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47325117
-
书名
时刻人文·中国文学史
-
作者
张隆溪 著
-
出版社名称
东方出版中心
-
定价
118.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黄湄 译
-
出版时间
2024-1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张隆溪最新力作
张隆溪,国际著名学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家,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在《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张隆溪借助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宏大的国际事业,融合历史叙述和文学鉴赏,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挖掘中国文学的国际维度,寻找中国文化的世界共鸣。
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书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品读文学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品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文体的发展沿革,品味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大师的非凡人生,品评《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杰作的不朽魅力。
以国际视野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的经典名作
作者基于国际化的视野,呈现中国文学的国际维度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借助中英文对照的独特形式,重新发掘《将近酒》《石壕吏》《赤壁赋》等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的国际性魅力;结合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视角,叙述玄奘翻译佛经、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等中外文学交流的重大事件。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张隆溪教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部著作,立足文学性,突出经典作家作品,融文学历史之叙述与文学作品之鉴赏为一体,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为全球读者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文学大师的人生和作品;《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特点和贡献;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同时,张隆溪教授力求借助跨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新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此,他不但借助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把中国文学的名篇佳作翻译为英语韵文,而且把中外文学交流互动视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议题,呈现了玄奘翻译佛经、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等中外文学交流的传奇和佳话。中文版保留了张隆溪教授翻译的中国文学名篇佳作的英译文,令读者能够并读中文原作及英译,两得其美。
作者简介
张隆溪,国际著名学者,专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北京大学硕士(1981),哈佛大学博士(1989),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获选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学院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13),并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2016—2019)。著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什么是世界文学》《灵魂的史诗:失乐园》《一毂集》《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等,以及七部英文专著。
译者简介
黄湄,文化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工作多年。
精彩书评
That Professor Zhang Longxi'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ll now be available in a Chinese edition is indeed a happy event! Professor Zhang’s History reevaluates many well-known works (and some previously overlooked on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He is a scholar steeped in the Chinese critical tradition and also in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criticism. This breadth of learning gives his History its distinctive traits and special authority.
Ronald Egan,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Professor of Sin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张隆溪教授的《中国文学史》将有中译本,实在值得庆幸!张教授的《文学史》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评价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还有一些以前被忽略了的作品)。他是一位既浸淫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又深知西方文学和批评的学者。这种广博的学识使他这部《文学史》自有其特色和特殊的权威性。
——艾朗诺(Ronald Egan)
斯坦福大学阿歇曼汉学讲座教授
In this game-changing tome, Professor Zhang traces those topics that mattered most to poets, writers and readers in China from ancient through modern times, including love, social justice, the challenges of life and “the natural,” among others. In lucid prose he furnishes easy access to the masters, schools, and debates that every literary scholar of China needs to know, so not only students, but specialists alike will find themselves perusing this book again and again.
Martin Powers, Professor Emeritus in the History of Art, formerly Sally Michelson Davidson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s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这是一本改变基本范式的著作。张隆溪教授梳理了古往今来中国诗人、作家和读者都普遍关注的各种议题,包括爱情、社会公正、人生的挑战和“自然”等,并以清晰的文笔介绍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文学流派和文学公案,这是每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都需要知道的。所以不仅是学生们,而且就是专门的研究者们,都能从阅读这部著作中不断获益。
——包华石(Martin Powers)
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
萨利.米歇尔松.戴维逊中国艺术和文化荣休讲座教授
张隆溪教授是当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享誉海内外的第一流学者,在合作组织研撰多卷本《文学的世界史》之后,独力以英文写出整部的《中国文学史》,涵括了从最初的先秦神话直至二十世纪现当代文学的漫长历史之中最重要的经典文本、伟大作家和文学潮流,尝试以错综中西的学术视野,将中国文学推展向世界文学的广阔舞台,旨趣之高、愿心之坚、用力之巨、成绩之著,令人赞叹。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校图书馆馆长
Thi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nsists of a judicious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masterworks from all major genres,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from earliest to modern times and situated, with precision and insight, in their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Equally attentive to the creative use of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of personal sensibilities, includ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values inherent in such expression, Professor Zhang Longxi has brilliantly configured a view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 that is, as a tradition commensurate with the best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to offer—a monumental achievement.
