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 李昕升 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酱油历史与文化的上乘之作。它不仅记录了酱油从古至今的演变史,更展现了酱油这一调味品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酱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田间种植到餐桌调味,从传统酿造到现代工业,每一滴酱油都蕴含着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书是对中华饮食文明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酱油这一独特风味品的全面探索。对于美食爱好者和文化探索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简介

  李昕升,男,1986年生,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农业大学本、硕、博(2015)、博士后(2018),历任南京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副教授(2018)。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版《中国南瓜史》(首届食学著作“随园奖”)、《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840-1911)》(国家出版基金)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20余篇),数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秘书长等。

  荣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十余项。

  目录

  第一章 从“醯醢”到“酱油”,跨越4000年的寻味

  第一节“醢”,酱的祖先

  “醯”的三重奏:祭祀、刑罚和美食

  古人制醯:征服动物,享用动物

  醯的制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技艺

  第二节 从肉酱到豆酱,荤菜变素菜

  说文解“酱”

  酱的起源传说:神话的色彩,智慧的结晶

  豆酱诞生记:西汉厨房的伟大创造

  千年的技艺传承:此酱依旧在

  第三节 《齐民要术》中的“酱”

  集中国农学之大成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中的那些“酱”

  《齐民要术》于“酱史”的价值

  第四节酱的新形态:酱清

  “酱清”的双重身份:主业调味,副业治病

  酱清的工艺:缺失的记忆由清代来弥补“曾用名”

  背后的故事:酱清变身酱油记

  第二章 进击的酱油,舌尖上的工艺革命

  第一节 殊途同归,酱油发展的双重路径

  酱油由豆酱衍生而来

  酱油另辟蹊径的发展之路

  第二节 唐代前的作酱秘籍:探索自然,超越自然

  魏晋前的自然探索:顺应天时,巧夺天工

  唐代的作酱新风:我酱由我不由天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古法酿造酱油的雏维形与巅峰

  元明新气象:古法酿造酱油的雏形初现

  清代百家争艳:揭秘古法酱油酿造的“私有配方”

  第四节 民国时期百花齐放:国酱油PK洋酱油

  洋酱油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传统酱园与新式酱油厂“并驾齐驱”

  酱油技艺升级之“卫生酱油”

  特殊的“全华酱油厂”

  第三章 黄豆、小麦与酱的共同成就

  第一节 世界大豆,源于中国

  大豆驯化记:从野生到栽培的转变

  向世界扩散,早期的谷物移民者

  第二节大豆的华丽转身:从主食到副食的蜕变

  豆中之王:我国先民的安全感来源

  地位变迁:大豆副食的“开挂之路”

  自然馈赠:大豆副食的美味传承

  第三节 黄豆:酱与酱油的黄金搭档

  官酱园“解锁”盐的限制

  沿海黄豆市场贸易圈/全国性黄豆市场的“成型”

  黄豆的替代品豆饼

  第四节 小麦:酱油的强悍辅助

  小麦来咯:不被重视的客人

  小麦上位: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麦在古代酱油酿造中的“角色”

  第四章 酱油视角下,中国古代居民的生活画卷

  第一节 两宋变迁:大经济与小餐桌

  宋代繁荣的饮食文化

  林洪与《山家清供》

  宋代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酱油

  第二节 元明发展:饮食文化日益繁荣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语定型

  享乐思潮下的美食文学

  酱油地位的提高与“上色”酱油的出现

  第三节 清代共食:天子与平民的“同款酱油”

  清代“菜谱”

  酱园经济

  古代制作酱油工艺的顶峰

  第四节 民国蜕变: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迈进

  千年传承与外来冲击的较量

  实业救国,探寻酱油行业的出路

  新专业之酱油制造法

  第五章 中国酱油文化:烟火气与国际范

  第一节 不是吃货的文人不是好文人

  “酱油”,出道即巅峰/食谱的“古方今用”

  我国各菜系对酱油的“依赖”

  第二节 风俗民情的万花筒

  “酱油豆腐干”的故事

  曾国藩家书中的“酱油”

  《笑林广记》之“买酱醋”与“酱油”有关的那些事

  第三节 酱油里的烟火气

  俗语里的“酱油”

