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9.80

余光中: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余光中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 细嗅蔷薇的猛虎,隔着时差的李白与爱伦坡,徜徉在文学的温暖洋流之中

  余光中,这位晓通中外文学的大家,他的笔下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汲取外国文学的创新。他深谙中文的精髓,同时又能娴熟地运用外文,将中西文化巧妙融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2. 海峡阻隔不了我的乡愁

  余光中笔耕乡愁,情深意切。跨越时空,唤醒游子心中那份难舍的故土情愫。

  内容简介

  《余光中:前尘隔海,古屋不再》收录余光中散文28篇,分为“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长未必大,短未必浅”“娓娓与喋喋”三辑。余光中文采飞扬,见识广阔,对典故与历史信手拈来,因此散文即典雅优美,亦充满趣味。

  作者简介

  余光中,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原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在台湾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晚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和外文所所长。有诗集《白玉苦瓜》《天狼星》,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听听那冷雨》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诗作《乡愁》有广泛影响。

  目录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003 望乡的牧神

  022 丹佛城

  036 听听那冷雨

  045 高速的联想

  054 花鸟

  063 我的四个假想敌

  072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085 黄河一掬

  091 失帽记

  099 雁山瓯水

  119 西湖怀古

  125 故国神游

  长未必大,短未必浅

  137 猛虎和蔷薇

  142 书斋·书灾

  152 凡·高的向日葵

  160 自豪与自幸

  170 不朽与成名

  176 长未必大,短未必浅

  娓娓与喋喋

  185 朋友四型

  188 幽默的境界

  194 茱萸之谜

  199 沙田山居

  204 夜读叔本华

  208 凭一张地图

  213 娓娓与喋喋

  218 三访伦敦

  精彩书摘

  望乡的牧神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一直拖到感恩节,还不落雪。事后大家都说,那年的冬季,也不像往年那么长,那么严厉。雪是下了,但不像那么深,那么频。幸好圣诞节的一场还积得够厚,否则圣诞老人就显得狼狈失措了。

  那年的秋季,我刚刚结束了一年浪游式的讲学,告别了第三卜三张席梦思,回到密歇根来定居。许多好朋友都在美国,但黄用和华苓在爱荷华,梨华远在纽约,一个长途电话能令人破产。咪咪手续未备,还阻隔半个大陆加一个海加一个海关。航空邮简是一种迟缓的箭,射到对海,火早已熄了,余烬显得特别冷。

  那年的秋季,显得特别长。草,在渐渐寒冷的天气里,久久不枯。空气又干,又爽,又脆。站在下风的地方,可以嗅出树叶,满林子树叶散播的死讯,以及整个中西部成熟后的体香。中西部的秋季,是一场弥月不熄的野火,从浅黄到血红到暗赭到郁沉沉的浓栗,从爱荷华一直烧到俄亥俄,夜以继日以继夜地维持好几十郡的灿烂。云罗张在特别洁净的蓝虚蓝无上,白得特别惹眼。谁要用剪刀去剪,一定装满好几箩筐。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像一段雏形的永恒。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成熟感,会永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来。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每到黄昏,太阳也垂垂落向南瓜田里,红澄澄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日子就像这样过去。晴天之后仍然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晴天。就这样微酩地饮着清醒的秋季,好怎么不好,就是太寂寞了。在西密歇根大学,开了三门课,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信。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而且回忆,回忆在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有些事情,曾经恨过的,再恨一次;曾经恋过的,再恋一次;有些无聊,甚至再无聊一次。一切都离我很久,很远。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或空间为半径。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以后,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万籁俱死之中,听两颊的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

  这样说,你就明白了。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我不过是个客座教授,悠悠荡荡的,无挂无牵。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国的现实,不算数的。例如汽车保险到期了,明天要记得打电话给那家保险公司;公寓的邮差怪可亲的,圣诞节要不要送他件小礼品,等等。究竟只是一部翻译小说,气氛再浓,只能当作一场逼真的梦罢了。而尤其可笑的是,读来读去,连一个女主角也不见。男主角又如此地无味。这部恶汉体的(picaresque)小说,应该是没有销路的。不成其为配角的配角,倒有几位。劳悌芬便是其中的一位。在我教过的一百六十几个美国大孩子之中,劳悌芬和其他少数几个,大概会长久留在我的回忆里。一切都是巧合。有一个黑发的东方人,去到密歇根,恰巧会到那一个大学。恰巧那一年,有一个金发的美国青年,也在那大学里。恰巧金发选了黑发的课。恰巧谁也不讨厌谁。于是金发出现存那部翻译小说里。

  P3-5

  前言/序言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 来,中国文学面目一新。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 合中,小说、诗歌、戏剧 等文学形式完成蜕变与新 生,而散文以其自由自在 的天性,踵事增华,其成 果蔚为大观。 郁达夫认为,较之古 代的“文”,现代中国散文 有三点特异之处,即“‘个 人’的发见”“内容范围的扩 大”“人性,社会性,与大 自然的调和”(《中国新 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散文家们兼收并蓄 ,将万事万物融于一心, “以我手写我口”,取径不 同,或叙事、抒情、议论 ,或写人、描景、状物; 风格各异,或蕴藉、洗练 、飞扬,或磅礴、绮丽、 缜密。就应用而言,以学 识、阅历、心境为核心的 小品文,以小见大,言近 旨远,张扬个人性情;以 观察、讽刺、同情为底色 的杂文,见微知著,刚柔 相济,召唤战斗精神…… 种种流派,非止一端。 为了给当代读者提供 一套选目得当、编校精良 的散文选本,我们推出“ 名家散文”系列,从灿若 星辰的中国现代散文家中 遴选出一批作者,精选其 散文创作中的经典作品, 结集成册,以飨读者,或 可视作对百年现代中国散 文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与总 结。我们相信,尽管这些 作品产生的背景千差万别 ,但其呈现的智识与感性 、追求与希冀,是跨越时 空而能与读者共鸣的。我 们也相信,经典之所以为 经典,因其经得起时间的 汰洗,这里的文章,初读 ,是迎面撞上万千世界, 吉光片羽,亦足珍惜;再 读,则是与无数智者的重 逢,向内发现自己,向外 发现众生。 文学的历史同时也是 一部语言文字的历史,而 汉语的标准化也随着时间 的推移不断地演变、更新 。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 文学语言流动而多变,呈 现出丰富和复杂的样貌。 文字、词汇、语法的繁芜 丛杂背后,是思想文化的 多元与活跃,也是作家不 同审美取向和个人风格的 展现。因此,我们在编辑 过程中尽量尊重文章原刊 或初版时的面貌,使读者 能够感受到语言的时代特 色,比如“的”“地”“底”共 存的现象。同时,考虑到 读者尤其是学生的阅读需 求,我们按当下的规范做 了有限度的修订。 编辑出版工作中难免 存在不足之处,热忱欢迎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