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71028121
-
书名
何以为鸟:西布利的鸟类世界
-
作者
[美]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著
-
出版社名称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定价
168.00
-
开本
16开
-
译者
蔡上逍 译,刘阳 校
-
出版时间
2024-06-01
-
纸张
铜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以观鸟之名,开启认识世界的新维度”
“西布利从不让人失望,原来大自然如此迷人”
“这样的书,从来没见过”——当代观鸟、画鸟大师突破性画册。戴维·艾伦·西布利全新画册,总结毕生观鸟经验,加以前沿研究成果,用手绘的形式带领大家进入真实而深刻的鸟类世界。
源于自然的艺术,源于实践的知识体系,世界“通用”的鸟类启蒙书。西布利从小开始观鸟,观鸟时间已超过50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源于对自然中鸟类的深刻观察,每一个总结都来自对鸟类的长时间记录。
200余个常见鸟种或类群,330余幅全新手绘图,获得感十足的阅读体验。从飞翔、筑巢、觅食到鸣唱,用手绘解析常见鸟类的一举一动和背后隐藏的原理。每个年龄段都能发现鸟类让人称奇的一面。
专业人士用心翻译,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瑞典隆德大学动物生态学硕士、《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英文版)》译者之一蔡上逍倾心翻译,特约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全流程精品路线,特别定制西布利“印签版”,值得收藏的艺术画册。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高质量呈现每幅画作的细节与颜色。装帧用纸考究,另有印金、烫金工艺,质感满满。西布利本人为中文简体版读者书写专属签名,特别定制“印签版”。
附赠2张大装裱画,近距离感受大师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布利总结数十年探索鸟类世界的心得,用手绘形式呈现的他眼中的鸟类世界。这不是一本鸟类辨识指南,而是一本全方位介绍鸟类生活的画册,跟随大师的笔触,你会惊觉鸟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丰富、复杂以及“深刻”。
鸟类时时刻刻都在做各种不同的决策,比如应该在何时何地筑巢,吃种子的山雀还会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粒种子,还要决定是把种子藏起来还是直接吃掉。本书从形态、生理构造、行为、演化等多个维度解析常见鸟类,其中包含了很多新的科学研究。全书涵盖200多个鸟种,虽然大多是常见类群,但也研究了某些不常见但容易观察的鸟种,比如住在海边的北极海鹦;收录330余幅西布利的全新画作,其中84张主视觉图为真实鸟类大小,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西布利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堪称世界一流。本书英文版一经上市即成为爆款,目前已畅销全球,既适合观鸟者收藏查阅,也适合非观鸟者作为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作者:
[美]戴维·艾伦·西布利 DAVID ALLEN SIBLEY
北美观鸟大师、画鸟大师西布利出版了一系列以其名字命名的图鉴,并亲自绘制了书中的插图,畅销世界。他的名字一度被认为是“鸟类指南”的同义词,也因此被全球观鸟人推崇备至。他还在《史密森尼》(Smithsonian)、《科学》(Science)、《威尔逊鸟类学杂志》(The wilson Journal of Ornithology)、《观鸟》(BirdWatching)、《北美鸟类》(North American Birds)以及《纽约时报》(The Newyork Times)等各种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获得过美压观鸟协会的罗杰·托里·彼得森终身成就奖(the Roger Tory Peterson Award)和纽约林奈学会的艾森曼奖章(Eisenmann Medal )。
译者:
蔡上逍
瑞典隆德大学动物生态学硕士,始终保持着对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目前专注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鸻鹬类的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经常在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进行鸟类调查与环志工作。发表过多篇鸟类迁徙和保护的学术论文,是《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英文版)》的译者之一。
审订:
刘阳
