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6.00

李白的长安道 海滨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李白志存高远,心系“长安”,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付出了鲜为人知的汗水,砥砺打磨自己,做了种种准备。他选择以干谒的方式谋取进身之阶,却屡屡碰壁……

  天宝三载,李白时来运转,突然被唐玄宗召见,他抓住了君臣遇合的机会,但是在长安待诏翰林却有种种不尽如人意,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转而以修道为事。对于修道,他的内心既真诚却又焦虑。李白选择错了吗?

  晚年的李白选择进入别有所图的永王李璘,致使自己身陷囹圄,流放夜郎。李白的选择错在哪儿?

  李白的一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他的进取是为了进入“长安”,他的逃离,也是因为“长安”不理想。

  本书以李白诗文为依据,以话题为中心,条分缕析,揭示了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抉择的前因后果。

  作者简介

  海滨,出生于新疆吐鲁番,现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主持人及主讲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唐诗之路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潜心于古代文学教学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

  代表著作:《西域文化与唐诗之路》《丁谓传》《吴典传》等。

  代表作品:央视“百家讲坛”《李白的诗旅人生》、央视“文化十分”《人人都爱苏东坡》、学习强国《海南的苏东坡与苏东坡的海南》等。

  精彩书摘

  二 把酒放歌行路难

  李白遭受了初入长安的这次打击,内心是非常沉重,也非常痛苦,灰头土脸、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他心中理想的政治中心长安。李白内心的种种痛苦、种种纠结、种种无奈交织在一起,一定要迸发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李白不仅仅是一个希望实现政治功业的人,李白更是一个诗人,所以他内心的这种种情怀就必然会通过诗歌来表达。

  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低谷的李白,其诗歌创作就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大家所熟悉的《行路难》《蜀道难》《梁园吟》《梁甫吟》《长相思》等一系列作品。咱们就以《行路难》其一为代表做一个分析,看看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是如何复杂,又是如何微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一个酒徒,好酒好美食,但是面对眼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豪奢盛宴,李白的选择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他吃不下去,咽不下去。那就给我们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为啥?李白给我们的答案是——“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一定还记得当年李白离开故乡的时候说的——“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志在四方的李白不是要仗剑远游做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吗?而眼前却发现,自己拔出了龙泉宝剑,看看周围,不知道要刺向哪里,就是空怀报国之志、空怀一腔热情、空怀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

  为什么会如此心茫然?李白接下来给我们描述了他的困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就非常好地扣住了这首诗的题目“行路难”。我们来斟酌一下,这是真的在描述渡黄河登太行的困难吗?他这样写行路难,恐怕主要并非是指自然界的行路之难,而是指人生道路、政治出路的艰难。他的人生到了这样一种境地:他希望有所作为、希望有路可走有路可循的时候却困难重重,行路难。我想这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必然碰到的情景,也是李白此时此刻具体的现实处境的典型描绘。

  但是,好像李白还挺会自我调适的。他接着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时他想起了两个人物,谁?七八十岁尚且在渭水之畔钓鱼的姜太公,以及年事已高但依然没能够有作为的伊尹。可是姜太公在碧溪之上钓鱼,钓来了周文王、周武王,钓来了他辅佐君王伐纣、建立周朝天下的这一番伟大功业的机会;伊尹梦到自己乘这个小船,经过太阳的身边,结果商汤来请他出山成就了灭夏立商的功业。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大器晚成。李白特意把他们俩拿出来,是在表达什么意思?我李白年纪还不算大,比起姜太公比起伊尹,我也还有机会,我可以大器晚成嘛!所以李白此前焦躁的不安的内心,就逐渐地平复了。

  李白可以等待,接下来的问题是,等到啥时候呀?诗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我眼前没有出路,依然寸步难行,这个多歧之路,它在哪里?我们在这里还要跟大家沟通一个重要的文化史知识。这个“多歧路”,多歧之路,是个啥意思?中国李白研究会前会长薛天纬先生专门撰文《“歧路”解》,梳理古今文献,非常清晰透彻地解读了歧路的含义。我们说一条大道旁边开一个小岔路,称为歧路、歧途;但是在更多诗文中,这个歧路或者多歧之路,恰恰表达的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李白问“多歧路,今安在”,难道李白是想找旁逸斜出的歧路吗?很明显不是。这个多歧之路它应该是一种光明至少是宽敞通达的大道;李白的发问是,我理想中的道路在哪里?

