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22836577
-
书名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
-
作者
蔡昉 著
-
出版社名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定价
79.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7-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人口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永恒的,更是国家在实现赶超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贯穿了各国的经济史,与之相关的命题也成为经济学说史的一条重要脉络。
找到妨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原因,在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和路径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福利体系整体建设,对于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比局部性的生育鼓励政策来得更为有效。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要求把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收入分配、畅通社会流动通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优先序。
作者简介
蔡昉,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
目录
引论
上篇 人口与经济关系范式
第一章 万物理论: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人口-经济关系理论
一 贫困陷阱理论的直接源头
二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渊源
三 长期停滞理论的历史逻辑
四 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对应性
五 如何活用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
第二章 人口红利: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有益框架
一 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阶段变化
二 在中国语境下认识人口-经济关系
三 人口红利产生与消失及经济影响
四 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机会
第三章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
一 界定发展阶段的标识性概念
二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
三 刘易斯转折点:提出、判断和争论
四 转折点判断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
五 结语以及待研究的问题
中篇 分享不断提高的生产率
第四章 解读“凯恩斯悖论”:关于生产率分享的思考
一 一个关于子孙后代经济可能性的预言
二 回到未来:凯恩斯说对了什么?
三 合并悖论之间的同类项
四 生产率的提高与分享
五 社会福利作为最高层次的分享
六 趋势展望和政策含义
第五章 缪尔达尔的人口学与马寅初的财政学
一 两个重要学者和两种重要学说
二 缪尔达尔发现和预警的“新人口危机”
三 瑞典模式的诞生:“从摇篮到坟墓”的逻辑
四 福利国家的财政理念和政策
五 “盖国情如此”:马寅初眼中的人口问题
六 人口新政、公共财政新理念和福利国家建设
……
下篇 以社会流动提高生育率
Appendix Abstract of Each Chapter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
本书所涉的11个主题篇章,各自都具有完整、自洽和自成一体的逻辑和结构,其内容是基于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过的文章。与此同时,各篇章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在宏观和长期视角下,从不同维度阐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主题。作为作者,我尽力以一种阶段界定分明、观察角度多重、线索贯穿始终的方式,把这些主题收录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实现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全过程和一致性叙事。为了较为清晰地显示这一意图,较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在结构上我将本书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上篇“人口与经济关系范式”、中篇“分享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和下篇“以社会流动提高生育率”。
上篇“人口与经济关系范式”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尝试把建立统一理论的意图,与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连接起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总量的高速增长、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发展成果的广泛分享,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毋庸置疑,改革开放是释放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得以实现自身潜力的原因。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得以在横向比较中脱颖而出,在纵向比较中堪称史无前例,与这一时期独有的增长源泉——人口红利密切相关。1978-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9%,同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与其比肩。然而,狭义人口红利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增长源泉,不可能青山永续。以2004年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为标志和起点,人口红利开始弱化并加速消失,相应地,2011年以后经济增长也进入下行区间。虽然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仍然卓尔不凡,但是,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何在,如何保持增长可持续性,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理论予以解答。
第一章“万物理论: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人口一经济关系理论”在全书居于提纲挈领的位置。从回顾和重新认识马尔萨斯理论入手,本章叙述马尔萨斯如何以经济学家身份,最早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释何以马尔萨斯理论在经济学演进中居于源头地位。主要表现在,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所描述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直接为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理论奠定了分析基础;马尔萨斯也是最早采用两部门分析的学者,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流行的人口红利研究,则是关于二元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之一及其经验验证;凯恩斯受马尔萨斯启发并影响深远的研究,揭示了人口停滞对有效需求的制约,成为描述当代宏观经济学长期停滞假说的理论渊源。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分别与这些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理论具有对应性和相关性。本章还讨论如何从以往的经济理论中获得借鉴,为经济发展理论做出新的贡献。作者设想,把理论发展脉络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望发展出一个需求侧视角的长期增长理论。
从中国发展实践与已有经济理论的关系入手,第二章和第三章分三人口红利产生与消失及经济影响
马寅初并不了解人口转变理论的发展,因此也未能预期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终身生育的孩子数),还是人口出生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均开始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推动了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到2.1这一维持人口不变所需要的更替水平之下。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的这种变化趋势,依次推动形成人口转变的不同阶段,也带来若干关键性的转折点,每一个阶段和转折点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1980-2010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而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则基本停滞,同期年均增长率为-0.2%。这两个年龄组人口增长形成张开的剪刀差形状,即意味着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帮助形成了“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结构,打开了人口机会窗口。随后,在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从2011年开始进入负增长轨道,人口抚养比同时开始升高。相应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减缓、资本回报率下降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空间缩小.共同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根据当时的估算,中国GDP潜在增长率从2010年之前的10%左右,降低到“十二五”期间的7.6%和“十三五”期间的6.2%,预计“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5.5%左右(Cai and Lu,2013),并且这个减速还将继续下去(谢伏瞻主编,2020)。潜在增长率的这个规律性下降,反映在2012年以来实际增长率逐年呈现的下行趋势,标志着人口红利的消失。
由此可见,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两个过程特定阶段上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在关键条件发生变化时便消失。因此,认识这些人口转变的阶段和转折点,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转折点,是认识人口红利的关键。同样,在对人口转变阶段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前预判或及早认识到人口红利的消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一方面,通过对决策者和社会各界提出警示,有助于推动政策的相应调整,提示市场和社会对变化了的情形做出恰当的反应;另一方面,有助于找到真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关键所在,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