生态与演化博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他领导的“鸟类生态与进化研究组”结合生态学、遗传学和行为学等多种研究手段,持续开展鸟类的繁殖、迁徙、扩散等行为的研究,探索了演化和生态因素对于鸟类多样性的塑造。他还是《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主编、《英国鸟类学会会刊》(Ibis)副主编。
精彩书评
我无数次惊讶于人类和鸟类的诸多共通之处,但是同时也诧异于彼此之间有多么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获得一些知识和启发,更积极地观察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更深入地了解、欣赏和赞美鸟类以及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星球。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北美观鸟、画鸟大师西布利介绍北美常见鸟类的形态、行为和功能适应性的大型绘本。从飞翔、筑巢、觅食到鸣唱,了解鸟类日常的一举一动和背后隐藏的原理。我们去观鸟不仅要去辨识和记录“鸟”;更需要去“观”,在好奇心驱使下去深入了解和体会鸟类生活的细节。读完本书,我觉得即使是身边常见的鸟类都会有让人称奇的本能和适应。
——刘阳(生态与演化博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鸟类学绘本,几乎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对不同类群鸟类的身体结构、行为,都做了深入介绍,并巧妙地将一些鸟类“通用”知识穿插其间。全书信息量非常大,涵盖了诸多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收放自如、充满活力的插图,更是打造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张瑜(自然题材画家、生态摄影师、科普作家、《博物》杂志插图主管)
就像词典给单词下定义,西布利是在给鸟类下定义。
——罗杰·J· 莱德尔(Roger J. Lederer)(鸟类学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西布利回答了人们对鸟类的各种问题……(他)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使他观察到的鸟类行为生动起来。
——《观鸟》(BirdWatching)
目录
序言 · vi
使用说明 · viii
导言 · ix
西布利的鸟类世界 · 1
物种索引 · 177
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 · 189
成为观鸟者 · 191
致谢 · 192
参考资料 · 193
鸟种学名对照表· 204
精彩书摘
ntroduction
导言
鸟类的多样性
鸟类就是恐龙(第 81 页中段)。最晚在距今 1.6 亿年前,一些恐龙就已经长出了羽毛,并最终演化成为真正的鸟类。然而,6600 万年前发生的那次陨石撞击地球事件,导致超过 2/3 的陆生生物灭绝,其中就包括所有的恐龙和绝大多数鸟类(第 81 页下段)。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现生鸟类的物种数约为 11 000 种,其中约 800 种在北美地区有稳定分布,而中国记录到的鸟类超过 1500 种。鸟类的多样性之高令人难以置信。本书选取了其中一些物种,向读者介绍它们非凡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演化—自然选择和性选择
鸟类惊人的多样性是数百万年演化的产物。演化是对鸟类个体进行选择的过程,就像那些繁育犬只或者玫瑰的人会不断地选择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从而在未来的世代中加强他们想要的性状一样。在自然界中,疾病、天气、捕食者以及其他的致命威胁会淘汰种群中不太适应环境的个体。与此同时,异性个体会选择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特征。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鸟类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从而影响后代的特征。在数亿个世代的个体更迭中,这个过程不断上演,造就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体来说,自然选择通过影响鸟类的生存而发挥作用,这就是达尔文的经典理论—“适者生存”,这让鸟类拥有了多种多样的喙型、翅型、筑巢习性等不同特征。其背后的具体原因是,具有最佳适应特征的鸟类更为强壮而健康,能够养育更多的子女,也就可以将其性状特征传递给更多的后代。另一方面,性选择则是由配偶选择所驱动的,因为雌雄双方都会根据一定的特征来选择配偶,最终导致鸟类演化出极度夸张的外观,就像雄性林鸳鸯那华丽的羽衣一样(第 177 页,林鸳鸯)。
羽毛
羽毛的功能
如果有人问你“羽毛是什么样子的”,你可能会想到一个中间有根羽轴、两侧有众多羽枝的椭圆形物体(如下图),但是实际上羽毛的结构和尺寸极为多样。同样地,如果有人问你“羽毛有什么用”,你可能会想到飞行或保暖等功能,但其实羽毛演化出的功能也是不计其数:保持温暖和干燥、使身体呈流线型、提供色彩与装饰、使鸟类能够飞行,等等。羽毛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重量极轻,二是强度惊人。
