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42686374
-
书名
中世纪哲学:从波爱修斯到库萨的尼古拉
-
作者
洛里斯·斯图莱塞 著
-
出版社名称
上海三联书店
-
定价
32.80
-
开本
32开
-
译者
李彦达 译
-
出版时间
2024-09-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中世纪哲学包括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借助数种语言进行的思考。本书将探讨不同文明圈在中世纪的哲学发展进程,并且如实记录各项主题的碎片化状态。本书在把握相关主题时,尽量避免从理论角度评判,而是侧重纯客观的历史陈述;同时尽量避免将中世纪描绘成一个充满教条主义的时代。
作者简介:
洛里斯.斯图莱塞,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原莱切大学)中世纪历史教授,同时还是国际中世纪哲学研究协会会长。
译者简介:
李彦达,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译有《上瘾的秘密》,现为专职德语翻译
目录
前 言 / i
第一章 拉韦纳或亚历山大里亚: 6—8世纪的希腊与拉丁哲学 / 1
第二章 阿拉伯语作为哲学的第三语言: 9—10世纪 / 17
第三章 波斯医生与拉丁地区的本笃会修道院院长:11世纪 / 37
第四章 拉丁世界的文艺复兴:12世纪 / 55
第五章 拉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知识:13世纪 / 79
第六章 拉丁人之间的相互交流:14世纪 / 119
第七章 展望: 15世纪 / 155
后 记 / 165
参考文献 / 166
人名译名对照表 / 173
前言/序言
前 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世纪哲学史一直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主战场。中世纪曾被誉为拥有“永恒哲学”的时代,也许可以弥补“现代主观主义”造成的危害。但是,有人则反驳说,在“黑暗的中世纪”里,只能看到人们对宗教教条主义的盲目依赖,由此全面否认了整个中世纪时代的任何哲学特征。实际上,在中世纪的思想脉络里,我们可以找到基督教欧洲的理想根源、宗教和平共处的先决条件、宗教审判的合法依据、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文艺复兴与现代性的一脉相承关系,或者也会对过度强调历史的断裂性和不连续性产生某种质疑。
鉴于存在以上种种观点,于是有人认为,将中世纪哲学理解为一个“基本问题”比较少的完整历史阶段,它通过抗争而取得了系统化的有机成果,不仅具有合理依据,并且对哲学史研究也颇有帮助。这种历史一元论思想会造成历史叙事的双重简化:中世纪哲学被简化为所谓的拉丁“经院哲学”,而“经院哲学”则被简化为“经院哲学的大综合”,这就意味着整个中世纪哲学被压缩至1250年至1274 年的巴黎哲学与神学全盛期。而此前的几个世纪仅被视为铺垫期,此后的几个世纪则仅被视为充满危机与抄袭模仿的时期。
由此导致一个跨越近千年(500—1450)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了采用多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希伯来语和中世纪晚期的民间方言)写成的无数著作,都被简化到最小数量,即13世纪在拉丁语地区建立的几个“思想界重镇”。虽然说“经院哲学全盛期”总体成就具有的哲学史意义毋庸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典著作的排他性特权很容易成为某些懒惰的哲学史研究者的方便借口,更何况这种阐述与历史事实也相去甚远。
通过对整个中世纪进行客观研究,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种思想辩论;知识界的冲突、讨论和争论。即使是哲学本身的概念也不是毫无争议的,它甚至成为激烈争论的主题之一。哲学经常被理解为生活的慰藉与指南、理性的自然研究、对真理的挚爱、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认知、正统派神学、修道士的生活方式或者神秘学艺术,等等。
这些生动描述哲学的尝试所体现出的历史多样性完全符合中世纪哲学研究机构的多样性,如修道院、学院、大学、大教堂学校,以及哲学家工作和讨论的地域和场所的多样性,这些地域和场所从塞维利亚到布哈拉,从约克到巴勒莫,从图尔和巴黎到巴格达、巴士拉、贡德沙普尔以及君士坦丁堡。
因此,本书力求与历史一元论的武断主张——正如其“经院哲学的大综合”概念所体现的那样——保持距离,同时本书还尝试通过其他方法阐述这段历史。
其中,针对中世纪的思想家和理论学说,本书并没有根据某种特定的哲学概念加以评判,也没有判定哪些是“哲学的”,更没有排斥某些“非哲学的”,而是力求探索那些在历史上被确定或者被视为“哲学”范畴的概念。这部哲学史将忠实记录各项主题的极端碎片化状态、哲学语言的日渐普及,以及哲学研究机构地域影响范围的急剧扩大过程。
本书将尝试进行一项实验。在记述本书的研究对象时,力求采用历史描述的方式而不是理论评判的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论偏见与意识形态偏见对史学工作的影响。因此,这部哲学史的关注重点将放在各地区的哲学研讨情况及其发展的共时性上。为了如实展现这种共时性,我选择了最客观的度量单位:世纪。本书将尝试以世纪为单元,逐一探索世界各个地区的哲学发展状况。当然,为此最多只能做出概括性的阐述。但是我相信,这应该足以证明这项实验的可行性,或许还可以表明,史学界近几十年来在相关研究中也在不断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