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38.00

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事件解读 陈雨露,郭庆旺,张杰,汪昌云,瞿强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系列研究报告集合了中心专家研究成果的精粹,内容涵盖了财政货币政策、农村金融改革、风险投资、财政管理与经济发展、公共财政框架的设计、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开放等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相信它们的出版可以推动契合我国特点的现代财政金融理论发展,并促进国内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简介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学术和教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目录

  第1章 “连裆裤”

  1.1 “连裆裤”释义

  1.2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与银行关系的沿革

  1.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财政银行“连裆裤”关系的沿革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银行关系的沿革

  1.5 处理好财政银行关系的理论探讨

  第2章 税收专管

  2.1 名词释义

  2.2 历史背景

  2.3 体制变迁

  2.4 理论解释

  2.5 经济影响

  第3章 预算外资金

  3.1 引言

  3.2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变迁

  3.3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评价

  3.4 预算外资金的理论发现

  3.5 总结

  第4章 “一女二嫁”

  4.1 “一女二嫁”释义

  4.2 “一女二嫁”产生的背景

  4.3 “一女二嫁”问题的影响及其理论总结

  4.4 综合平衡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5章 综合平衡

  5.1 综合平衡范畴的提出

  5.2 综合平衡提出的经济背景

  5.3 综合平衡的基本内容

  5.4 计划经济时期综合平衡实现的制度基础

  5.5 综合平衡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6章 信贷指标

  6.1 信贷指标是什么?

  6.2 信贷指标在中国:历史视角

  6.3 信贷指标可能产生的问题

  6.4 信贷指标在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要?

  6.5 结论和展望

  第7章 “八字方针”

  7.1 引言

  7.2 事件描述

  7.3 两次“八字方针”的制度内涵

  7.4 理论发现与深远影响

  7.5 结语

  第8章 “大财政、小银行”

  8.1 “大财政、小银行”形成的历史背景

  8.2 制度演变

  8.3 总结

  第9章 “拨改贷

  9.1 释义

  9.2 “拨改贷”产生的背景

  9.3 “拨改贷”的实施

  9.4 “拨改贷”的意义

  9.5 “拨改贷”的评价

  第10章 信贷差额包干

  10.1 何谓信贷差额包干

  10.2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脉络

  10.3 信贷差额包干产生的背景

  10.4 有关信贷差额包干的讨论

  10.5 结论

  专题 基层行信贷差额包干典型经验介绍

  ……

  第11章 全额信贷

  第12章 分灶吃饭

  第13章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第14章 “利改税”

  第15章 倒逼机制

  第16章 三角债:1989-1993

  第17章 “笼中虎”

  第18章 点贷

  第19章 税费改革

  第20章 “软着陆”

  第21童汇率并轨

  第22章 分税制改革

  第23章 “两个确保”

  第24章 积极财政政策

  第25章 三项制度改革

  第26章 “债转股”

  第27章 股权分置改革

  第28章 “两法合并”

  前言/序言

  若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济体制转型为标志,新中国成立60余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上下30年”。回顾和分析这两个30年中国财政金融制度的变迁及其绩效,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不待言。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财政金融体制变革“故事”和大量经典“事件”,亟须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这不仅是推动中国财政金融制度进一步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

  本书的任务显然不在系统梳理新中国财政金融变迁的历史,而是尝试性地选取60余年来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28个标志性事件(当然不只这些)进行刻画与解读。列入本书选择范围的“事件”必须体现为曾经在政策层和学术界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行话”,诸如“笼中虎”、“连裆裤”、“债转股”、“利改税”、“拨改贷”、“信贷包干”等。围绕上述“行话”的故事刻画和理论提炼皆可单独成文,拥有相对独立的故事逻辑和理论内涵,但“事件”之间则保持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呼应,若将它们按照一定的历史逻辑串联起来,则俨然是一部生动的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史。

  本书对每一个财政金融制度变迁“事件”的解读力求追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强调宏大背景与故事细节的结合。每个事件解读大致包括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故事原形刻画、事件制度含义以及理论发现等部分,力争得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金融新观点和新假说,进而推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新框架的构建。需要指出的是,对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进行系统细致的考察与研究,是摆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界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书只是一次初步的理论尝试,粗浅错漏之处一定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学科发展与学术提升项目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在项目研究与本书成稿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黄达教授、陈共教授、王传纶教授、周升业教授、安体富教授、袁振宇教授等学术前辈的教诲、指点与鼓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均年事已高仍不辞辛劳,几乎参加了项目研究与本书撰写过程的每一次研讨,他们的悉心指导与耳提面命以及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让参与本书撰写的全体中青年学者受益匪浅。此外,在2010年11月下旬专为本书定稿召开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佐教授等都提出了高屋建瓴、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当然,本书可能存在的任何错漏理应由作者负责。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