羽毛并非从鳞片演化而来。早期的羽毛是中空的鬃毛状结构,后来才逐渐演化出更为复杂的结构(第 33 页右)。羽毛精密的多级分枝结构赋予其许多非凡的特性(第 11页下段)。
羽毛之所以不容易断裂,是因为构成羽毛的纤维从羽轴的基部出发,一直延伸到最细的羽小枝末端(第 11 页下段)。
羽毛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形态,在同一只鸟的不同身体部位分别生长着与其功能相对应的羽毛(第 107 页下段)。猫头鹰的羽毛具有多种演化适应特征,从而实现无声飞行(第 65 页中段)。
鸟喙周围生长着特化的刚毛状羽毛,称为嘴须,其功能似乎是保护眼睛(第 97 页下段)。
【羽毛的防水功能】
羽毛的防水性能源于羽枝之间的精密间距:既能防止水滴穿透羽枝的间隙,也能避免水滴停留在羽毛表面(第17 页中段)。
相较于陆地鸟类,水鸟羽毛的羽枝排列更为紧密、难以被水渗透,羽毛数量更多,质地也更硬(第 17 页下段)。一些善于游泳的鸟类可以用腹部的羽毛包裹住身体,形成一个防水外壳(第 11 页中段)。
鸬鹚正羽的中间部分具有防水功能,但是外缘却可以被打湿(第 27 页中段)。
相比其他鸟类,猫头鹰的羽毛防水性较差,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猫头鹰喜欢寻找遮蔽处栖息(第 180 页,东美角鸮)。
【羽毛的隔热功能】
在所有天然以及合成的材料中,雁鸭类的绒羽仍然是目前已知保暖效果最好的材料(第 9 页中段)。
羽毛的隔热功能可以帮助鸟类抵御严寒和酷暑(第 107页中段)。
【羽毛的飞行功能】
鸟类翅膀和尾巴上的大根羽毛整齐地排列成宽阔的平面,使鸟类的飞行成为可能(第 69 页上段)。
翅膀上的羽毛在形状和结构方面的各种细节构造,让羽毛能够恰到好处地兼顾强度和柔韧性(第 103 页下段)。
【羽毛的装饰功能】羽毛不仅演化出多种颜色和图案(见下文“鸟类的色彩” 部分),还能构建立体形态。
一些猫头鹰的“耳朵”或“角”实际上是一簇羽毛,可以用于炫耀和伪装(第 63 页上段)。
冠蓝鸦或主红雀的“冠”由羽毛构成,可以随意竖起或放下(第 147 页上段)。
太平鸟的飞羽尖端高度特化,质地坚硬、光滑,纯粹是起装饰作用(第 185 页,雪松太平鸟)。
一只鸟有多少羽毛?
鸟类羽毛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其体型大小有关,还取决于它对防水的需求。
小型鸣禽的羽毛数量一般在 2000 根左右,夏季数量稍少,而冬季则稍多一些。像乌鸦这样体型较大的鸣禽通常拥有更大而非更多的羽毛(第 161 页中段)。
水鸟的羽毛数量通常比陆地鸟类更多,尤其是经常接触水的身体部位,羽毛更为浓密(第 17 页下段)。
天鹅细长的脖子上覆盖着一层浓密的羽毛,颈部羽毛总数多达两万多根(第 7 页中段)。
羽毛的护理
羽毛对于鸟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鸟类会花费大量时间来护理羽毛。梳理羽毛(简称“理羽”)是一种常见的护理行为,鸟类会用喙梳理身体的羽毛,并用爪子来梳理头部的羽毛。理羽可以有效地将羽毛梳理整齐,清除附着在羽毛之间的污垢或碎屑,去除羽虱等寄生虫,并给羽毛涂上一层保护性的油脂。此外,鸟类的许多其他行为也和羽毛护理有关。
鸟类每天至少要花 10% 的时间来梳理羽毛,而且所有鸟类理羽的具体过程也大致相同。理羽对于鸟类十分重 要,鸟喙甚至演化出一些细节构造来适应理羽的需要(第145 页中段)。
鸟类无法用喙来梳理自己头部的羽毛,因此只能用脚。有些鸟类会通过互相理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 183 页,渡鸦)。
鸟类经常洗澡,很有可能是因为水有助于让羽毛焕然一新(第 137 页右)。
沙浴在一些鸟类中十分常见,但是人们目前还不清楚它们进行沙浴的具体原因(第 161 页下段)。
日光浴和蚁浴经常被混为一谈,人们对这两种行为的了解都不够充分。日光浴可能是为了护理羽毛,蚁浴则可能与处理食物有关(第 109 页下段)。
美洲鹫经常在阳光下张开翅膀,但是它们这么做的确切原因人们尚不清楚(第 59 页上段)。
人们至今无法完美地解释鸬鹚的晾翅行为,不过这种行为或许有助于它们在游泳之后晾干羽毛(第 27 页上段)。
前言/序言
这本书的创作历程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几经周折。关于这本书的最初构想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我那时的想法是为孩子们写一本鸟类观察图鉴。后来,我开始考虑将其打造成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初学者使用的鸟类指南。但是当时我已经完成了一本内容翔实的北美鸟类手册,因此“简化版”指南的概念并未让我心动,我更想让它成为一本全方位介绍鸟类知识的书籍。
当我决心创作一本全方位介绍鸟类生活的书(而非简单的辨识指南)之后,我想到可以在书中以短文的形式介绍有趣、神奇的鸟类行为,以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他们每天都在观察和识别的鸟类。随着短文的数量越来越多,我的收获也越来越多,这些短文也变得愈发有趣。最终,一篇篇短文汇集成了这本书。
