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8.00

字里藏医 徐文兵 著 华龄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轻松易读,让你大长见识。作者难得的家学渊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在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字词之间,体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活趣味,我们认字不识字,重新认识我们的好,从汉字开始,从健康的生活开始,从这本书开始。

  作者简介

  徐文兵,徐小周,字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身心医学专家。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秉承家学,阅读大量古籍,培养出良好的国学功底。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进行思考,尤其忧虑中医发展的逐渐西化,矢志恢复中医传统。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期间,进一步体会到要读懂中医典籍、透彻地了解中医,就必须从国学汉字下手。回国后辞去医院的工作,创办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全心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并以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学》《食疗》等课程。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学生遍布全世界,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精彩书摘

  健   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 health 或 healthy 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 《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也,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作“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 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 “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 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作“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作“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作“康”,通达六个方向叫作“庄”,通达九个方向叫作“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 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能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而任脉瘀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总而言之,中国人对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的患者,要么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要么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健康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字词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理论不可了。

  前言/序言

  序一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孤诣的实践体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高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 《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1984 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录取的老师讲,志愿表上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进来,兄妹同校,被传为佳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成为他师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溢,崭露头角,1986 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 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 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 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1995 年被调到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热忱,矢志恢复中医传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6 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专业,试图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余爱其才,嘉其 志,1997 年力主选派他赴美讲学。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资格,还受到美国针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授予荣誉 市民称号。1998 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药 研究所,开始了他追求的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迹都有报道,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文版中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国,成事者少。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通过阅读“中医启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龙致贤

  全国政协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序二

  我与徐文兵先生一见如故。刚认识时,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称他“徐大夫”。相处日久,我才看见“徐大夫”这个“官称”后面藏的东西:一个是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一个是坚持实践,不离临床。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斟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过程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这一部小书,正是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体现。这种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一层层深悟中医之道,一步步攀上中医科学之峰。 我听过徐大夫讲中医,不仅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剖析分明。他的讲座没有不伦不类的掺杂,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记得有一次给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友人讲什么是中医,其风趣生动的语言和儒雅的翩翩风度,给到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医刮目相看,十分折服。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我们常在一起说文侃诗,徐大夫思维敏捷,我多能从他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一次谈到中文音韵的阴阳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赋其形,还要定其音,平声属阳,激越高亢,多用于外向表象之事物,仄声则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联想到诸多中医用语,依此解释“疼”与“痛”,颇有新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事业后继乏人,似乎已成难挽之定局。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中医后继者多学多思,弘扬岐黄医术,重振中医雄风。

  是为序。

  张晓彤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平心堂中医门诊部主任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