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42686534
-
书名
艺术小史:从史前岩画到当代艺术
-
作者
[英] 夏洛特·马林斯 著
-
出版社名称
上海三联书店
-
定价
98.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黄格勉 译
-
出版时间
2024-09-01
-
纸张
雅致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享誉世界的人文通识系列,BBC艺术评论员倾情开讲
本书为耶鲁大学出版社“小历史”(Little Histories)系列新作,延续了贡布里希《世界小史》视野广阔、简练生动的风格。作者夏洛特·马林斯是艺术史博士、BBC艺术评论员,长期担任艺术奖项评委,深谙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以亲和的笔风和敏锐的当代视角,带领读者游历艺术长廊。
★串联10万年全球艺术发展轨迹,萃集6大洲文化瑰宝,全面搭建艺术知识框架
本书以时间为轴,上至史前的颜料和动物画,下至近期的考古发现与艺界新趋势,涵盖绘画、版画、雕塑、摄影、摄像、行为艺术等各大艺术领域。40个主题,搭配40张原创版画,跟随夏洛特·马林斯重返创作现场,邂逅数百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一窥创作者的心路历程;认识250余件必须了解的伟大作品,解锁名作背后的奥秘;理解30多个改变历史的艺术流派,洞悉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前景。
★省略生涩的术语,适合全年龄段的美术通识书,助益提升审美力与艺术修养
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艺术史,每章以一段“时间旅行”开篇。从史前洞穴,穿越到中世纪教堂,造访艺术家的画室,看见作品背后的创作巧思……让读者仿佛亲历了艺术的诞生过程。零门槛通关艺术之旅,打卡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风格流派,无压力看懂名画。不挑阅读场景,既可一口气读完,也可利用碎片时间翻阅,让艺术成为生活的日常。
★以多元视角重新诠释艺术之美,一部写给当代读者的艺术史
许多艺术入门书籍都写于几十年前,当时人们对艺术和艺术史的态度与今天大不相同。本书立足全球化的当下,超越西方视野,放眼尼日尔河谷、秘鲁、爪哇、拉帕努伊岛和澳大利亚等地,为那些曾经繁荣璀璨,但持续遭受掠夺和忽视的艺术正名,力图打破以西方男性为中心的单一艺术史叙事。本书与时俱进,及时捕捉到新的考古发现(如2021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洞穴野猪图案)、新的艺术动向(如2018年碧昂丝在卢浮宫拍摄的音乐短片)和新的主题(如气候变化、后殖民、性别流动),引导我们思考艺术的无限可能。
★让女性艺术家“上桌”,她们的光芒不再被掩盖
“女性必须赤裸才能进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吗?”1989年,艺术团体“游击队女孩”在海报上发出这样的质问。然而时至今日,翻开艺术史,我们能看到的女性艺术家依然寥寥无几。伟大的女艺术家究竟在哪里?马林斯用大量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带领我们认识从古至今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吉耶曼·伯努瓦、克拉拉·佩特斯、玛丽·卡萨特、凯绥·柯勒惠支、希尔玛·阿芙·克林特、莉娜·克拉斯纳……她们拥有卓越的才华,艺术造诣不输同代的男性,却往往从史书上被抹去。“她的历史”(herstory)应当被看到!
★便携开本,装帧清新治愈,爱不释手的掌上博物馆
精选80幅名作彩图,四色印刷,图文紧随,让美的历程跃然纸上。书脊锁线胶订,牢固耐翻。内文采用80g画册用纸,触感上乘,更有书卷气。小32开,轻便易携带,随时开启纸上艺术之旅,通勤、出游和宅家的理想读物。
内容简介
一本包罗万象、契合当下的艺术入门书。艺术史研究者夏洛特·马林斯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读者穿行于辽阔多样的艺术世界,领略从10万年前至今的艺术魔法。
从洞穴绘画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马俑的创举;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从沙龙展的出现,到大型博物馆和连锁画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见证艺术的诞生、交融与演变,掌握艺术新动向。
通过本书既能一睹米开朗琪罗、葛饰北斋、莫奈、杜尚等大师的风采,解锁数百件名作背后的奥秘,也能发现那些常被艺术史忽视的创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视角重新品味艺术之美:从古希腊黑绘大师,到拜占庭佚名艺术家;从首位宫廷女画家,到“游击队女孩”的街头海报;从影响毕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丝的卢浮宫音乐短片……艺术的故事不断更新,谁将成为未来的讲述者?