  万物皆可酱油,广东人与酱油的不解之缘

  那些“非比寻常”的酱油

  第四节 中国酱油的世界征途

  日本酱油:源于中国,和食之魂

  韩国特色:泡菜大酱才是真爱东南亚本土化:打不过就加入

  欧美风潮:与中餐并驾齐驱的酱油文化

  第六章 广式酱油,中国酱油正宗味道的坚守)

  第一节 佛山酱园的故事与历史底蕴

  茂隆酱园: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佛山第一家酱园

  百花齐放:清代至民国的佛山酱园盛景

  起伏跌宕:苦撑的佛山酱园

  第二节 海天味业:酱油酿造现代化之路的集大成者

  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佛山酱园

  佛山酱油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

  佛山酱油的王牌产品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为酱油正身

  配制酱油的“消失”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黄豆和酱油才是“官配”

  “广式酱油”的独特技艺-酿晒

  第四节 坚守与重塑:佛山酱油企业的文化内核

  “抽”的概念首创于佛山

  传统酱园不得不说的习俗

  工业旅游新潮范:来佛山,打酱油

  现代酱油企业的精神内核

  前言/序言

  如果不了解中国的饮食 文化,就很难把握中国文化 的内核,人类学家、考古学 家张光直曾言“要抵达文化 的核心,取道胃部至少是最 佳路径之一”,而酱油正是 这一路径核心的研究对象。 1919年,伊丽莎白·豪利·格 罗夫(Elizabeth Howry Groff)在《中国广东酱油 生产》开篇就说:“一个中 国人在准备米饭、一些肉和 蔬菜时,最重要的可能莫过 于用来配菜的酱油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 酱醋茶”。酱油,不仅在今 天,在漫长的过去,均是人 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 调味品,没有酱油的日常是 今之国人无法想象的。作为 国人的重要发明,酱油不仅 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重 大影响,早已是外国人眼中 美味中餐的“秘密配方”。在 日本等国家,酱油的地位甚 至完全不逊色于在中国。今 之中国酱油企业依然是“民 族之光”。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或 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 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 、味的液体调味品。其实, 酱油的诞生与发展也经历了 漫长的过程,从先秦的“醯 醢”到汉代的“酱”;从汉代 已有大豆制酱油的先例,到 魏晋酱油制作工艺有了完整 记载;从唐代开始,酱油的 医药功能得到极大发展,到 宋代已有“酱油”之名并逐渐 成为主流词汇,再到明清时 期酱油工艺臻于成熟。从日 本酱油的异军突起,到酱油 民族企业完全掌握全球话语 权。酱油这一微末之物,诠 释了一种美味是如何发展壮 大并改写历史的。 你是否存在这有某些疑 问:酱油究竟诞生于何时? 关于酱油的神话传说有哪些 ?酱与酱油是什么关系?大 豆、小麦在酱油酿造中扮演 了怎样的角色?传统社会酱 油是贵族调味品吗?“生抽” 和“老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酱油企业何以世界领 先?晒足180天是什么梗? 等等。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 通过梳理各个历史时期 关于酱油的故事,我们看到 的不仅有种植技术、酿造技 术,还有饮食文化、商品经 济与消费社会。一部中国酱 油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 互动史、人与社会的史诗。 通过酱油这一极佳的切入点 ,可以从新角度了解中国历 史的变迁。 本书的基本定位是立于 纯学术之下、硬科普之上, 打造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兼容 的读物。有图有文,图生动 而还原,文得体而不晦涩。 与常见的专题式科普著作相 比,本书围绕一个主题,一 气呵成、新见迭出,连贯性 、递进性较佳,但又不失学 术的严谨与思辨。本书内容 均系首次披露。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食 物,无不蕴含着大学问,它 们大都是人们传承千年的智 慧结晶。随着文化水平的提 高,人们的阅读兴趣早已超 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 史与故事,“吃吃喝喝”的历 史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新 尝试。如果不了解中国食物 ,便很难触及中国历史的真 正内核,了解中国食物的历 史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球史观 的视角下,审视中华文明是 如何形成、发展和传播的。 类似的专著,尤其历史文化 科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抛 砖引玉。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