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23514696
-
书名
跟着医生做孩子更健康
-
作者
Dr.老爸 著
-
出版社名称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定价
42.8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4-09-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三甲医院儿科医师20年经验一次输出,含金量超高的婴幼儿养育指南,家长必备
作者曾为三甲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在医学院教授《儿科学》《儿童保健学》等课程。对儿童保健、体格及心理发育、喂养和营养、儿童教育等都有专业研究。这本书是他多年临床经验和养育实践的集大成之作,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指导,保驾护航。
2.5大养育核心,80个高频问题,0~6岁儿童全方位科学养育
早期养育照护的核心内容包括五大领域,即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及安全保障。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自家两个孩子的养育实践,提炼出80个高频问题,讲透原因、给出方法,既不制造焦虑过度养育,又让家长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
3.硬核科普,力在破除谣言,解惑祛魅,10万家庭信赖
作为医学类育儿科普自媒体“Dr老爸的育儿经”主理人,作者传播儿童养育知识多年,力在帮助家长走出常见育儿误区,风格轻松易懂。同时还会提供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首都儿科研究所等的最新成果,推荐只有医生才知道的好书。理论权威,知识前沿,10万家庭验证追随,值得信赖。
4.图文结合,轻松易懂,知识全面但不烦琐,阅读无负担
养孩子,不仅是让他生存,还要让他得到发展。
千头万绪的养育知识无疑也给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学习负担。本书将0~6岁儿童分为6个阶段,按阶段提炼出身心养育重点,结构清晰,繁简得当。家长可以轻松形成知识体系,不会淹没在事无巨细的庞杂知识点里;也可以快速对应某个阶段,了解重点内容,针对解决,便捷实用,阅读无负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婴幼儿健康养育指南。
本书作者是有20年儿科经验的医生,集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家两个孩子的养育常识,为家长提供兼顾儿童身心的养育指导有效建议。
全书分为7个章节,精选80个高频养育问题,内容涉及营养、发育、免疫、防病、心理、早教、安全等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并针对常见养育误区进行了答疑祛魅: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不少妈妈会在母乳喂养前清洗一下胸部,这样做对不对?
●婴儿应该怎么睡,仰卧、侧卧,还是俯卧?头型不正怎么办?
●维生素、钙、铁、锌,该补充吗?怎么补?
●如何促进宝宝的语言发育?
●进入幼儿园,孩子老是生病,怎么办?
●宝宝虽小,也需要社交,你应该怎么做?
●如何让孩子再长高一些?
书中穿插了大量图表和作者在生活中接触的真实病例,阅读轻松,方法直观,方便家长学习。
作者简介
Dr.老爸:
本名王宇。
曾为三甲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同时在医学院教授《儿科学》《儿童保健学》等课程。
精彩书评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阅读医学科普的目的不是成为专家,而是实用。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避开了太过专业的疾病科普,而聚焦于常见的育儿问题。其实不少网上议论纷纷的育儿问题早已被科学介入,有了大量研究,只是还没被大众广泛接受而已,看看本书,或许会让你感到耳目一新。
——丁香医生及科普中国签约作者、百万粉丝医学大V@阿源老师
我应该是最早阅读本书初稿的读者之一。作为一名营养师,我首先关注的是儿童喂养与营养方面的内容,不出意料,与我的专业知识完全一致;作为一名妈妈,我当然也很关心孩子的身心发育、常见疾病等方面,读完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相信大家阅读本书后都会有与我同样的收获。
——注册营养师、知乎营养学优秀答主@芝麻酱
我是在知乎上和Dr老爸认识的,同为医学领域博主,很容易辨认出,这兄弟是专业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更常去看看他的文字,通过阅读这些深入浅出的科普,我对常见的育儿问题,如喂养与营养、儿童身心发育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成为专业奶爸指日可待。
——三甲医院普外科医师、B站微博知乎等平台优秀博主,百万粉丝医学大V@陈子杨Dr.outside
精彩书摘
第1章
预防儿童常见病,家是第一道防线
孩子为什么会生病?
