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4622810
-
书名
道德经·全译本
-
作者
[春秋] 老子 著
-
出版社名称
古吴轩出版社
-
定价
42.00
-
开本
32开
-
译者
叶玉麟 译
-
出版时间
2024-03-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道德经》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哲学的基石,中国文化的符号。
2.《道德经》是一部中国人明道、修身、处世的智慧的书,在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处世等方面,蕴含丰富的哲学智慧。
3.众多警世哲理之句的出处,“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以柔克刚”“治大国若烹小鲜”……影响着中国人的治世哲学。
4.民国古文大师全文译解,通俗易懂,专业可靠。
5.配备古色古香彩色插图,典雅装帧。大字疏朗排版,印刷清晰,阅读舒适。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时期老子的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后人合而称之为《道德经》。全文约五千字,文字简练,晦涩难懂。近代古文家叶玉麟先生为《道德经》作注,出版《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当时受到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本书对该书重新出版,对内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适合当下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作者简介
老子著
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叶玉麟(1876—1958)译
字浦孙,晚号灵贶居士,安徽桐城人,长居上海。精于古文,师从马其昶,与郑孝胥相善。著有《白话译解庄子》《白话译解道德经》《白话译解荀子》等,另有文集《灵贶轩文钞》存世。
精彩书评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di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德]海德格尔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尼采
目录
上篇
01一章002
02二章004
03三章006
04四章008
05五章010
06六章012
07七章014
08八章016
09九章018
10十章020
11十一章023
12十二章025
13十三章027
14十四章029
15十五章032
16十六章034
17十七章036
18十八章038
19十九章040
20二十章042
21二十一章045
22二十二章047
23二十三章049
24二十四章051
25二十五章053
26二十六章055
27二十七章057
28二十八章059
29二十九章061
30三十章063
31三十一章065
32三十二章067
33三十三章069
34三十四章071
35三十五章073
36三十六章075
37三十七章077
下篇
38三十八章080
39三十九章083
40四十章086
41四十一章088
42四十二章091
43四十三章093
44四十四章095
45四十五章097
46四十六章099
47四十七章101
48四十八章103
49四十九章105
50五十章107
51五十一章109
52五十二章111
53五十三章113
54五十四章115
55五十五章117
56五十六章119
57五十七章121
58五十八章123
59五十九章125
60六十章127
61六十一章129
62六十二章131
63六十三章133
64六十四章135
65六十五章137
66六十六章139
67六十七章141
68六十八章143
69六十九章145
70七十章147
71七十一章149
72七十二章151
73七十三章153
74七十四章155
75七十五章157
76七十六章159
77七十七章161
78七十八章163
79七十九章165
80八十章167
81八十一章169
精彩书摘
此章乃全书总脉,文义甚深,必读完全书始能逐渐了解大致,是浑括道之全体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解
大道是无形象可说的,最难形容,“可道”之“道”字,当言说讲。起首两句,是说大道如果能指定一件事物,说得出,那就不是那不变之常道,常道是不能限定一件事物的。天下有定名之物,都是粗的,至于那没法子指名的,才是常名。试思开天辟地之物,混沌乾坤,名在何处?到后来件件东西都有一定之名,这名字才算世上万物之母。“妙”字是形容最细微之意,细小到说不出,就叫“妙”,如人言莫名其妙是也。天底下无论何物,皆从极细小无形处生,人能心空,才可以考究万物之妙。又必心有系念,才看到万物的边际。“徼”字作尽头处讲,作边际讲。此四句,上二句先空心考究万物之起源,下二句专心注意考察万物之归宿。“妙”“徼”二字同出于道而异名,就它同处说名玄。“玄”字是黑色,凡视线极远,看不清爽,外带灰色、黑色。如黑水洋,是海水深,如远山,只见淡黑影。玄之又玄,譬如俗语“神乎其神”是也。所以说道,说到玄,真是各种神秘的法门了!
此章说至美至善无对待,无形象,所以为常善
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解
天下最美好的道理,人多说不出,譬如天地生物,好处人说不出。如其人人知道的好,那就有不好的生出来;如人参、茯苓,人人知道好,就有假的发现了。真正至善,也说不出,说得出的善,就有假的不善冒名了,如假道学、伪君子是也。所以凡有对待的道理,如说有,必有无;说难,必有易;说长,就有短;说高,有下;说响声,就有音调;说前面,必有后方。有对待的,皆未到极处,所以至美至善是没有对待的。圣人做事,一毫不见痕迹,如父母爱子之心,一点做作没有,纯任自然。如古诗上称尧舜,百姓只知耕田开井,早出晚歇,不知尧舜好处何在,便是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所以说至美至善,没有对待也。有如此大作用,所以万物到面前来,随机应付,毫无成见。如天地生物,自己不以为自己的本领,不说自家的功劳,所以生生不息。凡事倘居功在心上,便有得失,有去来。如功成不居功,心中空空洞洞,先无自得之心,后亦无失望,此所以叫常善常名也。
前言/序言
向读《老子》,意为道家,与“六经”异,儒所不取。及见汉文用黄老敦朴治天下,一时德业盛媺,两汉诸帝,无与比隆,窃疑焉。取刘向、扬雄,以迄明清焦氏、魏氏诸诠著,遍观而广征,冥思而潜索,乃叹向多偏蔽,而老氏之言,非如世俗所论也。
老子当衰周季世,尚文之弊,流极不返,竞争强霸,而国愈衰;驰骛利名,而俗浸薄;节文繁缛,而巧诈滋彰。乃独推寻上古郅治之源,抉发至人清虚澹泊之妙,期挽颓波而返淳朴,知当时非清静宁一,莫能救也。老子为周守藏史,其学恉上窥玄妙,故发抒醰粹之旨,俯视儒、墨,成一家言。凡所论著,乃人君致治之精微,非避世忘天下者也。其立论多与孔氏相合,而尤近《周易》。其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极、太极之义也。“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尧舜垂衣裳,孔子欲无言之义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此“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即《易》之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矣。“常有欲以观其徼”,即《易》之“感而遂通”矣。曰修之于身于家,于乡邦天下,德乃真,乃余,乃丰,乃长,乃普;与孔子修己以敬、以安人、安百姓何以异?故论兵谓唯不祥之器,而以黩武昭戒来兹,痛斥纷更,而鄙夷法令,岂世所谓清静寂灭、忘世避名、逃空虚者哉?
腐儒窒泥为道家,蔽障夫曲学,相随诋诽,不察本源,未窥奥窔,徒拘牵申、韩之迹,似两晋人之清谈,目为异端。而后世言兵法刑名,言丹汞金石、仙解方术、炼形修性之流,各剽取裂割老氏之说,以自尊高,夸惑庸妄。昧者不察,遂谓兵法刑名方术,皆出于老子;而拘墟曲士,又指为非圣无法,皆厚诬老子者也。
闻游学德意志人言:“德有两学会,一主《论语》,一主《老子》,少年入会各数千人,持《老子》《论语》交互辩难,以求其真。”德人好学思深,自战乱以降,衣服器皿,去华务实,律身从政,尚璞屏文。噫!岂有得于老氏之言耶?周秦诸子,多逞辞辩,耀文藻,惟《老子》文约而义丰,理明而事核,故以谚语详释之,视疏通诸子为尤适合。今世运大类周末,而尚文之弊,孱国羸民,积弱殆又过之。吾以为读者傥因兹编,而探索明审老氏之精义,而倡率修学,使风化尚俭尚实,一返乎淳朴,则天下其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