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1831383
-
书名
道德经(帛书版·全注全译全解)
-
作者
[春秋] 老子 著
-
出版社名称
三秦出版社
-
定价
99.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4-05-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作者简介
秦复观
道文化研修者
马王堆帛书《老子》推行者,作家。
代表作:《60问读懂道德经》《帛书老子注读》《帛书老子导读》
精彩书摘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译文:
具上乘之德者,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具下乘之德者,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德。具上乘之德者,自然行事,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仁者,施仁爱于人,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义者,施义举于人,有所图求而为之。 而具上乘之礼者,施行礼于人,得不到回应, 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所以说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 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事先存在的认知,不过是大道的浮华(已脱离事实),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选择敦厚(如忠信),而不居于浅薄(如虚礼);选择朴实(内在),而不居于浮华(表象)。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注释:
38:本章为帛书版第一章,对应传世版第三十八章,下文同。
上德不德:上乘之德不以施德为导向行事,即无意向而为之。第二个“德”为动词,指施惠、施德。
下德不失德:下乘之德言行不离开德,始终以施行德为导向来行事,即有意向而为之。不失,不离开。
无为:不施加个人意志而为。
无以为:指不出于任何目的而作为,是一种遵从自然天性行事的状态,并不会为了图求什么而伪装、扭曲自己或彰显自己。以,目的在于。为,作为、行动。通行本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后增加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北大本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帛书二本均无此句。
攘臂而扔之:挽起袖子伸出胳膊去强拽别人。扔,强力牵引,扯、拽。原文作“乃”,通“扔”。
故失道而后德:此处帛书原文字迹不清,帛书研究组校勘的甲本原为“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后经重新校定,又认为该句实写为“故失道矣而后德”。为与后文句式统一,此处从乙本作“故失道而后德”。
忠信之薄:指忠信缺失。薄,轻微,不足。原文残缺,乙本作“泊”,北大本作“浅”,通行本作“薄”。由于下文“不居其薄”之“薄”,甲、乙本皆作“泊”,可见甲本此处亦作“泊”,《说文》:“泊,浅水也”,通“薄”。
前识:先行存在并厘定的认知,如流传至今的知识、道理、是非、规范等。任何发生在过去(事先)的认知都具有时空局限性,适用于当时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时过境迁则认知也要随之变化,若拘泥不化去遵从,正是愚昧的开始。
愚之首:愚昧的开端。首,开端,开头。通行本作“始”。
居:处在,处于。传世本多作“处”。
去彼取此:选择厚实,而抛弃薄华。“彼”指“薄”与“华”,“此”指“厚”与“实”。厚在内里而薄在外表,实在根基而华在末梢。
解析: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由于失去了礼法的制约,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思想体系不断建立,以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样一个纷纭乱世,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新概念、新主张,要如何取舍,如何确信并坚定自己的路?
开篇,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理念:上德不德。在当时普遍以追求仁义为高尚、以标榜有德为风尚的大环境下,这个理念是脱俗且独到的,树立了道家对待德的态度与主张。老子认为,德是遵从于道而来的,一旦有了主观意志的加入,有了目的、对象和方法,就不再是真正的德,而只是人为造作的“下德”。
老子以此对道德概念重新进行定义并排序,依次为:道、德、仁、义、礼。首先,道的概念无法言表,所以老子先从“德”讲起。告诉了我们“上德”是什么样子的,到最后,“礼”是最低等级的。当我们进入到一个礼制社会时,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忠信与淳朴,接踵而来的是制度的僵化、人性的虚伪,所以追求礼,被老子认为是愚昧的开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具体到个人该怎么做,老子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修持内在的敦厚,舍弃外在的浮华。在今天,这些理念对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可以从四个维度详加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