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73609977
-
书名
王阳明绝处逢生的大智慧
-
作者
常海峰 著
-
出版社名称
青岛出版社
-
定价
4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3-05-01
-
纸张
雅致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哈佛教授杜维明。
2.影响稻盛和夫、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精神世界。
3.改变古今中外数百万人的人生活法。
4.给焦虑迷茫、精神内耗的你,修心成事的人生大智慧。
5.公元1508年,被贬谪的王阳明在荒凉破败的龙场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格物致知”的误解,揭示其真义,也是他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功业的根本。南京讲学、南赣剿匪、江西平叛、绍兴论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其跌宕人生和心灵轨迹中,一介儒生王阳明在困境中砥砺自我,不断精进,绝处逢生,参透“心学”真谛,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妙智慧,成为“三不朽”圣人。对焦虑迷茫、精神内耗的当代人来说,深刻领悟阳明“心学”精髓,修炼从容不动心,回归宁静光明心,挖掘心灵深处巨大潜能,汇聚内心无穷力量,方能习得修心成事的大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索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为切入点,通过引用其史料、文字,论述王阳明思想由孕育到成熟的过程,沿着“龙场悟道”“倡致良知”“天泉证道”的时间线索,深刻阐释阳明学核心思想,同时与王阳明先生一生的事迹相互印证,融思想传记、生平传记于一体,由此证实王阳明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即龙场悟道的展开,致良知思想、天泉证道即龙场悟道的延续和升华。
作者简介
常海峰 作者
花溪地大学堂联合创始人。深研阳明心学十余年。以阳明心学为切入口,又广泛学习了儒家经典,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发表的观点获得了广大读者认可。
精彩书评
1.[日]稻盛和夫
王阳明是我一生的偶像。
2.曾国藩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3.梁启超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4.钱穆
天下之学,尽在阳明心学。
5.[美]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龙场悟道 001
第二部分 格物致知 015
第三部分 知行合一 031
第四部分 南京讲学 047
第五部分 南赣剿匪(上) 065
第六部分 南赣剿匪(下) 083
第七部分 赣州讲学 103
第八部分 江西平叛(上) 123
第九部分 江西平叛(下) 143
第十部分 忠泰之变 165
第十一部分 致良知 197
第十二部分 绍兴论道 221
第十三部分 广西平叛 249
第十四部分 此心光明 271
精彩书摘
精彩文摘
第一部分 龙场悟道
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春,贵州龙场崎岖湿滑的驿道上走来了一位被贬谪的官员。从此,这片偏远荒凉之地便与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他,就是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即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来到贵州龙场源于一年前那场朝局的混乱。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弘治皇帝朱祐樘驾崩。弥留之际,弘治皇帝嘱咐以刘健为首的内阁大学士:“先生辈辅导良苦,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
东宫,就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即位时才十六岁,他的父皇弘治皇帝说他“好逸乐”没有说错,即位不久,他“好逸乐”“好骑射”的本性就显露无遗。
正德元年正月,正德皇帝任用宦官刘瑾管理五千营,五千营负责禁卫军的操练。
弘治年间,刘瑾在东宫服侍太子,讨得太子——现在的正德皇帝——的欢心。正德皇帝刚即位时,他执掌钟鼓司,地位低微。
但是,刘瑾这个人既聪明又狠毒,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七个太监投正德皇帝所好,每天以鹰犬、歌舞、摔跤取悦皇帝,还带着皇帝偷偷出宫玩耍。很快,他就取得了正德皇帝的信任,得到了升迁的机会。由此,他开始走向权力中心。
