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221178831
-
书名
王阳明心学
-
作者
王觉仁 著
-
出版社名称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定价
59.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4-04-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一本讲透王阳明心学,助你破内卷、除迷茫、炼心成事的经典之书! 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精神导师——王阳明,也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权威媒体多次刊文推荐的历史名人。 破译王阳明知行合一、炼心成事的心法,对今人工作、生活大有裨益,助你强大自我内心、参透世事人心、走出心灵迷茫、获得幸福人生。 本书畅销10年,销量突破60万册,已成为通俗解读王阳明心学的经典读本。 作者王觉仁18岁开始参究心性、修学儒佛,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厚积薄发,取精用宏,方著成此书,既契合古人的智慧,又切合当下读者的心灵需求。 一本书凝聚《传习录》全书精华,阳明心学进阶必读。 本次全新修订典藏,独家超值附赠王阳明先生手书“知行合一”精印条幅。
内容简介
一介书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人生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成事心法。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精华,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强大内心,走出迷茫,获得完满人生。
本次全新典藏升级版,由作者王觉仁精心修订而成,并附录“王阳明年谱”与“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便读者能够轻松地对王阳明生平及阳明心学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王觉仁,知名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多年致力于历史研究,代表作有《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兰亭序杀局》(已改编成影视作品)、《大汉天机》。
王觉仁梳理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有趣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三国史,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目录
自序 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第一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一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二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三 通往圣贤之路
四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五 理学对佛、道的复制
六 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七 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八 九死一生的贬谪之路
九 圣人们悟到了什么
十 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一 体认本心,掌握底层逻辑
二 唯一的成圣之道
三 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四 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五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六 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一 如何为成功“保鲜”
二 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三 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
四 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五 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一 通权达变的智慧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四 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二 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四 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五 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二 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三 工作就是修行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一 超越苦难:建立你的内在自由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附录一 王阳明年谱
附录二 阳明心学简明纲要
再版后记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一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众所周知,这个在深山岩洞中一夕大悟的人,就是王阳明。他悟道的这个地方,名叫龙场驿,位于贵州西北的万山丛棘之中。上面这一幕,就是中国思想史上光芒万丈的一页——龙场悟道。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因曾在越城(今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隐居修道,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
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王阳明出生那天,祖母岑氏梦见一群天神驾着五彩祥云,浩浩荡荡从天而降,云中还有仙乐飘飘。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然后径直走了进来,把婴儿交给了岑氏……
岑氏猝然惊醒的时候,恰好听见王阳明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祖父竹轩公听说此梦,心想既然是天神驾云送子,刚刚出生的孙子就起名为“云”吧。后来,王阳明出生的那座楼,便被乡亲们称为“瑞云楼”。
天神送子,着实让王家人高兴了一阵子。
可是,随着小王云慢慢长大,愁云却渐渐笼上他们的心头。因为孩子从出生直到五岁,居然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看孩子平目的表现,既不像聋哑,也不像痴呆,可他为啥就是不说话呢?
王家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云五岁的一天,奶娘带他在门口玩,一个游方和尚经过,无意中听到奶娘喊王云的名字,忽然放慢脚步,走到王云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然后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好个小儿,可惜道破。”说完便飘然而去。
可惜道破?这是啥意思?
王家人上上下下抓破脑袋,却没一个想得明白。要说还是竹轩公他老人家见多识广,只见他眉头紧锁,捋了半天胡子,然后大腿一拍,高声道:“给云儿改名字!”
这孩子既然是天神驾云送来的,那么给他起个“云”字,显然是泄露了天机,大大不妥,所以和尚才会说“可惜道破”。当天,竹轩公便给孩子改名“守仁”。
“守仁”二字,源出《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奇妙的是,就在改名的当天,王守仁居然真的就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还把“四书五经”中的好多圣贤之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家人全被镇住了。
竹轩公满脸惊愕地问守仁:“乖孙儿,你这都打哪儿学来的?”
