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59.00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黄灯“二本学生”系列新作

  5年寻访学生家庭的笔记实录

  在家访中持续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与出路

  从讲台走入学生的家里

  脚踏实地追溯和还原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每一个学生的身后

  站着他千里之外的父母

  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的努力,和家庭的托举

  多偏远的村镇,教育始终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首选路径

  01, 在外打工,最难熬的是生病

  02, 在不知道该干吗时,将能干的事情先干了

  03, 要失败就赶紧失败,失败多了,成功自然来临

  04, 考上大学,还要吃饭呢

  05, 妈妈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怕的,不怕的”

  06, 不能娇生惯养,必须要学会做饭

  07, 一定要走出来,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往前跑

  08, 我能上大学,都是因为我妈妈

  09, 他从不和妈妈争辩,只想赚更多的钱,让她放心

  10, 经历过大挫折,以后遇到了别的事,就是个屁

  11, 不要因为出身平凡,将钱看得太重

  12, 如果穷还不努力,自甘堕落,就非常恐怖

  内容简介

  《去家访》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在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

  从讲台上走下来,黄灯跟随学生回家的路线,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来到腾冲、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来到已经废弃的小学操场、爬上老房子的屋顶、坐在茶园的高坡上、溜进快递分装车间、穿梭于养蚝厂的水域间、捡起田埂上红薯枝叶的藤蔓,来感受学生成长的环境,体验每一个家庭为孩子教育所做的艰辛付出。在这一遍又一遍脚踏实地的走访中,黄灯既贴近了自己的学生,也贴近了家长,并在更深的意义上贴近了自己、贴近了教育、贴近了当下中国的现实。没有什么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倾力托举。

  黄灯在《去家访》中延续了她在《我的二本学生》创作中的真诚和恳切,这是对生命个体的真诚探究,也是对文字本身的真诚。她不远千里去到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同行,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恳切关系,也是对放下年轻人这个群体未来的恳切关心。

  作者简介

  湖南汨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居深圳。2016年,曾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讨论。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 ,获“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出版《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去家访》系其“二本学生” 系列的新作。

  精彩书摘

  2017年暑假,应黎章韬邀请,我开始了去学生家看看的漫长旅途。首站是云南腾冲,黎章韬是我2010级中文班的学生。随后五年,我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断断续续去过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潮安、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当然也去过广州的荔湾、越秀、萝岗和白云。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家访”,也是传统教师角色的一项日常工作,但对我而言,这种跨越时空的走访,完全超出了日常“家访”的边界,成为我从教生涯中,从“讲台之上”走进“讲台背后”的发端。

  相比《我的二本学生》在较长时空中对学生群体的整体性叙述,这种贴近大地、回到起点的走访,让我在生活细密的皱褶处,从另一个视角获得了讲台之外的更多观察:

  我由此看到了一个开阔、丰富、绵密而又纠结的世界,这个世界链接了学生背后成长的村庄、小镇、山坡和街巷,也召唤了他们的父母、祖辈、兄弟、同学和其他亲人的出场。更重要的是,通过家访,我对学生家长——我的同龄人——有了切近的观察和理解,多年来,我对这个群体一直持有朦朦胧胧的想象,但始终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具体的感知,正是家访带来的近距离相处,让我获得了和他们直接交流的机会,并由此确认了一个事实——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情境中,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事实上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目睹、融入和接受以教育产业化为载体的社会变化进程,孩子从念书到就业的人生大事,往往成为他们遭遇和深度介入这一进程的核心纽结,并伴随着外出打工、亲子分离、跨省婚姻、城乡融合、教育期待、孩子就业等具体情节,演绎着路径不同但气息相通的生命图景。

  在家访过程对我课堂的延伸中,我清晰感知到父母的生计、劳动的历练、祖辈的陪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等具体的日常生活,在学生漫长的少年时代,怎样以“教育资源”的面目,渗透到他们的生命成长中,我由此切身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复杂关联和参差图景,感知到了学生背后的故土、家庭、亲人所链接的教育要素,以及曾经驻留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相比大学的一览无余,才是他们更为根本的成长底色。

