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02.00

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 [美] 欧文·拉铁摩尔 著,王跃 译 光启书局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拉铁摩尔在旅行中注重走进民间、观察生活,与其他外国旅行者截然不同,他是以个人身份旅行,没有任何官方或机构背景,他的旅行也没有任何政治、商业或其他目的,而是纯粹地满足个人浪漫理想、追慕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洲历史时光。此外,拉铁摩尔在中国长大,熟悉中国民情,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够客观地观察看待旅程中人和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27年拉铁摩尔从北向南穿越新疆的游记。他与新婚妻子在塔城会合后,经乌鲁木齐、玛纳斯、吐鲁番、伊犁、阿克苏、喀什、莎车等著名地标,穿越了天山、喀喇昆仑山等著名山脉。与19世纪以来具有政治、商业等动机的其他外国旅行者不同,拉铁摩尔真正地深入民间,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文。而他对亚洲腹地历史地理的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在动荡时代所经受的考验。

  作者简介

  欧文·拉铁摩尔(1900—1989),汉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在中国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多次在中国各地游历,曾担任哈佛燕京社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利兹大学教授,曾于1937年访问延安,1972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再度访华。他主张以平等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在美国是与费正清等齐名的“中国通”学者。他破除“华夷”之见,一视同仁地看待长城内外的中国历史,其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埃莉诺·拉铁摩尔(1895—1970),作家,欧文·拉铁摩尔的妻子和工作搭档。

  精彩书评

  拉铁摩尔详细记录了1927年的新疆之旅。他认为那是一个“包容的亚洲腹地”,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西部的社会情景,所记载的内容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多方面的价值。本书与《从塞北到西域》一起,反映了拉铁摩尔的三个学术特点:他以实地考察著称;他善于思考的学者,将历史与地理两种眼光结合起来;他深入中国社会,与中国各类人群深入接触。这些特点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

  唐晓峰

  这不仅是一本有趣的旅行书,还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努力按照那时的民族志标准记录他在西部见到的当地人,记录他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更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年轻的拉铁摩尔似乎还以国际政治发展为背景来理解他见到的一切。书中的民族志部分非常有意思,有些观察是独特的,至今可作为史料使用。

  罗新

  目录

  出版说明

  一个“20 世纪人”眼中的中国与世界——“拉铁摩尔著作集”代序 ······························袁剑

  1975 年版序

  1930 年版序

  第一章商栈

  第二章通往乌鲁木齐的雪道

  第三章位于亚洲腹地的首府

  第四章天山北路

  第五章东干人

  第六章游牧民的越冬之地

  第七章老风口

  第八章亚洲腹地边疆

  第九章重逢

  第十章成为一个考察者

  第十一章西部游牧民

  第十二章春季迁徙

  第十三章拓荒者的土地

  第十四章越过博格达山

  第十五章荒城之地

  第十六章葡萄园和沙漠

  第十七章西行伊宁

  第十八章马

  第十九章赛里木湖和塔勒奇达坂

  第二十章“我不知道,那又怎样”

