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73015686
-
书名
苏东坡时代—— 儒家王朝的士大夫
-
作者
孔见 著
-
出版社名称
海南出版社
-
定价
11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4-05-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 韩少功 李敬泽
张炜 梁永安
马勇 解玺璋 联袂推荐
◎ 追随苏东坡的足迹,走进中华文明造极的北宋王朝,见证士大夫群体的安身立命与社会担当,以及内心深处的光风霁月与阴雨晦冥……
◎ 孔见老师通过对苏东坡的解析,是在向中华文化致敬。本书力图通过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一系列人物的行迹和思想,从不同方向潜入北宋这个儒家王朝,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野,并在整个中华文化史的大格局中加以端详与测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人性等不同层面,作出具有想象力的解读,写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史。
◎ 本书以文学方式书写历史,除了必要的情景再现,让死去的人物复活起来,没有其他虚构、杜撰、编造和戏说的成分。全书写作以正史为依据,也参考了与那个时代相关的私人笔记和著述。为了增强阅读的通畅度,对于一些晦涩的引文,做了必要的白话翻译。
◎ 史学的构架,文学的韵味,儒道佛的玄思,还有浓浓的烟火味,本书文辞隽永、意蕴丰厚,在讲述历史事件和描述历史人物中表达了独特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凝练了中华人文精神,重构了将儒、道、佛三家思想通而为一的中华文化人格。
孔见笔下文字奇象竞出,学涉东西,思接今古,一行行指向时空的宽阔和深远,让人不免有些惊奇。他的文字有一种亲切和从容的风格,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就像朋友之间的随意聊天。
——韩少功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苏东坡错落的脚印,走进中国文化最璀璨的北宋江山,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为线索,将这个时代的人物与事件串缀起来,重现儒家王朝难再的荣光。
范仲淹、周敦颐、邵雍、欧阳修、王安石、程颢、司马光、苏东坡、赵抃等士君子身上散发的光辉,更是让人真切地体认到,人是一种值得珍惜与尊重的物种,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宠荣。倘若失去了人性的辉光,生存就成了一种羞辱和不幸。
作为时代之子的苏东坡,在命运的折转升沉中,出入于儒道佛三家,把风尘弥漫的日常生活当成丛林道场,将云端之外的冥缈天道,带入浓呛的人间烟火,在完成自身造化的同时,实现对中华文化人格的重新定义。
作者简介
孔见,原名邢孔建,1960年12月生于海南岛,1980年代问学于西方思想,述有《概然世界与人的选择》等论。1990年代转向东方存在哲学的修习,出入于道、释、儒诸家,访道求礼于诸野,并从事文学写作。出版有思想随笔集《赤贫的精神》《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诗集《水的滋味》, 评论集《韩少功评传》,小说集《河豚》,长篇非虚构叙事《海南岛传》,思想专著《穷尽人性的可能——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叙述》(即出)等。读写之余,先后出任《天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第四、五、六届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精彩书评
孔见笔下文字奇象竞出,学涉东西,思接今古,一行行指向时空的宽阔和深远,让人不免有些惊奇。他的文字有一种亲切和从容的风格,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就像朋友之间的随意聊天。
——韩少功
目录
《苏东坡时代》目录
第一章 走出盆地
第二章 绝学的承接
第三章 儒家王朝
第四章 吾谁与归
第五章 君子比德于玉
第六章 变法的旋涡里
第七章 小人经济学
第八章 出局西京
