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03976384
-
书名
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
-
作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著
-
出版社名称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定价
98.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8-01
-
纸张
纯质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传统乐器指南,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不二之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打造同名爆款节目,直播观看量超5000万,全平台阅读量超6亿
你知道八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在玩什么乐器吗?为啥听过“锦瑟无端五十弦”却没咋见过这个“瑟”?
内容简介
你喜欢听音乐吗?
你喜欢《青花瓷》《荷塘月色》这样具有浓郁中国风的音乐吗?
你知道过去的人们都在听什么吗?
你知道老祖宗们都在摆弄啥乐器吗?
从8000年前的“远古之音”骨笛,到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编钟;从登上太空演奏的传统乐器古筝,到大运会上“会唱歌的石头”磬,中国传统乐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坊间有传言: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不觉间,中国传统乐器已经融进我们生活中了。
本书提炼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同名大型融媒体节目的精华,详细讲述了骨笛、编钟、鼓、编磬、筝、埙、箜篌、筚篥、阮、古琴、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与南音、笙管乐、江南丝竹等中华文化中典型的乐器合奏形式。全书共十余张详细乐器构造解析图,300余幅精美的考古实物、乐器实拍、乐谱与画作,60余则妙趣横生的涨知识&小故事,100+配套音频边看边听,每节后还附有知识延伸&互动问答。
品中国传统乐器之美,听纯正动人华夏之音!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英文名称:China Media Group,英文简称:CMG,标准简称:中央广电总台,广电系统内部简称:总台,对外呼号:中国之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性国际传媒集团。
目录
听,来自八千多年前的乐音 邵晓洁
谁在太空奏响穿越千年的《东方红》? 冯卓慧
五音之主,中国鼓如何舞千年?
中国之笙,中国之声 张月
用华夏泥土吹响“立秋之音” 王清雷
会唱歌的石头 邵晓洁
高山流水筝悠扬 王英睿
轻拢慢捻抹复挑 孙晨荟
非琴不是筝 初闻满座惊 陈乾
一管连丝路 李宏锋
笛奏龙吟水 箫鸣凤下空 都本玲
高山流水觅知音 林晨
凤雏新于老凤声 高舒
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陈燕婷
千年古乐寄相思 赵倩
贯穿中国人一生的乐器 石一冰
漂洋过海的“中国钢琴” 银卓玛
响在大地上的“民间音乐会” 饶曦
一声丝竹起 何处不江南 陈瑜
会说话的乐器 谈龙建
前言/序言
序言
中国——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千万种美妙的声音,有千万种解读与演绎,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人异彩纷呈的音乐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无论是它们的制造材料、演奏方式还是蕴藏的哲思内涵,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用20讲的篇幅系统介绍了中国音乐里的“乐器与器乐”。
一些中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乐器和器乐,更没有想到中国的乐器和器乐,也就是中国人的音乐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多重要,对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包括社会生活曾经起过多么大的作用,更不知道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面对未来、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的新的音乐会起多么大的作用。
假如只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人的音乐的话,我认为是“和”,就是和平、和谐的“和”。“和”这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人和自己心的和谐、人和他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间都有一个“和”字,现代大部分中国人追求一点风雅气,家里要挂一幅字,选择最多的是“家和万事兴”,也是这个“和”字。那么这个“和”字是怎么来的?其实是从音乐中来的。大家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这位外交家也是思想家,他用音乐做比喻,告诉掌权者“和”不是“同”,只有不同的人和事物相融不争,才是最好的境界,就像音乐,如果没有不同的音高、急徐、快慢,而是从头到尾反复一个音,“孰能听之”?所以这个“和”字实际上是中国人从音乐里面提炼出来的概念,它不但影响了中国人从治国方略到人和人的关系,也是我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今天可以提供给世界的中国智慧。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音乐和外国人的音乐?我觉得既有很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最相同的地方就是人类的音乐正像我们古人说的那样,“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是内心受到触动后感情的抒发,也像我们古人所说,你想表达,但“言之不足”,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西方也有一句话,即“语言止步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人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其不同在于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当然,也有思想和文化的不同,比如我们拿中国的古典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西方的音乐是鼓励你把心里压抑的东西发出来,感情的投射都是从内向外。中国的音乐则不然,比如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古琴音乐,不仅有从内向外的一面,还更重视由外向内的一面,主张“琴者,禁也”,即通过古琴、通过音乐收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在音乐中得到宁静。这不但是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一个很大的不同,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的音乐讲究和谐,讲究通过音乐修养自己的身心,不仅仅是让自己通过音乐能够清静,能够澄明,能够越来越干净,更希望能在音乐中越来越成熟,同时充满着慈悲、充满着爱心,形成完美的人格。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音乐是人格完成的最高阶段,也是“君子”——一个高尚的、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的“标配”。
另一个不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的不同,欧洲的音乐是一种建立在和声学基础上的多声音乐,它不是单线条的。中国音乐也有多声思维,比如我们民间音乐里存在的支声复调等,但更多的还是像线条一样的单旋律。这样的单旋律如何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呢?于是,中国人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概念——韵。什么叫韵?我们常常在“韵”后面加一个“味”字,韵味就像味道,有时非常复杂,难以简单说清,但你可以清晰地感知,它是一种只有经过长期的浸染和熏陶后才能掌握的审美能力和习惯。中国的音乐家有一句话叫作“一音三叹”,即将一个音分出头、腹、尾三部分。以古筝为例,古筝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按弦时发出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力度和手法而时时变化,这个音高变化的幅度和过程的长短,就是韵味。由于中国音乐更多的是单旋律,所以更讲究韵味,讲究声音的变化,比如中国古琴的吟猱技巧里就有很多味道在里面。
中国人的音乐中有很多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而只有将这么多的乐器、这么多的乐曲集合起来比较系统地讲述,才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达中国人的音乐观和精神世界。我常说: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田青
(著名音乐学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的音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