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08.00

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 陈悦 著 天地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史料丰富,真实可信

  作者陈悦是著名海军史、船政史、甲午战争史专家,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大鹿岛甲午黄海海战纪念馆馆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他专研甲午战争多年,手中资料丰富,具权威性。此次引用的资料中增加了部分日本防卫省防卫史料研究所中收藏的清军档案及其他日本保存的史料,增加不少其他专家的田野调查结果,文本上整体有很大提升。

  2.明白晓畅,通俗好读

  这本书以甲午战争史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具体则分为独立成篇的章进行论述。书中不乏一些军事术语,但各有解读,并不生涩难懂。作者注重通俗化,以类似史话的笔法一一道来,行文流畅,并无阅读障碍,是军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一本好书。

  3.论述全面,视角新颖

  这本书并非仅写北洋海军这一支军队和相关海战,也花费大量笔墨书写甲午战争中的陆战部分。书中围绕甲午战争的前因、经过、结果,不仅讲述了战争中前线指挥状况,也全面解析了晚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衰落情况。书中还对战争中的反间谍行动等特殊事件和盛军统领卫汝贵、盛星怀等特殊人物着墨颇多,以为战争全貌的相关补充。

  4.图文并茂,阅读轻松

  书中随文配有大量图片,除去各历史人物照片,还有许多战争场景的照片和绘画,其中不乏取自相关史料中的珍贵图片;作者经过实地调查,也补充了不少著名地点的今景照片。书后还附有《甲午大事记》和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双方将领表,对补充阅读很有帮助。

  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在战场上,中国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衰落带来的劣势,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和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战果。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历史之问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本书以甲午战争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援引大量原始档案,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详述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的平壤战役与黄海海战、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与金旅之战、北洋舰队的最后一役威海卫之战,将其中涉及的清廷重要指挥将领、作战详情、清廷内部各派有关战略及战术的争论等关键问题清晰呈现。书中对诸多历史细节,尤其是海战全过程和前后方的指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也公开剖析了战争中的反间谍行动等特殊事件和盛军统领卫汝贵、盛星怀等特殊人物。书中自更客观的角度分析甲午战争战败的深层原因,揭露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必然失败的残酷现实。

  作者简介

  陈悦,江苏靖江人,现居福建福州,著名海军史、船政史、甲午战争史专家,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甲午海战》《船政史》等,曾参与“定远”“致远”“长江”等历史名舰的复原建造工作,并任全国首部海军史主题实景演艺《最忆船政》总监制。

  精彩书评

  甲午战争走过130年时光之时,陈悦对2010年版的《沉没的甲午》增补大量内容再版,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侵略者的狂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中国各族爱国将士的民族魂,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激发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意志。这就是作者的初衷吧。

  ——著名甲午战争史、中日关系史专家 关捷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影响巨大,梁启超评价为“唤醒吾国千年大梦”。直到今天,史学界围绕这场战争仍不断有着各种讨论。甲午战争因何爆发?清王朝为何会输给“区区一日本”?斥资巨万建起的北洋海军,为何灰飞烟灭?谁该为战争的失败负责?战败的影响又是什么?本书以多方史料为基础,注重实地调查和细节考证,是一部难得的对甲午战争全面解构的力作。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首任馆长 戚俊杰

  陈悦十几年前出版《沉没的甲午》,就像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一样,将比较寂寞的历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这本书注重新史料发掘,注重田野调查,广泛涉猎多方记录,尊重多元立场。本次出版,新增了不少最新研究结果,补充了一些考察资料和图片。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名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勇

  19世纪末,清帝国推进洋务运动,试图自强;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不断准备对外扩张,试图以侵略作为日本崛起之路。中日一战在所难免。日本国力益强,渐现威胁,清政府也一度展现出努力态度,花大力气练陆军、建海军,但在甲午一战中海陆皆溃,一败涂地。本书全面地分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详细阐述了海陆战役的经过,并钩沉出了战争中的大量细节,由此书能够清晰地了解130年前的那场大战的台前幕后。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姜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甲午战史,还立足于充分的史料,客观公正地分析了清政府全面失败的原因,具有深刻的反省和镜鉴价值。

  ——历史作家、译者 郭建龙

  我们今天该如何复原历史、了解真相?这是历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所在。甲午战争是东亚近代史上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自结束后,日本官方就系统整理出战史著作,英国、美国、意大利等“第三方国家”也有一些专著出版。反观中国,早期学人囿于资料所限,论述难免失准。及至当代,大多数出版物仍没有走出日本或前代窠臼。

