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18.00

禅宗语录鉴赏辞典 麻天祥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专治学术思想史、佛学。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并作分类。每一语录,有注释,有鉴赏。全书约100万字,并有相关附录。

  作者简介

  麻天祥,男,1948年生于河南。1966年毕业于焦作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取得英语本科学历,1987年考取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师从侯外庐学派张岂之先生,专治学术思想史,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出版社出版博士论文《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此后相继出版《汤用彤评传》、《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佛学与人生》、《欧阳竟无》、《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另发表《挑战与回应的百年学术》《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化哲学》、《理学与禅学》、《佛教与二十一世纪》、《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等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前言

  卷一、史前传说与禅宗开创

  七佛

  七佛传心

  摩诃迦叶尊者

  拈花微笑

  马鸣大士

  有作无作

  龙树尊者

  无福无报,不死不生

  道安大师

  四禅妙止

  竺道生大师

  顿悟成佛

  僧肇大师

  有由心生

  菩提达摩

  达摩见梁武帝

  慧可大师

  断臂求法

  觅心不得

  僧璨大师

  信心铭

  道信大师

  一行三昧

  同归方寸

  弘忍大师

  栖神幽谷

  牛头法融大师

  空为道本

  四祖传法

  凡之与圣,二俱是假名

  慧能大师

  佛性无南北

  献偈呈心

  风动幡动

  见性成佛

  心净则佛土净

  三十六对

  卷二、慧能下一世

  西域崛多三藏

  何不自观自静

  韶州法海禅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吉州志诚禅师

  盗法

  洪州法达禅师

  念经僧

  ……

  卷三、慧能下二世

  卷四、慧能下三世

  卷五、慧能下四世

  卷六、慧能下五世

  附录 问禅

  前言/序言

  佛教传入中国,或断之 两汉之交,或断之汉来桓灵 ,禅亦与之同步。作为外来 文化的移植,首当其冲的便 是本土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问 题。应当说,佛教中国化是 在魏晋时期完成的。禅和禅 宗思想无疑是中国化的产物 ,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范畴。 普遍认为,禅是梵文 Dhyana之翻译。禅,本音 shan,意为祭天、传代; Dhyana读作DanNa,意思 是静虑。无论从读音上说, 还是从字义上讲,禅和 Dhyana,均不相对应。也 就是说,禅的选用既非音译 ,也非意译,翻译的本身, 就带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 ,禅字屡经变迁,发音变作 chan,意思也由原来的静 虑变成内涵越来越丰富的、 全新的哲学范畴,或者说是 新的文化概念。 推源溯始,Dhyana之意 来源甚古,古印度《奥义书 》(Upanishads)中便有类 似的意思,其名日“瑜伽”( Yoga)。此字是印度文与 日耳曼文的混合,有枷或驾 之义,英文谓之牛轭,引申 为联系、合一,或者干脆就 是管束的意思。中华旧籍和 佛教典籍也有译作“相应”的 ,如《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云:“三业相应,故曰瑜伽 。”但在古印度,瑜伽特指 一种修行方法,所谓枷、驾 ,实为制服奔驰、奋发的情 欲的方法。据汤用彤先生考 订,瑜伽之法原有二,一是 苦行,二是持心。持心即禅 定也。这种被称为Yoga的 禅定之术,在佛教未创立之 前,已经盛行古印度次大陆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就曾 从学于瑜伽师,先练苦行, 后修禅定。正因为如此,佛 教兴起之后,便吸取了瑜伽 理念,把信、精进、思维、 定、慧,统统视为通往瑜伽 之路。《瑜伽经》四卷中的 第一卷,便是讲述禅定之性 质和目的的。后来佛家干脆 把瑜伽纳入佛法,而以 Dhyfina名之。 由此可见,Dhyana本意 与Yoga驾驭、管束之意相 近,即所谓持心,尽管它也 强调追求真际之智慧,实际 上突出的还是实现内心修养 的“定”的工夫。胡适曾指出 :“总的来说,印度的禅… …都是入定”,“印度禅重在 定”,算是对印度禅(即 Dhyfina)言简意赅的概括 。 作为“定”和“静虑”意思的 Dhyana,在佛教传入中国 后,被翻译为“禅”,可以说 一直没有丢弃它的本意。僧 界和汉译佛典中“禅”“定”连 用,尤其特指这一冥心虚寂 、御心摄意的方式。特别在 佛法传译过程中,对禅的理 解,大多还是沿袭印度 Dhyfina的本意,包括被称 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在内 。 毫无疑问,在达摩来华 之前,禅法已流行于汉和魏 晋。南北朝时期慧皎(497 —554)所记《高僧传》, 已有二十个习禅的。东汉至 魏晋,也有许多关于禅的翻 译佛典行世。可以这样认为 ,早在达摩来华前四五个世 纪,随着佛教的传入, Dhyana也就被译为“禅”而 引介到中国并流行开来。“ 禅定”一语,虽不见于最早 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但 有“诵经”“行道”等,似为“ 禅”之古译。 应当承认,汉、魏士大 夫多受庄老思想的熏染,而 “通习华言”“宣译众经,改 梵为汉”的安世高也不能不 受其思想的影响。于是,他 就选择了《庄子·寓言》中 的“禅”字,也就把他的思维 从狭义的“定”中解放出来了 。庄子说: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 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是为天均。天均 者,天倪也。 禅字显然是从此处挖出 来的。禅的内涵也从原来的 不确定性开始,不断扩充起 来。胡适断定:印度瑜伽传 入中国,一方面“越变越简 单”而发展为中国禅宗,另 一方面却发展成为烦琐的唯 识哲学。 胡适的结论也可以说是“ 大胆地假设”。但有一点可 以肯定:传译时期引介的禅 法,仍然在瑜伽的思维框架 中运作,与禅宗的“禅’,是 没有太大关系的。不过,中 国人创造性的翻译——禅字 的选择应用,却为后来者提 供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 使“禅”意距印度Yoga和 Dhyfina愈来愈远,而与中 国禅宗思想越来越近。 禅的大众化,就是中国 化佛教的大众化,在思想内 容上,实际是庄老思想的大 众化,而其发端在慧能 (638—713)之《坛经》。 《坛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阐述了已经中国化的禅的 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在 心性实践上,其目的或者方 法,均强调一切时中,在行 住坐卧中实现禅的创造性思 维,把深奥难解的庄老哲理 ,一变而为简洁明快的语言 ,借助担水劈柴、吃饭睡觉 之类的方法,使之在社会各 阶层不胫而走。同时,倾心 成佛的超越追求,也变成了 实现“吃饭睡觉拉撒”的普通 人的自我完善。简单地说就 是思想语言的大众化,和见 性成佛的普遍性。因此可以 说《坛经》不仅完成了中国 禅宗思想的建设,而且也推 动并实现了中国禅学的大众 化。 关于禅宗思想的发端、 禅宗思想的真正创始人,尽 管有弘忍(602—675)、慧 能和神会(668—760)等不 同说法,对禅宗思想也有各 种不同的诠释;但是,以《 坛经》为禅宗的根本经典, 即禅宗思想本源,或者更准 确地说,作为禅宗的基本理 论,是没有异议的。 透过《坛经》故事,考 察其中蕴含的思想,一言以 蔽之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