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3120751
-
书名
徐霞客游记(套装全2册)
-
作者
[明] 徐弘祖 著
-
出版社名称
巴蜀书社
-
定价
198.00
-
开本
16开
-
译者
孙昌麒麟 等 译
-
是否是套装
2
-
出版时间
2024-06-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徐霞客游记》为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散文游记,死后由他人整理而成。该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包括《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游武彝山日记》《游庐山日记》《游九鲤湖日记》《游嵩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太和山日记》《闽游日记》《游五台山日记》《游恒山日记》等十七篇名山游记,以及《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二十二篇地方游日记。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是一部科学著作,其所保存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著作,周宁霞女士评它“不假矫饰,不事雕琢”,“气势雄放”,钱谦益先生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霞客记游之书,当为古今游记之zui”。
作者简介
孙昌麒麟,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专攻地方史志、历史城市地理和地图史等。著有《江南寻城:上海卫所城市历史形态研究》,并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徐霞客游记(上)》
卷一上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荡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夷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
卷一下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
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荡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
卷二上
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卷二下
楚游日记
卷三上
粤西游日记一
卷三下
粤西游日记二
卷四上
粤西游日记三
粤西游日记四
《徐霞客游记(下)》
卷四下
黔游日记一
黔游日记一
卷五上
滇游日记一(缺)
游太华山记
游颜洞记
滇游日记二
卷五下
滇游日记三
卷六上
滇游日记四
卷六下
滇游日记五
卷七上
滇游日记六
卷七下
滇游日记七
卷八上
滇游日记八
卷八下
滇游日记九
卷九上
滇游日记十
卷九下
滇游日记十一
卷十上
滇游日记十二
卷十下
滇游日记十三
盘江考
溯江纪源(一作“江源考”)
精彩书摘
《徐霞客游记(上)》:
二十二日
今日登岸,辞别仙掌岩向西去。我所走的道路是溪流的右岸,隔河相望的是左岸。第七曲的右边为三仰峰、天壶峰,左边为城高岩。三仰峰的下面是小桃源,那里山崖崩落的碎石错落地堆叠在一起,在外面形成一道石门。从石门弯腰进去,有一处地方,四面被群山环绕,中间有平整的菜园和曲折的溪流,周围种着青苍色的松树和翠绿色的竹子,鸡的鸣啼声和人的高语声都夹杂在这青山之中。从石门出来向西走,就是北廊岩,岩顶便是天壶峰。在它对岸的城高岩卓然矗立在水边,四面山体笔直如同城墙。岩顶有座佛庵,也可以从悬梯上去,因为隔着溪流,所以无法过去。
第八曲的右边是鼓楼岩和鼓子岩,左边是大廪石和海蚱石。我经过鼓楼岩的西面,转弯向北在山坞中前行,攀爬上一座峰顶,有两块石头笔直挺立如同鼓一般,这便是鼓子岩了。鼓子岩的山势高耸连绵也如同城墙,岩下是深谷山坳,像一条走廊,横阻在其间的房屋就是鼓子庵了。抬头望向鼓子岩,上面有许多洞,大都插着木板。转到岩的后面,山壁间有一处山洞,它里面很深也很宽敞,叫吴公洞。进洞的梯子早被毁了,所以现在进不去了。
朝着三教峰的方向去,沿山峰越过铺满古树叶和杂草的石台阶前行。到达三教峰那里,旁边有座亭子点缀风景,向东可以眺望鼓楼岩和鼓子岩的胜景。三教峰有三个山峰,都昂然挺立。从山缝中轻手轻脚地登上去,在山崖旁找到一座亭子。穿过亭子进入石门,只见两边山崖夹立对峙,石壁高耸入天,中间仅留下一条缝隙,上面下面各有一尺多宽,人走在里面,会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三座山峰聚集在一起,两山之间出现了石缝的缘故。另外,在此山峰的侧面还有两条石缝,但都不如这条平整笔直。
