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98.00

竺可桢与他的时代:纪念竺可桢逝世50周年研究文集 潘涛 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收录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从诸多角度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

  内容简介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潘涛,学者、出版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64年生于北京,1982-1986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生物工程系,1986一1995年任教于江西医学院物理教研室,1995-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二十余年出版生涯,策划“哲人石丛书”“普林斯顿科学文库”“八面风文丛”“辞海译丛”等科学文化丛书,主持《竺可桢全集》《技术史》《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国医史》等出版项目,参与《辞海》(第六版)编修审订。曾获首届“科学文化出版人”奖。

  独译、合译作品有《相跃》《从摆钟到混沌》《上帝掷骰子吗?》《自然之数》《湍鉴》《新时代科学》等。

  精彩书评

  竺可桢先生是卓越的科

  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

  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

  宗师,是20世纪中国知识

  精英群体中一位杰出的代

  表人物。他在科学、教育

  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深

  刻的精神财富。《竺可桢

  全集》作为竺可桢先生珍

  贵的精神遗产,作为中华

  民族文明宝库中独特的科

  学文化遗产,将在改革开

  放、创新发展、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

  程中发挥其鉴往开来的重

  要作用。

  ——路甬祥

  在我的心目中,竺可桢

  同志是位十分令人崇敬的

  科学家,他对中国近代和

  现代科学事业,对于中国

  科学院的兴建和发展,都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劲夫

  我毕生是在“求是”精神

  的熏陶和竺先生的直接领

  导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什

  么是“求是”精神?竺先生经

  常以“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来加

  以概括和阐述,要求我们

  追求真理,必须锲而不舍

  ,才能到达科学的高峰。

  竺先生倡导“求是”精神,并

  不是靠他口头说教,而是

  以他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许

  多人。

  ——叶笃正

  竺可桢先生给后人留下

  的科学财富是多方面的,

  影响至为深远。以竺可桢

  的论文和日记为主体编辑

  而成的《竺可桢全集》,

  其文字数量之多,涉及内

  容之广,在自然科学家中

  是不多见的。我们可以从

  中进一步发掘竺可桢的学

  术遗产,研究他的奋斗、

  创新、前进的人生轨迹,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在他生

  活的那个时代中国科教事

  业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了

  解过去,是为了未来更好

  地发展。我深信《竺可桢

  全集》的出版,对于国家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

  响,必将会愈久弥深。

  ——施雅风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自然

  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事

  业的开拓者,是以可持续

  发展思想指导实践的先行

  者。

  ——孙鸿烈

  目录

  前言

  大爱无形——历久弥珍的精神财富

  激励学者报国、创新、前进的动力——《竺可桢全集》/施雅风

  《竺可桢全集》——一部历史的真相/沈文雄

  读《竺可桢全集》——我的激情和回忆/李元

  令人肃然起敬——读《竺可桢全集》/周振鹤

  时穷节乃现——读《竺可桢全集》第2卷有感/刘钝

  “书如其人”——读《竺可桢全集》/何祚麻

  一份珍贵的史料——读《竺可桢全集》有感/刘兵

  存真求全的《竺可桢全集》——历史学家的梦想成真/王作跃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何亚平