Richard John Lynn, Professor Emeritus of Chinese Thought and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这部《中国文学史》精选了从最古到现代各主要体裁的文学名著,将其按时代先后,在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环境里呈现出来,叙述准确而多有洞见。张隆溪教授既注意历代作者使用语言之创造性,也注意其个性情感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中必然展现出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从而出色地使中国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就是使中国文学传统可以媲美于世界其他各国最优秀的文学——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林理璋(Richard John Lynn)
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和文学荣休教授
张隆溪教授博通中西,著述宏富,享誉世界。大著《中国文学史》融历史叙述与作品鉴赏为一体,知识与趣味兼备。张教授熟精中西文学传统,虽叙中国文学,然世界文学之眼光在焉,其述史衡文,比观中西,左右逢源,举重若轻,精识妙义,络绎笔下,真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洵乎大家手笔。
——张健
澳门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目录
中译本序 i
英文版前言 vii
第一章 先秦时代与中国文化传统基础文本 1
1. 从神话到信史 1
2. 中国的诗歌概念 8
3. 先秦基础文本:儒家 11
4. 先秦基础文本:道家 16
第二章 《诗经》与《楚辞》 25
1. 《诗经》 25
2. 儒家的讽寓性评注 29
3. 爱情、失望和社会批判 34
4. 《楚辞》 40
5. 屈原:君子与诗人 42
第三章 第一个大帝国:汉朝 51
1. 从楚辞到汉赋 51
2. 文学散文:司马迁的《史记》 56
3. 乐府诗歌 60
4. 文人诗与《古诗十九首》 67
5. 佛经的早期翻译 71
第四章 又一波思想热潮:魏晋时期 73
1. 政治分裂与思想多样性 73
2. 建安领袖:三曹 76
3. 建安七子和其他诗人 82
4. 竹林七贤 87
5. 两晋文学 91
6. 陶潜,吟咏自然与田园的诗人 97
第五章 文学的兴起:南北朝时期 103
1. 南北方民歌 103
2. 谢灵运、鲍照与诗歌创新 109
3. 秾丽的齐梁风格 113
4. 萧氏兄弟与宫体诗 119
5. 南北大融合 122
6. 叙事小说的兴起 125
7. 文学批评的繁荣 130
第六章 诗歌的辉煌:从初唐到盛唐 135
1. 从隋朝到初唐 135
2. 初唐四杰 139
3. 走出南朝的阴影 142
4. 盛唐的到来:边塞诗 147
5. 山水诗:王维与孟浩然 157
第七章 唐诗双星:李白和杜甫 169
1. 谪仙人 169
2.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173
3. 李白的绝句 185
4. 李杜:友谊与比较 189
5. 时局之变与诗圣杜甫 195
6.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205
第八章 中唐诗歌的不同取向 213
1. 过渡时期 213
2. 韩孟诗派 219
3. 进一步求异:贾岛与李贺 227
4. 白居易、元稹与新乐府诗歌 232
5. 白居易的叙事诗与闲适诗 237
6. 贬谪的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 243
第九章 散文、小说与晚唐诗歌 251
1.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251
2.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56
3. 两位主要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259
4. 温庭筠与晚唐诗歌 268
5.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中晚唐词 272
6. 《花间集》:西蜀词 275
7. 李煜与南唐词 278
第十章 北宋:臻于顶峰的高雅文化 285
1. 宋代的社会与文化 285 中国文学史
2. 王禹偁与宋诗 287
3. 北宋词的发展 294
4. 柳永与北宋词的转变 302
第十一章 从欧阳修至苏轼:北宋文学的辉煌 311
1. 文坛领袖欧阳修 311
2. 宋诗的塑造: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 315
3. 王安石:重要的诗人与作家 322
4. 苏轼:伟大的文学天才 327
5. 苏轼的文学散文 329
6. 苏轼的诗歌 334
7. 苏轼的词 338
第十二章 北宋后期至南宋早期的文学 345
1. 苏门作家群的诗歌 345
2.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349
3. 北宋后期的词 354
4. 南宋早期的诗歌 363
5. 张元幹等:南宋早期的词 369
6. 李清照:南宋早期杰出的女词人 373
第十三章 从陆游到辛弃疾:南宋诗词 379
1. 范成大、杨万里与南宋中期诗歌 379
2. 陆游:南宋主要诗人 388
3. 辛弃疾与南宋词的高峰 396
第十四章 宋末与金代文学 409
1. 姜夔、吴文英与南宋晚期的词 409
2.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417
3. 文天祥与南宋最后的诗篇 422
4.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428
5. 宋金时期的“说话”与戏剧表演 433
第十五章 元代文学 435
1. 元代社会与文学 435
2. 关汉卿与元曲 437
3. 王实甫与《西厢记》 441
4. 《赵氏孤儿》和其他戏剧 444
5. 散曲 447
6. 元代诗歌 454
7. 叙事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463
第十六章 明代诗歌 469
1. 明初:高启,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 469
2. 吴中四才子 473
3. 前后七子 477
4. 徐渭和李贽:对自由精神的呼唤 482
5. 公安派和竟陵派 486
6. 陈子龙和其他晚明诗人 492
第十七章 中晚明文学:散曲、小说、戏剧和散文 497
1. 城市发展与通俗文学:散曲与民歌 497
2. 《西游记》和明代中期的小说与戏剧 506
3. 《金瓶梅》与晚明叙事小说 509
4. 汤显祖与《牡丹亭》 513
5. 小品文:一种晚明特色文学 517
第十八章 清代前中期诗歌与散文 523