  “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在何方?李白最终又寄希望于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该有那么一天,让我李白,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做一番大事业。那么做了这个大事业之后怎么样?济沧海。

  我们还要做一点点小小的说明。这个“直挂云帆济沧海”,唐诗研究界学者专家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直挂云帆济沧海”化用了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它更多侧重于济苍生的意思,就是能够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做一番事业,让天下苍生因为我的存在、因为我的功业都能够幸福安康。另一种意见认为,“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指我要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做一番事业之后浮海而去,从此远离现实的功利政治,远遁而去,逍遥自在,就像大家熟悉的“沧海一声笑”一样。这两种理解,我们列举出来,供朋友们斟酌。

  这一章的题目叫作“欲渡黄河冰塞川”,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李白行路难的心态。李白在这个阶段中有很多重要的诗歌创作,不论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行路难》其一,还是其他几首《行路难》以及《蜀道难》,他反复表达的都是:我有一种理想,我有一种志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无法实现。

  不过,我们有没有发现,《行路难》在李白诗歌的表达中好像还有点微妙,微妙在哪里?咱们把这首诗再回过来看一下。大家来想一想,李白表达行路难,是不是彻头彻尾的痛苦、失望,不是!是不是没心没肺的开心乐观,也不是!好像是一种犹犹豫豫反反复复的心态。

  李白在《行路难》这首诗中,他表达的感情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他觉得眼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太难了,就像当下大家喜欢讲的网络语言——我太难了,那么我们也顺便问问,你有李白难吗?再回到诗歌中来,李白重新调整思路,其实我也可以大器晚成,我也还有继续努力的余地,我也还有今后去争取的可能性,于是,他的内心似乎又得到了平复,心情又好一些了。心情调整好了,但面对眼前的困境,又感慨那你让我眼下怎么过?我的大道在哪里?他又觉得内心不平衡了。心理失衡之后,他再自我调整,没关系我还要再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整个这首诗就反映着李白内心深处感情反复起伏变化的状态,而最终表达的是一种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心愿。

  我们可能也有过类似体验。青春少年考上大学,在大学里遭受一些小坎坷小挫折之后,心情会有起伏,但最终依然元气满满地毕业走向社会;青年才俊在工作之后,也往往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大大小小的坎坷和打击,这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没关系,我这么年轻,时光还来得及,机会还一大把,抗压能力还很强,大不了大器晚成嘛,所以我还要元气满满地继续努力!

  我们忽然发现,李白此时此刻,遭受了这样一种人生打击,身处于这样一种人生低谷,他的诗歌明明表达的是个人的痛苦、个人的心情、个人的情怀,但是他好像无意中把咱们共同的心声都表达出来。

  不知读者有没有发现,在我们为大家梳理李白人生起落的过程中,李白已经逐渐地从那一个我李白变成了我们的李白,他不由自主地在为我们大家发声了。

  前言/序言

  君不见,那一年(代前言)

  君不见,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那一年,玉树临风的李白吟唱着《峨眉山月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把背影留给故乡,将书剑许给明时,过三峡,入荆楚,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胜境中,拜谒长安面圣归来的帝王师司马承祯,憧憬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前景,遥望八百里秦川,寄心三万里长安,探索气象万千的大道如青天。

  君不见,长相思,在长安,举杯断绝歌路难。

  那一年,踌躇满志的李白下扬州,游金陵,家安陆,访襄阳,事干谒,寻出路,四处碰壁,颠沛在囧途;乃背负长剑,西游北上,初入秦海,仰瞻天子之居,寻求王公大人之盼顾。在玉真别馆,秋霖滂沱连绵,李白将宫阙望断,一筹莫展;在长安市井,李白踌躇彷徨,拔剑心茫然;太白山巅叩天关,以手抚膺坐长叹,长安大道行路难。

  君不见,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那一年,仙风道骨的李白春游泰山,秋饱鸡黍,忽得天子征召,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直上长安彤庭前。长安不再远,大道在眼前。李白此番在长安,有过著书独在金銮殿的荣光,有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唱,也有过花间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有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明主收了沉沦,也将他赐金放还。熙熙攘攘的长安道上,李白脱颖而出,也零落归山。

  君不见,长乐坡前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那一年,历经沧桑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根本没有预想到,会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与头戴斗笠又寒瘦无比的杜甫重逢于长安城的长乐坡前,但这不是目的,因为他是来长安报忧的。李白此番走上长安道,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救危。他亲历河北,探知了安禄山在幽州坐大的异图,忧心如焚,赴京陈情却报国无门。徘徊城阙之下,熬煎五内之中,此际长安已非明时,当日李白犹思报效。

  君不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君不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君不见,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君不见,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

  君不见,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君不见,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君不见,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时时刻刻不敢忘长安,年年岁岁都在望长安,甚至从璘获罪,甚至身陷囹圄,甚至长流夜郎,甚至终老当涂,此心亦丝毫未曾改变;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受道箓,炼金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夜飞度镜湖月,心中也未曾真的放下长安;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对此可以酣高楼,狂歌痛饮,醉吟漫舞,也未曾真的忘却长安。

