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中草药全图鉴 温玉波,李海涛 编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医药学遗产,业内专家认真校正、深入解读,大量经典验证古方全公开,通俗易懂,实图对照,中医药学宝库带回家。

  1.资料充实,解读精到

  书中对中国药典资料加以淬炼,涉及512种中药材的全方位资料,同时按药性功效划分18类,易查易用。

  2.实图呈现,实用为主

  大量高清中草药植株、成品实图,收入了数百个中医书原方以供参考。

  3.原汁原味,中西结合

  遵照中医传统和古籍原意解读,通俗易懂,也融入了现代专业药物知识与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药典,收录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中草药512种,按药性功效划分18大类,配合大量高清药用植物、药材及手绘彩图,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药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相关专业药物知识,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

  目录

  1 解表类

  辛温解表药

  16 麻黄

  17 紫苏叶

  18 生姜

  19 防风

  20 羌活

  21 白芷

  22 辛夷

  23 胡荽

  24 柽柳

  25 鹅不食草

  26 桂枝

  27 香薷

  28 心叶荆芥

  29 藁本

  30 细辛

  31 苍耳子

  32 葱白

  33 火索麻

  34 牛至

  辛凉解表药

  35 薄荷

  36 蝉蜕

  37 菊花

  38 葛根

  39 淡豆豉

  40 牛蒡子

  41 桑叶

  42 柴胡

  43 升麻

  44 浮萍

  45 五色梅

  46 大叶桉叶

  2 清热类

  清热泻火药

  48 石膏

  49 知母

  50 芦根

  51 竹叶

  52 淡竹叶

  53 莲子心

  54 熊胆

  55 鸭跖草

  56 栀子

  57 夏枯草

  58 决明子

  59 谷精草

  60 萝芙木

  61 球兰

  62 野牡丹

  63 苦丁茶

  64 无花果

  清热解毒药

  65 金银花

  66 连翘

  67 大青叶

  68 板蓝根

  69 青黛

  70 贯众

  71 蒲公英

  72 紫花地丁

  73 蚤休

  74 木芙蓉叶

  75 野菊花

  76 千里光

  77 四季青

  78 鱼腥草

  79 金荞麦

  80 穿心莲

  81 半边莲

  82 半枝莲

  83 白花蛇舌草

  84 红藤

  85 败酱

  86 土茯苓

  87 白蔹

  88 白头翁

  89 马齿苋

  90 秦皮

  91 铁苋

  92 地锦草

  93 山豆根

  94 马勃

  95 橄榄

  96 余甘子

  97 金果榄

  98 朱砂根

  99 木蝴蝶

  100 土牛膝

  101 胖大海

  102 肿节风

  103 绿豆

  104 玉簪花

  105 马鞭草

  106 七叶一枝花

  107 杠板归

  108 醉鱼草

  109 羊蹄

  110 狗牙花

  111 山芝麻

  112 马蹄蕨

  113 鬼灯笼

  114 落葵

  115 金丝桃

  116 木蓝

  117 蝴蝶花

  118 虎掌草

  119 龙葵

  120 八角莲

  121 八角金盘

  122 蛇莓

  123 臭牡丹

  124 仙人掌

  125 杉木

  126 铁线草

  清热燥湿药

  127 黄芩

  128 黄连

  129 黄柏

  130 龙胆

  131 苦参

  132 白鲜皮

  133 椿皮

  清热凉血药

  134 鲜地黄

  135 玄参

  136 牡丹皮

  137 赤芍

  138 紫草

  139 水牛角

  140 扶桑花

  141 吊竹梅

  142 虎耳草

  143 岗梅根

  144 火炭母草

  145 山甘草

  清虚热药

  146 青蒿

  147 白薇

  148 地骨皮

  149 银柴胡

  150 胡黄连

  3 泻下类

  攻下药

  152 大黄

  153 芒硝

  154 番泻叶

  155 芦荟

  润下药

  156 火麻仁

  157 郁李仁

  158 松子仁

  峻下逐水药

  159 甘遂

  4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166 独活

  167 川乌头

  祛风湿清热药

  187 防己

  188 马钱子

  189 雷公藤

  5 化湿类

  212 藿香

  6 利水渗湿类

  利水消肿药

  222 茯苓

  232 黄花稔

  利尿通淋药

  233 车前草

  234 滑石

  235 关木通

  236 通草

  237 瞿麦

  238 地肤子

  239 海金沙

  利湿退黄药

  252 茵陈

  7 温里类

  260 附子

  261肉桂

  8 理气类

  274 陈皮

  消食类

  298 山楂

  10 驱虫类

  306 使君子

  307 苦楝皮

  308 槟榔

  309 南瓜子

  310 鹤虱

  311 榧子

  312 云实

  11 止血类

  凉血止血药

  314 大蓟

  化淤止血药

  332 花蕊石

  333 韩信草

  334 莲花

  335 薯莨

  336 地菍

  337 小连翘

  收敛止血药

  338 白及

  温经止血药

  347 艾叶

  348 炮姜

  12 活血化淤类

  活血止痛药

  350 川芎

  活血调经药

  356 丹参

  357 红花

  358 桃仁

  活血疗伤药

  368 土鳖虫

  369 苏木

  370 骨碎补

  371 血竭

  372 刘寄奴

  373 接骨木

  破血消癥药

  374 莪术

  13 化痰止咳平喘类

  温化寒痰药

  380 半夏

  381 天南星

  382 白附子

  清热化痰药

  388 前胡

  389 桔梗

  395 天竹黄

  止咳平喘药

  406 苦杏仁

  407 苏子

  14 安神类

  重镇安神药

  420 朱砂

  421 磁石

  养心安神药

  425 酸枣仁

  15 肝息风类

  平抑肝阳药

  432 石决明

  433 珍珠母

  434 牡蛎

  息风止痉药

  439 羚羊角

  440 牛黄

  441 钩藤

  442 天麻

  16 补虚类

  补气药

  448 人参

  449 西洋参

  450 党参

