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49639151
-
书名
履单
-
作者
亚历克•麦吉利斯 著
-
出版社名称
文汇出版社
-
定价
69.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曾楚媛 译
-
出版时间
2023-06-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一本关乎所有人的警世之作,我们活在无所不有的时代,我们陷入一无所有的生活
始于2008经济大衰退,终于2020瘟疫大流行,追踪巨头亚-马-逊十余年,预见每个人将要面临的残酷未来:我们得到三十分钟后的外卖,次日送达的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便利,却失去劳动的尊严,选择的自由,公共参与的权利,和曾经存在于附近的连结和人情。
俯瞰互联网产业上下游,一本书展现算法如何支配生活、资本如何侵入日常
互联网带来了“一键下单”的便利,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实体经济持续衰退,传统社区纷纷凋敝;中小型零售商面临不公平竞争;劳工被困在苛刻的效率系统中。电商经济时代来袭,商家、工人、买家无一幸免,一本书展现算法如何支配生活、资本如何侵入日常。
十年追踪互联网巨头,展现科技加速的社会如多米诺骨牌倒下
一个社会的衰败,往往从经济开始,而科技加速了这一切。本书以亚-马-逊为透镜,展现了一个在地理与阶层上被资本分裂的美国。认识亚-马-逊,就等于认识美国,认识资本垄断、官商勾结、房价暴涨、城乡差异、就业困境、新闻之死。
美剧般的阅读体验,非虚构写法&社会学视角&详实数据剖析,揭示科技寡头阴影下的众生相
透过司机、送货员、分拣员、制造商、政客、说客、活动家、艺术家的眼睛,书写亚-马-逊帝国下的普通人挽歌,深入政客与商人共舞的钱权游戏,以真实数据道出社会分化的巨大裂痕。媒体盛赞《履单》如同美剧《火线》,“只有纯熟的记者才能将数据和轶事如此高效地编织在一起”。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
《泰晤士文学增刊》美国公共电台众多媒体推荐:觉醒!被算法支配的我们!
·
书中的故事既具感性又具分析——他探访了受亚-马-逊影响的人物和行业,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个帝国正不可挽回地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生活。如此平常,却很难发现,而麦吉利斯令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的真相。——《波士顿环球报》
缜密到难以置信,综合城市史、报告文学、心理侧写,以及对受影响的人与地方的研究。麦吉利斯生动描绘了经济形势,呈献了一部大大小小的悲剧汇编。——《旧金山纪事报》
这是一部美国经济史,近距离描绘了生活和工作在亚-马-逊阴影下的人,他们的故事广泛而深远。麦吉利斯通过诸多细节,揭示了亚-马-逊是如何有条不紊地确立其地位的。——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亚-马-逊是我们选择围绕在其周围的篝火,而麦吉利斯的书广泛审视了篝火如何燎起一场风暴,而受到这种吞噬文化的温暖光芒吸引的工人、消费者和社区,悉数焚毁在其灰烬之中。麦吉利斯邀请我们认真思考,在大流行期间大发其财之际,亚-马-逊究竟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匹兹堡邮报》
一次亚-马-逊合众国地面巡礼。本书中的个人故事让人不寒而栗,同时还讲述了一个受蛊惑的政治体系的故事,它相信凡是对亚-马-逊有利,对美国也有利。
——《华盛顿邮报》
透过司机、送货员、分拣员、瓦楞纸板制造商、政客、说客、活动家、艺术家等人的眼睛,记录了亚-马-逊王国的生活。认识亚-马-逊就等于认识贸易政策、去工业化、工会的崩溃、反垄断执法的消亡、报纸的死亡、竞选财务法、游说史、房产价格、地区不平等和税收政策。——《美国展望》
一次包罗万象、印象深刻的旅程,这个国家的公民生活与一家公司交织在一起。麦吉利斯是及早开始记录社会经济剧变的记者之一,这种剧变帮助乡村锈带由蓝转红。当富有的公司及其雇员在少数的富裕沿海城市定居时,美国其他地区的机会则被尽数榨干。——《大西洋月刊》
麦吉利斯干练地记录了亚-马-逊的快速扩张如何从方方面面给社会带去严重创伤……他的镜头足够宽广,足以捕捉到整个国家的图景,其中许多人的生活水平日渐下降,大片地区被全然遗忘。——《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揭露了一个长久分裂的国家,以及一家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将公共政策的失败转变为私人权力的公司。《履单》的每一章都如此动人,故事的细节时而令人折服……如乔治·奥威尔的《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或迈克尔·哈灵顿的《另一个美国》,本书向较宽裕的人展示了贫穷者的困境。——《新共和》