第九章 微茫的慰藉
第十章 明月何时
第十一章 从黄楼到乌台
第十二章 卷起了千堆雪
第十三章 两座山的际会
第十四章 庙堂高处生寒意
第十五章 蜀山与洛水之间
第十六章 命运的曲线
第十七章 九死南荒
尾 声
后记
年表
精彩书摘
内容提要
本书沿着苏东坡错落的脚印,走进中国文化最璀璨的北宋江山,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为线索,将这个时代的物事串缀起来,重现儒家王朝的华彩与难再的荣光。在这里,天理高于王权,君子比德于玉,士人爱民如伤,人们信奉生命出身的高贵,不敢妄自菲薄与辱没,安身的地方有竹影摇曳,走过的路面有春风拂起,空气里浮动着莲花的清香。他们将人格品位与灵魂境界,奉为生命的最高成就,以本性的光辉相映照,以道德的芬芳相呼吸。他们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往返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穷则独善其身,不辜负造物恩赐的性命;达则兼济天下,不辜负同类苍生的凄苦盼望。他们与帝王携手共治家国,尽情表达个人的意志,将吐沫星子洒到天子的脸上,不计较衣冠的颜色与身世的浮沉。他们以清风为伴,与明月相邀,放怀山水,抒发性灵,写下流传千古的绝唱,让生存更具精神的蕴藉。他们怀抱着相似的初衷,却又因为观念与策略的歧义,在朝堂之上互不相让。旷日持久的纷争看起来是多么激烈,但仍然是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没有后世政治斗争的险恶、血腥与恐怖。心照不宣之中,彼此给对方都留有安身与回旋的余地,少有机关算尽,穷凶极恶,无所不用其极,逾越道德的底线,伤害人性的本善。作为时代之子的苏东坡,在命运的折转升沉中,出入于儒道佛三家,把风尘弥漫的日常生活当成丛林道场,将云端之外的冥缈天道,带入浓呛的人间烟火,在完成自身造化的同时,实现对中华文化人格的重新定义。
这是一个以儒学理念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国度,虽然内忧与外患交集,制度变革阻遏重重;缺乏合理程序设置的精英民主,衍生出无休无止的党争;本位利益的分割与摩擦,依旧让人际之间充满恩怨的裂隙;作为人世间古老的风俗,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仍然像风雨一样畅行无阻。但回顾晚唐以后的绞肉溅血与斯文扫地,这个时代还是显得温情脉脉,生命的价值与人性的尊严,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权力的眷顾;精神向上生长的可能性空间,也有了足够开阔的保留;异质文化之间兼容并蓄,对冲与排异降到了极低的程度。就凭这些,怎么赞叹它也不为过。相对当时以丛林法则为主流文化的野蛮世界,这个崇理尚道、以德服人的王朝,生活细节里充满着抒情写意的灵韵,显出了它瓷器和宣纸般脆弱的优雅。它的华美与灿烂是那样地岌岌可危,能够持续与偏安三百一十九年,就已经是超乎想象的奇迹了。那是世上一朵开放得最久最久的昙花,它的凋落如今想来都令人嘘唏不已,黯然神伤;后世长满荆棘的道路,更是让无数杜鹃啼血不止。在它周边的地域,以力服人的法则凯歌高奏;在它之后的王朝,人类的宴席杯盘狼藉,到处是血腥的践踏与无告的耻辱。本书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时代的深情祭奠,庙堂里一炷袅袅升起的香烟,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十七章 九死南荒
一
海南岛是中国最悠久的流放地,时间上限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十七年(41),交趾太守苏定流放珠崖;下限则到了明代洪武纪年。流放与贬逐以距离划分轻重,近则二千里,远则三千里,而海南岛离汴梁的距离约有七千里,是国内最遥远的流贬地,其间还隔着波谲云诡的琼州海峡。因为海上风波叵测,加之岛上弥漫着瘴疠之气,一只花蚊子随口叮咬,便可轻易夺走人的生命,因此有“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杨炎《流崖州至鬼门关作》)的说法。自唐代以来,流放者
中就有韦执谊、李德裕等名相有去无回。有的流放者为了免于成为荒岛上的孤魂野鬼,出发前夜便自行了断,给家人留下一具完整的尸体。