翻开《儿科学》这本厚厚的书,其目录有好几页,上面密密麻麻列举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疾病,看得人头皮发麻。其中大多数疾病的名称,大众根本没有听说过,如溶血尿毒综合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还有一些疾病,大家可能有所耳闻,但它们的发病率很低,如白血病,虽然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也仅有十万分之几,还有川崎病,在东亚人群中算是比较常见了,其发病率约为万分之几。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实是多种多样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大肠埃希菌侵犯肠道导致胃肠炎,肺炎球菌入侵肺部引起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繁殖造成皮肤感染,等等。
不过,在这些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中,毫无疑问,最常见的,是感冒。毕竟,人体的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是个前沿阵地,容易受到侵犯。所以,几乎每个孩子都逃不过感冒,而且,感冒还可能加重,引起肺炎、脑炎、心肌炎等。
因此,我们就从感冒这种最常见的疾病入手,聊一聊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生病。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如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蚂蚁,还有花花草草,不过,相对来说,它们都很大,至少可以用肉眼看见。而有的生物太小了,我们看不见或者看不清,这就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类:细菌与病毒。
体形较大的生物,如人类,是由一个个细胞组合而成的,为多细胞生物;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仅由一个细胞所构成,所以非常小,肉眼看不见。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这种微小生物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种类非常多,它们广泛分布在土壤、水,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部。其中,有一些对人体有好处,称为“益生菌”;也有一些能导致我们生病,称为“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细菌已经够小了,但还有比细菌更小的生物,如病毒。细菌虽小,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五脏俱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都有;而病毒连基本的细胞结构都不具备,仅仅是蛋白质里面包了一点遗传物质 —— DNA或RNA。所以,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得多,如果把一个细菌看作篮球大小的话,一个病毒大约仅有一颗玻璃珠那么大。
微生物会引起疾病。某些疾病,如伤口感染、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膜炎等,是由细菌导致的;不过,病毒感染更常见,绝大多数感冒、麻疹、水痘、甲肝、乙肝,以及近两年来被我们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流感,还有导致儿童腹泻最常见的轮状病毒肠炎、诺如病毒肠炎等,都是病毒感染性疾病。
有办法抑制病毒吗?有一类药物叫作抗生素,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它的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而对病毒无效。所以,病毒感染性疾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除非并发了细菌感染。
那么,有没有能杀灭或抑制病毒的药物呢?
也有。不过,一方面,抗病毒药物的效果与抗生素无法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抗病毒药物的种类相对较少,只能对抗少部分病毒,还有很多种病毒没有药物可用。
儿童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所谓感冒,也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是病毒入侵人体的上呼吸道,进而引起发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此时,不少家长会急着给孩子吃药,很多人都认为“不吃药,病怎么能好?”但是,事实上,通常来说,我们吃“感冒药”仅仅能缓解发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而不能消灭入侵的病毒,所以,是治标不治本。
要消灭病毒,让身体真正痊愈,依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免疫系统最终消灭了入侵者,让我们恢复健康。
孩子不生病,关键靠免疫力
就像一个国家有一支军队,用于保护自己免受外敌入侵一样,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都有一套免疫系统,用于保护我们的机体不受外敌入侵。不过,首先需要识别出谁是敌人;然后,才能调动军队,消灭敌人。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职责就是这两项:发现敌人,消灭敌人。
有极少部分人,免疫系统自身存在缺陷,太弱了,打不过敌人,这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病因通常为遗传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共发现了200多种,但是,请注意,虽然其种类繁多,但每一种都罕见,所以总发病率很低,约为1/10000。
真正常见的情况,我们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意思是说,机体的免疫系统本身是正常的,但由某些外在的因素导致其出现了暂时性的减弱。不过,当这些外在因素消除后,免疫系统通常还能恢复到原先生龙活虎的状态。
虽然这种减弱是一过性的,但后果也可能很严重。你想想,本来该严守岗位、好好工作的免疫系统,如果在外敌环伺的关键时刻打瞌睡,敌人进了村也没有发现,身体当然就会吃大亏。那么,为什么免疫系统会打瞌睡、玩忽职守呢?
原因大概有三:①营养不良,没力气打仗;②过度劳累,没精力工作;③懒懒散散,没心情干活。
如果想让自己的免疫系统兢兢业业、尽忠职守,请一定注意,要避免以上三点。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三点稍作阐述。
1.营养
要想让别人好好干活,就得先给人家吃饱!这一点天经地义。但是,吃饱仅仅是底线,是最低标准,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
但是,什么是吃好?