本书是杰出的新闻报道:强而有力地全面描述了美国人民和地区间日渐严重的不平等现象。麦吉利斯利用宏观的经济学与自己的精彩报道,讲述了亚-马-逊的飞速崛起、从中获利的经济和政治精英,以及常常承担其代价的普通公民的动人故事。——耶鲁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短短二十余年间,亚-马-逊崛起为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其负责仓储和运输的“履单中心”散布全世界,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长达十年的调查中,美国记者亚历克·麦吉利斯见证了这家曾代表技术进步的公司,如何发展成架空国家的资本巨兽。它带来“一键下单”的便利,也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实体经济持续衰退,传统社区纷纷凋敝;在垄断的挤压下,中小型零售商苟延残喘;劳工被困在高压的效率系统中,失去作为劳动者的尊严。
以亚-马-逊为透镜,亚历克·麦吉利斯捕捉了科技寡头阴影下的众生相,展现了一个在地理与阶层上被资本分裂的美国。通过全景的俯瞰视角,本书也展现电商行业的上下游,从产业工人到普通买家,无一不陷入监控资本主义的奴役陷阱——
我们活在无所不有的时代,却陷入一无所有的生活;我们一键得到三十分钟后的外卖、次日送达的数码产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便利,却失去劳动的尊严、选择的自由、公共参与的权利,以及曾经存在于附近的连结和人情。
作者简介
亚历克·麦吉利斯(AlecMacGillis)
美国知名作家、记者。曾任职于《华盛顿邮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新共和》,作品常见于《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现为知名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记者。
麦吉利斯被誉为“美国蕞杰出的记者之一”,曾入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并获得罗宾·托纳奖杰出政治报导(TonerPrizeforExcellenceinPoliticalReporting)、乔治·波尔克新闻奖(GeorgePolkAward)等奖项。
·
曾楚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国际战略评论》编辑。已出版译作《剧变》。
精彩书评
《履单》扎实而广泛地考察了美国的经济鸿沟,它不仅仅关乎零售,也关乎房地产,关乎游说、数据中心和美国情报局。就像HBO连续剧《火线》一样,它展示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如何影响个人的故事。只有纯熟的记者才能将数据和轶事如此高效地编织在一起。——《洛杉矶时报》
麦吉利斯巧妙地揭示了亚-马-逊对美国的强大控制力,以深刻的人性化笔触描绘了受亚-马-逊影响的社区,展示了一幅摇摇欲坠的当代美国图景。——《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引言 地下室
第一章 社区
超繁荣都市
第二章 纸板
向下流动的美国中部
第三章 安全
一国首都的财富
插曲一 9 号卸货区
第四章 尊严
工作的蜕变
第五章 服务
争夺地方业务
第六章 电力
疑云之下
插曲二 再现悲剧
第七章 庇护
税收与捐赠
第八章 孤立
小镇美国的危机
第九章 配送
40 英里的巨大落差
加班 劳动节
精彩书摘
在占地100万平方英尺的大厅里,矮矮胖胖、大小如沙发脚凳的橙色机器人,在一个围起来的区域内嗡嗡作响,它们给工人送来一摞又一摞货架,工人则从这些货架上分拣购物订单:亚马逊设计了几十间这样的仓库,机器人替代了手持扫描仪在过道里来回拣货的工人。
机器人把货架取来;人类员工则负责从货架上取走货物。减重保健品、篮球、李斯德林漱口水、电钻、旋转球玩具……
在基瓦机器人出现之前,人工履单拣货员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100件左右。有了基瓦机器人取来货架,拣货员的速度有望达到每小时三四百件。他们再也不用无休止地在廊道中来回走动,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固定岗位的单调性。
