑派的观点/不是只有“被逼入绝境”的被动状态
第三章 深陷焦虑的家长
1. 分化的家长立场
越来越卷的群体和不参与内卷的群体
2. 拼教育阶层的战略
备考的真实状况/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的现状/堪比“天王山”的初中升学考试
3. 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
日本的教育费用负担是世界最高水准
4. 关于育儿阶层差距的研究——从欧美的过往经历来看
“文化资本”/“协作培养”“自然成长”
5. 日本的育儿研究
育儿差距/四种类型
6. 总结
焦虑的原因/中产阶级最焦虑
第四章 困惑的老师们
1. 写在前面
1990年代的风向变了
2. 家长、孩子与老师的三角关系
变成了“教育是可选择的”
3. 家长主义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什么
老师苦于和家长打交道/学校的两极分化
4. 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矛盾——老师们的心声
大阪的老师们的证言
5. 总结
老师受难的时代
第五章 四面楚歌中的教育行政
1. 教育行政的处境
站在教育行政负责人的角度/1990年代之后“上意下达”逐渐强化
2. 国家教育政策的动向
“临教审”成了扣动家长主义的扳机
围绕学习能力展开的国际竞争
3. 审视教育行政的视点——公正和卓越性
大阪的情况/公正与卓越性
4. 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战斗
知事和教委的攻防战
5. 新的突破口——关于《教育机会确保法》
《教育机会确保法》/未被充分保障的少数群体的“学习权利”
第六章 摆脱家长主义的道路
1. 导言
我们还能做什么
2. 大阪大学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学生们的回答
3. 如何改变拼家长的现状
差距扩大的过程/如何缩小学习能力的差距
4. 如何评价作为理念的家长主义
被置之不顾的人/平等主义/实现公正的第一原则化和卓越性的多元化
5. 结语
“做喜欢的事”和“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创造了解何为公正的机会
尾声
后记
精彩书摘
★家长主义是基于撒切尔的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概念,“指越来越多的监护人对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示出极大关心,进而慎重择校,加上教育机会、教育成果不仅受家庭的社会阶层、经济实力影响,也被家庭的文化环境和监护人对教育的积极支持度所左右,导致教育差距扩大的倾向愈发明显的现象。
★“对大众来说,接受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个普世观点,但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差距,所以极有可能变成“富裕阶层”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学校教育的好处。换句话说,表面上看是“对谁都很重要”的事情,但残酷的现实是,“基本上特定群体才是既得利益者”。到最后就变成了某一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即看起来中立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只对特定人群利好。
★所谓精英主义,言简意赅地说,是“靠个人能力和努力来创造人生”的理念。这一点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常识”,其意义也被普罗大众接受了。只是时至今日,贫富差距等课题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在日本社会里,精英主义真的还能有效运转吗?我们对此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的社会里,身份和家庭背景,还有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社会壁垒无法肉眼可见了。问题就在这里,“看不见的壁垒”扎扎实实地存在于社会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来说,家庭条件的不同已经有了决定性意义。
★精英主义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基于能力带来的阶层分化将越发严峻,国家也呈现出分裂的状态。简单来说,精英主义的升级版就是家长主义的社会,且很可能沦落为前近代社会那样充满了不平等和各种差距的社会。
★演艺界,还有音乐界和体育界的二代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虽说我们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但能想到的是作为一代的父母给他们培养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二代的起点就有更多优势,比如更高的人气,更强烈的工作动力,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丰厚的资产,更广的人际资源网等。只是,二代们将来能否持续“成功”另当别论。是躲避在“父母的羽翼”下,还是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发展,这要看二代自身的修炼和努力了
★年轻人只要乖乖遵循父母安排的育儿、教育之路,顺顺利利地成长起来,就能跨过高考这一难关。反过来说,那些辛辛苦苦向上攀爬的人无论如何也跨越不了的鸿沟,或者是在小地方按部就班默默努力的人无论如何也翻越不过去的高墙,也在这中间也不知不觉出现了。
前言/序言
“啪、啪”选手们拍手的声音回响在冬日清晨凛冽的空气中。“今年一定要打入全国大赛!”健太一边朝神殿深深鞠了一躬,一边在心里嘀咕着。“鞠两次躬,拍两次手,再深鞠一躬。”选手们按照教练的指示,乖乖地做着新年参拜。那是2022年,寅年的开端。
健太是初中二年级的棒球少年。他们今天来的是球场附近的神社,球场是他所属的少年棒球联盟 的专属场地。总教练、教练团队,以及所有选手在正月的一大早集体来祈愿是团队一直以来的习惯。
健太家住在大阪市区的下町,也可以说是大阪的正中心区域。他和母亲、读高中的姐姐、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家里有5个人。父母在健太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父亲从事室内装修工作,也住在附近,偶尔带健太去看阪神虎队 的比赛,或者一起吃顿饭,母亲对这些几乎不多嘴。
