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302672029
-
书名
批判性思维通识课(正确思考的方法)
-
作者
田洪鋆 著
-
出版社名称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定价
7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4-09-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批判性思维通识课:正确思考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获得这种能力。突破专业壁垒,简单易懂,绝不抽象拗口,是普通人认识、理解并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指导手册。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通识课(正确思考的方法)》创新性地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内部暗含且相互交织的4条线索:
思维线索:所有的思考过程都包含问题、结论、前提、未表达前提等核心要素。
论证线索:将论证深入推进到解构论证和建构论证、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层面,同时关注论证的语言要求和逻辑要求。
前提线索:客观真实(包含知识)在思维运作中是以前提、未表达前提的样态呈现的,深刻揭示了客观真实的作用、类型、筛选和识别,以及前提和未表达前提的凝练和总结。
问题线索:从问题的角度将批判性思维运作的过程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
作者简介
田洪鋆(笔名:吉大秋果),吉林大学理论法学中心/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学会专家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函评专家。
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导手册》等图书;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运营写作与学术指导类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本质、要素与内部线索
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
三、批判性思维常见的“敌人”
四、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思维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能“提升认知”——哲学观察入口,探寻事物本质
二、批判性思维能“解决问题”——社会学观察入口,工具属性
三、批判性思维能“反思自我”——心理学观察入口,内在对话
四、批判性思维能“提升严谨度”——逻辑学观察入口,变得靠谱
五、批判性思维能“促进自主学习”——教育学观察入口,提升内驱力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第三章 批判性思维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ChatGPT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担忧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
三、中国高等教育急需批判性思维的融入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批判性思维与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与逻辑
三、批判性思维与论证
四、批判性思维与知识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第五章 批判性思维相互交织的四条线索
一、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条线索——思维线索
二、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条线索——论证线索
三、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第三条线索——前提线索
四、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第四条线索——问题线索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第六章 批判性思维实操的关键——驾驭四条线索
一、宏观——含有四条线索的综合实操图
二、微观——综合实操图的具体操作点
本章核心观点提示
……
第二部分 实践篇——万物皆思维
结语
附录 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批判性思维到底有多重要呢?这么说吧,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追求的一切美好词汇与批判性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独立思考、探寻本质、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良好决策、提升认知、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积极心态、坚毅品格、谦虚谨慎和开放包容等个人状态。埃隆·马斯克说:“ChatGPT出现后,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一方面是突破传统教育领域内以知识传递为主造成的教育困境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是在以ChatGPT为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所必备的生存能力。自杜威在1910年提出批判性思维以来,美国开始大力推进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通识类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截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本土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成果和教材,绝大部分大学都将批判性思维列为通识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被公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已经明确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列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在中国,批判性思维亟需得到很好的开展。
第一,中国的批判性思维亟需实现通识化。在中国,批判性思维多存在于学科范畴,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领域,这些领域中的批判性思维学科化(理论化)、抽象难懂、进入门槛高,这使得意识到批判性思维重要性以及对其感兴趣的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学习困难。笔者也曾多次参加有关通识教育发展的论坛,观摩过几所声望很高的院校对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的建设,但这些课程都没有做到真正的通识化,而且多由哲学等相关专业老师讲授,晦涩难懂,讨论主题远离学生生活,选课人数和教学效果都不理想。如何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领域里,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采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讲好批判性思维的故事,是中国发展批判性思维教育遭遇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中国的批判性思维亟需实现本土化。从源头上来讲,批判性思维产生于西方,在研究的深度和推进的广度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于是,有一些对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学者产生了将国外关于通识批判性思维的著作、教材引入国内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应该说,这一类尝试并不少,因此国内也充斥着大量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国外书籍的翻译版本,但本土的研究几乎没有。上文提及的专业领域内(哲学、心理学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其实也都是由国外引领的。这些外国的著作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存在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外国教材和专著与中国教育体系配套性差,无法直接嵌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对其起到支撑作用。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各有不同,相应地,每个国家开发的教材和专著都与本国的教育体系相配套。美国的相关著作虽已被引入国内,但其在叙事结构、内容筛选等方面无法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衔接和配套。其次,外文著作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错误和词不达意的情况。尽管国内存在着很多关于外国通识批判性思维的优秀读物,但我们仔细翻阅的话,还是会发现在关键术语的翻译、上下文衔接、内容理解上存在不准确等问题,有的甚至还存在重大错误。受到翻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专业功底的限制,翻译著作对原著的还原度有限,这在翻译界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事外文优秀批判性思维读物翻译工作的很多译者也不是专业出身,更多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爱好者,这就使得国外的批判性思维优秀读物和思想在传人国内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混淆和不一致的情况。