  在本书中,陈悦先生通过系统梳理海内外公私档案,辅以最新的水下考古成果,加上实地访问的田野调查,用极具个人风格的叙述文字,展现了新一代学人构建甲午史话语体系的努力和成效,更在书中为读者打造出一个可以置身甲午历史的场景。

  本书结构合理、视野宏阔,读来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毫无疑问,本书是近年来出类拔萃的专题史著作。书名“沉没的甲午”,是作者积十数年之功打捞出的一段“浮起的历史”。

  ——四川日报首席记者、近代海军史学者 王国平

  目录

  导言 俯瞰甲午——甲午战争全景概述

  第一章  “驱虎吞狼”——李鸿章朝鲜战略大败局

  第二章  朝鲜“太上皇”——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袁世凯

  第三章  天朝上国的家底——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力

  第四章  逃军的谎言——丰岛海战迷雾

  第五章  上将星沉——奉军统领左宝贵殉国始末

  第六章  兵败后勤——平壤失守的幕后

  第七章  将军倒在战场之外——卫汝贵之死

  第八章  星落平壤——盛星怀之死

  第九章  失落的亚洲第一——甲午战争前的北洋海军

  第十章  北洋海军的“洋教头”——琅威理来去记

  第十一章  海战谜团——黄海大东沟海战

  第十二章  洋烈士——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海军洋员

  第十三章  聪明误——方伯谦其人其事

  第十四章  昆明换渤海——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真相

  第十五章  谍战——甲午战争中的日谍大案

  第十六章  “避战不出”——北洋海军主力停留旅顺经过

  第十七章  大连湾失守“罪魁”——怀字军兴亡

  第十八章  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甲午战争中的旅顺之战

  第十九章  后路屏障——李秉衡征东

  第二十章  血染炮台——威海卫的陷落

  第二十一章  悲壮的航迹——“定远”号铁甲舰最后的战斗

  第二十二章  海殇——丁汝昌之死

  第二十三章  冤抑与黑化——北洋海军的污名

  第二十四章  出塞——湘军悲歌

  第二十五章  泣血春帆楼——李鸿章马关议和始末

  第二十六章  瀛海偕亡——保台记

  第二十七章  不负少年头——孙帝象和兴中会

  余音  遥望家园——日本的甲午战争清军战俘墓

  附录1 甲午战争大事记

  附录2 中日陆军将领一览表

  附录3 中日海军将领一览表

  精彩书摘

  导言 俯瞰甲午

  ——甲午战争全景概述

  远  因

  公元1894年至1895年,东亚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战争,由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而挑起的这场战争,战火波及朝鲜半岛和中国的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山东半岛、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岛。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这场战争在中国约定俗成的称法是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在战争爆发的当时,中国社会曾称这场战争为中东战争、中倭战役等。在日本,因为战争持续的

  1894年和1895年是日本年号中的明治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日本战后即将这场战争称为廿七八年战役、廿七八年日清战争等,在战争爆发当时,日本还有称其为日清战争、清日战争、征清战役的情况。站在西方世界的角度,1894年至1895年发生的中日战争,是他们所认知的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全面战争,于是西方将这场战争命名为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此后1931年至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被西方世界依序称为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直接影响了东亚中、日、朝三个国家在近代的命运。在中国,这场战争和中国此前遭遇过的外敌入侵都有所不同,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极为特别的影响,成为将近代中国社会从蒙昧麻木中惊醒的一声警钟,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分水岭。遭遇日本突然发起的侵略,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惊慌失措,指挥调度招招落后、处处被动,最后落得全方位的彻底失败,其战败的惨痛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战败后中国所遭遇的列强勒索欺凌更是空前酷烈。这次战争使中国人从曾经自诩的天朝大国人彻底变成了“东亚病夫”,坠入痛苦黑暗的深渊,也使中国人开始思索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潮流、如何挽救国家的命运。

  这场战争的挑起国日本以及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朝鲜,其国家、民族命运也都因为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甲午战争侵略胜利的日本得意自大,视侵略为国家崛起、发展之道,利用勒索得到的战争赔款疯狂扩军,此后彻底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不归之途。处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朝鲜李氏王朝,则在这场战争后从原本的中国藩属国变成了被日本玩弄的傀儡,进而在1910年彻底被日本吞并,遭遇亡国的悲惨命运。