母亲是个劳碌命。她平日在家附近的正骨医院上班,夜晚在相熟的阿姨开的居酒屋里帮忙。外公是出租车司机,还在一线工作。外婆在一家做下酒菜零食的工厂里打零工,但她身体不好,总生病,最近一段时间待在家里休养。一家人的生活受到疫情的正面冲击,收入减少,医疗支出却在增加。艰难是肯定的,但母亲没有抱怨过一句牢骚。她还是球队监护人协会会员,每周日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球场上,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协助健太和其他队员们的练习。
“我一定要当上职业棒球手,让母亲过得轻松一点。”健太心里一直这么想。父亲是狂热的阪神虎队的粉丝。健太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开始打棒球,高年级时进入了少年棒球联盟。少年硬式棒球在大阪相当流行,健太所在的球队以强队之名广为人知。健太个子高,速度快,作为正式核心队员不仅是球队里的头号击球手,也是二号投球手。健太和母亲眼下的梦想是他能打出好成绩,以棒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名校。
健太就读的初中是公立学校,之前因为“学风差”而名声不好。母亲和父亲年轻时都是“不良青少年”,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现在的校长刚好是母亲读书时的班主任,如今的学生人数和当年比大幅减少了,但社团活动丰富了起来,学校也得以重振名声。大阪市实行的是择校制度,这所中学也成了附近区域的“热门学校”。老师们虽然严厉,但很照顾学生,同学也都是“有趣好玩”的小伙伴。对健太来说,在这所中学读书的时光十分快乐。
“吧唧、吧唧。”里绪感受到小铁的舌头在舔自己的脸,醒了。他也是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小铁”是他家宠物贵宾犬的名字。看了看床头的钟,已经大上午了。昨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看了红白歌会。父亲看完《岁末新年》 就回卧室睡觉了,里绪和母亲在客厅看电视一直看到深夜。“那就偶尔睡个懒觉吧。”里绪抱着小铁笑着说。
里绪家住的高层公寓位于大阪北部,那片区域被称为“北摄”。家里有他和父母三个人。父亲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在大企业做工程师。疫情发生后,父亲居家办公的情况多了起来。母亲毕业于知名音乐大学,还在德国留过学,现在是小提琴老师,目前基本在家里一对一教小提琴课程,主要指导备考音乐大学或者有音乐专业的大学的高考生。
小铁是在里绪5岁生日时来到家里的。据说里绪这个名字在他出生前就定好了,男生女生都能用,听起来也很国际化。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家人才想给宠物起一个十分有日本味道的名字,叫它“小铁”。但撇开这些,小铁的到来对于作为独生子的里绪来说,真的像有了兄弟一样。
母亲在里绪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读绘本和书,也许是受这方面影响,里绪也很爱读书,喜欢到小学五年级时就基本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不仅如此,当里绪说他想踢足球时,父母也立即满足了他的愿望,还在他小学一年级时让他加入了当地历史悠久的足球俱乐部。每一个练习日,母亲都风雨无阻地开家里的保时捷接送他。当然了,像拉小提琴一样,母亲开车也是一把好手。
五年级时出现了变化。那一年里绪开始上升学补习班,这是里绪自己做出的决定。他当时已经进入了预备的正式球员名单,但还是决定暂时放弃足球,因为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做好两方面的平衡。他去考了家附近一所私立学校的初中部,那里有全日本数一数二的升学率。他在模拟考拿到了A的成绩判定,但数学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最后遗憾落选。
他后来考上的就是现在读的这所寄宿制私立学校。当时他还考上了另一所私立校,从家去上学路程方便,母亲也希望他读这所离家不远的学校,但里绪自己选择了寄宿生活这条路。入学后他加入了足球社团,但社团水平太差,后来他转到了网球部,积极参加活动。来年就要高考了,他在考虑要不要转到一所偏差值 更高的私立学校去。为什么呢?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想考上父亲的母校东京大学,但这在目前的学校似乎有点难以实现。
这一天是元旦,他下午要和父母一起去做新年参拜。而且,明天还要早早回到学校。后天3号开始,学校就要进入“冬季学习闭关集训”。里绪的寒假一眨眼就结束了。
这里介绍的健太和里绪都出生于2008年1月27日。这一天,创立了大阪维新会的桥下彻先生在两个男生的故乡当选了大阪府知事,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桥下先生的政治手段堪称“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彻底实践。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选择和市场原理的政治立场,而桥下先生的教育改革路线试图以竞争和结果主义原理彻底改变学校教育系统,这给大阪府内的教学一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新自由主义与本书的主题“家长主义”(Parentocracy)里外呼应。关于这一点,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详细探讨。
我在开头想强调的是,这两位男生出生长大的时代正是可称为“拼家长”的时代,即每个家庭为孩子倾其所有,家长也对孩子寄予了各种“期待”,这些都将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健太和里绪都能过上同样幸福的人生。
他们在之后的人生里,可能会因缘际会地在某个场合相遇。但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极其渺茫。在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差距会在学校教育系统的框架下继续被拉大,最终踏入截然不同的社会圈层。他们会住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我不能断言他们完全没有交集,但还是明白他们将来可能不会有任何接触。
下文中,我将直面他们生活的环境,即被称为家长主义与“父母格差” 的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