最后,每一部国外的批判性思维著作中都会引入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涉及软毒品、军火贸易、总统选举、枪支辩论、种族歧视、非法移民……这些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广泛存在并受到关注的例子对中国来讲并不适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而且,书中的各种例子还会夹杂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和重整以形成自己的专著,但是翻阅这些专著我们会发现其内核依旧是国外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整段直接翻译过来变成自己的内容)、体例和案例。甚至有些案例在引入的过程中,还有些作者试图将这些案例改成国内案例,但改得不彻底,还出现过同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在前半部分名字叫作张三,在后半部分名字就变成了索菲亚的错误。如何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本土化是中国发展批判性思维教育遭遇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中国的批判性思维亟需做到可视化、可操作和可测量。尽管人们(尤其教育界)都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当今的教育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经常将思维培养挂在嘴边,但事实上,如果你深入细致地追问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它由什么要素组成,本质是什么,作用机理是什么,底层的规律是什么,你会发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十分模糊的。尽管国外做得要比我们早一些以及好一些,但是距离可视化、可操作和可测量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比我们先启动了几十年,但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与一个具有成熟教育内容的学科之间还存在一些距离,这对美国和中国来说都是一样的。未来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学者需要不断地将可视化、可操作和可测量作为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首要目标,谁能够率先在这方面实现突破,谁就能引领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前沿。如何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可视化、可操作和可测量是中国发展批判性思维教育遭遇的第三个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书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和创新,也试图为中国通识批判性思维教育作出努力和尝试。
第一,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ChatGPT对现代教育形成碾压态势的宏观背景下探讨批判性思维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科学系统地解释批判性思维对于未来教育改革及转型、对抗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使批判性思维挣脱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纯理论研究的束缚,使其走下学术的高台,并将其融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采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讲好批判性思维的故事,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中国的通识化。
第三,改变外国译著占据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主导地位的现状,实现批判性思维本土化教学、开发配套教材以及选取合适的例子来发展批判性思维。重置教学内容,使之符合中国教育体系,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使批判性思维真正实现本土化发展。
第四,努力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可视化、可操作和可测量,这也是国外批判性思维发展面临的难题。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专著和教材过于扁平化和静态化,不同层面的术语和理论被放在同一个层面展示,不仅无法呈现它们之间丰富立体的层次,还无法体现出相关环节在动态思维运作过程中的关系、交互和作用,这并不利于读者或者学生快速、便捷、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批判性思维。本书在理论篇创新性地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内部暗含且相互交织的四条线索——思维线索、论证线索、前提线索和问题线索。首先,思维线索是指所有的思考过程都包含问题、结论、前提、未表达前提这些核心要素,理解批判性思维就要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本书单独强化了论证线索,并将论证深入推进到解构论证和建构论证、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层面,同时关注论证的语言要求和逻辑要求;再次,本书深入分析了前提线索,指出客观真实(包含知识)在思维运作中是以前提、未表达前提的样态呈现的,深刻揭示了客观真实的作用、类型、获取、筛选和识别,以及前提和未表达前提的凝练和总结;最后,本书还从问题的角度将批判性思维运作的过程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这是理解批判性思维的问题线索。本书对批判性思维内部四条线索的整理和阐释是开创性的,是任何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都没有揭示的,这是本书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在微观操作层面做出的贡献。在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四条线索之后,本书同时剖析了这些线索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交织和相互作用的。可以说,结合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场景解释思维运作的过程及四条线索之间的互动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本书区别于目前国际、国内各类批判性思维专著和教材的最显著标志。
笔者出身法学学科,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在起源上是借鉴了法律思维的范式,这使得笔者天然就具有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学科优势。此外,笔者参与吉林大学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多年,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宏观趋势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在常年指导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日常培训中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时刻提示自己和指导参加培训的老师“以学生的认知为中心”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过往的学术和工作经历使得笔者能够转换视角,以便学生理解、接受并符合教育学原理的方式和方法展开本书的行文和叙事。再加上笔者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多年,已经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很多场景中,出版了《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等批判性思维相关专著,均获得良好的阅读反馈和市场表现。这些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对批判性思维理论和实践的长期观察,结合人工智能最近的快速发展,使笔者萌生了撰写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通识论著的想法,以帮助人们在新时代下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全面而深入地发展自己。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思维描述成知识的知识,用以凸显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这个论断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尤显睿智。在ChatGPT的挑战之下,传统教育面临着不得不转型的局面,而批判性思维作为驾驭人工智能、改善学习体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最为核心的内容。笔者尝试将自己多年从事批判性思维理论与实践观察的经验结合教育学原理,从学生认知出发构建起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适合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通识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系,希望能为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