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92.00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守望者·人间世 [法] 阿兰·埃伦贝格 著,王甦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要治愈这一精神疾患,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满足于心理和药物技术的纯粹应用,而缺乏形而上的探索与整体思考,不去厘清深层次的概念背景与造成抑郁症的社会原因,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抑郁症,进而了解现代性危机下的主体和我们所身处的社会。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守望者·人间世》是法国知名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完整地呈现了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病学概念的流变,同时剖析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将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技术史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历史的解读,以小见大地展现整个当代社会对人的理解和主体性本身遭遇的变迁,为我们探究与此相关的新困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作者简介

  阿兰·埃伦贝格(Alain Ehrenberg),法国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任研究员。1994年,在CNRS与人合作主持“精神药物、政治与社会研究小组”。2001年,联合CNRS、巴黎五大以及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所,成立“精神药物、精神健康与社会研究中心”。著有《对个人表现的崇拜》《不确定的个人》《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等,致力于勾勒当代人的轮廓。

  王甦,巴黎十大社会学博士,在法国长期从事研究和学术翻译工作。译有《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以及《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合译)、《雷蒙·阿隆回忆录(增订本)》(合译)等。

  精彩书评

  ★在勾勒西方发达社会的人的轮廓、分析其心理方面,本书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

  ——《文学半月刊》

  ★这本书应是所有精神病学家的枕边书。

  ——《突触》

  目录

  前言主宰者个人/神经症的回归

  没有什么被真正禁止,没有什么是真正可能的

  抑郁症或日精神空间里冲突的消退

  “匮乏”和“冲突”——一份关于抑郁症历史的书单

  分析方法说明

  第一部分 疾病主体

  抑郁症有着怎样的历史?

  第一章 精神造物的起源

  精神病是如何成为一种关乎自由的疾病的?

  忧郁:从灵魂的伟大到无力感

  是脊髓的条件反射还是意识?

  神经衰弱症的冲击或心灵的社会化

  雅内和弗洛伊德:缺陷还是内疚?

  第二章 电击:技术、情绪和抑郁

  普通医学:想象的疾病、无力治疗

  最终治愈?

  情感性疾患的主体

  第三章 无法定义的疾病的社会化过程

  无法定义

  舒缓躁狂的情绪,振作抑郁的心情

  在人格和情绪的边界上

  普通科医生:诊断混乱

  第二部分 神经症的黄昏

  神经性抑郁症的危机与主体面目的改变

  第四章 心理阵线:没有指令的内疚

  既不疯狂也不懒惰:内心生活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心理文化”——一种对抗抑郁症的防御机制?

  大争论:神经症还是抑郁症?

  强迫的人:成瘾的爆发

  主宰者个人的反面对应物

  第五章 医学前沿:处理抑郁情绪的新方法

  给轮胎充气,让焦虑的人安静下来

  何种抑郁症对应何种抗抑郁药?

  分类之争

  神经症的衰落,一种精神病学的终结?

  ……

  第三部分 匮乏的个人

  结论 可能性的重量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抑郁的规模和发作

  长久以来,人们对疲劳在抑郁症中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在心境障碍中,疲劳是次要症状还是主要症状呢?它是不是由于抑郁症患者过于悲观、对一切丧失兴趣和缺乏动力引起的?它是否先于抑郁发作,即是否在情绪出现障碍之前就已经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萨尔佩特里耶尔医院,丹尼尔·维德洛切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了“精神动力减弱”量表2。团队针对正在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病人做了统计研究,他们发现衰弱和迟缓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疲劳症状主要与一组特征相关,那就是被我们统称为精神动力减弱的那些特征。”这种疲劳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思想反刍和强迫思维导致的疲惫,属于雅内理论中精神虚弱的范畴,表现为“行动无能”;另一方面,它是病人感受迟缓的方式,是他的“主观表达”。抑制开始慢慢向抑郁症概念的中心位置移动。

  精神痛苦是精神动力减弱造成的后果。这就是丹尼尔·维德洛切说抑郁症是“一种行动方式”的原因。抑郁,与焦虑一样,也是一种整体上的行为反应。维德洛切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这个论点:焦虑和抑郁是“两个基本反应,其次,它们在功能上还有向周围人和自我报信的作用。焦虑是对内心紧张和外部危险做出的精神上的行为反应;抑郁性回缩则相反,它是一种保护性的退缩态度,能让主体在不再有能力与外界抗争时存活下来”。焦虑是斗争的动力,抑郁是放弃斗争。在抑郁里,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这是一种与焦虑大不相同的脆弱性。