  这场影响了东亚三国近代命运的战争因何而爆发?其历史的远因可以上溯到战争爆发的近百年之前。

  从甲午战争向前回退百年时光,正值18世纪的末叶,当时英国发生了一项革命性的科技巨变,实用型蒸汽机在英国走上了历史舞台。其所迸发出的惊人能力随即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开启了以机器力代替自然力的历史性变革。这场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被后世称作工业革命,人类世界从此迈步走向通往未来的近代化(The Modern Theory,又可译为现代化)之路。当喧闹的工业革命在遥远的欧洲凯歌高进时,身处高山大漠和瀚海环绕中的东亚世界,因为自然地理条件的界隔,依然还处在千年不变的旧有文化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对万里之外发生的霹雳惊雷般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直到西方世界因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了扩大商贸,攫取资源以及拓展政治、军事和殖民利益,实施全球性的势力扩张,开始全面闯入东亚时,中国、日本以及朝鲜这才先后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西力东渐大潮,感受到了自身正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在工业革命大潮袭来之前,东亚世界生活在自我、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维持着流传千年的国家秩序、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当一个强大的西洋世界从原本被东方认为属于不可知的地球的那一端气势汹汹地出现在眼前时,原有的以中华为世界中心的传统天下观面临崩塌的危机。遭遇这种江河倒悬式的巨变,习惯了东方世界秩序法则的中、日、朝三国面对着艰难和苦涩的应变选择,三个国家面对世界大变局所采取的不同应变态度和措施,渐渐埋下了未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19世纪来临时,中国处在清王朝统治下,对外部世界主要采取封闭政策,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制度基本沿袭清王朝开国以来的大致模式。当时的中国身为东亚世界的传统领袖,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央之国,骄傲自大。1840年,英国为了彻底打开中国的通商门户,从海上而来,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装备落后、制度陈旧的清王朝水陆军队完全不堪一击,万里海疆陷入失防的境地,最终被迫在南京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近代中国通过屈辱惨痛的经历,感知了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然而面对这一巨变,清王朝朝野并没有太多人去思考和探寻自身落后失败的原因,甚至并不愿意去承认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战争结束之后,危机感渐渐散去,整个国家又恢复到酣睡的故态。此后到了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烽烟再起,英法联军不仅侵袭东南沿海,甚至北上攻陷了首都北京,焚掠皇家园林圆明园,酿成清王朝诞生以来前所未遇的大劫难。在此之后,国内外出现巨大压力,皇朝面临统治危机,清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开明派官员为了救亡图存,开始正视当时中国和西方已然存在的差距,尝试学习西法进行自强,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即后世所称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由于中国数千年悠久文化所积累的自负以及清王朝主事者们的目光局限,在当时,国人所认识到的中西差距仅仅聚焦至军事层面上,即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只在军事、器物方面,只需要设法改变这一点,便能使中国不再受西方的打扰。这类似于只想从西方搬来一扇坚实的近代化大门,让自己的藩篱重新巩固,从而可以继续关上门不再与外界接触,实际并没有兴趣去真正地改变自身。

  在这样的认识导引下,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洋务运动虽然表面看起来仿佛是一场近代化改革,实则只是小范围的军事近代化运动,其基本的出发点和目标并不是想要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国家社会制度以适应近代化,而是希望巩固国家的疆土和皇朝的统治。其具体的手段方法,则是根据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场上的实践经验,选择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实现国防的自强,尤其是海防的自强。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开创综合性的海防近代化机构船政,彻底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大幕。此后,建造和购买近代化的蒸汽动力军舰、钢铁枪炮,编练近代化的舰队,成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内容。与此同步,中国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如官办采矿、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线以及官督商办轮船航运等近代化事业,但是究其本质,大多都是因为军事近代化的需要而开展的配套设施。除一味着手军事近代化、海防近代化,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存在畸形的缺陷外,清政府开展的洋务运动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和隐患,个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全盘战略。洋务运动虽然得到清王朝中央的部分政治人物支持,但主要仍是由地方的总督、巡抚等官员推动建设,并没有来自国家层面的统筹布局,其建设内容、实施办法,多由各地自我筹谋,而各省份之间又常常囿于地域、政治派系之别,不通声息,互相提防,缺乏相互的协调与配合,堕入各自重复建设的怪圈,甚至为了争夺有限的国家资源支持,互相攻讦排挤,总体上呈现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态势。

  和中国同处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在19世纪到来时只是东亚的一个落后小国,其内部实际处在德川幕府政权的统治之下——幕府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天皇只是被幕府玩弄的傀儡。德川幕府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和中国清王朝采取的措施相似,即实施锁国政策,封闭保守。当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德川幕府大为震惊,开始认真思考东亚老大帝国——中国失败的原因,检讨自身的对外国策。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到达日本江户湾,以军事恫吓要求日本开放通商时,德川幕府选择了主动打开国门,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向美国开放通商口岸。此事史称“黑船事件”,后来被日本视作其近代“开国”的起始。