下山之后,转到山后面,看见一座山峰与猫儿石对峙,山体高耸连绵和鼓子岩一样,那就是灵峰的白云洞。走到山峰下面,从山缝中拾级而上,崖壁夹立两侧,很像黄山的天门。顺着石台阶的尽头,慢慢爬到山下,那里依凭石头建屋的场景,也和鼓子岩一样。登上高楼往南望九曲的上游,有一座沙洲横卧在水中间,溪水从西边过来,到此处被分为两股,潆绕着沙洲流淌,流到九曲这里又合为一条河道。沙洲外的两岸山形逐渐开阔起来,九曲也到此结束。该山峰就在九曲的尽头处,山岩重叠往复,环境非常清幽。山峰北面的尽头有一块山岩更加奇特,那里上下都是绝壁,却在山壁的中间有一道横着的石坳,人必须低下身子像蛇一样爬动,并且紧贴着石壁,才能进去。我便是从这处石缝前行,刚开始还勉强,不久石缝里面的空间就越来越低,而它在石壁上的位置却越来越高,我不得不弯腰前行。再后来更加的低矮狭窄,只能跪着爬行。到了石缝的转弯处,上下仅有七寸高,宽也只是一尺五。石缝外面则是万丈深渊,我匍匐前进,前胸和后背都已经被山石顶着了,爬了很久才渡过这处险境。这座山岩高大宽敞,看见有人工开凿山路的痕迹,显然最终没有成功。
过了半天,返回前面的山岩。而后又改去后面的山岩,看到有刚刚建好的房屋,环境幽静宽敞,很是可爱。出了九曲溪,就到狮子岩。沿着溪流返回,隔着溪能观赏第八曲的“人面石”和第七曲的城高岩,心里顿时心旷神怡,心向往之。再一次停船,从云窝进入茶洞,天空窈窕可爱,又见到了这处美景,以后可能见不到这样的胜景了!然后从云窝左转,进入伏羲洞,洞里甚是阴森。从左边出来,是大隐屏的南面,即紫阳书院,进去拜谒了孔子像。
随后驾船顺流而下,两岸山崖上翠绿纷飞,我这才后悔坐船,恨轻舟速度太快。不久就过了天柱峰和更衣台,船停在第四曲的南岸。从御茶园登陆,想要绕到金鸡岩上面,不过在杂草荆棘中迷了路。于是改从山岩后面的大道往东走,希望有别的路可以去大藏峰和小藏峰等诸峰,还是没有找到路。钻出荆棘走到溪边,发现已经到了玉女峰山脚下,就准备从这里找一线天。但是徘徊了半天也没有问到路,只好将船停在了金鸡洞下面,并且没听说有通到那里的路。于是沿溪问路,慢慢走到了大藏峰和小藏峰的山麓。这一带悬崖峭壁高耸不凡,崩落的砂石掉到下面堆积在一起,许多当地人就在上面种茶。走在茶树中,俯瞰溪水,仰望危崖,也见识到了所谓的“仙学堂”“藏仙窟”,但根本分不清楚它们之间哪个是哪个。
等到了架壑舟,抬头见那艘小船还在,比之前在溪中看得更清楚细致。大藏峰在西边,通往它的路逐渐难走,而且需要摸着长满荆棘的石壁才能爬上去。回头看大藏峰的西岩,上面也有一艘船,不过两座山崖对峙耸立,并不能到达那边。忽然发现有一艘船正从第二曲逆流而上,我赶忙下山打招呼,船上的人也将船划过来回应。他也是刚到此地的游客,约我一起回更衣台,共同欣赏一线天和虎啸岩等胜景。到了我停船的地方,我们两船并行顺流而下,准备上幔亭峰和大王峰。
到达第一曲的水光石后,相约让船去溪口等待。我再次登岸,略走了几步路就到了止止庵。看到庵后面有路可以往上走,便立刻朝那条路奔过去。看见到一块山岩有僧人在上面诵经,这就是僧岩了。不过登山的路在止止庵西面,我下到庵前面往西转,走了二里上山的路后,才到山峰的脚下,从杂乱的竹林中找到登仙石。
……
前言/序言
《徐霞客游记》大概是我国最为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本书的作者几乎“壮”游了半个中国,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下途中所见所闻,遂形成这部数十万字的作品。之所以称其为“壮游”,是因为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徐霞客不畏艰险,克服途中种种磨难,以不同于常人的执着,游历了祖国大地的众多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南方多省,既描写了沿途的自然美景,又记录下明朝末年的社会风土人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和社会史料。
能完成如此“壮游”而写就这本“奇书”的人,必然也是一位“奇人”。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出生与长大的小镇距无锡城不远,自幼生活富足。他从小喜好奇书异志,常将这类“闲书”藏在四书五经之下偷偷研读。徐霞客年轻时参加过一次童子试,落第后,便再也没有将精力耗费在科举考试之中,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游历四方美景。这在当时来说,多少是有些离经叛道的,幸运的是这位“奇人”还有一位“奇母”。徐霞客的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放弃仕途,反而不顾自身年老体弱,陪着他周游了家乡附近的数个名胜。有如此超越世俗眼光的母亲的支持,才有后来徐霞客的“壮游”。徐氏是当地的大族,家资颇为丰厚,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徐霞客动用了家中很大一部分产业来作为他长期在外游历的川资。加上他广交名士益友,所到之处受到他们的资助、照拂,才使得他能够顺利出游。可以说,徐霞客的壮游之旅,是家族,朋友共同铸就的传奇。他北上京师,观览了恒山与五台山的雄浑景色;西游嵩山、华山和武当山,遍历中原大地;更是数次南下浙、闽等地,游览当地的奇山秀水;还有令他流连忘返、给予极高评价的皖南黄山、齐云山等处。自二十二岁起,他便开始与山河相伴,用笔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为照顾母亲,徐霞客早期游历至多不过数月,就会回乡探视,身体力行地遵循“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孔子之说,践行“百善孝为先”的儒家传统。