  维德洛切将他的论述建立在了对传统抗抑郁药作用的分析上:“我们知道,抗抑郁药对不伴有精神痛苦的疲劳情形特别有效,如果悲伤不伴有抑制,那么抗抑郁药对悲伤本身毫无效果。因此,这些抗抑郁药不是‘欣快剂’或‘镇静剂’,它们是‘抗抑制剂’(desinhibiteur)。”抗抑制剂,这就是关键词。抗抑郁药治疗的是精神上的运动失能。它能让人恢复行动的能力,并在调理运动障碍的过程中改善人的情绪。此外,临床医生们还发现,越来越多的抗抑郁药对抑郁以外的疾病状态也有作用,在那些状态中,病人既不焦虑也没有精神痛苦。

  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抑郁症以外的其他病症这点很早就被认识到了。除了与抑郁相连的症状外,它们还被标注可以治疗惊恐发作、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冲动障碍、广泛性焦虑症、进食障碍、对酒精和烟草或海洛因的上瘾、自闭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它还对各种头痛、偏头痛、神经性或癌症性疼痛有效。丙米嗪类药物对遗尿症、帕金森病的运动不能也有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还有一种过去被人认为罕见的疾病成了大量研究的对象:“强迫症,在现代分类法里被归在焦虑障碍的名目下,它……与抑郁症有很大关系。”强迫症已经取代了过去的强迫性神经症,它们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十分敏感。而且,即便在不伴有焦虑症状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种现象让人们开始质疑“抗抑郁药”这个名称,精神病学家和药学家也在如何命名这些药上犯了难。一位药学家写道:“现在,抗抑郁药的使用已经大大超出抑郁症的治疗范围,这让我们不仅产生疑问:这些抗抑郁药到底是什么?”针对很多比较好定义的病况,抗抑郁药都能起作用,这个事实促使人们思考从综合征角度来定义抑郁症概念是否合适。然而,这难道不是抑郁症概念建立时就会产生的必然结果吗?它本来就是一种无法被定义、充满欺骗性的疾病,难道不是吗?抑郁症的概念一直就是“尽管没被解释清楚,但好像又能涉及整个人的运转”,它是涉及人的总体行为的一种病,难道不是吗?它是一直能够涵盖其他疾病的“口袋病”,是“便于孕育其他精神类障碍的‘温床’”。

  对自闭症综合征概念的批评在法国很有影响力。它恢复了法国药理剖析的传统,认为药物也是行为分析的一个面。因此真正需要分类的不是疾病或者综合征,而是精神类药物。药品应该根据它们的临床效果分类,而不是根据精神病的分类法。每个维度都自有其特征。就像我们谈论抑制型性格或冲动型性格时是在归纳特征一样,无论我们面对的是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还是其他,我们也可以从多种多样的症状中归纳出它们的特征:我们需要针对特征采取行动。

  ……

  前言/序言

  近年来,网络上充斥着论述抑郁症如何变成流行病的文章。文章的标题经常耸人听闻地描述道:“中国存在近一亿抑郁症患者。”畅销书或心理学图书的专柜上,抑郁症相关的著作汗牛充栋。在中国,抑郁症已经成为精神病中的流行病,围绕抑郁症的疗愈市场也在急速扩张。大量媒体和心理学从业者认为公众对抑郁症知识的匮乏是抑郁症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的首要因素。让抑郁症摆脱污名——仅被视作“心灵的感冒”,得到与其他疾病同等的对待,是专家们在舆论中努力争取的首要方向,也是抑郁症乃至整个精神障碍类别在中国医学化的重要表现。且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欧美并无不同。既然中文图书中有关抑郁症的书已多如牛毛,且同欧美的许多著作一样,都参与了精神医学全球化的浪潮,那么,这本埃伦贝格的著作又有何不同呢?

  尽管《疲于做自己》全书都以抑郁症为主线,但它并非一本心理学或精神病学图书,而是一本以精神病学史和法国社会史为背景的疾病社会学著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本书并非为了介绍抑郁症及其历史,而是为了分析“抑郁症”作为一个疾病概念的流变以及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尤其是它与法国当代社会中个人性(individualite)间的关系。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