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有些需求量大,为宏量营养素;有些需求量小,为微量营养素。无论是宏量营养素还是微量营养素,其中的每一种都有相应的作用,对身体都很重要。但是,孩子很可能摄入太多某些营养素,而另一些却摄入太少,这种情况,称为“营养不均衡”,或者说,没有吃好。
所谓吃好,就是摄入的各种营养素达到均衡,其中的每一种都既不太多,也不太少,恰到好处。具体该怎么做呢?说来话长,本书后面的章节是按照年龄顺序从小到大进行介绍的,各年龄段的喂养及营养要点皆分布其中,如有需要,也可翻开目录,按照年龄段进行查询。
2.睡眠
很多人都有这个生活经验,连续几天睡不好觉或熬夜后,口唇或嘴角处会长出一簇水疱,中医认为,这是上火的表现,而现代医学证实,这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传染性强,人体被感染后,很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这种病毒可能会潜伏在神经节中,静静地等待时机。一旦我们的免疫力减弱,如睡眠不好或熬夜后,它就会被激活,导致口唇疱疹。
所以,好好睡觉,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免疫系统才不会打瞌睡。
各年龄段的孩子,睡眠时长分别应该是多少?不同孩子之间有着个体差异,不同的资料给出的数据也略有区别,此处我给出的数据来自2016年7月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发布的儿童人群睡眠量建议共识声明(见表1)。
表1 儿童青少年每日推荐睡眠时长
年龄 睡眠时长
4~12月龄 12~16小时
1~2岁 11~14小时
3~5岁 10~13小时
6~12岁 9~12小时
13~18岁 8~10小时
看看数据,再比较一下自己的孩子、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直观的结论:很多孩子的睡眠不足,甚至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学生!我国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有7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美国儿科学会也曾针对美国儿童的睡眠问题发表声明,指出睡眠不足是美国最常见、最重要,但可以帮助儿童做出补救的健康风险。
3.运动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们应该如何养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达到何种程度?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一个真实的故事。
2020年11月,国内一家著名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还是像往常一样,人山人海、忙忙碌碌。
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我们暂且称呼她为小H,在妈妈的陪同下前来就诊。
小H的症状很奇特:胸骨后痛、牙齿痛、腹痛、眼睛痛、关节痛、排尿困难且有疼痛感、尿道口瘙痒、便秘……几乎全身各处都有毛病!而且,症状已经持续了20多天。
医生先给小H做了各种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接着,又做了各种实验室辅助检查,抽血化验、查大便、查小便、做CT……一套“组合拳”下来,仍没有查出一丝一毫的异常情况。一群专家,看到这样的结果,全傻眼了。
入院第6天,医生再次询问小H,孩子又一次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胸骨后痛,嘴到肠子一条线都痛,关节也痛。”你看出问题了吗?再仔细分析小H说的话:“胸骨后痛,嘴到肠子一条线都痛,关节也痛。”发现了吗?4岁多的孩子,就能说出“胸骨后”“嘴到肠子一条线”“关节”等词,似乎有些超前了。而且,孩子描述自己的病情时“面部表情轻松”。4岁多的孩子,每天疼痛,还能如此平静?难道是孩子在说谎?恐怕没那么简单。毕竟她是孩子!有多少孩子不怕医院、打针、抽血、白大褂呢!但为何她要说谎呢?
入院第8天,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医生在病房与小H进行了单独谈话。小H说:“妈妈说我有病,治好了才能上学。”“跟小伙伴一起玩时不痛。”小H应该没有说谎,她明确说出了什么时候不痛:“跟小伙伴一起玩时。”但她同时也说了,是“妈妈说我有病”。
再回头看看孩子的妈妈。
(1)住院期间,小H母亲频繁通过手机浏览器查阅病情相关知识,搜索医学名词,并借以质疑医生的诊断或要求继续检查。
(2)多次向医生展示手机中所存大量“证明患儿病情”的照片。
(3)多次诉患儿髋关节痛,夜间哭叫,难以行走,但医护人员观察后发现,患儿走路姿态异常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
难道是妈妈在说谎?