正德皇帝与八个太监玩得顾不上早朝,也不处理政事。刘瑾等人还怂恿皇帝下令各地镇守太监进贡万金,这进贡的金银自然从民脂民膏而来。他们又在京畿附近置办皇庄三百多处,《明史·食货志》称:“管庄官校招集群小,称庄头、伴当,占地土,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辨,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民心伤痛入骨。”
这些行为自然引起了大学士刘健等人的不满。
六月,郊坛禁门、太庙脊兽、奉天殿鸱吻被雷击。按照古人“天人感应”的说法,这表明朝中出现了大问题。于是,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乘机接连上疏,请求诛杀刘瑾等八个大太监。
他们上疏之后,正德皇帝仍然置之不理。
十月,户部尚书韩文与内阁和朝中大臣商议后,率领九卿廷臣上疏,请求诛灭乱政的八个太监:
伏睹近岁以来,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刘瑾、丘聚、高凤等,置造巧伪,淫荡上心。或击球走马,或放鹰逐兔,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人交易,狎昵媟亵(xiè xiè),无复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圣德……前古阉宦误国,汉十常侍,唐甘露之变,是其明验。今永成等罪恶既著,若纵而不治,为患非细。伏望陛下将永成等缚送法司,以消祸萌。
正德皇帝舍不得杀刘瑾等八人,但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支持朝臣意见,司礼监太监王岳、范亨、徐智做内应协助,不由得正德皇帝不答应。
刘瑾等人一看大事不好,赶紧跑到正德皇帝那里哭诉:“狗马鹰兔,怎么影响皇上了?这些文臣不把陛下放在眼里,是因为司礼监无人。如果司礼监太监听皇上的,谁敢乱说话!”
正德皇帝一听,勃然大怒,连夜命刘瑾掌管司礼监兼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等并司营务,分据要地,并星夜把原司礼监太监王岳、范亨、徐智赶到南京听用。
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大失所望,一气之下请求致仕还乡,正德皇帝马上允许,只留下李东阳在内阁办事。《明武宗实录》记载:“戊午,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刘健、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迁求去位,许之。”
按照惯例,像内阁大臣这样的重臣致仕,皇帝必须再三挽留,以示尊重,实在坚辞才准许致仕。像刘健、谢迁这样一上疏就允许致仕,等于皇帝说“你早该走了”,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赶走了内阁大学士还不算,刘瑾又派人追到临清,将太监王岳、范亨杀死,徐智被打折胳膊,幸免一死。
这件事引发了朝野震动。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上疏,请求“斥权阉,正国法,留保辅,托大臣,以安社稷”,正德皇帝命锦衣卫将这些人捉拿进京问罪。
在明代,给事中、御史是言官。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朝廷为避免言官不敢说话,即便言官说错话,都不能治罪,最多认为他不适合这个职位,予以调离,因为言路阻塞则国家衰亡。而现在,皇帝居然要拿问言官了。
时任兵部主事的阳明先生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乞宥言官”就是请求宽宥言官,“去权奸”当然是去掉刘瑾等大太监,“以章圣德”意思是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皇帝的圣德。这篇奏疏让文官们击节称赞,却让刘瑾等人勃然大怒,马上派锦衣卫将阳明先生抓进诏狱。
诏狱,即锦衣卫北镇抚司监狱。明末官员瞿式耜(sì)曾说:“往者魏、崔之世,凡触凶网,即烦缇(tí)骑;一属缇逮,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法司的监狱也就是评书小说里的“天牢”,犯人被从诏狱转押“天牢”如上天堂一般幸运,诏狱之凶险由此可见一斑。
自长大成人读书做官以来,阳明先生第一次卷入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在幽暗的诏狱中,他夜不成寐。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
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
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阴暗潮湿、惨叫连天的诏狱犹如人间地狱,如何能让阳明先生不为之惊心呢?!这样的朝局、这样的皇帝,又怎能不让人失望至极呢?“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或许,归隐田园才是他正确的选择吧?