1. 清帝国及其文化政策 523
2. 清早期诗词 525
3. 王士禛的神韵说与其他诗歌潮流 531
4. 桐城派、骈文与其他文学 539
5. 袁枚、张问陶与性灵派 541
6. 龚自珍与经世文学 550
第十九章 戏剧、小说和晚清文学 555
1. 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两部杰作 555
2. 志怪与侠义故事 558
3.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563
4. 曹雪芹与《红楼梦》 565
5. 晚清小说 569
6. 晚清诗歌 572
第二十章 中国现代文学 585
1. 五四新文化运动 585
2. 鲁迅:现代中国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 591
3. 1920年代:新诗的黄金时代 594
4. 多元的1930年代:散文、小说和戏剧 604
5. 1940年代文学:不同地区的千姿百态 608
译后补记 613
前言/序言
英文版前言
亲爱的读者,当你拿起这本书翻到这一页的时候,你大概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希望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倘若如此,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而且中国的书写文字在全世界延用至今的文字系统中,也是最古老的,因为当代受过教育的中国读者仍然可以阅读撰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著述原文。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等书,当然还有几千年前的古典诗词,在今日的中国也常常阅读和引用其原文。但你对中国的兴趣大概不仅在其古远,而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在当代世界上的重要性也是无可否认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很可能是当今最值得了解的国家之一,这其中自然包括了解其历史、文化和文学。
中国读者和西方读者在知识上存在显著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反映了当前两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上的不对等。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大多数中国的大学生,一般都知道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简·奥斯丁、巴尔扎克、狄更斯、伍尔夫、艾略特、卡夫卡等名字,还有其他许多西方知名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与艺术家;但在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里,几乎没有哪个大学生乃至文学教授知道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或作家,也许孔子的名字是唯一的例外。当然,汉学家或中国研究专家们会知道,但这只是一个较小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当代西方社会也不是多数人皆知的常识。我正是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个不对等的问题,才撰写了这本书,力求将中国文学的基本信息与知识的历史全貌展现出来,介绍给那些对中国和中国文学充满兴趣和好奇,但对其语言、文化和历史又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读者。
出于为这类读者的考虑,本书以清晰明白、浅显易懂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并列举许多具体范例。毫无疑问,文学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然而,作为语言的艺术呈现、精神价值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审美表达,文学从来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并不能完全为社会和政治环境所决定。因此,在写作本书时,我尽量在必要的时候解释相关历史背景,但这是一部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文本为佐证的社会史或政治史。这本书聚焦于文学,即以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思想与情感,令读者得以分享作者的应物斯感,移情地进入文学文本的虚构世界,借助自己的想象与情感去感同身受地体验主人公在彼时情境中所经历的一切。
一部文学史不能只罗列一长串乏味的人名和作品名,尤其不懂中文的读者对此完全没有概念,读来会极为陌生。因此,我在文学史的叙述中收录了许多典范作品,并将其翻译成英文,使读者可以对所讨论的文学有一个大致了解。翻译诚然不易,而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有人认为根本就不可译。然而,我认为翻译从来就有助于人们跨越语言文化之困难与差异,达到互相沟通和理解,即使是不完美的翻译,也总比没有翻译要好。本书中的翻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交流的目的,则是一个我将完全留给读者来判断的问题。
写作本书时,我参考了一些以中文编写、在中国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中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读完这本《中国文学史》的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几乎接近于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也能了解到中国文学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学体裁、许多重要的中国诗人和作家及其代表作。对袁行霈教授、章培恒教授与骆玉明教授主编这些优秀的书籍,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也要感谢劳特里奇出版社的西蒙·贝茨(Simon Bates)先生,感谢他的鼓励与坚定的支持。没有我参考过的书籍和获得的支持与鼓励,也就不会有我这本书。我希望本书能为读者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学丰富多彩而源远流长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