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222230330
-
书名
历史大脉络
-
作者
[美] 许倬云 著
-
出版社名称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定价
7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5-01-01
-
纸张
轻型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全球视野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
为了今日,理解过去;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 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问学记》《历史大脉络》等。
精彩书评
人类历史浩瀚无涯,经过严格训练的史学工作者一般限于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大多选取某一年代段、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成为“断代史”专家。但是,还有部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之外进行某些综合性探索,许倬云先生即属此类。
他没有一头栽进“中国历史与文化”,因“偏爱”而“沉迷”,却持守以世界史的广阔视野为参照而不失归属感,全情地投入并坚持“如法官断案式”的研究。
——许医农
精彩书摘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对决。中国失败,被人当头一棒,从此在对外关系上不知所措,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才逐渐知道怎样与列国相处。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是全面的,中国不但在军事与外交上长期无能,而且对于自己的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相应之道也长期在迷茫中摸索。
本章不拟赘述鸦片战争及其后续发生的史事,却拟叙述一些课本上未必提到的背景。
鸦片一名,源于希腊字根 opium(罂粟花液),据说希腊古代神话中“食莲之人,失智迷茫”的“莲花”,可能是罂粟花的误译。阿拉伯人称罂粟花为阿芙蓉(afyun),是中东医药传统中的宁神剂。唐代药典中已有此物,也是作为宁神剂,当系由当时的中亚引入中国。明代药典本草中,鸦片已是药物。当时东南亚(西洋)诸国入贡,颇有以鸦片为贡品(商品),数量不大,也罕见。中医用鸦片入药,是配合其他药物煎汤服用。自明至清,广州税关的入口税,鸦片都是进口货物,数量不大,税率也不过百分之二三 ;由此可知,鸦片只是普通药用商品。
大洋航道开通,荷兰人一度占领台湾南部为基地。荷兰人主要的东方贸易基地是巴达维亚。当时爪哇等地的人,用烟管吸烟的服用鸦片方法,首先传入台湾,然后又从台湾传入闽粤各地。这一吸鸦片的方法已不再是将鸦片当作药物,而是寻求麻醉的癖好。从中东到南亚,焚烧麻醉品引人入醉的传统早已有之,中国却从未有过此道。中医的麻醉剂,是以大麻煎煮,用于外科手术。平时日常所用,只有饮酒沉醉,以求忘忧。吸食鸦片烟,也能忘忧,却必然上瘾,其成瘾的强烈程度不是饮酒可以比拟。因此,烟民人数迅速增加,鸦片进口也由药品一变而为有厚利可图的商品。数量由雍正年间一年输入一百余箱,增长到乾隆中期的一千余箱,三四十年间,进口数量增长了十倍。
这些鸦片,大多由英国的属地孟加拉邦出产,英国遂视鸦片贸易为利薮。为此东印度公司据鸦片贸易为垄断的事业,即使转包私人营业,仍以拍卖许可证的方式控制利权,不使外流。19 世纪初(1800)清廷已明令进口船只不许夹带鸦片,英商则运用中国小船走私。私商进口的鸦片数量每年迅速增加:1811—1821 年每年平均 4500 箱,1821—1825 年每年平均9800 箱,1828—1835 年每年平均 1.8 万箱,1838 年则为 2.8 万箱,涨幅大约每七年增加一倍!
18 世纪至 19 世纪,由西方商人运入中国的商品,大多为棉花、棉布、毛织品、金属制品及南洋出产的香料。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中药材(大黄等)、瓷器等项。中国进出口的总价值大约为每年两千万元,三分之二为中国出口,三分之一为进口,中国有三分之一的顺差。西方商人以英商为主,以白银偿付贸易差额。19 世纪中,英国推广鸦片后,上述差额翻转,英国享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顺差,其中单鸦片一项的价值即超过了中国出口货值。中国反而以白银偿付进口的逆差。在 19 世纪 30 年代,中国每年流失的白银超过一千万两。清廷屡次明令禁止走私鸦片进口及走私白银出口。但是虽有禁令,走私依然猖獗 :一则烟民人数日增,二则英商利诱中国私商承运承销。这是鸦片战争前夕鸦片贸易的情形。
前言/序言
一本历史性质的书,总反映一些撰写者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实是他在撰写他身处的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也曾指陈 :“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我的这一本小书,何尝不是尝试从现代人的角度组织过去的事迹,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部分陈述其发展
的大势?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 16 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以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
洋却成为门户!
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 :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历史与可以重建和复核的自然科学不同,过去是过去,即使有相似的个案出现,终究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不能真的重现过去。因此,历史的陈述,只能是旁观者的观察,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缘 :“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
历史学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众流,挹起一瓢而已。
许倬云序于台北盛暑
2008 年 7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