我希望本书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身为一只鸟是怎样的体验。书中的每篇短文都聚焦于鸟类生物学的不同方面,不同的短文之间相对独立,读者无需按照顺序依次阅读。但同时这些短文也是相互关联的,短文中包含许多表示交叉引用的参照页码,你可以选择将它们作为后续阅读的指引。虽然书中的每篇短文仅涉及鸟类的某个方面,但是我希望本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触及一些更大、更深入的课题,并让读者对演化、本能和生存等概念有所了解。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鸟类的经验远比我想象中的更为丰富、复杂以及“深刻”。如果这对于一辈子都在观察鸟类的我来说都如此新奇,那么其他人也一定会对此感到惊奇。
鸟类时时刻刻都在做各种不同的决策。例如,筑巢是一种本能:一只一岁大的鸟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巢材,建造出复杂的鸟巢,其外观和功能均与同类的鸟巢一般无二。这太神奇了。但是,这只鸟也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来调整筑巢方式,例如使用不同的巢材、花更短的时间筑巢,或者在寒冷的天气里往巢中添加更多保温材料等。至于究竟在何时何地筑巢,更是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决策过程。
那些飞到你的喂食器上吃种子的山雀会思考要选择哪一粒种子,还要决定是把种子藏起来还是直接吃掉;丛鸦这类鸟会储藏食物,但是如果它们觉得另一只个体发现了自己储藏食物的地点,便会在几分钟后返回,将食物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雄性林鸳鸯演化出华丽的外观,可能仅仅是因为这符合雌性林鸳鸯的偏好。总之,鸟类的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复杂。
我想“本能”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看来意味着一种盲目的顺从,人们将其视为一套刻在 DNA 中的指令,通过基因的世代传承控制着鸟类的行为。对本能最为极端的解读便是将鸟类看成一群僵尸般的“机器人”。按照这种理解,日照时间的延长只是简单地触发了鸟类“内置的”筑巢繁殖并养育后代的程序。这或许是实际情况的一部分,但也把整个过程过度简化了。真实的情况是,当鸟类感受到繁殖后代的内在冲动时,它们会根据许多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配偶和繁殖领域,仔细挑选巢址,然后建造一个适合当地条件的鸟巢,等等。
“本能”并不是盲目服从,它是精细又微妙的,能够让鸟类灵活变通并因地制宜。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本能一定是通过某些内心的情感或者感受来激发鸟类行为的,例如满足感、焦虑感、自豪感等。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十分拟人化,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该如何解释鸟类每天做出的复杂决策呢?比如说,在觅食和规避风险、减少能量消耗等互相冲突的需求之间,它们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呢?
也许拟鹂看到鸟巢落成时的心情,就像人类父母看到粉饰一新的婴儿房一样高兴。也许忙碌了一天后,收集和储存完越冬食物的山雀也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
我相信,加拿大雁的雌雄双方会互相“吸引”,双色树燕亲鸟在给雏鸟带回高质量的食物时会感到“满足”,而美洲黄林莺会为自己的领域和家族而感到“自豪”。本能为鸟类提供了建议和指引,而鸟类则会根据自己获知的所有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人类与鸟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上述那些感受,但抛开语言的表达,这些感受本质上都是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用“内心深处的涌动”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它们。我并不是想说美洲黄林莺会互相交流它们骄傲和满足的感受,而是说人类自身的感受或许和鸟类一样也是源于本能。
这本书讲述的是身为一只鸟是怎样的体验,倘若想要清晰地解释这些,最好的方式就是与身为人类的体验直接进行比较。在查找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惊讶于人类和鸟类的诸多共通之处,但是同时也诧异于彼此之间有多么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获得一些知识和启发,从而更积极地观察与记录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更深入地了解、欣赏和赞美鸟类以及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星球。
戴维·艾伦·西布利
美国马萨诸塞州,迪尔菲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