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9.80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吴宝妍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一个男子只是在晚上下班回家之后才犯哮喘。他45岁,已婚,工作职位不错。当被问到为什么总是在晚上下班回家之后才犯病,他解释说:“你知道,我妻子是个非常喜欢物质生活的人,而我却很理想主义,我们俩合不来。回到家我喜欢安静,享受在家的时光,但我妻子喜欢出去交际,抱怨待在家里。久而久之我的脾气就变坏了,开始喘不过气。” 为什么这个男子会呼吸困难?为什么不是呕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理论讲义。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首度将“补偿作用”用于心理学。他不在乎过去,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主张事在人为。本书分为讲生活的科学、自卑情结、优越情结、人生风格、童年记忆、心态与动作、梦与梦的解析、问题儿童及其教育等12章,将带你真正的了解自卑情结与超越情节的关系,带你认识真正的自己,教会大家拥抱自卑,用自卑来激励自己化不美好为勇气,挑战一切不可能。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长岛医学院教授。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观点不同与之决裂。阿德勒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儿童的人格教育》等。

  目录

  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第二讲 自卑情结

  第三讲 优越情结

  第四讲 人生风格

  第五讲 童年记忆

  第六讲 心态与动作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析

  第八讲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姻

  第十二讲 性与性的问题

  结语

  精彩书摘

  伟大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只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换句话说,在一门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里,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一门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正是因为以生活的动态发展为研究基础而成为一门生活的科学。这些分析对个体心理学尤其适用。个体心理学试图把个体生命视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每一个反应、行为和冲动都被视为个体的人生态度链条上的其中一环。这样的学科必然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借助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改变、修正我们的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在预见性方面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能预测即将发生什么,还能像先知约拿一样给我们警示,以便我们能采取措施,避免某些事情发生。

  努力去了解生命的神秘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学发展的缘由。这股生命力表现在个体发展、奋斗、实现目标的欲望上,甚至是通过在某方面努力获得成功来补偿在另一方面的挫败而表现出来。这股力量是有目的引导的,它奋力追求一个目标,在奋斗过程中,肉体和心灵的每个活动都是协同工作的。因此,抽象地观察身体动作和精神状态、而不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的研究方法是荒唐的。比如,在犯罪心理学中,把关注重点放在犯罪行为而非犯人上面,这就是荒谬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犯人而不是犯罪行为。不论我们花费多少精力来琢磨犯罪行为,如果不把犯罪这件事看作是个人生命整体中的一个章节,我们就无法理解犯罪的实质。同样一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下是犯罪,在另外一种情形下却不是。关键是要理解个体的实际情况,即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这个目标是他所有行为活动的指导线。把握了这个目标,我们就能明了每个单独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把个体行为当作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来看待。反之,我们对部分进行研究之时——只要把它们看作整体中的部分,那么我们对整体的认识就会提升。

  笔者本人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源自从医的经历,在此经历中建立起了目的论的观念,这种思维对于理解心理学现象是必要的。医学发现,所有身体器官都是朝着确定的目标生长的,发育成熟的器官都有确定的形状。当器官有缺陷时,自然力总会设法克服这个缺陷,或者长出新的器官来替代有缺陷的器官。生命总是力求延续下去,并且当遇到外部障碍时,不经过一番挣扎,生命力是绝不会就此屈服的。

  人的心理活动与身体器官的活动相似。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超越现状的目标或理想,并设定一个具体的未来目标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具体的目的或目标能让一个人认为和感到自己脱离了现有的困境,因为他预期自己会在未来获得成功。如果没有目标感,个体的活动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所有研究的证据均指向一个事实:这种目标的确立赋予了它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这一定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发生的,即童年这个人格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人格原型(prototype)——成熟个性的模型开始形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一个孩子,因为弱小而感到自卑,觉得不能承受他所处的环境。于是他努力成长,并为自己选择一个目标,沿着这个目标所确定的方向线一路发展。在这个阶段,成长的物质条件不如目标更重要,因为是目标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方向线。很难解释这个目标是如何确立的,但这样的目标显然存在,并支配着孩子的每一个行动。关于人生早期的种种力量、冲动、动机、能力和失能,目前所知甚少,至今还未找到探知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孩子选定了目标之后,才能确立其发展方向。只有看到个体生命的导向,我们才能猜测未来的行动。

  人格原型是体现目标的早期个性模型,一旦形成,其发展的方向线就被确定下来了,个体就有了明确的导向。正是这个事实使我们能够预测到个体在后来的人生中会发生什么。从此以后,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必定会落入由这条方向线划定的范围内。面对一些给定的情境,孩子不会感知到实际存在的情况,而是会根据个人的统觉体系来判断,也就是说,他是带着自身利益的偏见来感知的。

  目前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孩子往往会把个人所有的经历跟该缺陷器官的功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胃有毛病的孩子会对吃东西显示出异常的兴趣,而视力不好的孩子会更关注可见的事物。这种关注是跟个人的统觉体系相一致的。我们已经说过,统觉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质。于是有人也许会提议:要发现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只需确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即可。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孩子对器官缺陷的体验方式并非外部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而是会受到个人统觉体系的干预。因此,尽管器官缺陷是孩子统觉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但从外部来观察器官缺陷不一定能了解孩子的统觉体系。

  P3-7

  前言/序言

  在自卑感中开出生命之 花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 想必对阿德勒这个名字都不 陌生。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 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他 年轻时学医,获维也纳大学 医学博士学位,后受弗洛伊 德理论的吸引,转而研究精 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的早期 阶段,他与弗洛伊德、荣格 三足鼎立,成了这一新兴心 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但在之后的研究中,阿德 勒逐渐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 ,继而与之分道扬镳。阿德 勒开创了属于新精神分析学 派的个体心理学,对后来西 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人 觉得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 自卑感。他还认为,人具有 寻求优越的动机,使自卑感 得到补偿。阿德勒强调自卑 感是决定人格结构的因素, 后来在美国把这一观点应用 于教育与社会工作。阿德勒 的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 的实践与理论》《自卑与超 越》《神经症问题》等。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自 卑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积极 动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成 就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问 题的根源。基于对自卑感的 深入分析,阿德勒发展出一 套完整的生活哲学。本书中 ,基于这套生活哲学,阿德 勒讨论了个体心理学的各种 要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探讨了关于自卑感与人 格、童年、家庭、梦境、教 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 等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 析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在人 格类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同成长 和发展。读者将在本书中遇 见真实的自己,学习拥抱自 卑感,用自卑感来激励自己 ,化不美好为勇气,在自卑 感中开出生命之花,挑战一 切不可能。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