苏东坡以豪放著称,但要跨越白浪滔天、暗流涌动的琼州海峡,他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渡海之前,他专门到伏波庙进香,祈请路博德、马援两位开琼将军之灵庇护。登船之后,起伏颠倾,坐立不是,与携歌女泛舟西湖完全不同。“舣舟将济,眩栗丧魄”,他感觉天旋地转,随时都有被翻覆与淹没的危险。心始终是悬着的,没有了陆地上的踏实感,如此无依无傍,双手没个把抓的状态,对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好在当天风浪不算太大,潮流悠缓,下午便顺利抵达琼州海岸。在苏过的扶持下,东坡踏着跳板登岛。魂魄初定的他,回头一眼望去,只见水天苍茫,心中生起从未有过的凄怆,一种天地悬隔的孤独感,一种呼天不应、喊地不灵的遗弃感,骤然袭来,让他倍生伤感。在后来的追忆中,有这样的表述:“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试笔自书》)这一天,是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一日。
琼州府官员张景温派人来接应,说要为他接风洗尘。东坡以信札回复,表示婉拒:“自以罪废之余,当自屏远,故不敢扶病造前,伏冀垂察。”(《与张景温书》)在琼州府城东边的客栈里,东坡停留了十几天时间。其间,琼州副使黄宣义等前来探望。没事的时候,他就到州城内外走走,观察当地的风物人情。他发现,城区内外水面不少,但多为牛羊鸭鹅所用,十分浑浊,且气味难闻。居民饮用水要靠打井,每天早晚,汲水的人在井口排成长队。于是他临时起意,试着寻找干净的水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城墙东北角附近,他果然找到了两处涌泉。酌水掬饮,泉质相当甘润,只是周边的淤泥、灌木和废弃物需要清理。他把这一发现告诉当地官员,希望他们组织人力整治。后来,人们运来石头,在泉眼处筑起一个蓄水池。这“双泉”中的一眼,至今仍然保存在海口五公祠内,泉流源源不断,常有些粟米浮出水面,被后来的高僧憨山德清命名为“金粟泉”。
经过一阵歇息,东坡一行从府城出发,沿着官道前往三百里外的儋州。他发现,海南岛地面虽然狭小,天空却比中原要辽阔,感觉像是没有封顶似的,深得令人晕眩,云彩则似漂洗过的一样干净。相比之下,也许是因为有个皇帝罩着,汴京的天空压低了许多。一路上,他坐的是轿子,摇摇晃晃地在烈日下赶路。六月下旬,是海岛最炎热的时节,蒸腾的暑气使人浑身乏力,昏昏欲睡。东坡不知不觉中迷糊过去,做起一个梦来,梦中竟然听到有个声音在念诵诗篇。随着一阵不知何处吹来的风,降下了一场急切的太阳雨,晶亮的雨丝飘进轿里,凉意让他醒了过来,脑子里还依稀记得一个对仗的句子:“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于是,他一路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
这是东坡在海南岛写下的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个流放者穷途末路,四顾茫茫,不知何日方可归去的心态。同时也以海天的寥廓与人生的渺小,来宽慰自己的愁肠。那场凭空而起的太阳雨,被想象成美妙的仙乐,带来了酣畅的快意,似乎暗示着归期终将会到来。显然,此时的他,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够被赦免归去。东坡清醒地意识到,为了收容被抛弃的身世,让自己不至于没着没落,生活在别处他方,像一个无人认领的弃儿,在盼望与期待之中度日如年,就必须遵照儒家“素其位而行”和佛家随缘与恒顺众生的原则,把流放地当成出生地来安身立命。当然,毕竟这里地处荒凉,远离亲人朋友,缺少对等交流的知己,难以施展自己的才情抱负,实在不是久留之地。因此,他心中还存有一念,想象着还有北归的那一天。如此看来,自己还是心有所待,不及庄子绝诸对待的境界。
海南西北属于平原地貌,东坡一行走走停停,听说岛上有犀牛和大象,但都不见踪影。七月一日那天,透过路边的茅草,终于看到一座山峰,从平地突兀而起。轿夫告诉他,这就是儋耳山,意味着流放的终点昌化军治所快到了。东坡让人停下轿来,舒展一下身子骨。他发现,草丛中到处散落着焦灼的黑石头,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于是联想到了女娲补天之事,随口占了四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儋耳山》)
一座低矮的丘山,几块路边的烂石头,经过东坡点石成金的想象,便显出了雄奇的气象来。看来,他放旷的襟怀,并不因为遭遇的不幸而有所畏缩,坡翁依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坡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