  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这是李白一生诸多追求中最核心的两端。

  敢效微躯,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追周比汉,圣代再现,这是士人李白宏伟的政治理想。士人李白的追求离不开长安,李白一生的高光低谷、起起落落、颠沛流离,总是与长安相关,总在长安道上。

  文窃四海声,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赓续诗骚,再振大雅,出以新声,这是诗人李白美好的文学理想。诗人李白的追求与长安若即若离,遥望长安道,逐梦长安道,流连长安道,回望长安道,追忆长安道,一边行走,一边书写……

  君不见,诗歌落满长安道,风雅长在天地间。

  后记

  我打心眼里、从骨子里喜欢李白,酷爱其人、其诗,激赏其才情、其气质,拜服其格局之阔大、理想之高远。

  但真正接触李白研究,是从1992年夏天开始的。在新疆师范大学读大四的我,选修了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课。我是保送生,哪来哪去,毕业后老老实实回吐鲁番工作就好,不必为就业选择再费心劳神;所以,能心无旁骛地认真听薛老师讲李白,一丝不苟地做笔记,查资料,写结课小论文,以高分向李白和薛老师致敬。当时的笔记,现在还保存在新疆昌吉家里的书橱中。

  薛老师的《李白研究》课,带领我走进了李白的世界,更走进了李白研究的世界。薛老师讲课,既重视感悟,也要求功底,更强调学术规范。在薛老师的指导下,我初步知晓了李白研究的文献家底,懂得了李白研究的门径路数,了解了李白研究的最新动态。最重要的是,明白了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言之有物。薛老师当时以自己的一篇论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诗旨辨》作为案例给我们讲解。清晰地记得,发给我们的论文是油印的,薛老师说如果你们看完没啥用就拿去“覆酱瓿”,一粲!在薛老师的引导下,我大致明白了,这“诗题”之辨更多依赖广博扎实的文献功夫,“诗旨”之辨则更多基于对李白其人其诗的完整性理解。

  2000年,我“回炉”读硕士,继续在薛老师门下求教。薛老师赐赠一套巴蜀书社刚刚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新版),要求我认真阅读。很明显,这是更上层楼的期待。自此,我进入了细读李白的阶段,也了解到安旗先生携房日晰先生、阎琦先生与薛老师进行李集编年的来龙去脉,更关注到诸位先生的李白研究成果。

  2003年,在薛老师引领下,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忐忑而惶恐地进入了李白研究的学术圈。2004年,我再入薛门,跟随薛天纬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借弟子陪侍导师之机,有更多机会领教前辈风采,聆听学者高见,获知学界动态,李白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尝试将自己的浅见形成论文,陆续发表在学术刊物。

  在上海读博士期间,一件“稀世珍宝”让我把李白研究的定位从一个读书人喜欢的学术活动上升到了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传承高度。

  2006年5月,薛天纬师自渝赴沪,临行前短信说:“我给你带了个稀世珍宝。”引而不发,令我浮想联翩。到浦东机场迎接薛老师,等候磁悬浮列车时,薛老师从行李箱中取出层层包裹的“稀世珍宝”——一函“古籍”,黑色封套上有白色贴标曰“Poems of Li Po”(《李白诗集》),函内有两册上等毛边宣纸印刷的线装书,一是序册,收录作者自序及凡例等,一是正册,收录李白诗歌选集正文。有趣的是,全套书不见一个汉字,是全英文印刷。正册扉页右上角有本书选译者艾龙先生的英文亲笔题赠:“敬赠安旗教授,希望从你的斧正中有所获益。”序册中则夹着一张行云流水般的行楷字条:“天纬贤弟 存念 安旗敬赠 丙戌春夏之交于渝州南坪。”

  原来这是美国学者艾龙先生选译的英文版《李白诗集》,美国肯塔基安菲尔出版社(Anvil Press, Lexington, Kentucky)1983年出版,仅制作了150函。艾龙先生是痴迷于李白研究的美国汉学家。艾龙先生以此译本诚赠安旗先生,是安旗先生重要的私人藏书。2006年5月,薛天纬先生赴渝探望安旗先生,适逢安旗先生年事已高,整理旧物,为家中的藏书安顿去处,觉得这本英译《李白诗集》被置之高阁,未免有些可惜,遂转赠薛天纬先生,并嘱交给一位嗜好太白诗篇又兼通英语的后学,以期薪火相继,光大学问。薛天纬先生回禀安旗先生:海滨堪之。这本稀世珍宝,堪称太师父安旗先生和恩师薛天纬先生赐予我的“青莲秘笈”。小子不敏,何其荣幸!

