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13946469
-
书名
二战武器大百科. 陆战篇
-
作者
ZVEN可视化中心 著
-
出版社名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定价
268.00
-
开本
12开
-
出版时间
2024-07-01
-
纸张
铜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地面武器的视觉百科。书中精选11个二战参战国的超过285种有代表性的武器装备,运用3D建模技术和大量线图与彩绘图,真实再现它们令人血脉偾张的酷炫外形和精细内构。翻开这本书,读者不仅能鉴赏二战武备的独特之美,也能了解到这些战争利器的结构特点、技战术性能、战场地位和发展源流,更能透过这些武器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了解什么是机械化部队,以及二战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作者简介
ZVEN可视化中心
ZVEN可视化中心,为数据创新而生,致力于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蕴含丰富知识信息的创意产品,帮助读者轻松、愉悦地理解每一个文化主题。
中心现拥有上百位稳定合作的核心创作者,数百位专业顾问(军事专业技术顾问34位,教授级学术顾问47位),11位专职策划编辑,5位专职3D建模人员,4位专职美术编辑,3位文创策划,并与5家创作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经开发完成的作品有《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世界坦克大百科》等,正在开发的作品包括《二战武器大百科. 海战篇》《二战武器大百科. 空战篇》《世界轻兵器大百科》等。
ZVEN可视化中心秉承指文图书专业学术与大众科普相结合的特色,坚持“视觉创意 + 硬核数据”的创作理念,努力为读者创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目录
第一章 步枪
手动装填步枪
自动装填步枪
第二章 手枪
转轮手枪
无套筒半自动手枪
套筒结构半自动手枪
单/双动扳机半自动手枪
第三章 冲锋枪
第一代冲锋枪
第二代冲锋枪
第四章 机枪
重机枪
轻机枪
通用机枪
大口径机枪
第五章 手榴弹
柄式手榴弹
卵式手榴弹
第六章 步兵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枪
反坦克手榴弹及炸弹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第七章 冷兵器
匕首
多用途战斗刀
中型/大型砍刀
第八章 轻型坦克
步兵坦克
巡洋坦克/骑兵坦克
闪击先锋
M24“霞飞”轻型坦克
第九章 中型坦克
早期主力
战场之外
钢铁之柱
走在时代之后
巅峰之作
第十章 重型坦克
多炮塔的困局
支援步兵
克里缅特·伏罗希洛夫传奇
恐虎症
以领袖之名
第十一章 自行反坦克炮
敞开式战斗室
封闭式战斗室
有炮塔坦克歼击车
第十二章 自行火炮
突击炮
自行压制火炮
自行火箭炮
第十三章 牵引火炮
加农炮
榴弹炮
高射炮
反坦克炮
第十四章 装甲车
装甲侦察车(4×4)
装甲侦察车(6×6 及 8×8)
BA-10 中型装甲车
半履带车
超轻型坦克
第十五章 卡车与轻型车辆
卡车
轻型越野车
摩托车
精彩书摘
M3“李/格兰特”
1941年,M3中型坦克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被匆忙投入生产,以满足美国和英国对中型坦克的迫切需求。美国装甲部队指挥官小阿德纳·霞飞将军希望获得一辆将75毫米炮安装在旋转炮塔中的坦克,陆军军械局则认为以当时的水平很难设计出足够大的炮塔。于是75毫米炮被置于车体右侧,只能做角度有限的旋回,同时辅以安装37毫米炮的炮塔。为了尽可能地多装机枪,炮塔顶部还有一个可全向旋回的机枪塔。
法国战役之后,英国人不得不向美国购买M3中型坦克以弥补战争损失,但他们对M3 的原始设计并不满意。因此供英军使用的版本做了一定的修改,炮塔更为宽敞,取消了旋转机枪塔,并且按照英军的习惯将无线电系统安装在炮塔之内。这种英国“特供”版M3中型坦克被英军称作“格兰特”,与之相对应,美式炮塔版M3则在英军中获得了“李”的绰号。起这两个名字正是为了纪念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军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和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
在M3“李/格兰特”上不难发现过时的战间期设计理念,以及因时间仓促造成的设计缺陷。但刚服役时它的确是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坦克,并且拥有优秀的动力系统。1942年春季和夏季,这种防护尚可、火力凶悍的坦克投入北非战场,充实了英国装甲师的力量。它们促成了北非战局的转折,也见证了德国非洲集团军群的最后失败。从1943年开始,欧洲战区的M3不再扮演坦克角色,不过在缅甸战区仍然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摘自第138—139页)
黄鼠狼”Ⅲ 自行反坦克炮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装甲力量方面处于劣势,短期内可行的一种应对方法就是生产自行反坦克炮。鉴于38(t)坦克的火力和防护都已显得落后,作为侦察坦克速度又太慢,德国人考虑将一些仍未停产的38(t)底盘改装成火炮运载工具。
1941年12月,安装了苏制的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车制造完成,这就是最早出现的“黄鼠狼”Ⅲ。为了适应更大的重量,发动机功率增加到了150马力。火炮则采用PaK 36(r) 76.2毫米反坦克炮,由苏联的F-22师属火炮改进而来——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缴获了大量F-22火炮。从1942年7月起,希特勒下令将所有仍在生产的38(t)都用作自行火炮的底盘。这种“黄鼠狼”Ⅲ最终共生产了344辆,主要服役于东线的坦克歼击单位,亦有少部分被派往北非。