  引竺问史——气象万千的学术宝库

  原子弹的故事:应从1952年讲起——访竺问史录之六/樊洪业

  科学魂,爱国心,平民情——竺可桢科普作品初探/卞毓麟

  校长当如竺可桢/雷颐

  “这小子倒还不错!”——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一/张荣明

  竺可桢与钱学森的莫逆之交(1947—1955)/吕成冬

  马一浮与竺可桢/虞万里

  从“倡导通才”到“通专并重”——竺可桢大学育人理念的转变及其启示/许为民潘一骁张立

  竺可桢与中国科学社/张剑

  科学史家竺可桢/杜扬

  从“雪中送炭”到“架设桥梁”——竺可桢20世纪40年代日记中的李约瑟/潘涛

  竺可桢与新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基于档案和日记的新考察/郭金海

  竺可桢日记的经济科技史料价值与时代意义/徐康宁

  竺可桢著作之哲趣/林之光

  引用《竺可桢日记》研习中国近现代植物学史小记/胡宗刚

  风范永存——上下求索的一代楷模

  竺可桢——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时代高度/陈述彭

  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李杭春

  哪一个是真实的竺可桢/散木

  “三反”运动中的竺可桢/智效民

  竺可桢与我国气象台站的建设/王东丁玉平

  竺可桢的地学思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体制/张九辰刘超

  从地学到地理学——竺可桢与中国近代大学地理学系的构建/牛力林伟

  竺可桢与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龚子同张甘霖

  竺可桢人口思想研究/王勇忠

  竺可桢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所作的贡献/殷昭鲁

  竺可桢日记中的精神世界/竺安

  档案证明竺老是公正的/陈学溶

  竺可桢的三大精神遗产——兼述《竺可桢全集》主编樊洪业的贡献/李玉海

  凭借本国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试论竺可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承继/田正平

  竺可桢的“伊利诺伊岁月”——早期留美教育经历及其回响/曾点

  知识的跨国流通——竺可桢对哈佛大学地理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林伟

  附录 《竺可桢全集》的编辑与出版

  《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名单

  《竺可桢全集》序/路甬祥、张劲夫、叶笃正、施雅风、孙鸿烈

  《竺可桢全集》前言/《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

  《竺可桢全集》第1—24卷说明

  关于竺可桢日记/樊洪业

  一个希望——在《竺可桢全集》(一至四卷)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龚育之

  《竺可桢全集》编辑出版情况汇报——在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翁经义

  在《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上的讲话/路甬祥

  在《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上的讲话/方新

  在《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上的致辞/王春法

  《竺可桢全集》编纂工作汇报/樊洪业

  为编纂《竺可桢全集》征集文献和文物的函

  为编纂《竺可桢全集》征集文献文物的首轮调查

  精彩书摘

  《竺可桢全集(1—4卷)》已经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意味着共由20卷组成的《竺可桢全集》不久即将全部出齐。这是在我国科技、教育界受到关注的一套专门著作,也是出版部门用力制作的一项工程性的出版物,值得庆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位在学术上有造诣的科学家,收集他的学术著作和其他文字材料,出版他的文集是形成生产力,发挥它的科学效应的重要工作。但是《竺可桢全集》的内涵和它的出版意义非同一般,比许多科学家的文集要丰富和重要得多。这是因为:

  1.竺可桢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先驱之一。他在青年时代为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普及民众的科技知识作出了很大努力。例如,竺可桢在1917年所撰写的《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和《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两文,所讨论的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很多国人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在当时,有许多中国人对此还比较陌生,而且不能接受这些科学知识。所以,透过《竺可桢全集》,我们可以检索到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发展的概略。

  2.竺可桢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初期,他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际领导人,为研究所的设置、组建、归并和新创以及确定它们的研究方向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又凭借他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来参加新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1956年以后,竺可桢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创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为后人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为宣传和建立科学的发展观逐步奠定了基础。通过竺可桢的著作,就可以回顾中国人认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大概过程。

  3.竺可桢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宽广,他终身从事气候变化、物候学、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竺可桢全集》可以为了解这些研究领域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本的资料。

  4.竺可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但又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的人格魅力始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乃至在他逝世30周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科技、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爱国之诚、爱民之切、为学之勤、处世之正、治身之严一直被引为佳话,应当成为宣传科学道德的范本,是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我们可以在《竺可桢全集》的许多文字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可能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主管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就指出:像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给他出个文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分别出版了《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以后,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版内容不到实际内容的三分之一,出版物的社会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出版竺可桢全部的文字记录,一直成为科技界和出版界的心愿。

