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6130863
-
书名
为有牺牲
-
作者
关山远 著
-
出版社名称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定价
85.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9-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
《为有牺牲》聚焦长征途中的闽西籍红军,紧紧围绕“牺牲”和“信仰”两个核心关键词,以故事为索引,以人物为经纬,以史实为根本,运用文学手法,将闽西儿女敢于牺牲的小故事与长征中发生的大事件紧密关联,小故事生动感人,大事件跌宕起伏,让读者在一本书中读懂长征、读懂中国共产党,在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简介
关山远,70后历史作家,湖南衡阳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供职于国家部委机关,著有《回到中国历史现场》丛书(四卷八册)。
目录
引子 烟竹村
第一章 松毛岭
鲜见记载的松毛岭之战
“小米加步枪”对决“飞机加大炮”
李德这个人
历史无法假设
第二章 闽西
放高利贷的地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闽西的女儿
赤诚男儿张赤男
第三章 钟屋村
未经讨论的大转移
一个突然到来的“乞丐”
谁走?谁留?
这片洒满鲜血的土地,怎忍别离
第四章 全州
长征路上第一座红军墓
怎么会走这么远
穷凶极恶的何键
刘忠的遗憾
第五章 湘江
时间就是生命
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为了红军的生存!
过江!过江!!
第六章 枫树脚
永别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酒海井”里不屈的英魂
第七章 桂北
悲悯与侠义
向死而生
漫漫回乡路
第八章 遵义
消逝在乌江的勇士
路线正确了
自己的路,自己走
第九章 赤水
“有多少生死与共的战友,在我身边倒下”
不要负伤!不要掉队!
革命理想高于天
第十章 蜀道
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
宣言书,宣传队,播种队
饥饿,沼泽,死亡
第十一章 河东河西
他们即将到达胜利终点,他们倒下了
“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为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革命者,牺牲是早已意料到了”
第十二章 密林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
炼狱中的“死亡军团”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
第十三章 陕北
第十四章 天安门
第十五章 敌人们
第十六章 回家
尾声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为有牺牲》:
1925年的一个冬夜,闽西长汀县南山镇塘背村,罗洪标从昏睡中醒来。随之而来的是寒冷与饥饿,还有身上剧烈的疼痛,他猛然记起来发生了什么:因为几坨牛屎的事,他差点被地主罗志老给活活打死。
罗洪标替家财万贯的本家地主罗志老放牛。罗志老以吝啬和狠毒著称,他规定:每天放牛的时候,还要把一路上牛屙的屎捡回来,放到他的田里。这一天,罗志老硬说罗洪标没有把牛屎全部带回来,留了一些在别人家的田里,不容分说拿起一根棍子就打罗洪标。把他打得满地乱滚、遍体鳞伤后,又让长工们把他拖到柴房里关起来,不许吃饭。罗洪标疼痛难忍,饥寒交迫,不知不觉昏睡了过去。醒来后,窗外一片漆黑,他想家、想母亲,眼泪不停地往下淌。醒了又睡,睡了又醒。
这一夜,格外漫长。这一年,他才八岁。
别人家八岁的孩子,尚且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罗洪标却为何变成了任人毒打的放牛娃?
原来,罗洪标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为了给重病的父亲治病,罗洪标的母亲向罗志老借了一些钱,后来为了给父亲办丧事,又借了一些,借的都是高利贷,连本带利共欠下九十多块大洋。为了还债,母亲只好把自家仅有的四亩地抵给了罗志老。但罗志老说,四亩地不够还债,还差十八块大洋。罗洪标的母亲托人说情,地主才答应把地再租给他家种,并规定每年交了租,剩余的稻谷要先拿来还债。
在罗洪标最初的记忆里,他虽然从小就跟着母亲和哥哥去种田,但几乎没有吃过米饭,一年四季都是吃地瓜。遇到年成不好时,连地瓜都吃不饱,经常要用地瓜秧、蓖麻叶和野菜充饥。过年时,能吃上几顿米饭了,他和哥哥都高兴得不得了。虽然都是些陈米,甚至是发了霉的,但哥俩仍然吃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懂些事时,就问母亲:“为什么只有过年才吃米饭呢?”母亲对他说:“我们种的稻谷是要用来还债的,等债还完了,你就可以天天吃米饭了。”
然而,债是还不完的。别家小孩盼过年,罗洪标却最怕过年,一到年关,地主就来要债,穷凶极恶。有一年过年,家里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供奉灶王爷,母亲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母亲把鸡腌好后,连同一些糕饼摆到供桌上。她嘱咐儿子,这些供品只能看不能吃,如果偷吃了会遭报应。罗洪标只好天天眼巴巴地看着桌上的鸡流口水。过年的前一天,地主又来要债,一进门就看见了供桌上的这只鸡,二话没说就把鸡扔到了地上,还用脚把它踩得稀烂,嘴里吼道:“你们有鸡吃,为什么不还债?”接着就翻箱倒柜,把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连母亲平时缝缝补补用的针线都没留下。罗洪标被吓得抱住母亲的腿不敢抬头,哥哥站在旁边流着泪,母亲用双手使劲搂着他,默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到罗洪标八岁时,过年前,罗志老又来要债,说还有三十六块钱没有还。罗洪标母亲一听就蒙了,当初说就只有十八块大洋没有还,已经过去了八年,这八年里除了交租子,收的稻谷差不多都用来还债了,怎么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又翻了一番呢?母亲和地主理论起来,结果被地主拉走关了起来,罗洪标兄弟吓得嚎啕大哭,只能求人说情,把母亲接了回来。母亲回家抱着罗洪标哭着说:“欠地主的钱还不上,他让你到他家里去放牛,一个月算一块大洋的工钱用来还债。等还完了债,你就可以回家了。”
就这样,他到地主家当了放牛的小长工。
许多年后,罗洪标还记得那段像奴隶一样的时光,他甚至连自己放的牛都不如——地主一天给他和其他长工吃两顿饭,主要是地瓜干和腌咸菜。有时,也拿些红米饭给长工吃,但都是剩的,甚至是馊的。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得起床,吃过早饭赶着几头牛上山,一直要到太阳落山时才能回去。晚上,他要先把牛棚打扫干净,才能吃晚饭。
一次,罗洪标出去放牛,因为拴牛的绳子老化,牛的劲头又很大,使劲一拉,绳子断了。回来后地主大发雷霆,让人把他捆在牛栏里,不给他饭吃,还说:“我要扣你的工钱赔我的绳子。”其实罗洪标哪里拿过工钱,说是干一年给他十二块大洋,可他家一年需要偿还的利钱就要十八块,他的工钱还不够付利息。这是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
闽西这片土地,浸透了多少破产农民的血泪!