阳明先生没有记述他在狱中受刑的过程。但《明武宗实录》记载:“守仁具奏救之,下镇抚司考讯狱具”,既然“下镇抚司考讯狱具”,先生受刑恐是难免。
一个月后,阳明先生从诏狱中被提出来,廷杖四十。这四十廷杖,将阳明先生打得“既绝复苏”,差点儿将他活活打死。
余恨未消的刘瑾又将阳明先生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驿丞是什么官呢?驿丞,负责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等事务,是连从九品都算不上的不入流的杂职。
阳明先生从身居要职的正六品京官一下子降为荒山野岭间的卑末小吏。
就在这个月,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政治中心京师,到南京任职了。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学者尊称其为龙山公,晚号海日翁,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可以说,王华一路平步青云,眼看着就要入阁拜相了。
这次王华受阳明先生牵连,被明升暗降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刘瑾又借王华参与编纂的《大明会典》中的小谬误,迫使王华致仕。王华说“从此可以免祸矣”,归田侍奉老母,以读书自娱。
正德二年春天,阳明先生踏上去贵州的行程。面对如此朝局,阳明先生心灰意冷:投荒万里,还是退隐山林?
不久,杭州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为了躲避刘瑾的追杀,王守仁投江自尽。
一个月后,阳明先生却出现在武夷山中。
根据阳明先生的年谱及弟子黄绾的记载,阳明先生来武夷山时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阳明先生行至杭州,发现有人在后面跟踪。刘瑾暗杀太监王岳、范亨的事情已经尽人皆知,阳明先生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刘瑾派来追杀自己的人。
怎么办?面对孔武有力的锦衣卫,他要想逃脱太难了。阳明先生急中生智,趁跟踪之人不备,跑到钱塘江边,将鞋子脱在岸边,自己跳入江中,藏在一艘商船上。
那几个人追上来一看,岸边有阳明先生的鞋子,人却不见了,以为阳明先生已经投江,赶紧找人打捞,结果一无所获,只好回去复命。阳明先生投江自尽的消息就传出去了。
阳明先生则跟着商船到了舟山,在海上又遇到台风,漂荡了几天几夜后才上岸,一问,已经到了武夷山。阳明先生在山中走了几十里路,天色已晚,便到一座寺庙投宿。当时,山中有盗贼出没,僧人听到有人来投宿却怕有诈,夜半不敢开门,让他到附近的一座野庙暂住。
阳明先生无奈,只好在野庙香案下休息一夜。他不知道这座野庙原来是虎穴。夜半时分,寺庙的僧人听到野庙方向的虎吼声,心想那位投宿之人一定被老虎吃掉了。第二天早晨,僧人到了野庙,看到廊檐下到处都是老虎的足迹,而阳明先生还在香案下熟睡。
僧人大惊失色,说:“这个人一定不是常人。不然,为什么老虎都不敢伤害他呢?”僧人便把阳明先生唤醒,请入寺中。
在寺中,阳明先生遇到了一位二十年前的故友——南昌铁柱宫的道士。
那年,阳明先生十七岁,奉父亲的命令,到南昌完婚,妻子是江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诸养和也是浙江余姚人,与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是故交。
结婚那天,阳明先生忙里偷闲出了府门,信步进了一座道观——铁柱宫,他看到一位道士在那里打坐,就跟道士聊起养生来。聊了一会儿,他们就面对面打起坐来,这一坐就是一宿。
直到新人进洞房,大家才发现新郎官不见了,诸养和赶紧派人寻找,找了一宿也没有找到,第二天早晨阳明先生才从铁柱宫回去。二人由此相识。
道士听完阳明先生的遭遇,就问:“你打算怎么办?”此时,阳明先生已经决定远遁山林,就将自己的打算告诉道士。
道士问他:“若刘瑾恨意未消,诬蔑你南走粤(指安南)、北走胡(指蒙古),因此降罪令尊,怎么办?”