  幕府政权的开国政策,随后换来了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勒索利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中下级武士乃至平民百姓对此感到不解和愤怒,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情绪。因不满幕府的对外开放政策,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等日本西南强藩联合发起“尊王攘夷”行动,旨在通过拥戴天皇,打击与西洋勾结的幕府分子,重新实施强硬的锁国排外政策,希望以此改变遭西洋欺凌的命运。然而这样的举动立刻遭遇西方列强当头棒喝式的报复: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鹿儿岛挑起萨英战争,日本萨摩藩被击败;1864年,英、法、美、荷四国联军发动下关战争,日本长州藩大败。两大强藩先后败在西方列强手下,引起日本全社会震惊。原本“尊王攘夷”的强藩开始意识到世界大势的变化,最终决定改弦易辙,变保守锁国为彻底学习西方,开始了拥戴天皇,推翻幕府,同时实行彻底的西化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运动。

  1867年,长期充当幕府傀儡的日本孝明天皇去世,萨摩、长州等藩抓住良机,借着拥戴新君睦仁即位的机会向幕府政权全面宣战。

  1868年,日本取《易传·说卦传》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典故,改年号为“明治”,同时将全面近代化作为日本的国策,日本从此进入了西化革新的明治时代,日本的近代化运动又称“明治维新”。和清政府洋务运动的目标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仅着力于建设近代化的军队,还包括对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革命。小到人民的发式、衣着、一日三餐、生活习惯,大到日本政府的组成模式、日本社会的思想和教育、民众的国家意识,无一不在学习西方进行近代化的变革。在举国近代化开始后,日本政府开始思考日本如何迅速富强,参考西方列强侵略、欺压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手段,萌生了通过向外侵略、扩张让国家快速崛起的恶念。日本由此从一个东亚落后国家渐渐露出了快速近代化的蓬勃朝气,同时也流露出了腾腾杀气。

  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位于东亚大陆桥头堡位置的朝鲜半岛,在19世纪来临时处在李氏王朝的统治下。自明代以来,朝鲜长期是中国的传统藩属国,向清王朝称臣纳贡。当近代化的大潮拍打着东亚海岸时,朝鲜并没有做出类似中国和日本那样的避害反应,而是置身于宗主国中国的羽翼之下昏昏酣睡。

  当时的朝鲜王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李氏王朝开国后对内采取特权阶层统治,由两班(“两班”原意是官员觐见时分成的文、武两班,后代指朝鲜的官员阶层)贵族专权。随着这一阶层的不断繁衍,19世纪60年代,两班贵族及其家庭的人口数量几乎占到朝鲜人口总数的六成以上,实际控制着朝鲜的地方各级政权,实施黑暗残酷的压榨统治。占人口少数的平民不仅地位低下,而且要负担养活官员阶层和王室的重责,苦不堪言,成为朝鲜国内政局的重要不稳定因素。在两班阶层之外,朝鲜王朝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潜在危机。1863年,朝鲜哲宗去世,因为无嗣,经大王大妃(类似中国的皇太后)决定,选兴宣君李昰应的儿子李熙继位,是为朝鲜 朝鲜高宗李熙高宗。在李熙成年大婚之前,由大王大妃垂帘听政,李熙生父李昰应作为大院君襄赞国事。1866年,李熙大婚,娶闵氏为妃,大王大妃遂宣布撤帘,但是其生父大院君仍然把持朝政大权。而后性格懦弱的李熙被闵妃左右,闵姓外戚集团开始占据政府高位,并在1873年发动政变将大院君逐出汉城,此后朝鲜王廷便陷入了公媳争权的乱局。

  朝鲜半岛连接着东亚大陆,又和海中的日本列岛隔岸相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国明末时期,日本枭雄丰臣秀吉为称霸东亚发动侵略战争时,就以朝鲜半岛为登上大陆的跳板。身处如此紧要的地缘位置的国家,国力孱弱,国内政局不安,难免会给抱着侵略扩张野心的外来者以可乘之机。

  面对世界近代化大潮,中、日、朝三国所选择的不同的应对态度,直接决定了各自的命运,也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前言/序言

  自 序

  202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沉没的甲午》在此时出版增订本,是对历史的回望和铭记。