精彩书评
夏洛特·马林斯以生动的文笔讲述艺术的故事,带领读者踏上激动人心的时光之旅,穿越数千年历史,饱览数百件艺术作品。
——威尔·贡培兹(艺术评论家,《现代艺术150年》作者)
作家兼艺术史学者夏洛特·马林斯挑战了“过往艺术史出版物中优先考虑西方男性艺术的短视做法”。
——《艺术新闻报》(Art Newspaper)
精辟独到,对艺术史的解读别具一格。
——凯蒂·赫塞尔(英国艺术史学者,著名播客“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主播)
夏洛特·马林斯用紧凑而激动人心的叙事重述艺术的故事,让艺术史焕发生机。本书内容丰富且包罗万象,对于艺术生,以及那些想要了解、探索并欣赏艺术对世界持续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人而言,都是理想读物。
——阿克塞尔·吕格尔(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执行总监)
一本充满能量、让人受益匪浅的佳作。
——埃德蒙·德瓦尔(著名陶瓷艺术家、作家,2024年布克奖评审小组主席)
生动有趣,非常适合早慧的高中生、慵懒的大学生……以及任何希望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成年人……马林斯带领读者以广阔的视角尽情欣赏艺术和人类的故事。
——《华尔街日报》
这本轻薄小巧的书将艺术史浓缩其中,囊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艺术家。我希望它能彰显艺术的永恒力量:艺术打动我们,超越语言,直接与我们的情感对话,产生影响。
——《历史新闻网》(History News Network)
目录
1 最初的标记
史前野牛浮雕/艺术的魔法/10万年前的颜料/史前动物画和手印
2 故事展开
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花瓶/中美洲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古埃及陵墓艺术/中国商朝青铜艺术/亚述浮雕
3 生命的幻象
古希腊黑绘陶艺/古希腊青铜雕塑/帕台农神庙/《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希腊化
4 模仿者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非诺克陶土雕塑/古罗马大理石雕塑/《拉奥孔》/庞贝古城
5 通往来世之路
图拉真柱/哈德良别墅/法尤姆木乃伊肖像/中美洲羽蛇神金字塔/秘鲁帕拉卡斯织物与纳斯卡线条
6 艺术与宗教相融
佛教艺术(印度阿旃陀石窟、中国敦煌莫高窟)/基督教艺术(拜占庭镶嵌画、《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伊斯兰艺术(大马士革大清真寺)
7 风暴来袭
玛雅神庙/印度埃洛拉石窟群/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格罗耶稣受难像》/穆吉拉象牙盒
8 宣传艺术
巴约挂毯/《源氏物语》绘卷/圣像画《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彩饰手抄本《认识主道》
9 石匠、摩埃与材料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13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西非伊费铜头像/复活节岛的摩埃石像/巴格达彩饰手抄本/中国元代文人画
10 开启文艺复兴
乔托的湿壁画/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兴起/古典写实主义复苏/杜乔《圣母子》/马尔蒂尼《圣母领报》
11 北方之光
《威尔顿双联画》/国际哥特式与北方文艺复兴/《梅罗德祭坛画》/油彩颜料/扬·凡·艾克/魏登《下十字架》
12 透视问题
多纳泰罗《大卫》/修士安杰利科/吉贝尔蒂的双扉门/透视法/乌切洛《大洪水》/波提切利《三王来朝》/美第奇家族
13 东方与西方相遇
真蒂莱·贝利尼的苏丹肖像/乔瓦尼·贝利尼的总督肖像/丢勒《玫瑰花环圣母》
14 罗马回归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
15 地狱之苦
博斯《人间乐园》/《艾森海姆祭坛画》/新教改革与印刷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丢勒的雕版画
16 野蛮人到来
西班牙征服者与阿兹特克艺术品/非洲-葡萄牙式象牙盐瓶/贝宁铜饰板/日本南蛮折叠屏风/苏珊·霍伦布特的微型肖像/小汉斯·霍尔拜因《大使》
17 西班牙的统治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腓力二世大力赞助艺术/提香/埃尔·格列柯/风格主义/詹博洛尼亚《参孙杀死非利士人》
18 人生的剧场
卡拉瓦乔/安尼巴莱·卡拉奇/巴洛克艺术/拉维尼娅·丰塔纳/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犹滴斩杀荷罗孚尼》
19 新的观看方式
鲁本斯《下十字架》/莫卧儿宫廷绘画/17世纪的中国艺术/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市场/静物画流行/安东尼·凡·戴克
20 大地的面貌
普桑与克劳德的新古典风景画/荷兰风景画/贝尼尼《圣特雷莎的狂喜》/委拉斯凯兹
21 静物与静止的生命
伦勃朗/维米尔/彼得·德·霍赫/荷兰艺术家探索光学技巧/花卉静物画
22 洛可可式逃避主义与伦敦生活
华托的雅宴画/布歇/学院沙龙展/夏尔丹/卡列拉的粉彩肖像画/卡纳莱托的威尼斯景观画/盖恩斯伯勒/威廉·霍加斯的讽刺版画
23 皇家美术学院:国内与海外
佐法尼《皇家美术学院的院士们》/两位女性院士/《沃尔夫将军之死》与《皮尔逊少校之死》/威廉·霍奇斯的异域风景画
24 自由、平等、博爱?