守仁答“以前我虽不说话,但是您和父亲读书的时候,我都暗暗记下了。”
竹轩公闻言,不禁大为惊喜。
王守仁十岁那年,父亲王华赴京参加会试,喜中贡士,后参加殿试,高中状元,随后就在越城(王家祖籍)盖了新房,从余姚举家搬迁至此。次年,王华又写信让全家人搬到京城。竹轩公带着王守仁上路,经过金山寺时,与几位老友把盏叙旧,席间自然是要吟诗助兴。竹轩公那天心情好,喝得有点儿高,脑子晕乎乎的,结果拿着笔在那儿憋了半天,愣是一个字都没憋出来。小守仁见状,就伸手跟祖父要笔。竹轩公迟疑地把笔递过去,说:“孺子也能作诗?”守仁不答,接过笔去,略微沉吟,就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小守仁一挥而就。竹轩公和那些满腹诗书的老友赶紧凑过去看。一看之下,满座皆惊。因为此诗的意境之虚旷高远、想象之瑰丽宏阔,不要说虚岁才十一的黄毛小儿,就是这些平生以名人雅士自诩的老儒,也不见得写得出来。
竹轩公犯窘之际幸得孙儿解围,不仅没丢脸,还捞足了面子,心里着实窃喜不已。
宴席结束,众人提议到附近的“蔽月山房”去乘凉赏月。竹轩公欣然应允,带着守仁前往。到了地方,老人家忽然来劲儿了,就问守仁,能不能对着眼前的长空皓月、云影山色再来一首诗。
守仁乖巧地点点头,然后眨巴眨巴眼睛,望望月亮,看看山峰,又一首诗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平心而论,此诗由于是即兴之作,未经推敲,难免有些“打油”味道。但是,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辞藻和意境的优美,更不在于格律的工整妥帖,而在于它那与众不同的角度,以及颇具“相对论”意味的思维方式。
小守仁这首诗,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
世人对事物的认识,普遍受限于所处的位置和观察的角度,所以人们对事物所做的判断是值得怀疑的。比如,观察者坐在山中,便会觉得身边的山很大,天上的月很小;但是,假设有一个观察者能够站在天上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山很小,月亮很大。那么,到底哪一种判断为真呢?换句话说,事物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P3-5
前言/序言
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近些年,以儒学为主体 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受到 了越来越多的提倡和关注。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还 是个人,好像都已经意识到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 ,复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 然而,如何从传承数千 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 ,汲取今日国人所需的精神 力量和生命智慧,却注定要 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得多。首 先,卷帙浩繁、文义艰深的 古代典籍会给我们造成极大 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其次, 因时代变迁所导致的思维模 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审美趣味等差异,也足以成 为横亘在我们与经典之间的 巨大鸿沟;最后,即便我们 克服了上述困难,理解并接 受了古人的某种思想,可如 何让这种思想与自己的身心 契合,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生 活中,却仍然是一件棘手的 事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古人 的学问,能够最大程度地帮 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 王阳明在五百年前为世人揭 橥的心学。 给出这个结论,并不是 说除了阳明心学之外,其他 的儒、释、道思想和诸子百 家的学问就不够高明或不合 时宜,而是因为阳明心学不 仅融合了儒、释、道的智慧 ,而且自其诞生之日起,便 具有一种强大的经世致用的 品格,并且直接诉诸个体心 灵,因而最适于在日常生活 中修学实践,也最贴近当下 。这几年,阳明心学之所以 能在沉寂数百年之后悄然重 现,渐受国人青睐,或许正 在于此。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 ,高明往往喜之。”(严复 ) 所谓“简径捷易”,不仅 意指阳明心学集儒、释、道 之大成,而且揭示了其可操 作性极强的根本特色。换言 之,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哲 学,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 中庸”的行动哲学。唯其如 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来 ,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 各国的无数仁人志士和社会 精英,才能从中汲取源源不 绝的精神力量,练就一颗颗 强大的内心,缔造一桩桩掀 天揭地的事功。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 。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 者。”(梁启超)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 而来。”(日本倒幕领袖西 乡隆盛) 如果说在一百多年前, 阳明心学给予世人更多的是 一种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的胆识、魄力和勇气,那么 时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够给 予我们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并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内心强 大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起点,就是 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亦即 王阳明一生中反复致意、再 三提撕的三个字:致良知。 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 有两层含义:一是与生俱来 、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 是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 宙本原。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 的“宇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 的物质宇宙,而是哲学意义 上的精神宇宙。对于物质宇 宙的探索,源于人类固有的 求知天性,而对于精神宇宙 的叩问,则是来自人性中根 深蒂固的终极关怀。生而为 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和世 界终归是有限的、短暂的、 相对的,但与此同时,人类 却始终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仰 望并追求着无限、永恒和绝 对。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 的宗教和哲学,才在各自的 精神宇宙中建构了各自的本 体,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 的真如,伊斯兰教的安拉, 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 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老庄的道,孔孟的天,禅宗 的本来面目,程朱的天理, 等等。而在王阳明这里,能 够生成天地万物且内在于人 心的宇宙本体,就是良知。 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 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 神本原,借此与他人、天地 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 的联结。如此一来,我们的 生命就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基 点,心灵就能得以安顿,从 而确立人生的意义,展开富 有价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话 说,是谓“安身立命”“本立 而道生”。当然,相信宇宙 有一个精神本质,并且相信 人的生命有一个高贵而神圣 的来源,是无法用科学手段 验证的。因为这是一种信念 ,坚守这种信念并遵循这样 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称为信 仰。而信仰是既无法证明也 无法证伪的,完全取决于每 个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认 为生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只是一种渺小而短暂的存在 ,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活 着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无 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 而已;你也可以认为生命的 本原是高贵而神圣的,每个 人来到这世上,都带有一种 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 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 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让自己获得一个快乐、 幸福、成功的高品质人生。 当然,如果人生可以简 化为上述命题的话,我想大 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 避苦趋乐、避祸趋福是人性 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这 种人性需求,通过什么手段 去追求快乐、幸福和成功, 却并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 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换言 之,倘若我们采用的方式和 手段存在缺陷,或者出现了 方向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 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 过程中付出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