  当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陪伴学生回到他们成长的地方,一种被遮蔽的力量,总能在年轻人身上神奇地复苏,我不否认,囿于校园的狭隘和对年轻群体理解维度的单一,在此以前,我对二本学生群体整体的去向过于悲观,当我有机会贴近他们的来路,看清他们一路走来的坚韧和勇气,我发现,往日的担忧,竟然得到了不少释放,他们作为个体所彰显出的自我成长愿望,让我清晰地看到,无论社会的缝隙怎样狭小,年轻的个体终究在不同的处境中,显示出了各自的主动性和力量感,并由此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立足讲台视角,建立在从教经验之上的教学札记,那么,本书是我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和亲历的家访笔记。叙述和描绘出“讲台之上”和“讲台背后”的双重教育图景,是我多年的心愿,五年的家访经历,让我意外地获得了机会,从某种程度而言,本书的完成,《我的二本学生》才算获得了相对完整的表达。

  本书依然聚焦我的二本学生,出场的年轻人,同样来自广东F学院。

  回想起五六年来在全国不同的村庄、集镇、街巷走访的经历,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值得铭记。我在夏天的溽热中,到过喧嚣而纷乱的南方小镇,也在年关将近的冬日寒风中,抵达过萧瑟而苍茫的北方村庄,它们或庇护在高黎贡山之下,或湮没在高速公路隔绝的群山之中,或在夸张房地产广告的包裹里,显示出街巷的活力和烟尘。我在不止一所废弃小学的操场后面,目睹到曾经的教室,随着孩子们的消散,早已一片狼藉;同时也在多所庄重、整洁的高中校园,看到了我讲台下的年轻人,曾经燃烧的梦想和青春。我一次次从广州南站、省汽车站、越秀南汽车站出发,也一次次在漫长的远行中,将家访变为现实,并由此获得机缘,回溯一个个年轻人成长的足迹。

  为了更完整地俯览村庄的全貌,李敏怡曾带我爬上老房子的屋顶;为了进到废弃的小学看看曾经的课桌,何境军多次示范怎样翻越学校的狭窄围栏;为了告诉我养蚝的流程,罗早亮爸爸亲自驾船,带我穿梭海湾抵达蚝场;为了感受茶园的辽阔,林晓静妈妈豪情满怀地开着摩托车,载我在崎岖的乡村小径一路驰骋;为了体验爸爸的工作强度,于魏华和我一起溜入了韵达快递辽阔的分装车间;为了更清楚地还原高三的紧张和劳累,张正敏翻出她尘封已久的日记,翻出她高三写过的近两百支圆珠笔,我到现在都无法忘记,圆珠笔摆满一地给我带来的震撼和触动。

  当然,更让我触动的是,在这种走访中,以家庭为锚点,往往能轻易看到其所带来的丰富链接:我终于拥有机会看到讲台下年轻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叔叔、姑姑、堂弟、同学等父母以外的群体,看到这个群体和他们的具体关联;也得以拥有机会感受到家庭作坊、进厂打工、养蚝修船、摆摊售卖、种植茶叶、宰杀牲畜等具体生计,是如何作用到一个个孩子的生命中,并在无形中塑造他们的劳动观、金钱观和对求学深造、成家立业诸多事情的认知。

  这所有的片段、场景和抵达,在我脑海中绘就了一幅动态而清晰的画卷,接通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中国。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作为教师,置身细密的时空之网,目睹年轻的群体,一波波从毕业季的潮水漫过,步入人生种种的不确定性,再也没有“流动性”三个字,更能让我切身感知到他们的生存。我的课堂,不过是学生流动性命运在高校象牙塔中的片刻驻留,“二本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命名和出场,不过是我借助职业的便捷,对他们存在的粗疏叙述。但与他们生命链接更为紧密的家长群体,在当下急剧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却始终面目模糊,难以在喧嚣的信息堆积中,冒出稍稍清晰的面容和身影,更难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庆幸的是,也正是通过家访带来的便捷,我才得以走近这个隐匿的群体,并获得一次次互相看见、直接沟通的机会。

  我想起第一站到达章韬家,坐在雨天的茶桌旁,听他爸爸讲起早年在缅北的伐木经历,他平淡地叙述一切,我却听得心惊肉跳;我想起正敏带我穿梭在童年常走的泥泞小径,想起我们在村庄高高山岗上的小学所感受到的绝对宁静,尽管妈妈不在身边,但在故乡的山间田地,无处不是妈妈劳作的身影;我想起源盛带我重走课堂上描述过的“打火把上学的路”,目睹他最喜爱的堂弟车技惊人,却无法获得驾照进入城市谋生的事实,而我在此种遗憾和现实中,突然理解了无法与我谋面的妈妈,为何在生完孩子后,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坚定;我想起晓静妈妈跨上摩托,带我在茶场的山路上风驰电掣,她人到中年,却依然活力四射,我一眼就能感受到,只有同龄人才能明白的孤独和不甘;我想起境军妈妈站在村口人行道的桃树下,和我讲起儿子的懵懂给她带来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决定留守家中陪伴孩子的挣扎和坚持。