这一问把阳明先生问住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层。看来,自己连远遁山林的选择都没有了,难道只能去龙场做驿丞吗?于是他占了一卦,卦象为“明夷”。
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据说文王被拘羑里,就是卜得此卦。这个卦象象征政治环境险恶,世道黑暗,昏君在上,光明正大之人必受伤害,君子应当持正守节,不轻易用事。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龙场半朝半野,驿丞半官半民,可进可退,倒是不错的选择。
阳明先生顿时感觉柳暗花明,遂题诗壁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当时,龙山公王华已经莅任南京吏部尚书,阳明先生先转道南京探望父亲,再从杭州逆流而上,经过鄱阳湖、沅江、湘江,于正德三年春三月抵达龙场。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中,植被茂密,人烟稀少,瘴疠流行,当时尚属荒蛮未化之地。
龙场驿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是彝族女英雄、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所设,由水西宣慰使司负责房屋修葺和物资供应。
此时的水西宣慰使叫安贵荣,是奢香夫人的八世孙。他对朝廷在贵州设驿站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朝廷把手伸进自己的辖区。但他又不敢废除驿站,就以消极的方式对待,房屋破败也不修理,粮食、食盐供应也不及时。龙场驿逐渐衰落,已经名存实亡。
作为贬谪之地,对龙场驿的穷荒僻远,阳明先生是有心理准备的。然而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面前的景况仍然让他大吃一惊:孤零零的几间破屋已经无法居住,还不如那些荒山野庙。
贵州春季多雨。料峭的春寒,加上绵绵阴雨,让人难以忍受。为了遮蔽冷风凄雨,阳明先生和仆人不得不自己动手搭建了几间草棚栖身: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从这首《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中, 我们能看出当时环境的荒凉和条件的艰苦。
由于物资供应匮乏,常常断粮,阳明先生不得不学习开荒种地来维持生计。
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bó)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lěi)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大概开荒无法完全解决眼前的饥荒,阳明先生还要到山上去挖野菜充饥。
采蕨西山下,扳援陟(zhì)崔嵬。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āi)。
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
面对这样的困境,想起南京的老父亲和家乡可能还不知情的老祖母,阳明先生心如刀割。
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
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
米粮尚且不供应,何况柴火?阳明先生举炊所用的柴火,需要自己上山拾,他还要亲自去潭边打水。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吃不上盐。盐在历朝历代都是国家专营,明朝时期也是如此。即便是江南富庶之地,普通老百姓吃盐都成问题,何况这万里炎方。“蛮居长叹食无盐”,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无奈。
艰难的生活让阳明先生的仆人支持不住,接连病倒了。阳明先生亲自劈柴做饭,照顾两位仆人。
他们病倒,除了水土不服,何尝不是怨气所致?为了化解仆人的怨气和思乡之情,阳明先生还唱起家乡的小曲,逗仆人们开心。
阳明先生的家乡浙江余姚是江南鱼米之乡,王家自六世祖王纲之后,虽不曾出仕为官,但也耕读传家,不失为小康。先生的父亲龙山公王华考中状元后,更是一路平步青云,官至礼部侍郎。阳明先生大概此前都不曾想过要为生计操心。“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是对家乡,对老父亲、老祖母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委屈呢?
如果确实犯罪,无论受到怎样的惩罚,他都心甘情愿。但自己因为一片忠心,做了臣子当做之事,却落得下诏狱、遭廷杖、逃难武夷、贬谪荒边的下场,在这蛮烟瘴雨之地,无庐可居,无米可炊,无盐可食。
难道朝廷就是这样对待忠臣的吗?!
在幽暗的诏狱中,无眠的深夜里,阳明先生也曾经无数次问这样的问题。阳明先生从《易经》中读出,面对这样顽劣的昏君,忠言直谏未必符合道,应该小心翼翼保全自己,或许逃离朝堂,隐居山野才是上策。
隐居山野,自己连隐居山野的机会都没有。他不是没有想过隐居武夷山,可是道士的一番话又让他打消了隐居的念头。
路过湘江、沅江时,阳明先生想起了两千年前的屈原。屈原何等高洁,又何等忠心,可惜遇到了楚怀王这样的昏君,最后怀石投江。为何忠心耿耿的臣子总是遭受灾殃,那些谄媚取上的小人却受褒奖?!
