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1326643
-
书名
中庸的人生感悟
-
作者
郭继承 著
-
出版社名称
太白文艺出版社
-
定价
68.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8-01
-
纸张
轻型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基于对传统文化经典《中庸》的解读,引导读者获取为人处世之大智慧,将无形的大智慧变成有形,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一些困惑:如何培养自己,成就自我;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合适的言行举止表达出来;如何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人际和谐,以及事业顺利。
内容简介
《中庸》文字背后渗透的“中道圆融”智慧,是儒家文化系统的核心要旨和智慧凝结,对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中庸之道,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代名词,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和智慧的深湛内涵。?本书作者突破思维定式,贯穿传世典故,本书作者为读者逐句阐释原文经典,从修身、齐家到治国、诚道破解圣人智慧的秘密。并结合个人感悟,引导读者将从《中庸》中汲取到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获得到一个智慧的人生。
作者简介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
郭继承老师致力于中国思想史、中共党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文明的困境与应对、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人生哲学等方向的研究。他坚持以学术研究支撑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彰显学术研究价值;他主张文化要走进人民,赢得人民,才能打牢中华文化的根基。他主张既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要有融汇人类不同文化优势为我所用的胸襟;他主张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出传承中华文脉、根植中国实践、直面和回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新时代相契合的新时代新文化。
近些年,他先后出版《中华经典十三讲》《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等著作。
目录
序一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
序二 中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
一 好的教育是养护人的道心和良知
二 向君子学习慎独的方法
三 不被情绪左右的智慧
四 时刻保持住自己的清醒
五 把中庸当成做事的北极星
六 面对道保持谦卑和尊重
七 学习孔子的精神
八 隐恶才能更好地扬善
九 避开人性的陷阱
十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十一 赴汤蹈火不是中庸
十二 强大的几个层面
十三 成圣成贤最大的障碍
十四 细微之处见道行
十五 真正的智慧不离生活
十六 成就自我的方法
十七 修行修细节
十八 无所不在的中庸之道
十九 内圣外王方能厚德载物
二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十一 善继人之志才是至孝
二十二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关键
二十三 处理人际关系的诀窍
二十四 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
二十五 种下对别人的好感
二十六 预则立的智慧
二十七 成就自我的本质
二十八 成长最快的方法
二十九 自我成长的途径
三十 育人的本质
三十一 至诚的本质
三十二 专一对成长的意义
三十三 至诚才能预知一切
三十四 启发内在成为贤者的动力
三十五 持续下去才能改变
三十六 诚的精神内核
三十七 为己私方能超凡入圣
三十八 德位匹配的智慧
三十九 尊重制度更要教化人心
四十 修成率先垂范的德行
四十一 不要急功近利
四十二 学习万物并育的大智慧
四十三 把至圣的境界当成修身的目标
四十四 发挥出内在觉悟的能力
四十五 君子风范的启示
四十六 省察自身的必要
四十七 至诚对人的影响
四十八 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关键少数
后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精彩书摘
一
好的教育是养护人的
道心和良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①
《中庸》的开篇这三句话意义深刻,蕴含着无穷的道理。
什么叫“天命之谓性”?如果把这句话中间的内容都缩减了,只留下开头的一个字和最后的一个字,那就是“天性”,而天性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比如,我们赞美一个人天性善良,就是说这个人不需要别人教,他天生就是善良的,这是他的天性,不是后天养成的。可见,“天命之谓性”,是指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的,不用被别人教育的秉性。
还有“率性之谓道”,这里的“率”是找到,也是统领、率领的意思。结合“天命之谓性”来看,“率性之谓道”,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天性,如果找到了这种天性,并且按照这个天性去做,那就是得“道”了,这个过程是修道。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只有修道才是教育。《大学》的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在明明德”,就是要一个人擦亮他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的过程。由于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会沾染一些恶习,这些恶习如同厚厚的灰尘,蒙蔽了人性中本该善良的、光亮的德行。擦去这些蒙在德行上的“灰尘”,就能找到人性当中的“明德”,找到我们人性当中光亮的德行,就是“率性之谓道”。
孔子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总结自己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状态,叫“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把自我人性中的污点、缺点都去掉了,让他的德行光芒四射。他做事的时候,能够用良知做主,用自己的真心做主。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且不违背规矩,因为他已经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完全内化成了道德的自觉,这就是圣人。
“率性之谓道”是“明明德”之后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修道,修的就是“明德”。换言之,只有找到自我心中的良知,才能真正地“明明德”。因此,一个人不断地找到自己的良知,让自己的良知做主,培养出自己的道心的过程,就是“修道之谓教”,也就是古人认为的教育。
《中庸》开篇这三句话,对今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有非常大的启发。作为家长,如果读懂了《中庸》的这三句话,就会知道培养孩子的重点,不仅仅是让他有过硬的技能将来找到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道心。毕竟培养孩子的良知和健全孩子的人格,让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更重要。不要一味地在技术、技能方面下狠功夫,要更多地重视对孩子良知的培养、“厚德载物”的培养,为社会输送真正的人才,即以“道”支撑“术”的人才。
一个人如果只有“道”没有“术”,他的“道”就是悬空不能落实的;如果只有“术”没有“道”,“术”又是很危险走不远的。有“术”无“道”之人,未必会有造福社会的胸怀和修为,这样的人很容易因为一己之私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我们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经得起检验的德行和品质,让受教育者无论未来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名声有多响,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能经受起考验,堂堂正正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和目的。换言之,教育就该是养护人们原有道心、人性中固有良知的过程。
开篇的这三句话,既是《中庸》的主旨,又是对世人的警示。它告诫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教育他人,还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须臾不能忘掉养护心中的天性与良知,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情怀,这才是让我们活出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生的基础。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