  事实上,虽说是家访,和家长见面原本应为这一环节的核心,但不少时候,就算来到学生家,我也有可能见不到他们的父母,他们要不双双在外打工,要不一方常年在外。有幸能够见到双方,我们大都没有特定的时间用来交流,他们无法停下手中的活计,生存严丝密缝,日复一日的既定劳作,填满了日常的有限空隙,我们难得的聊天机会,更多只能在红薯地、猪栏旁、快递间、养殖场,或者铡猪草、煮猪食、织渔网、拣快递、修单车等忙碌的间隙中进行。这些场景如此具体、日常而又必然,无不浸润了快速流动的现实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他们坚信劳动创造价值,勤劳、质朴而又坚韧,他们对个人消费保持警惕,但对孩子的教育展现出了惊人的重视、不计代价的付出和让我羞愧的耐心,承载了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朴素心愿。和我们的父辈比较起来,这群来自中国传统家庭的最后一代,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价值观念上,依然延续了父辈的精神底色。

  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国最为广大的劳动者群体,在叙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图景时,他们是不可忽视的、沉默而庞大的主体。正是在一次次切近的观照中,我进一步坚定了此前的判断,他们的孩子,我庞大的二本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大学生的多数,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撑,作为家长,作为劳动者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劳作和付出,同样构成了中国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石。

  在和学生共同的寻访中,我一次次感受到,剥离掉985、211、双一流等名校孩子的光环,对更多年轻人而言,哪怕进入二本院校,除了自身的竭尽全力,同样离不开家庭奋不顾身的托举。

  我还必须承认,正是通过家访,激活了我很多关于教育的想法,也祛除了我此前的诸多困惑。多年来,相比通过写作呈现学生的命运,我更想做的事,是通过教育实践改变学生的命运,并尽力发现和寻找如何助力学生安放身心的途径,这种明确的“建构性企图”,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本能。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从“学校教育”的维度进入,凸显了年轻群体越来越难以立足社会的趋势,这固然显示了流动性时代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遭遇的危机,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学校教育”裹挟在现代分工之上,悄然将“完整的人”置换为“工具的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挑战。那么,从寻找新的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否蕴含了一直被我们疏忽和漠视的地方?那些我们早已视而不见的日常,湮没在个人化话语中的定见,是否真的失去了讨论空间?说具体一点,诸如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否真的像某些主流媒体宣传的那么确凿?鳄鱼池般应试链条裹挟下的过度学校教育,其对个体的严重损耗,是否应作为成本进入考量?家庭结构的变迁、个体的唤醒契机、劳作对孩子品行的锤炼、祖辈给予孩子情感滋养所构建的心理屏障、多子女家庭孕育的彼此担待中的责任感、家族团结协作所滋生的集体力量、公共意识的植根对个体意义感的确立,是否隐藏了当下贫瘠、慌乱的教育实践中,值得重新挖掘和审视的宝贵经验?在绩优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心平气和地回到教育本身,对极度内卷的现实保持警惕,并对附着在文凭通胀和高校鄙视链条之下的现实,激活并恢复来自个体直觉的质疑勇气,真正让“人”的概念和声音得以强化和彰显?

  说得更直接一点,在逼仄到无以复加的成长语境中,作为成人和教育工作者,是否应守住和跨出学校教育的边界,仔细去勘探和甄别那些曾经帮助年轻个体安身立命的要素和可能,并在越来越单向度的评价体系中,帮助年轻人确立丰富而多维度的自我审视?

  是的,拉开时空看,正是五年的家访经历,让我挣脱知识包裹的学院氛围,通过特写镜头般对学生个案的聚焦,获得了对上述追问的直观答案。比之大学校园中我对年轻人生活的熟悉,以及他们毕业去向的明了,通过家访,我直接感知到了学校以外的更多维度,“具体而稠密的日常生活”,到底从怎样的层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而丰富的人”。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