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74606029
-
书名
古埃及文明
-
作者
金寿福 著
-
出版社名称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定价
10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5-0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读者、世界史读者
◎埃及学资深学者、复旦大学教授、《亡灵书》译者金寿福,四十余年研究成果心血之作。
金教授曾获埃及文化部颁发的埃中文化交流贡献奖章,在国内外均有成果发表,多次参与埃及考古发掘工作
◎结合新近考古发掘成果与学术前沿研究,以埃及学界共识为基础,还原更为真实的古埃及。
大金字塔里的神秘空间到底是什么?象形文字如何破译?为什么猫、鳄鱼、河马成为古埃及人信奉的神明?“埃及艳后”有什么样的故事?罗塞塔石碑为何如此重要?图坦卡蒙的死因是什么?木乃伊如何制造?……关于古埃及的种种迷思,一一解答,破除既有的刻板印象和误解
◎一本书读懂古埃及。
从文明兴起、王权制度,到经济、宗教、神话、来世观念、墓葬习俗,再到象形文字、文学艺术、神庙与金字塔等代表性建筑、医学与药方……从金字塔之巅到尼罗河之畔,从图坦卡蒙的传说到帝王谷中的死亡与永生,古埃及文明的面面观
◎一场图文并茂的古埃及文明盛宴,精选100余幅文物照片、建筑摄影等图像资料,大英博物馆官方授权图片,精装四色印刷
◎古埃及人的情书、家信、药方等一手珍贵文献,圣书体直译,走进古埃及人真实可感的生活现场
内容简介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如此形容古埃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埃及学研究学者金寿福,以四十余年的研究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学界研究与考古发现,借助古埃及人留下的丰富文字、图画与实物,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一个更为真切的古埃及,重构古埃及人的生命旅程。
从文明的兴起、国家起源与制度,到经济、宗教信仰、神话与神明、来世观念、墓葬习俗,再到象形文字、莎草纸和石刻上的文学、神庙与金字塔等代表性建筑……全景式展现神秘瑰丽的古埃及文明,浓缩一幅失落文明的壮丽画卷。
作者简介
金寿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0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及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译注《古埃及〈亡灵书〉》;曾赴美国布朗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驻以色列考古研究所等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参与卢克索官吏墓、阿蒙霍特普三世墓、中埃联合考古队孟图神庙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获得埃及政府颁发的埃中文化交流贡献奖状和奖章。现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在复旦大学开设古埃及文明、世界宗教文化史、史学原典导读等课程。
目录
自序
前言 发现和重构古埃及文明
1发现古埃及
2象形文字的破译
3埃及热与博物馆学的兴起
4两个维度的东方主义
第一章 文明的兴起
1史前文化
2社会分工、城市和精英
3统一的国家和王权
第二章 官吏和管理制度
1唯有读书高
2官吏的选拔和培养
3国王、石头和永生
第三章 日常生活
1森严的等级制度
2爱情与婚姻
3家庭生活与居住环境
4内婚制
第四章 经济
1农业和土地所有制
2神庙扮演的经济角色
3“奴隶制”和“再分配经济”
4海卡那赫特——阿加莎小说主人公的原型
第五章 外族观念和对外交流
1外族被视为敌人
2贸易被描写为朝贡
3阿玛那时期的对外关系
4古代以色列与埃及的关系
5卡叠什战役和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条约
第六章 众神的世界
1神的名字及其表现形式
2神像、神庙和祭祀活动
3阿肯那顿的改革
4宗教虔诚和多神教的危机
第七章 来世观念和墓葬习俗
1两种永恒:永生与重生
2木乃伊、棺材和墓室
3墓葬习俗和来世审判
4写给死者的信
第八章 文字和文学
1象形文字
2莎草纸和石头:书写材料
3西努赫的故事:自传体文学
4从金字塔铭文到亡灵书:宗教铭文
5控诉社会的檄文
6管理阶层的说教文
7竖琴手之歌:赞美诗
8古埃及人的故事
第九章 艺术
1服务于王权的艺术
2为来世服务的艺术
3文字与图画的呼应
4艺术中的男女
5阿玛那艺术
第十章 建筑
1建筑的宗教语境
2吉萨及周边的金字塔
3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4建筑技术和工具
第十一章 巫术和医学
1基于宗教的医学
2医生及其医术
3医学莎草纸和处方
4木乃伊对现代医学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前言 发现和重构古埃及文明(节选)
2 象形文字的破译