历史上,闽西地理位置偏僻闭塞,山脉纵横,地势险要。史载龙岩一带,“地僻山深,无海乡渔盐之利,其民生理贫薄,作业辛苦”,“山峻水急,人性峭直”。山多地少,土地贫瘠。自明朝中叶以来,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日趋紧张。据统计,自明正统元年(1436)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的200多年间,在赣东南、闽西北以及一部分粤东的毗邻地区,差不多每隔2年零8个月就有1次农民暴动。从清顺治三年(1646)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100年间,闽西佃农爆发过9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抗租运动,影响从地方州府一直到中央朝廷,甚至频频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乾隆十一年以后,虽然闽西大规模的集体性抗租运动基本结束,但佃农与地主个体之间的抗租行为,仍然持续不断。
……
前言/序言
一部史诗,读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
一座大厦,看第一块基石就能推测屹立的高度。
一次远征,从第一步出发就能找到胜败的根源。
90年前,红九军团奉命从闽西长汀钟屋村出发,踏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长汀钟屋村从此成为“长征第一村”。旋即,中央苏区大量红军部队集结于于都河畔,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8万多中央红军,闽西子弟兵近3万,他们遍及红军各部,有师、团首长,有普通战士,有医务人员,有的负责尖刀侦察,有的一路做地方工作……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拼死断后,或救死扶伤,或宣传鼓动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他们以付出2万多闽西儿女宝贵生命的巨大牺牲,为长征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
遗憾的是,自那时以来,鲜有作品聚焦闽西子弟革命史尤其是长征历史,去书写他们那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那永不言弃的奋斗者姿态。
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我开启闽西儿女长征历史的追寻之旅,写成了《为有牺牲》一书。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查阅了上千万字史料,采访了部分红军后代,沿龙岩、上杭、武平、连城、长汀一线走了一圈,专程去了当年湘江血战之地——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物讲的话,都有出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于这段历史不能自拔,脑海里翻翻腾腾的都是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时时为一种叫做“伟大”的情愫而深深震撼。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长征,如果没有他们那一代人的牺牲,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的一条规律是:不是所有国家、民族都能拥有比过去、现在更好的未来。否则,怎么解释当今世界的乱象——今天,在中国之外,仍然有极度的贫困,有残酷的战争与屠杀,有长不大的孩子,有流不完的鲜血,有完全被无视的国家主权……我强调“中国之外”,是因为这些惨状,一度在中国上演。
90年前,乃至更长时间之前,闽西人跟当时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一样,面临的是难挨的饥饿、残酷的剥削、孱弱的经济、腐败的政权,还有即使远在闽西大山里也能感受到的列强的霸凌与傲慢。他们只有两个选择:屈辱苟活,或者,不怕牺牲,推翻那个吃人的旧世界,建设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皆有尊严的新世界。
他们选择了后者。中国才有了今天。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铭记他们留下的精神价值。
这本书,写的是闽西子弟的长征历史,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索——当年的他们,到底为什么就虽死无憾地出发、到底靠什么能坚定从容地出发、到底图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出发?
就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2024年4月2日下午,来自闽西上杭县的张力雄将军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111岁。这是最后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将军。
老将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高台血战,经历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经历了三年解放战争……堪称九死一生。晚年,老将军谈到长征,想起牺牲的战友,依然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他说:“不要忘记长征!不要忘记历史!”
不要忘记长征!不要忘记历史!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如今,伟大的长征精神已镌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我们能脱口而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会在湘江血战的遗址畔热泪盈眶,我们会在遵义寻找转折的力量,我们更会在不经意间忽然被“长征”两字点燃。“长征”,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密码。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这是长征胜利留给我们的启示。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我们能看到黑云压城,能听见惊涛拍岸;我们深情回望来时路,才能一起自信向未来。
应该再读读长征的历史了。
因为长征,我们,注定不是一个心灵荒凉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