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熊培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熊培云重磅新作,构思十余年,终于面世。

  不论是堪称人类之光的互联网,还是近年来你追我赶般投入研发的人工智能,如果说它们只有光明的一面,则未免偏颇,事实上,它们的负面性都已经显现。

  本书中,熊培云先生从原子弹的研发投放与著名哲学家罗素讲起,这一事、一人分别反映了物性与人性的不可捉摸,继而展开了全书对于互联网、精英群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议题的探讨,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诸多新型科技的发展,进行了一场脍炙人口的人文主义思辨。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盲目乐观”的羽毛。原子弹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

  本书中,熊培云以原子弹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人何以为人”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媒体评论

  诸世纪以前,一个人在颠沛流离中经历一次改朝换代已是人生巨变,而我们经历的却是一部从斧柄到脑机接口的人类简史。人变得更自由了,也变得更无依无靠。在霍布斯批评的“人对人是狼”的时代,人对人尚有觊觎、互利之心。在“人对人是鹅卵石”的时代,就只剩下孤零零的坚硬了……人类无法与自然平起平坐,这是因为人本来就在自然之中。人不能战胜自然,就像波涛不能战胜大海。

  ——熊培云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 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之一。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熊培云主要作品:

  《三段论与红磨坊》

  《宇宙并不拥有自身》

  《人类梦想家》

  《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新周刊》刀锋图书奖)

  《慈悲与玫瑰》(豆瓣年度社科人文图书奖)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西风东土》(豆瓣年度社科人文图书奖)

  《追故乡的人》

  《这个社会会好吗》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凤凰网年度图书奖、《看历史》杂志年度历史图书奖、《亚洲周刊》年度图书奖)

  《自由在高处》(南国书香节年度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新浪网年度十大图书奖)

  《重新发现社会》(文津图书奖、《新周刊》年度图书奖、《亚洲周刊》年度图书奖)

  《思想国》

  目  录

  自序 当人类不再互相需要,当人对人是鹅卵石

  开篇 两根井绳

  第一章 热与冷

  第一节 冷战之光

  最后七分钟 / 在人造卫星的阴影下 / 从竞争到合谋 / 布兰德之问 / 维纳的初衷

  第二节 人性的延伸

  想象力夺权 / 痛苦之意义 / 乌托邦的孩子们 / 媒介是人性的延伸 / 当 Siri失去控制

  第三节 互联网文明

  媒介与文明 / 文明式国家 / 汤因比的棱镜效应 / 被发明的传统 / 把果冻钉在墙上

  第二章 精英的黄昏

  第一节 双重坍塌

  精英和大众各自反叛 / 每个人的光亮 / 双重悲剧 / 李约瑟难题与市场科技 / 假如投票生产苹果 / 电子民粹主义 / 泛意见领袖

  第二节 平庸的自由化

  无责任人的联合 / 后现代的流水账 / 半个好人、半个坏人与 99 个庸众 / 观点救生圈 / 同类狂欢 / 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 技术精英

  民主反对专家 / 当科学遭遇教会 / 走下断头台的拉瓦锡 / 技术崇拜与技术恐惧 / 莱斯特人的合谋

  第三章 平日审判

  第一节 寻找替罪羊

  灾难之源 / 平均数与双边缘 / 受难标记 / 腐食动物

  第二节 语境与迫害

  被忽略的语境 / 隔岸纵火 / 否定性激情 / 敌意的升华 / 氪星石

  第三节 巨兽N

  互联网法庭 / 权力的乘数效应 / 责任的除数效应 / 局部真实与格式塔正义 / 单维正义的灾难

  第四节 感性的诱惑

  时间不一的手表 / 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 媒介素养 /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第四章 无私的世界