  451 太子参

  452 黄芪

  补阳药

  461 鹿茸

  462 巴戟天

  463 淫羊藿

  464 仙茅

  465 补骨脂

  466 益智

  补血药

  481 当归

  482 熟地

  483 白芍

  484 何首乌

  485 阿胶

  486 龙眼肉

  补阴药

  487 北沙参

  488 南沙参

  489 麦门冬

  490 天门冬

  17 收涩类

  止汗药

  504 麻黄根

  505 浮小麦

  506 糯稻根须

  敛肺涩肠药

  507 五味子

  508 乌梅

  509 罂粟壳

  固精缩尿止带药

  514 山茱萸

  18 其他类

  开窍药

  522 麝香

  523 冰片

  524 石菖蒲

  525 蟾酥

  526 安息香

  涌吐药

  527 常山

  528 瓜蒂

  529 胆矾

  杀虫止痒药

  530 雄黄

  531 硫黄

  532 白矾

  533 蛇床子

  精彩书摘

  竹沥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成分:本品含愈创木酚等酚性成分、甲酸等酸性成分、谷氨酸及糖类等。

  植物形态: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及其螀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褶,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厘米,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拔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鳞被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花药在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柱头3枚,呈扫帚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长特性: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集方法:取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药材性状: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优。

  药理作用:本品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

  药用功效: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50~100克;入丸剂或熬膏。

  ……

  前言/序言

  中草药是由自然界中获取的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以及矿物药的总称,因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所以人们常通称为中草药。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现存有1200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有5000多种在各地被广泛使用。中草药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而“五味”即药物的辛、酸、甘、苦、咸。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沿袭着借助中草药来养身疗疾的传统,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中草药经验,已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草学。

  历史上无数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呕心沥血,他们所编纂的大量医药典籍成为世人攀登医药学巅峰的石阶,为中草药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引领方向。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的《本草纲目》更是博采众长,是我国重要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书中载药365种,其中包括252种植物药、67种动物药和46种矿物药,又按药性和功用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由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载药高达1892种,收录医方11096个、绘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作为中国医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对人类医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让人们更全面、更清晰、更透彻地了解中草药知识,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权威药典,对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及实图加以汇集、辨识,以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书中收录各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512种,按各种中草药的药性功效,分为解表、清热、理气、消食、补虚等18大类,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药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专业药物知识。同时,配以1000多张高清药用植物、成品药材实图及手绘彩图,近距离展示中草药的真实面目。原汁原味,收录数百个古医书原方以供选用、参考;中西结合,在运用传统中医理论解读中草药药理药性的同时,也附加了大量中草药的现代研究成果,让读者获得更充实、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但由于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编者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海涵、斧正。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