问题也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医生随即与小H的外公取得了联系,从通话中得知:“她(小H妈妈)年轻时在外打工,挣了钱就去医院给自己看病,生下女儿后开始到处给女儿看病,钱都花在医院了,我们也劝不住。”
小H妈妈不仅经常给小H看病,也经常给自己看病!
医生经过审慎的分析后,基本排除了小H患躯体疾病的可能,并多次告知患儿母亲,应避免过度就医,建议其正常上学。
但是,就在小H出院的当晚,其母又一次带她就诊于该院门诊,强烈要求再次入院。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小H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4次,门诊就诊117次,甚至一天之内就诊两位医生,或连续几天反复就诊,其间大多选择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且存在较多重复检查。
显而易见,小H妈妈患有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叫作孟乔森综合征,也称“住医院癖”,是指以“通过扮演患者来获取病态心理满足”为动机,针对自己伪造疾病。小H妈妈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她还兼有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是指照顾者针对被照顾者,以伪造症状等方式引发本不必要的医疗诊治,借以满足自己“照顾患者”的病态心理需求,此时照顾者为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患者,被照顾者为受害者,多为儿童。
1951年,学者亚瑟(Asher)最早报道了孟乔森综合征;1977年,学者梅多(Meadow)首次报道了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
小H这一病例,为大陆首次报道。当然,首次报道不代表既往就没有,在中国台湾,就曾有过3篇相关文献。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儿童的早期养育。
有人说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早期的良好养育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有人说这完全就是传播焦虑的毒鸡汤,究竟谁说得对?
2021年,有一篇酷似鸡汤文的文章登上了国内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华儿科杂志》第3期。文章标题是《从生存到发展: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在中国妇幼健康领域的实践》。把拗口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大白话,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你以为养孩子只是给他吃饱穿暖让他活着就行吗?
当然不是!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生存,还要让他得到发展。
如何发展?或者说,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答案是:良好的早期养育!
这样解释,一下子就清楚了,该文不是妥妥地制造焦虑吗?不过,这可是国内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难道也是“毒鸡汤”?
当然不是!
良好的养育对儿童有何意义?该文明确指出了以下几点。
(1)儿童早期发展是指从受精卵到8岁这一期间儿童体格、运动、语言、认知及社会情绪等领域的发展,其中3岁以前更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大脑发育最为快速,80%的大脑发育在这一阶段完成。
(2)研究显示,早期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显著促进儿童综合发展水平,提高儿童在校表现水平,降低其成年后犯罪率,并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大大降低儿童成年后包括代谢综合征、抑郁等在内的多种慢性病发生率。
(3)基于这些研究证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教授对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投入进行了经济学评估后发现,这一阶段人力资本投入是全生命周期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可以达到1∶9至1∶4的投资回报率。
那么,何为良好的养育?
养育照护的核心内容包括五大领域,即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及安全保障。
以上五点,看起来挺简单,其实,详细展开,每一点都可写成皇皇巨著。仅凭我一个人的渺小力量,难以完成此重任。不过,将目前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而广大家长朋友们容易犯错的知识科普给大家,我认为,这同样很有意义。
例如:
(1)准妈妈在孕期应保证良好的营养,但是,有一类营养丰富的食物却一定不能多吃,因为其富含的某种维生素极易摄入过量,这会影响发育中的胚胎,并可能致畸!是哪一类食物?哪种维生素?
(2)新手妈妈都很重视小宝宝的健康,为了卫生,不少妈妈会在母乳喂养前清洗一下自己的乳头,这样做对不对?
(3)婴儿应该怎么睡,仰卧、侧卧,还是俯卧?
(4)很多孩子身边会出现一个假想伙伴,这正常吗?如何引导?
(5)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为什么?怎么办?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书中自有解答。新手父母可以先大致通读一遍,然后作为备查资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再回头翻看。
养育孩子并非简单的事,要养出一个身心健康、聪明伶俐的宝宝,需要关注其各个方面,如健康问题、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等。对于上述各个方面,现代医学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面面俱到,但是,近几十年来,儿科学的领域逐渐扩展,已经由单纯的治病救人发展成为包括儿童保健学、发展心理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等涵盖儿童身心健康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我们相信,在科学、专业的养育指导及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孩子能获得最佳发展,释放最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