  第一节 大数据请君入瓮

  缸中之脑与网中之身 / 我是谁? /《圆环》中的100分 / 白墙:被驱逐的诗意

  第二节 知情权的边界

  知情权与隐私权 / 单向透明 / 人肉搜索 / 第三方惩罚与私刑扩张

  第三节 被遗忘权

  隐逸的激情 / 电子大字报与节日风景 / 数据食物链 / 数据木乃伊

  第四节 重返全景监狱

  监视资本主义 / 透明性:卢梭的门徒 / 哥伦布之蛋 / 通过照明来压制 / 正大黑暗 / 烧掉你的麦克风

  第五章 剧场社会

  第一节 从角斗场到互联网

  面包和马戏 / 引颈而望的看客 / 全世界一起嗑信息瓜子 / 当杀戮成为风景 / 奥威尔遇到赫胥黎

  第二节 剧场社会的围观结构

  从岩穴壁画到“没有围墙的妓院”/ 幻象中的幻象:互联网剧场 / 观看与反观看 / 社交媒体的碎片裂变

  第三节 结构与命运

  政治国家与网络社会 / 互联网结构 / 一个物件的命运——围观阿布拉莫维奇 / 反抗者:在游泳池里捞尿 / 福柯的暴跳如雷 / 从逃避网络到围观孤独

  第四节 物之凝视

  直播濒危商品 / 我与物的距离 / 从化妆到美颜 / 破碎的身份

  第六章 正与反

  第一节 人的增强与人的削弱

  猎物与猎人 / 后工业社会的控制转换 / 新公司政体 / 人的延伸与自我截除 / 道德猎场 / 约会软件、性衰退与最后一代 / 时空坍缩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互不联网

  消失的名单 / 稀释与物化 / 网络游民 / 大撕裂 / 性别政治中的“新阶级斗争” / 道德圈与同情疲劳

  第三节 可见与不可见

  相望与凝视 / 互动狂热与视觉转向 / 什么也看不见 / 从暗网到纸飞机 / 愤怒的玩家 / 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

  第四节 社会多元与个人极化

  马桶上的皇帝 / 和撒旦一起爬山 / 妥协的消逝 / 自恋者意义增强 / 孤独经济 / 避孕药、核武器与消失的国家

  第五节 去中心化的中心化

  从包交换到区块链 / 互联网中心化 / 后现代与前现代 / 技术集权 / 人文的衰落 / 连接,还是捕获?

  第七章 人工智能与奴隶崇拜

  第一节 诱捕与反噬

  驯化:从动物到机器 / 语言、上帝与人的自我驯化 / 机器人定律 / 被孵化的新人类 / 奴隶之奴隶 / 森林里的怪兽

  第二节 AI创世纪

  性与病的春天 / 流水线上的胎儿 / 一个人的好莱坞 / 看不见的换头术 / 深度伪造与假面舞会 / 舌头里的保险柜

  第三节 OpenAI

  平庸之恶 / 合成数据与哈布斯堡幽灵 / 随机鹦鹉 / 从 OpenAI 到 CloseAI/ 当海浪停下来

  第四节 当机器是人

  在帕斯卡的河边 /AI 与程序性欲望 /AI 与精神控制 / 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 消失的恐龙

  第五节 人为什么作恶?

  玛丽·雪莱的忠告 / 弗兰肯斯坦与普罗米修斯 / 新军备竞赛 / 与核武器一起逛街

  第六节 人性与物性

  自然之人与自然之物 / 从锤子到机器 / 双面弗里茨·哈伯 / 工具感性与机器情商 / 机器中的幽灵 / 庄子的忧愁

  第八章 人的消逝

  第一节 灵活就业与失业潮

  困在系统里的人 / 技术性失业潮 / 涓滴效应与最后的剥削 / 新卢德分子 / 拜伦与阿达

  第二节 莫拉维克大洪水

  大洪水 / 量子永生 / 被奴役的神 / 失控的进步 / 并不存在的“我们”/ 元宇宙的灵与肉

  第三节 艺术会死吗?

  AI 和艺术 / 黄金时代 / 数字化毁坏 /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 电子洞穴:创作永不停 / 艺术之死

  第四节 消逝的河流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 信息饕餮 / 猪八戒为什么受欢迎? / 襁褓中的上帝 / 不幸福原理

  第五节 野兽与神明

  当人化作万物 / 物种歧视与马斯克的战争 / 论谷歌不作恶之不可能 / 消失的自由意志 / 错误之手

  第六节 人类之子

  新原罪 / 当亚当夏娃作画时 / 在意义和真理之间 / 奥本海默的螺丝刀 / 米开朗琪罗与引导程序 / 宇宙繁殖

  附录一 比 ChatGPT 的到来更可怕的是人的消逝

  附录二 人类之子问答录

  附录三 是苏东坡,还是马斯克?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