  在《竺可桢全集》的出版计划中,竺可桢的日记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在总共20卷中可能有14卷之多,刊有竺可桢的现在保存的1936—1974年共38年日记的全文。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长年记日记的并不多见,能公开出版的更是极少,所以显得非常珍贵。竺可桢每天800一1000字左右的日记,主要记载当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在野外考察时的所见所闻;也记述当时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至于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比较少涉及他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琐事。长达800多万字的日记,可以看作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史书,一位地球科学家在自然资源考察过程中的科学记录,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由于竺可桢的社会地位,他每天会接触到许多人士,因此也可以从竺可桢的日记中反映出他们的动向。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竺可桢全集》可以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它的功能可以反映在多方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为科学研究和推论提供根据。历史时期的气候,有的时期比当今时代要冷。这是竺可桢积50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的根据之一是,以他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古代文献的记述相比来加以讨论。竺可桢曾经于1958年9月14日和16日两次考察新疆天山时,途经赛里木湖,看到四周山峰并没有积雪。但是元朝《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于1221年10月8日的观察,他却看到赛里木湖“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因此可以作为根据之一,推论中国十二三世纪比现代要冷。又例如竺可桢在答复郭沫若关于解释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所表述的地理环境的问题时,检阅了他的日记。他曾于1941年2月13日和1943年2月2日两次经过娄山关都见到了积雪,当地的风向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所以认为毛主席词的意境是合乎当地2月的天气的。

  P005-006

  前言/序言

  时代造就大师,大师成 就时代。竺可桢无疑是一 代大师,从治学到做人, 他留给后人许许多多值得 研究学习的宝贵财富,如 他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 毕生洋溢的爱国情怀,毕 生实践的躬亲力行,等等 。 竺可桢一生笔耕不辍, 留下了近2000万字文稿, 其中包括1300余万字的日 记。这些文字已悉数收入 《竺可桢全集》(简称《 全集》),于2004—2013 年分卷出版。这是竺可桢 所遗留精神财富的真实载 体,给了我们一个细细品 读大师的机会。 《竺可桢全集》的面世 来之不易。在施雅风、叶 笃正、陈述彭、孙鸿烈等 地学部的十余位院士和老 科学家集体倡议的鼓舞之 下,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 初成立了由相关领域专家 和相关单位领导人员组成 的《竺可桢全集》编辑委 员会,路甬祥任编委会主 任,编委会委员有17位两 院院士。3月1日在北京召 开了《竺可桢全集》编委 会全体会议,编纂工作正 式启动。 《全集》编纂为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 院长基金资助项目;《全 集》出版为“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 规划项目。历经十三载, 《全集》编委会的专家学 者、文稿编纂组和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编辑 组齐心协力、精诚合作, 遵循“求全”“存真”的宗旨, 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终 于不负众望,把一部24卷 、2000万字的《全集》呈 现在世人面前。 2014年4月28日,纪念 竺可桢逝世40周年暨《竺 可桢全集》出版座谈会在 国家图书馆召开。2015年 、2016年、2017年,《全 集》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华 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特等 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 奖图书奖。2023年11月,“ 基于《竺可桢全集》的大 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问答 融合出版技术”入选2023年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 范项目。 在编订工作之始,主编 樊洪业曾就《全集》的编 辑工作提出一条原则:“我 们的编者不是在给竺老改 作文,而是要抱着对待一 件文物的态度来整理《全 集》,不是整旧如新,而 是要整旧如旧,保持历史 的原貌。”对于出版社的编 辑来说,这一原则即意味 着当现行一般编辑规范与 忠于历史原貌保存文本发 生冲突时,宁肯制定符合“ 存真”原则的特定编辑规范 。对于占《全集》主体的 16卷日记而言,将这一原 则贯彻到底尤显重要。十 三年磨一剑,回顾编纂、 出版历程,可以说文稿编 纂组、出版编辑组的成员 充分领会、忠实践行了这 条原则。 2024年2月7日是竺可桢 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 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 技、教育、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 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 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 的“求是”精神,我们汇编了 这本《竺可桢与他的时代 ——纪念竺可桢逝世50周年 研究文集》,收录了近年 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 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 与评述,反映《全集》编 纂出版情况的文献则附于 书末。一方面向社会公众 介绍《全集》这套凝聚了 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 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 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 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 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 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 ,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 切的怀念之情。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究竺 可桢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实 有必要。何为“求是”精神? 竺可桢常以“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和“只问是非,不计利 害”加以阐释,“排万难冒百 死以求真知”“以天下为己任 ,以真理为依归”。感谢各 位作者慨然惠允,因篇幅 所限编者对发表文字有所 节选。凡选文章,皆注明 出处。愿读者朋友能从这 本文集中感受竺可桢那历 久弥珍的精神财富,这份 财富乃是真正无价的。 潘涛 2023年12月8日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