  本书初版于十多年前的2010年,追溯起来,当时的写作来自一个非常偶然的缘故。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第二厅第六处参考日本参谋本部在甲午战争后编纂的《日清战史》,学习其体例,引用其内容,又根据中方档案史料研究、核校,编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甲午中日战争纪要》。因是军方机构所编,该书内容简明、扼要,通篇充斥军事用语、地理名词、时间、数字,绝少文学修饰,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官方编订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史。2009年,凤凰出版社编辑刘晓燕在图书馆看到了这部书,觉得其内容很有价值,形式十分特别,但距今日久,其过于“干涩”的内容显然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于是萌生了新作一部类似甲午战争史著的念头。当年夏天,我接到这一特殊的约稿,几乎不假思索便承允下来。8月18日确定了全书框架,而后按约在9月20日、10月1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分四次交齐全部书稿,《沉没的甲午》初版就这样在2010年的2月面世。回想过往,面对如此宏大的题目和严苛的写作时间要求,之所以敢于应承,我的信心或是源自对甲午战争历史研究的由衷热爱。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的锥心之痛。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开始探寻自强之道,推进洋务近代化事业,于磕磕绊绊中挣扎前行,希冀求强求富。然而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施行侵略扩张国策,截断了清王朝徐图自强的通路,清王朝数十年近代化建设的心血,随着甲午战争失败,几乎被摧残殆尽,甲午战争由此具有了类似命运分水岭般的地位。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普遍的自我认识是“天朝上国”,而战争惨败后,尤其是败于原本落后但后来居上的日本后,这才突然发觉中国早已身处即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这种在全社会造成的震惊、痛苦令人难以忍受,正如梁启超所说,唤醒了千年大梦。不仅中国,甲午战争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日本、朝鲜在近代的命运,实际也都受到这场战争结果的影响,这使得甲午战争有着超出战争本身的重要意义,研究甲午战争也具有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因何而败?责任者是谁?教训是什么?这些围绕甲午战争而起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是一代代中国人常说常新的历史话题,直至21世纪的今天,这些历史之问仍然在回响。每每发生一些社会现象,人们便会习惯性地想到甲午战争、北洋海军,以史为鉴。也由此,本书原本应当是类似《甲午中日战争纪要》那般的著作,即围绕甲午战争中的各场海陆战役,分章节简单扼要地介绍其始末经过。而在实际的写作中,我长期研究积累的有关甲午战争的新观点、新成果以及新材料,无可抑制地涌动出来,本书就变成一次对甲午战争历史面目的大曝光,最终折射出的就是我对甲午战争战败原因的思考。

  本书以甲午战争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具体则分为独立成篇的章进行论述,用类似史话的笔法,以求可读。书中各章不仅涉及著名的战役,也公开剖析诸如战争中的反间谍行动等一系列特殊事件,还写及盛军统领卫汝贵、盛星怀等特殊人物。篇章中多有完全不同于既往甲午战争研究论断的观点,通过解读史料的方法,破除传统的“好人”“坏人”脸谱式的历史表述和总结归纳,用更客观的观察和更立体的分析,将甲午战争战败的深层原因揭示出来,揭露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必然失败的残酷现实。我希望通过这样对历史进行剖析,反映出甲午战争时的中国已九州沉沦、万马齐喑,以及这场战争的战败是一个国家全方位的总体失败。也由此,本书定名为“沉没的甲午”。

  本书出版后,由于视角特别,且援引大量首次公布的史料为依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书中的一些发现、观点,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历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初版后,书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基本认识不断得到认可和加强。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的甲午战争历史研究继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田野调查、海外史料挖掘等方面有了更多宝贵的收获,这也使得《沉没的甲午》具备了进一步扩充的基础和必要性。

  2014年前后,我首先开始对《沉没的甲午》书中的各篇文章进行修订、增删,补充新的史料,修正偏颇之处。在此基础上,2022年,根据新发现的史料、研究成果,我增写了一些篇章,如北洋海军主力停留旅顺经过、怀字军兴亡等。时值甲午战争130周年之际,天喜文化及天地出版社再版此书。本次增订版的章节数量增加至二十九章,较初版有了大幅的扩充,内容的涵盖上更趋广泛,有助于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反省那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战争,思考那次前车之鉴。

  本书在修订、增写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得到了朋友、同好的热情帮助。王鹤先生从日本防卫省防卫史料研究所帮我找出甲午战争中清军档案等诸多一手材料;崔永元先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从日本搜集甲午战争日方史料,此次也无私地提供了大量这类史料;重庆的研究者刘致先生在2014年后自费前往辽东,对沈阳至营口、丹东一线的甲午古战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大连的刘勇先生长期对大连、旅顺一带甲午古战场进行田野调查;威海的高洪超、李湘鹏先生也长期对甲午威海战场进行田野调查……他们的研究成果使本书获益颇丰,在此一并致以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想借助本书,向坚守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研究者们,以及关注这段历史的朋友们致敬!

  陈悦

  2024年2月于福州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