大卫《贺拉斯兄弟之誓》/艺术学院的女性艺术家/温克尔曼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威廉·布莱克的版画/伯努瓦《玛德琳肖像》/戈雅《战争的灾难》
25 从浪漫主义到东方主义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大卫·弗里德里希《雾海上的漫游者》/康斯特布尔/日本浮世绘/德拉克洛瓦/安格尔
26 现实的冲击
透纳《奴隶船》/约翰·罗斯金/库尔贝/前拉斐尔派/摄影术的发展/中国海上画派/美国女性雕塑家
27 印象派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落选者沙龙/莫奈《印象·日出》/德加/印象派女画家
28 艺术家的坚持
惠斯勒与唯美主义运动/美国内战后的艺术/俄国巡回画派/列宾/英国纽林画派/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与点彩派
29 后印象派
凡·高/蒙克/塞尚与圣维克多山/追逐“原始”的高更
3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凯绥·柯勒惠支/德国表现主义/分离派/罗丹与克洛岱尔/马蒂斯与野兽派/毕加索与非洲艺术/立体主义
31 撕毁规则手册
爱泼斯坦《凿岩机》/未来主义/现代主义达到高潮/杜尚《泉》/抽象艺术席卷欧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希尔玛·阿芙·克林特)/构成主义/至上主义
32 艺术政治化
达达主义/摄影拼贴/超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艺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33 自由之地?
弗里达·卡罗与迭戈·里维拉/美国原住民艺术/美国经济大萧条/地域主义代表作《美国哥特式》/爱德华·霍珀/雅各布·劳伦斯/乔治亚·欧姬芙
34 战争的余波
芭芭拉·赫普沃斯与本·尼科尔森/二战前夕伦敦成为艺术家的避风港/瑙姆·加博/弗朗西斯·培根/贾科梅蒂/原生艺术/澳大利亚艺术家将视野转向内陆
35 美国艺术的成熟
伊丽莎白·卡特利特/诺曼·刘易斯与抽象表现主义/克拉斯纳与波洛克/波普艺术
36 打破雕塑的模具
卡尔·安德烈的“等价物”展览/将雕塑从基座上搬下来/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罗伯特·史密森《螺旋形防波堤》/行为艺术/小野洋子《切片》/观念艺术
37 英雄,请别再来
玛莎·罗斯勒《厨房符号学》/女性主义运动/白南准/玛丽·凯利《产后文档》/朱迪·芝加哥《晚宴》/英国黑人艺术运动/芭芭拉·克鲁格/珍妮·霍尔泽/辛迪·舍曼
38 后现代世界
“时代广场秀”/让-米歇尔·巴斯奎亚/基思·哈林/后现代主义/“游击队女孩”/后殖民视角/“绘画新精神”展览/全球绘画的复兴
39 大制作,大舞台
怀特里德《房子》/“青年英国艺术家”一代/大型博物馆、连锁画廊和双年展迅速崛起/超级策展人的时代来临
40 艺术作为抵抗
卢浮宫音乐短片/艺术走入主流文化/为弱势群体发声/互联网作为传播理念的公共舞台/从单一走向多元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1 最初的标记
17 000年前,在法国南部的一个洞穴系统里,两个人爬过狭窄的洞口,沿着一条长而曲折的通道深入其中。洞内有一条河流,顽强地穿行于岩石间,在他们下方发出潺潺的水声。在这个黑暗的通道中,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无法传进来。大人手持火把,燃烧的火焰吐着烟,火光摇曳。少年紧随其后,目光注视着洞壁上刻画的野牛和驯鹿。有的地方洞穴收窄,他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有时候,他们要绕过早已灭绝的洞熊的骨架,骨架上的犬齿已经被之前造访的人取走,制成了吊坠和项链。
两人一起来到了洞穴系统的最远处,距离洞口半公里远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不停平衡着脚跟,以免陷入泥中拔不出来,然后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一块锋利的岩石,从潮湿的洞穴地面上切下了一大块泥。他们抬起这块泥——双脚在泥中陷得更深了——将其搬到了一块凸起的岩石上。然后,他们开始慢慢地将柔软的泥塑造成两头野牛,每头有成人一只手臂的长度。这对野牛依岩石的轮廓而塑,却又骄傲地凸出于表面,雄性野牛昂首立于雌性野牛之后。
两位创作者站起来,高举火把。野牛似乎有了生命,它们的鬃毛竖起,独特的驼峰和尾巴在摇曳的火焰中微微颤动。
* * *
他们制作这两尊塑像是在举行某种生育仪式,以庆祝生命的神奇创造吗?还是说,那个少年被带入法国图克·多杜贝尔(Tuc d’Audoubert)的洞穴系统,是为了行成人礼,一种通往成年旅程的仪式?我们只能猜测。图克·多杜贝尔的这两只野牛来自旧石器时代。它们是史前的,是在书面记录开始之前,甚至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制作的。它们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浮雕(浮突于背景表面的雕塑)。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可以利用洞穴中留下的线索——保存在泥土中的脚跟印迹,以及雕塑上留下的指痕,来推断野牛是如何以及由谁创造的。这些痕迹真是不可思议——似乎野牛刚刚雕塑出来,在泥上留下指纹的艺术家刚刚离开。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雕塑为何而制作。这样的艺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们今天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否曾将自己制作的这些视为“艺术”?