如上所述,法国学者为后来的埃及学积累了大量材料;然而,就象形文字破译而言,找到破解象形文字钥匙的人并非法国学者,而是法国士兵。1799 年,一支法国远征军小分队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镇郊外修筑防御工事,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块书写着3种不同文字的石头,其中一种文字为希腊语。在场的法国军官马上意识到这块石头的重要性,立即派人把这块石头送往开罗,后来这块石头被称作“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2.3厘米,宽75.7厘米,厚度为28.4厘米,重达720公斤。公元前196年为托勒密五世(Ptolemy V)登基的第9年,埃及各地的祭司在这一年到孟菲斯集会,他们对这位年轻的国王感恩戴德,决定特制石碑,立在埃及各大神庙,石碑上刻写的碑文描写了这位年轻君主的丰功伟绩。他免除神庙赋税,向神庙馈赠,使得国家兴旺,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现在知道,罗塞塔石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分别用象形文字的圣书体、大众体和希腊文书写了同样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被称为“进入古埃及世界的一把钥匙”。在长达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人的书写形式发生了若干变化,大致分为3种字体,其名称均来自希腊语。圣书体(Hieroglyphic)意为神圣的文字,古埃及人在神庙、墓室刻写象形文字时使用这种书写形式,它相当于汉字的印刷体;祭司体(Hieratic)是圣书体的简化形式,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宗教性和其他文献的时候使用这种书写形式,它类似于汉字的手写体;大众体(Demotic)生成的年代很晚,它是祭司体被进一步简化的结果,用于日常书信、文档管理等。在罗塞塔石碑上,最上部分是圣书体,中间为大众体,最下面的文字是希腊语。罗马帝国时期,古埃及人用希腊字母转写象形文字,类似于我们用拼音转写方块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科普特文(Coptic),使用这种文字的人后来被称为科普特人,不过科普特文逐渐被废弃。埃及现在的人口中,大约有600万科普特人,他们信奉基督教,自称是法老的后裔。科普特文在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当说,象形文字的破译是欧洲很多人长期努力的必然结果;但是,最终的功劳属于法国人商博良(J.-F. Champollion,1790—1832),这一点毋庸置疑。商博良成功释读象形文字,不仅基于其不同寻常的语言天赋和超乎想象的发奋努力,也得益于他知难而进的精神。在商博良之前的许多人,包括上文提到的古典晚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他们都认为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图画文字,即一个象形符号应该表示一个独立的意思。早在公元4至5世纪,一位名叫赫拉波罗(Horapollo)的人就撰写了一本书,试图解释象形文字的构造和原理。这本书是《象形文字研究》(Hieroglyphica),书中一共解释了189 个象形符号。赫拉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融合了埃及和希腊两个神的名字—荷鲁斯(Horus)和阿波罗(Apollo)。赫拉波罗在书中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造和运作形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他把这个特殊的书写系统描写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把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向了歧途—象形文字成了密码,储存着神的启示和人类失去的智慧。赫拉波罗解释象形文字的模式是:假如古埃及人想表达甲,他们就画乙,因为乙有甲的某种特征。例如,假如他们想表示“开启”之意,他们就画一只兔子,因为这种动物总是张着眼睛。再比如,赫拉波罗知道象形文字中的鸭子图符表示“儿子”,但是他并不知道所以然,只能推测,养鸭人早晨把鸭子赶到池塘边,晚上的时候再把鸭子赶回圈里。鸭子服从养鸭人的命令,由此联想,古埃及人希望儿子听从长辈的教诲犹如鸭子顺从养鸭人,所以用鸭子指代儿子。
罗塞塔石碑上象形文字和希腊语并列,它们占据的空间大小并不一样,商博良据此推断,既然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和希腊文在内容上对应,假如圣书体文本中的每个符号表示一个事物、行为或概念,那么其中的符号应当与希腊语文本中的单词同样多。然而,尽管石碑有破损,有些符号模糊甚至无法辨认,石碑上的圣书体象形符号依然多达1419个,而希腊文只有486个单词。很明显,不可能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他仔细辨认不同象形符号的数量,共计166个。凭借熟练掌握十多门古代和现代语言的直觉,商博良得出结论,166个图符作为字母数量太大,作为单词又太少,象形文字不可能是图画文字。接下来,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椭圆形里面的象形符号。在商博良之前,已经有其他学者提出了这种椭圆形中的符号构成王名的见解,埃及学界如今把这个椭圆形叫作王名圈。
石碑上的两个王名圈里分别书写了“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两个名字。不难发现,同一个象形符号在两个王名圈里表示同一个音,比如方形符号均发“p”的音。在商博良之前,包括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T. Young)在内的其他学者业已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他们相信,因为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都是外族统治者的名字,所以古埃及人才用音标形式表示他们的名字。在制作于阿布·辛贝勒神庙的拓片上,商博良看到了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的王名圈。这位国王的名字由4个象形符号构成,第一个是象征太阳的圆圈,第二个是3张狐狸皮系在一起的符号,表示生育之意,第三个和第四个均为由折叠的布匹构成的符号,可以表示阳性第三人称的宾格。