他们面前的屏幕上闪烁着下一个待取的物品,以及该物品所在的位置;在一些仓库里,有些仓位甚至会发出亮光,拣货员都无法从这一场小小的“寻宝”游戏中获得满足。《纽约时报》商业记者诺姆·沙伊贝尔指出,与其说机器人取代了工人,不如说它们让工人愈加机器化。自动化可以解放我们,让我们以更有成效的方式去思考—或者,在我们提到的这种情况下,它可以将思考从我们的行动中完全清除掉。
蒸汽和喷雾拖把、烘焙用具套装、记忆海绵枕头、婴儿背带、蜂蜜原浆、老鼠药……
仓库内有1400万件货物;这里设有14英里长、每分钟可运行600英尺的传送带;还有4万个黄色塑料“提包”,将物品运到传送带上包装。每分钟可以打包好100个包裹,每小时就是6000个。包裹沿着传送带飞驰而下,到达分拣区,然后由小推杆—有人管它叫小推脚—踢上驶向目的地的货车。如果包裹排列得不够整齐,无法被扫描器读取并送上正确的货车,包裹就会从传送带上被踢开,重新兜个圈子。
尽管这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公司仍在想方设法杜绝偷懒。首先,亚马逊设计的腕带获得两项专利,可以跟踪工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在检测到偏离任务时振动提示。
2016年,小比尔·博达尼来到布罗宁公路仓库。有一段时间,他被安排负责晚上11点到早上7点的夜班。他的生物钟很难适应,不过也有一个好处。“上夜班嘛,他们对你的要求不像日班那样多,”他说,“白天的时候,你周围全是上级。”你甚至可以在厕所里多待一会。最终他还是被分配回日班,公司需要他在那个时间段培训司机。
你不得不多留心主管,你不得不留心摄像头,你不得不留心算法。公司设有一个自动化系统,通过生产力、脱离任务的时间来跟踪业绩;如果业绩落后,系统就会给你打上待解雇的标签。也就是说,你可能会被算法给炒了。
在2017年和2018年间的13个月里,该仓库大约有300人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被解雇。在一封为某次解雇辩护的书面材料中,代表该公司的一名律师写道:“亚马逊的系统跟踪每个同事的生产率,并自动生成与质量或生产率相关的任何警告或解雇通知,无须主管人员输入。”
一开始,小比尔·博达尼每小时大约挣12美元。全国范围内,因亚马逊工资和工作条件引发的骚动越来越大。
最臭名昭著的一起事件于2011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艾伦敦附近的一个仓库内,亚马逊派驻医务人员在仓库外治疗因高温晕倒的工人,却不愿意花钱给他们开空调。亚马逊仓库时薪中位数仅13美元左右,折合每年2.8万美元——如此之低,甚至在其工人规模激增时,拉低了全国仓库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
经济学家怀疑这是“买方垄断”,意思是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买家,对应只有一个卖家的“卖方垄断”。在我们讨论的这种情况里,劳动力是商品:亚马逊的规模越大、它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导地位越高,面临的雇用竞争就越少,需要付出的雇用花费也就越低。
至2019年年底,亚马逊在全球拥有超过75万名员工,仅在美国就有40万,其中绝大部分任职于公司200多家履单中心、分拣中心和其他配送设施。仅在2017年,该公司就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13万名员工;在2019年夏天,亚马逊雇用了9.7万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谷歌公司的员工总数。这一切还是在2020年春季之前,随着全球新冠大流行的到来,亚马逊迎来了招聘狂潮。
仓储和配送曾经被看作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个人每小时可以赚20美元以上,而且可以做好几年。在亚马逊,仓储配送工作的临时性较强。工人往往比较年轻,流动性非常高。季节性劳动力往往如字面所示般短暂,举一个例子的话,为应付假日订单高峰,亚马逊部署了“露营者大军”计划,招募那些住在房车里在全国流动的退休老人。
各种各样的不稳定会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工人在建立起纽带前就离职,使得扑灭仓库工人组织工会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阻碍工人团结起来的,还有仓库本身的“原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