在五十岁那年,徐霞客下定决心,抛开世俗纷扰,将一切安排妥当后,开始了他这一生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人生最后一次旅行。他以决绝的态度,抱着老死旅途的决心,从家乡出发,经无锡、苏州等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绕道上海后,进入浙江,而后行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直抵云南,历经四年时间,几乎横穿了整个南中国地区,沿途记录下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部分。书中不仅描写了自然风景,还不厌其烦地记录了沿途交通和市镇状况,为后人一探当时交通商贸等历史情况提供了线索。其中还保存了众多城市的概况,反映了明代末年的城市地理和市井生活,如通过他的游记可以发现江西诸座县城的城外街区大多较城内更为繁华。徐霞客醉心于登山游水,对探洞更为酷爱,屡次冒着危险探索深山之中的洞窟,前往他人不敢去的地方,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奇景。如他历经千难万险在浙江金华探索数座洞窟,并以风景险绝程度为之排序。徐霞客为此也是屡次身临险境,有时被困于绝壁之上无法动弹,有时被阻在洞穴之中进退不得……也正因为他有如此不同常人的探索精神,才得以发现许多神奇的地质现象。他是我国详细描写喀斯特地貌的第一人。他敢于挑战流传两千年的儒家经典学说,驳斥了长江源于岷江的传统说法。这些都是源于旅行探险所得,较之当时坐困书屋、皓首穷经的文人来说,他超越了时代。
超越时代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徐霞客那个时代是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当我们读到他途经上海佘山,所记录下名人别墅在短短数年中几易其主,最终一片破败的景象时,兴许当事人还没意识到,但作为旁观者来看这已经是在预示大厦将倾了。
他在福建屡次听闻前方闹海盗的警报;在湖南遭遇劫匪,受到生命威胁,同行人被杀;路上几经病患绝粮等危难,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向前”的志向。徐霞客不仅是“奇人”更是“勇人”:勇于为理想、为探索世界而向前不退的人,正如他在黄山不惧大雪封山,逆行众僧,奋勇向上。暂且不提其他困难,单说他每日的行程安排,经常一天就要跋山涉水步行多达数十公里,即使放到现在,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而这竟是他的常态,足见他的勇毅和对探险的热衷。最后的这次四年之旅,是徐霞客的人生印证,最终他双腿患病,回程不能再像来时那样依靠自己的双腿行走,只能被人抬着送回故乡,不久之后便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行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一生都在旅途之中,观察着这片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位奇人用略带悲壮的一生“壮游”,才有幸为我们留下这本“奇书”。
《徐霞客游记》的“奇”不仅在于内容,还在于流传经过。徐霞客被抬回故乡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病榻前把手稿托付给友人季梦良。季梦良又和王忠纫一同校对整理并编目,形成《徐霞客游记》最早的编订本。但几年之后,明朝灭亡,江南陷入一片火海,这个编订本屡经磨难,几乎被毁。等世道安定之后,季梦良重新搜集整理《徐霞客游记》时,已经缺失了许多内容。二十年后,徐霞客的妾生子李寄开始着手抄录当时所见的几种手抄本《徐霞客游记》,通过对这些本子的整理审校,才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版本,被后人称为“诸本之祖”。巧合的是李寄的人生经历,虽未如父亲一样壮游各地,但也足称得上“奇”。李寄母亲是徐霞客的小妾,在徐霞客外游期间被卖给李氏人家,并在那里生下李寄。尽管李寄一生从未见过生父徐霞客,但冥冥之中却接过《徐霞客游记》,将之传承下来。李寄版本出现九十年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霞客的族孙徐镇汇校众抄本,刊刻了《徐霞客游记》,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次被印刷出版,这才使该书得以广泛流传,也为更好地保存该书提供了条件。
我们这次译著,大致以乾隆刻本为底本,广泛参考众本,尤其是吸收了褚绍唐和吴应寿两位先生的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的成果。褚、吴两位先生的整理本参考了早于“诸本之祖”李寄本的季会明钞本,以及徐建极钞本等本子,是目前较为精良的版本。
最后,感谢诸位友人不嫌弃本人请求,即刻放下手头事务聚集到本书的整理翻译工作中,为广大读者呈上了这场足不出户的“阅读旅行”盛宴。我们的团队汇聚了两国四地、五家文化单位的青年学人,他们分别是上海图书馆夏汇丰、日本京都大学徐新源、上海师范大学张典、中山大学王可、上海师范大学应喜扬、清华大学杨玉庆、中山大学蔡欣彤。其中,夏汇丰和王可两位所承担的任务最为繁重,对此我深表感激。大家以热忱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去与四百多年前的这位旅行者对话,并为他和今日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沟通桥梁。
在此,也要向促成本书顺利付梓的所有老师致谢!因时间仓促及能力所限,书中如有遗漏之处,尚祈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