根据科普特语相关词语的意思,商博良把“拉美西斯”这个王名拼读为“RA-MS-S(W)”,拉神生育了他(拉美西斯二世);换句话说,太阳圆圈的发音为“RA”,表示“生育”的动词发“MS”,“他”由“S”和“(W)”两个音表示,“W”因为是弱音,所以被省略了。如果回到上面所举例子中的鸭子和兔子,鸭子在象形文字里表示“S”和“A”两个音,兔子也表示两个音,分别为“W”和“N”。具体地说,鸭子和兔子均为双音符号,它们分别表示“儿子”和“打开”之意;名词“儿子”和动词“打开”与鸭子和兔子的动物学特征和特性并没有任何内在关联。通过寻找和辨读更多的王名圈以及其他文献,商博良归纳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特点:一、象形文字的符号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意符号,第二类是表音符号,第三类是限定符号,有的符号可以兼具多种身份;二、大众体是比圣书体和祭司体更加简略的书写形式,它们的语法规则基本相同;三、象形文字基于图像,但并非图画文字,它从本质上说是字母文字。图ⅷ是古埃及人使用的单音符号,它们犹如现代西方语言的字母。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不少人对此不以为意,以为只要从欧洲朝着一个方向航行,一定能够到达新大陆;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看上去也很简单,但实际上是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完美结合的结果。
借助古埃及人的字母表,我们可以试着认读胡夫—吉萨高地最大金字塔的主人—的名字。他的名字由4个象形符号构成,第一个是由胎盘构成的符号,发浊音的“h”,第二个和第四个符号均为鹌鹑,它们发“w”的音,第三个由蝰蛇构成的符号发“f”音。4个符号连在一起构成了“hwfw”,我们所说的“胡夫”音译自英语的“Khufu”,而“Khufu”就是4个象形符号的读音。
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有非常强的字母文字特征。从理论上说,如果埃及人愿意,他们已经具备了过渡到字母文字的条件。不过,他们在单音符号之外又创造了许多双音、三音甚至多音符号,表意符号拥有固定的发音,但是古埃及人通常省略这些符号,此外还有不发音的限定符号,这些都使得象形文字复杂烦琐。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的研究结果得以在法国科学院宣读,学界把这一天视为埃及学的诞生日。商博良去世以后,他编著的《象形文字语法》(Grammaire Égyptienne)和《象形文字字典》(Dictionnaire Égyptien en Écriture Hiéroglyphique)先后于1836年和1841年出版,进一步确定了他作为象形文字释读者和埃及学创建者的地位。
前言/序言
自序
古埃及经常被称为“失落的文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完全正确。如果以语言、信仰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话,古埃及文明的核心要素确实未能存续;不过,曾经成古埃及文明载体的许多建筑历经数千年得以保存下来,包括神庙、王陵、官吏墓、王宫和城堡遗址。另外,古埃及文明中的许多因素在后来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中得到传承。需要强调的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古埃及经常以反面形象出现,比如它是一个盛行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国度,它的君主法老是典型的暴君,等等。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古典作家对古埃及的许多描写和评论激发了欧洲人对这个古代文明的浓厚兴趣。不少人开始把古埃及视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以为象形文字中隐含了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但后来失传的智慧。有些人甚至相信,与基督教等启示宗教不同,古埃及宗教属于自然宗教,而且分为开放性的多神教和秘传性的一神教。一言以蔽之,古埃及成了热门话题;然而事实上,它只是被用作不同的人和人群达到各自目的的媒介而已。1822年,法国人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驱散了原来笼罩在古埃及这个话题上的迷雾,为后人借助象形文字文献解读古埃及文明奠定了基础。
《古埃及文明》是在作者于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古埃及文明”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首先讲述了以象形文字的破译为标志的古埃及文明被解读和重构的过程。然后,作者依据埃及学界最新的研究结果和考古发掘成果,叙述了古埃及文明起源的路径;其中着重讨论了以统一的王权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强调了构成古埃及文明核心因素的王权理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接下来的第二章介绍了附属于王权并构成王权重要支撑的官吏体系,以及官吏的选拔和培养。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古埃及人”主要是指这些官吏,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和能力建造坟墓,制作棺材、墓碑、供桌等墓葬设施,并且在墓室墙壁和其他载体上留下文字和图画。第三章描写的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就是官吏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反映了这些因拥有读写本领而进入了管理领域的少数人的生活理念和来世想象。古埃及经济是第四章涉及的主题。考虑到经常有人把古埃及国王想象成暴君,民众则全部是没有任何权利、更无娱乐和享乐的奴隶,这一章从土地所有制入手,探讨了古埃及神庙的性质和功能,阐述了诸如“奴隶制”“再分配经济”等现代术语并不适用于古埃及的多种原因。在海卡那赫特这位中王国时期的小吏身上,展示出了古埃及人经济的多样性和古埃及社会的复杂性;他的职业为祭司,但是他拥有大片土地,并租种他人土地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第五章探讨了古埃及人的外族观念,阐述了古埃及统治者如何借助外族的话题增强埃及人的身份认同,揭示了冠冕堂皇的宣传背后隐藏的经济利益,以及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尔虞我诈和大鱼吃小鱼的原则。
