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55.00

不当逮捕 本田靖春 著,王家民,王秀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全场一致决定是本田靖春的《不当逮捕》。”

  “《不当逮捕》获奖顺理成章,是理所应当之事。”

  “没有一句反对意见,全员一致同意。”

  “如果有特别突出的优秀作品,评选就会很快结束。……这次的《不当逮捕》就是‘很快结束’的典型例子。”

  当之无愧的杰作!

  梅原猛、加藤秀俊、立花隆、柳田邦男、山崎正和、山本七平

  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评选会全体委员赞不绝口!

  混乱无序的战后日本,同时也充溢着自由豁达的风气,在那个时代,新闻记者可以成为明星,也可以成为英雄。全国性大报《读卖新闻》的社会部记者立松和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独家新闻不断,在乱世大放异彩。但这样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久。

  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日本财界迫切需要由保守势力来实现政治稳定。1955年,顺应这一趋势,民主、自由两党走向联合,单一保守的政党自由民主党诞生了。这就是五五年体制的开始,保守的永久政权得到了承诺,政、财、官互相勾结的结构性贪污腐败愈演愈烈。随着保守政治体制的确立,报纸的体制化也在推进,管理体制的强化终结了战后的无序和自由。

  1957年,在报道一起《卖淫防止法》相关的受贿案后,不愿透露报料人身份的立松因损害名誉罪被捕,这在日本新闻界没有过,着实蹊跷。原来,立松被卷入了检察机关内部的权力斗争。有人想抓出泄密的检察官,以官员违反《国家公务员法》为由打压对手。

  固执的立松坚守记者的职业操守,始终拒绝出卖线人……

  作者简介

  本田靖春

  日本记者、纪实作家,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评委会委员。1933年生于朝鲜。1955年,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新闻学科毕业,入职读卖新闻社,曾任社会部记者、纽约特派员,1971年离职。1964年报道卖血的现状,其关于“黄色之血”的连载报道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献血制度的确立。1977年,《诱拐》获文艺春秋读者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1984年,《不当逮捕》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另著有《私战》《疵》《我,会终生做一个乖僻的人》等。2004年去世。

  精彩书评

  (《不当逮捕》)主题的重要性与作者的热情相得益彰。

  ——梅原猛(哲学家、评论家,文化勋章获得者)

  (《不当逮捕》)不仅仅是一部获奖作品,也是有志于非虚构写作之人的教科书。

  ——山本七平(文化学者、评论家,菊池宽奖得主)

  作者对主人公的私心喜爱与客观的人物观察相平衡,成功刻画出栩栩如生、充满魅力的人物具像。

  ——山崎正和(剧作家、社会思想评论家,读卖文学奖得主,紫绶褒章、文化勋章获得者)

  非虚构的佳作,要不就是专业人士通过取材写成的,要不就是业余人士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这两者较多。而这部作品,是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大量取材后写成的。此外,素材本身洋溢着人性的魅力,且以社会性的大事件为背景。如此一来,不可能不诞生出杰作。

  ——立花隆(记者、非虚构作家、评论家,日本记者会议[JCJ]奖、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得主)

  (本田靖春)取材能力出色,文笔优美。他知道如何让读者读下去。例如其代表作之一的《不当逮捕》,那细腻的表现力和结构,是文学家的笔触。

  ——后藤正治(非虚构作家,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桑原武夫学艺奖得主)

  目录

  1 入狱

  2 卖淫贪污事件

  3 受命

  4 初显身手(其一)

  5 初显身手(其二)

  6 埋下宿因

  7 腾空跃起的猫

  8 问题报道

  9 “你要被捕了”

  10 前世的渊源

  11 朴烈事件

  12 怪写真事件

  13 惊人的早熟

  14 检察机关内部的复仇赛

  15 “请忘掉法律什么的吧”

  16 释放

  17 初识立松

  18 爆料人

  19 舞台已经变换了

  20 谢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后记

  我一直在想,围绕立松和博与卖淫贪污案的关系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必须以某种形式写出来,于是在他从丸之内警署释放后再次住院的前田外科分院的病房里,我征得了他本人的同意。

  当时,立松感受到报社的方针正在走向“战败处理”,他的情绪异常低落,看着令人痛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通过毒品来排遣苦恼。

  立松和博被扣上新闻造假的污名,在报社内部和社会上被埋葬,对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立松有信心,相信自己得到的情报是正确的。我一直在考虑,如果报社选择走与检察机关及其背后的政治权力妥协的道路,对无可替代的他见死不救,那么站在他身边的我就必须代替他本人,向全社会诉说事情的真相。

