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16927991
-
书名
水仙:从自恋谈起,一种逆风的解读
-
作者
杨定一 著
-
出版社名称
华龄出版社
-
定价
89.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8-28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作者讲解自恋的著作。帮助读者看清自恋的真相,看清自我、减少人际痛苦与烦恼。
“一般人会以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才有自恋不自恋好谈。但真正的自恋,是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没有谁逃得掉。
“我们站在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是真的,认定一切是存在,是存有,是真实不虚,是唯一的可能,也就已经进入了自恋的错觉。
“在这错觉中的,不是只有你我,每个人都是如此。
“要解开自恋的泡沫,‘在’的观念是唯一的钥匙,让人可以看穿自恋的错觉,而走出自己的小角落。”
——杨定一
内容简介
重启人生,再次出发,我们亟需一个全新的开始
走出有毒的关系,看清自恋的倒影
突破受害心态的枷锁,活出这一生的
本书集结众多真实故事:有些人把伴侣当作天,希望这一生从此有靠;有些人工作尽心尽力,但求伯乐欣赏;有些人醉心灵性的超脱,只愿沉浸在神圣的氛围……
没想到,这一切追求和理想,到头来还是数不完的伤心和失望。
每个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从世界提供的解答开始,杨定一博士以逆风的视角解读自恋性格、创伤与受害感,直接切入人际冲突的核心──“我”的错觉。
本书从人际关系的摩擦出发,陪伴读者看清受伤和痛苦的根源,化解人际的冲突。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必要的创伤,一起走出人间的大幻象,拥抱爱,得到自由。
目录
自序
每一个人都受伤
卢薇──总是放不过
茉莉──别让他发脾气
东敏──Starbucks的男士
活在自己的泡泡里
莉亚、汉荣──什么时候该走?
都没有安全感
沉淀与反思:体会现阶段的自己
随时可能失望
沉淀与反思:对人际互动的期待
扭曲了自己
沉淀与反思:习惯扮演的角色
多一点同情
沉淀与反思:不同的互动方式
阿丽、小光──只是配合大家
心理界线不清晰
尊重自己做主的权力
茉莉──鼓起勇气
学习尊重自己
沉淀与反思:探索心理界线
乔安纳──没有自信的一生
沉淀与反思:自我觉察
小黛──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沉淀与反思:学习放手
家琪、世方──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天明、晓雯──说不出真心话
山姆──灵性的自恋
素素──无法沟通
卢薇──谁对谁错
爱玲──不再转移焦点
可玟、志高、莫霞──总觉得不够理想
每个人都自恋
往前走,重新来过
放过受害的心态
不快乐的责任,也许就在自己
俊明──我不需要事事被牵着走
欣怡──原来这些对我都不是真的
疗愈的路
面对情绪危机
沉淀与反思:接纳情绪和反弹
元知、茉利──消化窝囊与内疚
茉莉──交给生命的智慧去照顾
诚恳面对自己的不是
沉淀与反思:反省与修正
感恩,和无条件的接纳接轨
沉淀与反思:从感谢自己开始
为自己安排一个疗愈的空间
沉淀与反思:火的净化
告一个段落
沉淀与反思:是我的选择
茉莉──燃起希望
沉淀与反思:我祈求
茉莉──分享疗愈的领悟
三个提醒──是真的吗?是友善的吗?是必须的吗?
旅途有长有短
将这一生彻底疗愈
不再恐惧
走出自己的小角落
把最好的部份带出来
再一次强调感恩的功课
建立新的神经回路
沉淀与反思:最快乐的事
放过错觉
这一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最吉祥的时点
都是一样的
没有意义,反而得到最高的意义
变成一个空的容器
把人生的理想交给生命
从这一生彻底跳出来
活出这一生的真实
在:当下的生命场
不费力,没有选择
可以将所有的习惯全部重来
结语:松开双手,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美)杨定一博士
现任台湾长庚生物科技董事长、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兼任教授。
6岁由台湾随父亲移民巴西,13岁以全国的成绩考上巴西利亚医学院,21 岁取得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27 岁担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系主任(该校拥有全世界近 30 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最高峰一年在指标性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超过 20 篇重要科学论文,如《科学》《细胞》《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其科学成就已达到诺贝尔奖级,被赞誉为“世界医学领域天才中的天才”。
已出版《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不合理的快乐》《时间的陷阱》《短路》《奇迹》《转折点》等多部畅销著作。
精彩书摘
【自序】
看到书名“水仙Narcissus”,有些朋友可能会想起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坊间流传,但主要是这样的:
Narcissus是河神与水泽女神的儿子。每个人都为他俊美的外貌心动,但他没有见过自己的长相,只是从别人的反应知道自己长得很好。许多人前来求爱,都被他拒绝。
一次,他意外看见自己在平静湖面的倒影,他不知道那就是自己,反而为世上竟然有这么英俊、这么美的人而动了心。他每天到湖边守着,爱上自己的倒影。Narcissus开始尝到那些向他求爱的人一样的痛楚。无论他多热情、多诚挚、多动人,再怎么苦苦哀求,他所爱的对象始终不为所动,不会回应这份爱。
最后,Narcissus憔悴而死。神明将他化为湖畔的水仙花,随时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
水仙花的名字narcissus,就来自这个只能爱自己的年轻人。
Narcissus这个词后来衍生出narcissism,一开始被当作是一种缺陷,一种傲慢。后来逐渐衍生出其他的意思,包括自大、自私、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在中文世界常见的翻译是“自恋”,反映了原本故事的情节,也离不开这个观念后来的演变。
