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64244330
-
书名
曾国藩家训36讲
-
作者
郦波 著
-
出版社名称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定价
6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4-08-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高不成,先低就”,是一种处事智慧,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莫不如是。
很多矛盾,很多是非,本质上都是因为利益引发的,甚至细细推究,往往不过是些蝇头小利。
为此去争,当然不明智:为此而忍,未必能解决;
但只要肯让一让,把某些利益看得淡一些,把某些对方需要的利让出来,矛盾往往迎刃而解。
能挺身入局,能不刚愎自用,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就容易找到矛盾的症结,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开拓崭新的局面。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上海人民出版社)、《郦波评点<传习录>》(人民出版社)、《唐诗简史》(学林出版社)、《宋词简史》(学林出版社)、《眉州三苏》(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获评2017年度“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60强。
目录
01.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02.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03.读书改变气质
04.穷,能独善其身
05.内心清静,自有远大
06.最败人的两个字
07.治家是一门大学问
08.好汉是如何养成的
09.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10.我与我周旋
11.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12.神奇的相面术
13.不要轻易拒绝帮助
14.曾员工和他的老板
15.黄金搭档
16.三顾茅庐
17·用人四部曲
18.知识就是力量
19.打虎亲兄弟
20.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21.“强项令”与“落牙臣”
22.高不成,先低就
23.不冒进,稳为上
24.一个棋迷的智慧
25.多化解,少拒绝
26.不纠缠,少争论
27.先晓事,后办事
28.不吝名,不吝利
29.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0.《挺经》的智慧
31.心中自有定见
32.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33.“五到”与“五勤”
34.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35.有主义的团队
36.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精彩书摘
《曾国藩家训36讲》:
曾国藩告别易知县,这下有了钱,更不急着回家了。他来到了南京,想在这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好好地游览一下。
曾国藩在南京不仅考察了山川地形,还花光了所有的钱,又变得一文不名。
他不是有一百两银子吗?怎么花得这么快呢?
曾国藩一直都很节俭,后来即便位居高官,连老家翻修祖屋都不舍得花钱,甚至连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也不舍得花钱。但唯有一件事,他最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
曾国藩来到南京的时候,怀里揣着一百两银子。他嗜书如命,有了钱,就又开始逛书店了。结果,在一个书肆里看到一部精刻本的《二十三史》,曾国藩非常喜欢,结果一问价,刚好一百两。
这一下曾国藩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把书买下来了。
一套《二十三史》那可不得了,放一起,比他的行李多多了,况且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怎么运回去呢?
曾国藩自有他的办法。这时候正是暮春的季节,他到北京赶考时带足了冬天的衣服,他一想,就把所有的衣服和行李都送到当铺里当掉了,只留了一两件夏天的衣服。就这样,这个提前过夏天的落榜生,驮着一大堆的史书和书里厚重的五千年文明史,好不容易回到了湖南的老家。
快到家了,曾国藩犯愁了,该怎么跟父母交代呢?会试考了两回没考上,花光了所有的钱,这还不算,把借来的一百两也花光了。父亲只是个私塾先生,挣点钱也不容易,这可怎么办呢?
可不敢见也得见,没法说也得说,曾国藩到了家,见了父亲,只好把这一两年的经历详细地汇报了一下。结果他爹曾麟书听完这个落榜儿子的汇报之后,什么埋怨的话都没说,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曾国藩他爹,虽然一辈子考科举都很失败,但作为一个父亲,他真是一个不一般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实在是太高明了。
第一,会试连着两次落榜,这大概才是曾国藩心头最难受的地方,但当爹的对此一句不提,却只提他借钱买书的事儿。这叫什么?这就叫四两拨千斤啊,轻轻巧巧、平平淡淡地就把儿子最大的心理负担给去除了。
第二,只说借钱买书,也并不埋怨儿子。要知道曾国藩落榜回来,一冲动花光了借来的所有的钱,而这笔钱还不是小数目,他心里也是有很大压力的,想想父亲肯定会批评他。可曾麟书就是一句埋怨也没有,而且还说借钱买书是好事,这种出乎意料的表态,对曾国藩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曾国藩后来一直记得这个事,一直都说这是他一生酷爱读史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起点。
第三,这个父亲在卸下儿子的心理负担之后,又看似轻巧,但极为关键地点中了读书的窍要,即买书的初衷是读书,而读书的关键是细心研读,并持之以恒。
……
前言/序言
今天,市面上有关曾国藩的书其实已经很多了。那为什么我还要来讲曾国藩,并希望读者来读一读这本曾国藩呢?
因为已经出版的书中大多谈的是为官为政的曾国藩,从教育的角度,也就是从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谈曾国藩的并不多。而我则想从这个角度切入,从曾国藩家书家训中提炼出有关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思想精华,希望能帮助读者识己、识人、识事、识道,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之所以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是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作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的这种想法还跟九弟曾国荃专门详细探讨过。
可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呢?
答案十分遗憾,这部曾国藩立志想写的《曾氏家训》直到他1872年去世,也没写出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流产的呢?
曾国藩生前曾在家书中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原因有二。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方可写这本大成之作。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那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和知识极丰富之后,即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氏家训》。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氏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氏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作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个计划不断地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的家训读本,但他传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俨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