  第二十一章伊犁河谷

  第二十二章上天山

  第二十三章高山牧场的哈萨克人

  第二十四章马奶

  第二十五章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

  第二十六章伊斯坎德尔之死

  第二十七章亚洲腹地的美国洋大人

  第二十八章木扎尔特冰川

  第二十九章下天山至阿克苏

  第三十章天山南路

  第三十一章“五个山口”之路

  第三十二章素盖提和喀喇昆仑

  第三十三章告别亚洲腹地高原

  索引

  前言/序言

  一个“20 世纪人”眼中的中国与世界——“拉铁摩尔著作集”代序

  袁剑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和大国,中国不管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当代,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必将对未来有更大的贡献。过去的20 世纪,风云变幻,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我们理解本国与外部世界的方式,而与之相关的地缘政治变动则决定性地塑造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秩序结构。时至今日,这一秩序结构依然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周边意识与世界感觉。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正如马可·波罗的经历与记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域外对古代中国尤其是元朝的认识一样,20 世纪来华的一批后来被称为“中国通”的西方人,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域外国家社会与民众对华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对于一战、二战乃至冷战的理解,当然也会涉及关于中国革命、抗日战争、东亚秩序以及大国竞争的重要议题。时光流逝,这批人大多已经逝去,但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结构依然在东亚留存,这些议题依然富有历史性与启发性的意义,能够使我们在自主性地认识与周边、域外关系的同时,去了解一些曾经有过的分析与讨论,从而为我们提供可供参照和比较的20 世纪体验与概括。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生命历程来看,他是个彻底的“20 世纪人”,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通”,他在中国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并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在青年时代成为第一个走遍中国内地各区域的美国佬之后,他实现了那批“20 世纪人”最具魅力的目标: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的政治。紧随斯诺之后,他参加的“美亚”小组一行在1937 年6月访问红色圣地——延安,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对他的影响却是终身的。这次访问,不仅让他得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也获得了革命左翼关于“解放”与“同情”的知识启蒙,更为自己打上了“亲华”与“知华”的烙印,当然,这也使他本人后来在50 年代成为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无依无靠之下被迫远走英伦。而他在40 年代受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推荐,担任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则成为那个时代独特性的一个标志,而他也在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中,认识到了未来中国蕴含的力量,中国的事务也要由中国人来掌握。随着中美关系转暖,1972 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拉铁摩尔得以在古稀之年踏上新中国的土地。那个他青少年时代曾经残破不堪的“第二故乡”,如今正在世界舞台中独自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人的中国。

  张骞式的体验,或者用现在时髦的词汇来说——田野调查(fieldwork),塑造了拉铁摩尔本人学术表达背后的迷人之处。在回忆文章中,拉铁摩尔记述了他了解中国的“接地气”方式。在多次出差之旅中,他都放弃了那些之前洋人传统的老爷作派,在没有翻译、仆人或补给的情况下,轻装前行。自己一般都会乘火车抵达最近的地方,然后或许会换乘骡车,前往他所服务的商行寻找要做生意的中国伙伴——一家建有院墙的老式商行,里面既有仓库又有商铺;掌柜、职员和学徒全都在这里工作、吃饭和睡觉。掌柜起初会因为他要求在房间里共事并参与日常事务而感到慌乱;等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这个办法挺不错,还方便办事。在吃饭的闲暇当口,在晚上,或者在等待官员视察的百无聊赖之际,大家都会海阔天空地侃大山,从政治到经济,无所不包。每次出差之后,他都会收获一大帮子朋友。在如今这个旅行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理解周边与外部世界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个人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对作为整体的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之外,去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基层社会与生活世界,认识中国广袤的边疆地区,将使我们的知识图景更为完整。

  “在骆驼商队和铁路货车之间堆放着货物。那里只有两步或者四步的距离,却弥合了两千年的鸿沟,在商队来回进入将大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两相分隔的古典时代以及蒸汽时代之间,摧毁了过去,开启了未来。”这种突然的感觉,开启了拉铁摩尔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命之旅。如今,在我们看来,开启未来的旅程,不必再以摧毁过去为前提,未来与过去可以兼容。司马迁有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的大力支持下,“拉铁摩尔著作集”终于应运而生,这契合我们当下思考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时代呼声,同时又呈现了拉铁摩尔生命历程中丰富而多彩的文本世界,诉说了这位“20 世纪人”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故事,其中既有豪情万丈、也有苦闷彷徨,更有历经冷暖后的冷峻叙说,贯穿了这个世纪独有的政治与思想变局,构成了由小及大的20 世纪中国与世界场景。

  我们都是时代的人,都会经历自己所在世纪的跌宕起伏。阅读这些20 世纪的故事,我们也将获得对过去与未来的感觉,进而理解我们在哪儿、我们是谁。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