在本书中,我们将探索来自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材料,所有这些今天都被视为艺术。但我们所说的“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术语。它的含义和价值随时间变化,但最终是为了表达超越言语的东西而创造的。当代画家阿里·巴尼萨德尔(Ali Banisadr)曾说,从洞穴艺术开始的所有艺术都是关于魔法的。他说,洞穴艺术家“试图触摸魔法,用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的视觉语言表达某些东西。它始终是关于魔法的”。这意味着什么?巴尼萨德尔并不是在谈论“阿布拉卡达布拉!”的魔法,不是从帽子里变出兔子的那种,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无法解释的能量。这种魔法可以转化一个物体或墙上的一组标记,并赋予它传达强大想法的能力,这是口头语言远不能及的。有时这些想法表达得十分简明扼要,有时却又具有令人惊叹的复杂性。艺术家利用这种魔法,将最简单的标记或日常材料——木炭、石头、纸张、颜料——转化为艺术作品。
当艺术家雕刻动物或绘制人物时,他们并不一定是在试图创造一个逼真的形象,而是在表达关于那只动物或那个人物的重要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无论外表看起来多么丰富多样——最终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历史上的艺术家(包括史前时期)一直在寻找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方式。这就是艺术自身的“魔法”,它让艺术能够与我们建立联系,能在情感上触动我们,即使有时我们也无法解释其原因。艺术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它是非常强大的东西。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最古老的艺术遗址出发,穿越时空,探索艺术和艺术家如何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世界。尽管过去的艺术史叙事暗示了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路线可供我们依循,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反,我们将一起走过多条不同路径,探索它们是如何相互交织的。我们将会遇到那些无名的艺术家,就像上万年前塑造野牛的那两个人。我们还将遇到那些生前受到赞誉,但后来一直被忽视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至今仍然家喻户晓,而有些尽管才华横溢,但却鲜为人知。我们将一起周游世界,重新发掘被遗忘的艺术家,扩展传统的艺术史观。
我们的旅程始于10万年前,这听起来难以置信。当时,现代人类首次通过磨碎红赭石并将其粉末(色料)与骨头燃烧后产生的脂肪汁混合来制作颜料。南非的布隆博斯洞穴(Blombos Cave)中,曾发现了装有10万年前颜料的海螺壳。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么早的艺术品,壳中备盛的颜料可能是用于身体装饰或葬礼的。但制造颜料,从而有目的地、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能力,是存在的。
现代人类在约6万年前开始从非洲迁徙到欧洲和亚洲时,他们已经开始使用颜料在物体和墙壁上画装饰性标记了。装饰可以使表面更具吸引力,但还没有更深层的意义。罐子上的点状和十字形纹样,并没有试图告诉我们有关生命和人类的内容。我们需要艺术来传达这些信息。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在非洲发现史前壁画,但更晚一些出现在印度尼西亚和欧洲的史前壁画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早在人类大规模迁移开始之前,就已在非洲诞生。这个假设令人心驰神往,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
一些最早的已知标记,是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红色点状物和手印,旁边还有动物图案。使用鸟类的空心骨头做喷管,将红赭石颜料喷向手部,就可以在洞壁上留下一份手部轮廓图案。在法国的肖维(Chauvet)洞穴中,可以看出一个史前人类有一根弯曲的小指,他们独特的手印在整个洞穴系统中重复出现。在婆罗洲,早期的手印存在于东加里曼丹的一个偏远洞穴系统中;而在苏拉威西岛,它们出现在蒂姆普森洞穴(Leang Timpuseng)的石灰岩壁上。这些手印组,都是在大约35 000年前制作的,它们相隔数千公里,但传达着相同的信息:“我曾在此,这是我的标记。”这些手印不是艺术作品——它们更像是签名,可能是由那些受委托绘制动物的人留下的。早期的动物画,才是最早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的旅程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