苍天,这难道公平吗?!
想到屈原,想到自己的遭遇,阳明先生涕泗如雨,作了《吊屈平赋》以吊之。从屈原悲惨的遭遇中,阳明先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以“弃妇”为题材的诗篇,最早见于《诗经》。文人被皇帝贬斥,与妇人被夫君抛弃相似。“弃妇诗”也从起初的闺怨转变为文人的哀叹。历代都有以此为题材的诗篇。
阳明先生的《居夷诗》中有《去妇叹五首》。“楚人有间于新娶而去其妇者。其妇无所归,去之山间独居,怀绻不忘,终无他适。予闻其事而悲之,为作《去妇叹》。”阳明先生是借“弃妇”题材,表达自己的愤懑、愁苦、哀伤和无奈。
“委身奉箕帚,中道成弃捐。苍蝇间白璧,君心亦何愆!”因微不足道的错误,丈夫就将自己的妻子赶出家门,这不过是嫌弃妻子的夫君找的借口罢了。
“依违出门去,欲行复迟迟。邻妪尽出别,强语含辛悲。”虽然被抛弃,妻子仍然依依不舍,伤心欲绝。
“妾命如草芥,君身比琅玕(gān)。奈何以妾故,废仓怀愤冤?无为伤姑意,燕尔且为欢。”妇人自己被抛弃,还要祝福夫君新婚宴尔,这是何等痴情?
“冈回行渐远,日落群鸟飞。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一个孤苦伶仃的弃妇在山野之中,无家可归,与龙场中的阳明先生何其相似?
“空谷多凄风,树木何潇森!浣衣涧冰合,采苓山雪深。离居寄岩穴,忧思托鸣琴。”凄风苦雨,寄居岩穴,这不是阳明先生龙场生活的写照吗?
从京城一路行来,他小心翼翼地躲避追杀,逃难武夷,溯长江,历洞庭,经湘沅,越荒山,颠沛流离,艰辛困苦。
阳明先生常常在心中安慰自己,可心中的愁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怎是这道理能够驱散的?
据《王阳明年谱》的记载,他一路奔波,两年愁苦,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阳明先生超越了得失荣辱。如果说他尚有最后一丝挂碍,那就是“生死”二字。
矮矮的草庐无法遮挡贵州晚春的冷风凄雨。阳明先生在龙场驿东南的小山丘下发现了一处洞穴,此洞分左右两个洞穴,可容纳七八人,比简陋的草庐强上许多。
于是,主仆三人住进山洞。阳明先生在此推演周易,因名“玩易窝”。
左侧洞穴中有一石罅,状如棺椁,阳明先生决定就住在这个山洞里,就住在石椁之中。
不需要再逃了,他已经逃无可逃!不需要再退了,他已经退无可退!
一切都没有了:他没有了“政治新星”的光环,没有了父慈子孝的温暖,没有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了诗歌唱答的浪漫。除了这苟延残喘的性命,他一切都没有了。他的命运已经跌到了谷底,上天关上了所有的大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天是不是将降大任呢?“君子居易以俟命”,他就在石椁之中,体会上天的旨意吧!
若文王、孔夫子处在今天这样的朝廷,在今天龙场这样的困境,会如何想,如何做?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王阳明年谱》记载,一天中夜,朦胧之中阳明先生仿佛听到有人跟他说话,阳明先生呼跃而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另一个洞穴中酣眠的仆人被惊醒,跑过来,看到主人手舞足蹈,口中喃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就是龙场悟道!
这一夜,灿烂的星河中定有华光闪过;这一夜,历史长河掀起巨大的浪花;这一夜,中华文化开出新的源流。
龙场悟道,五百年后仍然让人如此向往,如此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