  现在回想起来,晚辈如我,得到发表机会的可能性极小,那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但当时我所能看到的只有这一条路。

  如果把这件事付诸实施,我的笔不仅要指向检察机关和政治权力,还将不得不指向在其压迫面前屈服的读卖报社。因此,辞职就成了前提。

  “立松,咱们一起辞职吧。”

  这样被逼迫的事情也不是一两次了。我入社时间不长,所以对职场的依恋也就相应淡薄一些。

  关于辞职后的安身之计,我模糊地想着和现在差不多的营生,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把握。前路不可测,只有愤怒之火在燃烧。

  立松对我辞职的邀请沉默不语。不久,那篇问题报道被全面撤销,整个事件落下了帷幕。

  解除停职处分后,立松不得不在报社内忍受着被养着等死的状态。对于自尊心比别人强一倍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辱。但是,他并没有主动辞职。

  我怎么也不能认为立松是为了生活而赖在报社不走。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毫无疑问地失去了作为生活者的感觉。

  立松死后,我有时会想,如果他没有当报社记者,那么他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呢?我一个也想不出来。

  有个词叫“天职”,对立松而言,报社记者就是天职。此外,他的天赋是在战后这个满是波折、无序但又充溢着自由豁达风气的时代开花结果的。

  然而,让立松春风得意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保守统治体制被确立的同时,报纸的体制化也在推进。从报社内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强化,即使立松在卖淫贪污报道方面没有受挫,他也会被夺走华丽的出场机会。

  我认为,立松所放出的各种独家新闻,并不是从“言论自由”“知情权”等新闻界的冠冕堂皇的话语中产生的。他的采访活动与众不同,就同他对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搞恶作剧,或者想方设法让众多女性敞开心扉一样,是为追求个人的满足。

  为了取得成功,立松施展了自己的奇才,而且不惜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作为职业报社记者自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对于与其说是职业意识,不如说是被“业”所驱动而勇往直前的立松来说,不可能存在在采访竞争中与他较量抗衡的人。就这个意义而言,立松是一个稀有的存在。

  如正文中所写,立松的这种“实”的一面,只是与报纸版面发生关联。当这种关联羁绊被切断的时候,他剩下的只有空虚。

  要想描述出甘心于等死状态的立松的内心,用“留恋”“依恋”之类的词语是不合适的。他不可能找到一种远离报纸版面的生存方式。再说一遍,因为他的“实”的一面,只是与报纸版面发生关联。

  在这部作品的写作采访中,与立松关系密切的曾经的职场同事们,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有两件事他们是异口同声地表达出来的。其一是,像立松这样的报社记者绝无仅有,以后绝对不会再出现了;其二是,如果他还活着,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他现在的样子。

  在报社记者上班族化的今天,不可能出现第二个立松;万一出现了,那他一定会被组织铲除掉。那个虽然贫穷但很少被束缚的“战后”时代,那个在被赋予的言论自由下有些过于得意忘形但却充满活力的读卖社会部,还有那样一个人,那样一位新闻工作者,那个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却拥有非凡魅力的前辈立松和博,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越来越吸引我的心。这让我不能不想到我的所失是多么巨大。

  从前田外科分院那个时候开始,我花了25年时间才完成这项繁重的作业。如果早一点写的话,恐怕在作品中只会浮现出对故人旧友的那种心情吧。我认为将作为写作者的我与故人剥离开,经过一番岁月是必要的。

  或者,作品中也可能会有损害故人名誉的地方,给遗属带来不快。对其他登场人物我也有同样的担心。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太令人于心不安了。

  我不想让此书结束于唱给立松和博个人的安魂曲。进一步讲更重要的是,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洛克希德事件指发生于1976年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出售飞机向日本政界行贿案,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因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5亿日元贿赂,犯有受托受贿罪和违反外汇管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罚款5亿日元。该事件与昭和电工事件、造船丑闻事件、里库路特事件并称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事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意识。我是真心希望检察机关公正、新闻自由得以实现的一个人。

  如果说通过这部拙劣的作品,读者能从中有所裨益的话,那是以立松家为代表的多方人士鼎力相助的结果。本应在此一一列出姓名以表谢意,却不得已而作罢,尚祈谅解包涵。

  讲谈社文艺图书第二出版部副部长小田岛雅和先生,他从我采访开始到完稿整整3年时间里,给了我非同小可的帮助;《现代小说》从昭和五十七年(1982)9月号开始的一年中连载本作,该刊编辑谨冈启司先生始终对我鼓励有加;文库第二出版部的生越孝先生,为本作的文库化不辞辛劳。最后,我要向他们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本田靖春

  昭和六十一年(1986)7月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