1942年6月,一种安装德制PaK 40/3 75毫米反坦克炮的“黄鼠狼”Ⅲ问世,称作“黄鼠狼”Ⅲ H。其火炮控制装置被安装在更低的位置,因此重新设计了战斗室,高度更低、重量更轻、防护更好。德制Pak40/3 75毫米炮性能与Pak 36(r) 76.2毫米炮相似,但炮身长度更短。“黄鼠狼”Ⅲ H可以携带38枚炮弹,比“黄鼠狼”Ⅲ多8枚。虽然重心相对“黄鼠狼”Ⅲ有所改善,但“黄鼠狼”Ⅲ H仍然不够稳定,机动性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黄鼠狼”Ⅲ H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配发给坦克歼击部队,当年12月在东线参加作战行动,1943年还在突尼斯和意大利服役过,当时看来是一种实用且性能尚可的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Ⅲ家族的最后一个成员是“黄鼠狼”Ⅲ M,它同样是基于38(t)底盘的设计,但底盘布局采用了一种新方案,将发动机移到车体中部,这样火炮就可以安装在车体后部。这个型号于1943年5月开始生产,10 月达到最大月产量(141辆),1944年5月停产,以便为设计更完善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腾出产能。1943年5月,隶属装甲师和步兵师的坦克歼击单位装备了“黄鼠狼”Ⅲ M。该型车在“黄鼠狼”Ⅲ系列中产量最大,在各个战区都服役过,1945年年初时仍有350辆可用于作战。
(摘自第182—183页)
前言/序言
历史一再证明,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主要来自过往,当一场战争刚刚爆发时,大多数人都没有为崭新的技术手段、战场形态、国际局势,以及社会生活受到的新冲击做好准备,即便那些专业人士也可能是后知后觉者。少数引领潮流、开创未来的人能够占得先机,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过后知后觉者也不会永远停滞不前,毕竟学习和探索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能。
和上一场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里就不用“牵涉国家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损失人员之众,塑造格局之深”之类的套路了,仅就地面战场来说,空前的机动性和突然性是二战最显著的特征。这一切得益于钢铁、石化、电气、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的长足进步,组织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其表象和结果则是战场空间极度广阔,战役和战斗间隔短促、节奏紧凑,以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错综复杂。
这种机动性和突然性在武器装备方面自然也有迹可循:作为具备良好机动性的火力平台,坦克在二战中成了主要突击兵器;各个工业强国纷纷尝试为火炮安装车辆底盘,使其跟得上坦克的脚步;运兵卡车得到广泛应用,各种装甲运兵车也崭露头角,步兵的摩托化甚至机械化进行得如火如荼;机枪这一步兵火力支柱朝着轻量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以便及时提供掩护和支援;就连步枪这种最基础的单兵武器也变得长度更短、重量更轻、射速更快,以期在突然交战时获得火力优势。
今天回顾二战,难免会有一种沧海桑田、风云剧变之感,特别是在二战塑造的世界格局已然几经变化,二战留给战胜国的历史遗产和政治资本正在迅速流失的时刻。当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同族群之间会产生矛盾冲突,这一点至今未变,战争的阴影从未走远。但愿人们能惩前毖后,不要让世界大战规模的冲突再度上演。这样的冲突中肯定不乏坚韧不拔的领袖、叱咤风云的将领、可歌可泣的英雄、同仇敌忾的民众,以及先进精密的武器装备、可圈可点的战略战术、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但对每个普通人来说,最真切的却是苦难和死亡,是财富化为乌有,往昔所珍视的生活方式土崩瓦解,曾经鲜活的亲人朋友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
军事爱好者们喜爱武器装备,大抵并非因为向往战争,更有可能是单纯地欣赏这些人类工业王冠上的明珠与宝石,欣赏它们独具一格的机械结构,欣赏它们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欣赏它们所体现的力量之美、雄浑之美、精细之美。KV-2坦克的152毫米大炮,散发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猎豹”歼击车的硬朗线条,有一种让强迫症患者感到舒适的干练与简洁;“捷克式”机枪的精准与可靠,映衬着威武不屈、穷且益坚的人性光辉;“盒子炮”的大肚长苗,彰显着深深植根于乡土的豪迈与粗犷……今天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那些本来用于夺人性命的武器,这无疑是莫大的幸运,这份幸运源自我们生在一个繁荣稳定且有能力拒止战争的国度——衷心希望每一位军事爱好者都可以安心地做“好龙”的 “叶公”。
这本书正是为无陷入战火之虞而又有志趣了解、鉴赏二战武器的军事爱好者打造的。书中选取了各参战国具有代表性的地面武器,按照其功能类型和发展脉络来编排章节。全书涵盖枪械、刀具、火炮、坦克装甲车辆、轻型军用车辆等轻重武器装备,力求做到管中窥豹,以点带面,尽量全面地为读者展现二战陆战武器的真实面貌。
为了凸显武器装备的独特美感,书中大量运用3D建模技术,主要以大幅3D渲染图展示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同时辅以适量的技术线图和历史照片,丰富读者的观察角度。对每种武器的介绍则力求避免泛泛而谈,而是通过精要的文字点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揭示其对战争的影响和在武器科技树中的源流与地位。书中的每种武器都附有较为详尽
的性能参数列表以便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各种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和奇闻逸事则以小贴士的形式呈现以增添全书的趣味性。
对刚刚涉足二战武器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对深度二战爱好者来说,这也是一本风格独到的鉴赏手册。无论读者是希望获得抛砖引玉式的启发和指引,还是只想轻轻松松地欣赏图片,这本书都能胜任。
当然,3D建模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如果本书在武器装备的历史考据和细节复原方面存在纰漏,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ZVEN可视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