  认真拜读之后,我将心得体会写成了论文《一部印在宣纸上的英译李白诗集——艾龙选译〈李白诗集〉初探》发表,也发愿将安旗先生、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更好地继承、赓续,发扬光大。

  2015年10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在西北大学举行,我有幸获赠刚刚由中华书局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这是由安旗老师团队自1984年秋冬之际启动的李白集编年注释工作的第三次更新、完善的成果。在长期阅读、使用的基础上,我将自己的收获撰写成近两万字的书评《四美具 二难并——评安旗先生主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发表。这个过程中,自己重读李白诗文,揣摩先生们进行编年笺注的良苦用心、绣口锦心和逻辑思路、学术理路,尤其对先生们所强调的“诗内功夫”“诗外功夫”有了深刻体会。

  2016年11月,薛天纬先生《李白诗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得到薛老师赠书后,我非常认真地通读全书,做好笔记,撰写了书评《李白研究学术史上的标志性成果——评薛天纬〈李白诗解〉》。我认为,薛老师的《李白诗解》对20世纪及本世纪前十年学界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诗歌的实证性研究以及立足于实证性研究的诗旨阐释的成果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检视,广泛汲取各家成果,并融汇自己的研究所得,对所涉及的李白诗歌做了新解读,此书考镜源流,细大不捐,集百家之大成;辨章学术,言之有物,为实证之学问,尽守望之职责,洵为李白研究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这次的阅读和写作书评过程,也促使自己对李白研究做了更为系统详尽的梳理。

  2019年6月27日晚8时10分,安旗先生不幸去世,享年94岁。听闻噩耗,悲不能禁,我写下《安旗师太溘然远去,太白胜旌依旧长扬》纪念太师父安旗先生,其中的一段——“私塾功底,西学影响,军旅生涯,宦海沉浮,浩劫坎坷,文艺研究,大学执教,文博金石,杂学旁收,安旗先生这种传奇经历、丰富阅历和卓越才华都为其后半生的李白研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居然被百度百科编辑到“安旗”词条中,并特别注明“徒孙海滨评”。

  就这样,我在李白的世界里陶醉了半生,在李白研究的世界里徜徉了三十二年。自己关于李白的思考,有些写到了论文里,有些则散播在课堂上。

  毕业工作后,我也在大学里教古代文学,几乎所有的教学竞赛、讲课比赛、网络公开课,我都因为讲李白而获奖,直到2023年,我在海南大学开设的《李白导读》课获得教育部国家一流课程的殊荣。一路走来,几乎所有的评语里都会有一句“讲课全情投入,现场发挥特别出彩”。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是像李白作诗一样讲课。课前课后,我可能还会客客气气拘守礼法;一旦开课,那就是我的世界,我要把自己对李白的生命体验、诗意解读以落天走地、飞流直下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强势输出,倾泻到课堂上,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感发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与我、与李白同频共振,心甘情愿、自觉自愿地开始真正喜欢李白,开始阅读感悟李白,开始自主探索,开始与老师互动。原因之二是像李白一样饮酒。只要讲李白,我在随手携带的保温杯里都提前灌装好高质量的美酒,闻之,气息芬芳而无酷烈刺激,四座不察;饮之,则逸兴遄飞,陶然忘机,我心自知;这种状态最接近李白也最接近自己的本真,自己不仅可以把准备好的内容讲得淋漓酣畅,更可能临场激发出灵感和新观点、新思路。这个过程,实在是太享受了!

  在大学里讲,在公益讲座里讲,在直播间里讲,都会有各种互动。我逐渐发现,有些朋友对李白的认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李白做的翰林供奉到底是不是官职;有些可能是残缺不全的,比如李白不仅仅是诗人还有很多身份;有些甚至是误会,比如李白是天才就不需要努力了。于是,我就产生了冲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热爱的李白、自己了解的李白、自己研究过的李白写出来,把学术界前辈和同行关于李白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吸纳进来,形成一本小小的李白传呢?

  2017年秋冬之际,在安徽马鞍山参加李白诗歌节,我有幸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李俊老师相识。李俊老师是安徽宣城人,又是安旗先生《李白传》、薛天纬先生《李白诗选》的责任编辑,对李白的研究情况较为了解。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也很关注我研究李白的情况,知道我有写作李白传记的计划,因此很早就表示希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来出版我的这本小册子。

  2023年,书稿完成,初名“李白的诗人之旅”。交稿后,李俊老师审阅了初稿,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并建议将书名改为“李白的长安道”。我接受了这个建议:李白诗文中多次出现“长安”,也写过“长安大道”,在宣城,他有“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的诗句!纵观李白的人生心迹,无论他是否身在长安,实际上他常常不免跋涉在精神的“长安道”上。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