希腊神话有许多情节和角色被近代心理学家借用,作为比喻来描述各种心理动力和状态。这故事就是其中一个,西方心理学的专家在18世纪末开始谈到narcissism自恋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度的自恋是正常而且健康的人类心理特质。刚出生的婴儿,他的自我概念是模糊的,还没有明显的“我”和“世界”的区分,外界就象是自己的延伸。
生命从这种一切都是“我”的原始自恋开始,透过和环境的互动,才慢慢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是从这种原始的自恋出发,柔弱的小婴儿逐渐取得了自我的认同,并学会在环境得到生存。
我们在特定阶段,例如青春期,虽然“我”更为清晰,但也同时进入了另一个争取生存的阶段。对于“我”争取存在感的痕迹,我们都不陌生──象是非常在意个人的外貌和表现,很容易把外界的评价当成是冲着自己来的,无论赞美或责骂都会往心里去,同时又担心没有得到注意和辅导。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要适应荷尔蒙的突然变化,在心理上还要适应“我”强烈而不稳定的作用。这个阶段,无论对自己或对身边的人,都不容易。
在理想的情况下,人早晚会稳重起来,进入一种自恋的平衡,而让“我”得以和环境共生存。但这种平衡并不稳定,大多数人一生会在人际关系的各种冲突一再经验到“我”的危机。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工作场域的互动与伴侣关系,是集中现代人最多注意力的两大领域。“我”在密集的交流中不断受到挑战,让自恋脆弱的平衡岌岌可危。在西方的大众文化,自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或文学的观念,更在讨论伴侣关系、两性议题、职场互动的领域成为热门主题。
确实,有些人格的偏差带有过份的自恋倾向,如自我陶醉、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使人很难在社会运作,难以和他人共生存。我们在英文网页搜寻narcissism,也会看到许多谈两性关系和职场生涯的文章,去描述一个自恋的人如何令人失望、如何远离这样的人等等。
另一个常提到的字是“心理操纵gaslighting”。Gaslighting字面上的意思是拿煤气灯去照明,现在会当作“心理操纵”来谈,则是出自1944年美国的一部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在影片里,男主角动了一些手脚,让屋里煤气灯忽明忽暗。尽管女主角指出这状况不对劲,但男主角用各种方法说这只是女主角自己的幻觉,不值得采信,而让女主角陷入一种脆弱的心理状态。
现在一般人谈gaslighting,主要指的是有意透过心理操纵把人摧毁。例如在一些小地方给予不成比例的赞美,让人受宠若惊,而同一个人又在一些小事吹毛求疵,让人怀疑自己。最后,这个受害者完全糊涂了,对自己产生一种扭曲的看法,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来、怎么做都会做错,而只有这个不知为何爱他又嫌弃他的人是对的。
自恋和心理操纵这两个观念,我在美国听人谈到伴侣关系和职场冲突时,常常听到他们提起,一般都会认定是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
是的,这样的人确实存在。我们多少都在家庭、伴侣、亲友、工作环境、公众事务遇过这样子的人。他们像自恋的水仙,在万事万物只看见自己的倒影──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不为别人着想,不懂也看不到别人的需要,对他人不闻不问。有些则只想利用或欺骗对方,让无辜的人在关系中受伤,失去对人性的希望。
这是一般人谈到人际冲突会想探讨的主题,但我写《水仙》并不是为了如何定义自恋性格或心理操纵,也不是谈怎么避开、怎么不受伤、怎么去反击。
《水仙》并不是一本这样的书。谈自恋,只是一个起点。
这段期间,我常见到一些朋友遇到分手、工作不顺或事业拆伙,心中有很大的愤怒和不平。这不光影响个人,强烈的对立气氛也会蔓延到周边。
我相信你在个人的圈子也会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一对朋友分手,若你是女士,可能对男方非常不谅解,你的朋友也多半认定都是男方的错。但如果你是男士,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也许会认为是女方的问题,而男人隐忍了很久。
任何一个话题,无论、饮食、消费、生活习惯、工作、价值观、风俗、民情、教养方式……都可以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分、不同社会阶级将人分成两边,让两边相互攻击,互相觉得对方难以理解。
每个人上了战场都以受害者自居,随时指控对方有罪,而最无辜的不外乎是自己。
特别是社群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个话题随时可能炒热起来。信息流通的速度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一个热门话题几天内就能转成各种语言袭卷全球。人变成一个个账号,有些人还会创好几个账号,而账号下是谁时常也不明不白。过去人和人见面交流至少还有基本的礼貌,或愿意探究一件事的真实性。但躲在账号下,从未见过面的人互相辱骂毫无顾忌,根本不想保留一点查证的空间。彼此敌视的激烈程度,说是战争也不为过。
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两极化的现象。
特别经过COVID-19三年疫情,许多人花更多时间在网络上与人互动,对社群媒体的依赖愈来愈强,这情况更是明显。
我谈这个主题,多少是想做一种颠倒的作用,为这个趋势踩一个煞车,让我们真切看看彼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只顾自己的水仙,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欺负别人或受到欺负。这种相互的指控和社会集体激烈的对立,值得我们自身好好反思──转向内心,做一个彻底的检讨。
或许透过这样的机会,我们可能对人生得到不同的解释,体会到更高的层面,而可以让我们从“我”的梦魇、从人生的错觉走出来。
本来我们忿忿不平,无法原谅,认为自己被冤枉、受尽委屈,但可能最后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过去所认定的──是别人欺负自己、完全没有为自己着想,这些看法好像完全是个人过去的理解,只是个人不完整的解释。
假如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或许我们这个问题也都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