第六和第七章讲述了古埃及人的神圣世界,他们在充满了神灵的时空里建构来世,为了实现重生和永生的目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讨论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时,作者以阿肯那顿本人以及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为例,深入剖析了古埃及人在新王国中后期遭遇的信仰危机,把一神教的萌芽置于人类理性的发展和宗教情感复杂化的时空框架中。接下来的第八章介绍了古埃及文字和文学,阐述了两个在本书作者看来至关重要的论点:一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出现了用于宗教领域和用于日常生活及管理领域的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第二个书写系统一直处在简化和优化的过程中,古埃及人最终废弃象形文字,绝不是因为它不能完成记录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任务,而是因为它被认为不配承载新引入的基督教;二是古埃及人创造了众多文学体裁和题材,其中不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题多样、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埃及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第九章中,作者着重阐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古埃及艺术品从根本上说都有两个最核心的功能,一是为王权服务,二是归属于丧葬领域。由此考量,现代艺术的许多原理和评价标准都不适用于解读和解释古埃及艺术。建筑一章则重点介绍了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和位于今卢克索的两座神庙。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七大奇迹当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吉萨金字塔群和卢克索神庙都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胡夫金字塔距今4000多年,卢克索神庙距今3000多年,如此古老的建筑今天仍然屹立,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观赏赞叹,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第十一章的题目本身就说明了古埃及医学的特殊性,作者以几份非常著名的医学莎草纸为例,介绍了古埃及医生及其医术和药方。此外,本章还叙述了古埃及木乃伊在现代医学实验和研究中的功用。
本书作者自2010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开设“古埃及文明”课程,该课程起初是全校本科生的公选课,后来被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之后又被选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因为学时限定,本书的所有章节无法全部向学生讲授,有些主题只能蜻蜓点水。作为课程讲义,作者在讲授时没有过多涉及细小的问题,而是以介绍学界取得的共识为基础,重点在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向。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作者本人,但是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安排以及选用的文献和引用的学者都间接地反映了其观点。得到出版社的出版允诺之后,作者对原授课内容作了扩充,增加了一些热点问题,补加了相关图片。
许多介绍古埃及的书都以朝代为骨架,以年代顺序讲述,似乎古埃及文明就是一个朝代接替前一个朝代的重复过程。另外,因为古埃及特殊的地理和水文环境,古埃及人居住在尼罗河谷地,但是在河两岸的沙漠建造坟墓。法老时期的聚落几乎消失殆尽,而位于沙漠的坟墓、墓里的墓葬设施以及壁画和浮雕则大量保存下来。这使得不少现代人产生了误解,以为古埃及人生来就是为来世做准备。本书的宗旨在于,借助古埃及人留下来的丰富文字、图画和实物,展示古埃及文明的方方面面,让古埃及人作为生命体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读者面对一具具木乃伊。作者曾经在《世界历史评论》2022 年秋季号扉页上的献词中说了如下的话:“我们应当设法感知以往人物的体温,尽最大可能辨认其模样并重构其生命旅程及支撑和约束这些不尽相同的旅程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一句话,做有温度的研究。”关于这一点,作者相信本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